有一句教育名言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是最棒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小学生、中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因此,激发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挺起自信的胸膛,是父母应该重视的问题。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自信的习惯呢?
建议一: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估。孩子由于年幼,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一般先来自于成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孩子自信心的形成与他们的父母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妈妈从超级市场买了许多食品回来。珍妮在厨房里看妈妈把放鸡蛋的盒子从食品袋中拿出来,珍妮便伸手去抓盒子,她很想帮妈妈把鸡蛋放到盒子里去。
“别动!珍妮!”妈妈大声叫道:“你会打碎它们的,最好让妈妈来放,等你长大了再来帮忙好吗?”
珍妮奶声奶气地说:“妈妈,我不会打碎的,让我来帮你!”
妈妈一边放食品,一边大声叫道:“小孩子不要乱动!”
珍妮只好缩回了手,眼泪汪汪地看着妈妈整理那些鸡蛋。
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而自尊、被人尊重,是产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动力。孩子的自信首先来自自尊,一个没有自尊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自信的。
尊重孩子不分时间和地点,也不分孩子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一位家长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责怪他,任意褒贬,这就做错了。家长不妨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下面这一位妈妈就做得非常好。
文文已经三岁了,三岁的孩子独立性非常强,经常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一天,文文想自己倒牛奶来喝,妈妈想帮助文文。文文说:“妈妈走开,我自己来。”
文文的妈妈想到应该让孩子自己独立做事了,就鼓励道:“文文长大了,会自己做事,真能干!”于是,文文捧起牛奶盒子,努力想把牛奶倒进杯子里。
沉重的盒子让文文的小手抖了一下,正好碰到了杯子,杯子是没打翻,但是却有一部分牛奶被洒在了桌上。
妈妈没有责骂文文,反而称赞道:“啊,文文真能干,竟然把牛奶倒进了杯子,现在,让我们把洒出来的牛奶用海绵吸干净好吗?”
文文高兴地说:“好!”于是母女二人认真地擦起桌子来。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的事务,与孩子讨论一些家庭中的事情,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父母对自己的信任。
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语言。父母千万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没出息!”“小孩子懂什么!”“大人的事,小孩子知道什么?”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无法获得父母的信任,从而无法获得自信。尊重孩子尤其不能随意辱骂、惩罚和殴打孩子,辱骂、惩罚和殴打是最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请父母记住,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尊严,伤害孩子的自尊。
建议二:告诉孩子“你能行”。
缺乏自信的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已经在心里建立了消极的自我预言,即“我是没用的”,“我很没信心”等,这种心理让孩子越来越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越来越没有信心。因此,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忽视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现,而在孩子表现出自信的时候及时给予积极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淡化“我无能”的心理,树立起“我也行”的心理。
7岁的小杰米已对作画完全丧失了兴趣,认定自己不是作画的“料”。原来这源自3年前幼儿园老师对其所画一幅习作的随意评价,没料到这个随口而出的否定却在孩子心中生了根,使其对自己的作画能力产生了怀疑,最后作出了放弃的决定。但在此之前,他已作了几百幅画,而且其中有5幅还得过奖!
当然,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赞扬要真诚,千万不要故意夸大其词,或者言不由衷,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假意,不领情父母的赞扬。比如,孩子在画画时,父母不要总说:“啊,你画的真好,真像个大画家!”可以从多角度说:“你画的这棵树真美,连树叶也很逼真。”这样,孩子就会觉得父母的鼓励和赞扬是真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