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39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点感想』你用心的去阅读了你下载的资料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23 16:4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电脑里收集的资料很多,光是整理就得花不少时间,用心去阅读可能更谈不上。
刚才看到一篇评论,对我有一点触动,资料不在多,而在于你怎么去用它,希望与我一样的同学都来看看吧。

记忆的价值与童年的意味
——读内斯比特《寻宝的孩子们》系列小说
李学斌

当下是一个快速复制的时代,点击浏览、浅尝辄止成为最时尚的阅读方式,而那种语音绕梁、一咏三叹的精读品味似乎正成为一种奢侈和回忆。在这样的阅读语境中,伊迪丝·内斯比特一个世纪以前写给孩子的家庭生活小说似乎很有些不合适宜。
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只要耐心读一遍,你就会发现,内斯比特的小说真的一点儿也不过时。它所提供的故事和意味趣味洋溢而又温馨隽永,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实在是不可或缺。
和同时代许多想象力超拔并醉心于天马行空的情节虚拟的儿童文学作家相比,内斯比特是个格外看重童年记忆和内心体验的写作者。通读她那些写给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内斯比特的写作是呼应现实的,更是面向内心的。这就使得她的作品既表达了对童年的深刻洞察,又呈现出艺术风格上无可替代的个性。与此同时,小说中,其情感和细节的饱满、丰富也常常让阅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将故事中的孩子和内斯比特的童年等量齐观,并深深浸染,深深打动。这样的情感力量和阅读效应,是我们在面对那些纯粹虚拟的外表光鲜亮丽、内蕴浮泛单薄的故事时绝难体会到的。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作家的童年记忆?或者说,童年记忆对儿童文学作家究竟意味着什么?
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瑞典杰出儿童文学作家林格伦曾把她的成功归咎于以下的原因:与自己的童年保持不受损害、依然活生生的联系。她认为,生儿育女、了解孩子的人不见得就能写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来,要紧的是了解过去的那个孩子——自己。
无独有偶,和林格伦同时代的德国儿童文学大师凯斯特纳也认为,一个人是否能成为儿童读物作家,不是因为他了解儿童,而是他了解自己的童年。他的成就取决于他的记忆而非观察。
美国艺术哲学家苏珊·朗格则说:“每一代人的情感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艺术家只是给这些具有种种不同风格的情感赋予形式”。的确,童年记忆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和故乡,更是儿童文学作家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正是借助于记忆的召唤,儿童文学作家们才能够剥离理性和世俗的沉重甲胄,一次次返归童年,返归内心深处那个永远的儿童,并以爱心拥抱生命的稚拙和纯粹,让智慧在情感与记忆中穿梭,在故事和细节里流连,直至顺流而下,抵达童年生命的宽阔洋面……
这一创作现象,在几乎所有儿童文学作家笔下都有体现,内斯比特自然也不例外。只不过,相比较其他儿童文学作家,内斯比特记忆里的这个儿童更加清晰而持久。以致于,她只能选择不断为童年写作来释放对童年生命那种体察幽微的理解和记忆。
这也就需要我们首先对内斯比特的童年记忆有所了解。
读过内斯比特传记的人都知道,她的童年是布满了伤痛和无奈的。困顿不堪的家庭和颠沛流离的生活如同两个面色阴郁的幽灵,始终尾随着她的成长,也涂抹着她人生的基调。内斯比特原本有着令人艳羡的家庭出身。父亲是农业化学家,在伦敦还开办了一所私人的农业学院。内斯比特是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幼年的她是父母和姊妹中最宠爱的。可是幸福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内司比特三岁时,灾难降临了。随着父亲的病逝,这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很快陷入了风雨飘摇当中。为了照顾多病的大姐,全家先后迁往法国和德国。直到内斯比特十三岁时才回国。这期间,内斯比特的教育也是断断续续的。
而成人之后,她的生活道路也是充满了坎坷。二十一岁时,她和一个银行职员结婚。不久,丈夫就破了产。为了养活贫病不起的丈夫,她代人绘制卡片,并开始发表诗歌和小说。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四十多年,一直到双目失明的丈夫撒手人寰。这期间,内斯比特为了维持家庭,更是拼命写稿,常常写到筋疲力尽。1915年,因为文学上的成就,英国政府奖给了她一点菲薄的养老金,使这个贫困一生的儿童文学作家总算有了一点生活的保障……
显而易见,现实中屡屡发生的家庭变故和精神创伤深深影响着内斯比特的童年记忆和文学创作。可以说,内斯比特在她的系列家庭小说里,是在用一个个趣味洋溢的故事抚慰着现实中遭遇不幸的孩子,同时也补偿着自己童年的遗憾和缺失。这一点,我们在她的故事里时时可以感觉得到。在她的笔下,无论外在的环境如何变迁,生活如何以艰辛的面貌伴随着成长,考验着童心的内在质地,但最终,借助于爱心和理解,孩子们在与困难和命运的游戏较量中,都无一例外地获得了胜利。这样的情节结构我们不妨可以称之为儿童小说的“内斯比特模式”。
类似下面的故事在内斯比特笔下是非常典型的。
巴斯塔布尔家近年来一直在走下坡路,不走运的事情接二连三。妈妈去世后,爸爸大病了一场。爸爸生病期间,他的生意合伙人卷走了财产……到最后,爸爸因为付不起学费,多拉、奥斯瓦德、诺埃尔、艾丽丝等六个孩子不得不辍学在家。
为了挽救破落的家庭,奥斯瓦德提议大家一起去寻宝。他的建议得到了其他五个兄弟姐妹的一致赞成。尽他们先是在家里的地窖里掘宝,一无所获之后又转而去当侦探,去卖诗歌,去编报纸、投资酿酒……在经历了种种失败之后,他们却意外地从贫穷的印度人那里得到了财宝…
故事中,开篇就是妈妈去世、爸爸生意破产的家庭窘境。可是这样的处境里,我们看不到眼泪和怨艾,看不到无奈和颓唐,看到的却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跳跃着的身影和智慧,忍耐和坚强,以及他们交织着童心和爱心的热情、率真、磊落、执着的行动。
孩子们的做事方式也总是不拘一格的。其中既屡屡出现“勇捉强盗,却又被强盗所吸引”“自行研制感冒药水”等让人忍俊不禁的趣味场面,也不乏“夜半窥视隔壁邻居”和“密谋欺骗老绅士”这样“有伤风雅”的做法。但是,即使这样,你也绝对不能够把他们的这种行为简单地看成是闹剧,更不能将他们的异想天开定义为荒唐。因为对孩子们的行为,你不能够简单地采取成人世界通行的“道德主义”的评判方式,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视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灵和愿望,从而理解并尊重他们这种“好心办坏事”的独特生命形态。比如,小说中,孩子们寻宝的目的不仅仅是体味游戏的快乐,更在于“让穷下来的家重新富起来。” 这一系列行为的背后闪烁着童心的智慧和真诚。这才是远比行动本身更为值得珍视的精神瑰宝。
在这一点上,内斯比特是颇为理想化的。她的故事中也时时弥漫着浪漫主义的温情。
比如说,“寻宝的孩子们”系列中,内斯比特总是不厌其烦、细致入微地描写孩子们的每一次寻宝,每一次玩闹,每一次闯祸。孩子们言行中所渗透出的自信、乐观、率真、聪慧无一不显示了作家对童年生命情态的爱心理解和诗性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说,故事来源或许是内斯比特童年记忆和童年生活的再现,但是内在蕴涵上,更多的却是作家情感与心灵的发现,是作家通过自己的爱心、智慧传达出的更悠远、更深邃的心灵回味和精神缅想。
这样的审美倾向也凝聚在系列中诸多闪烁着人性光彩的成年人身上。故事中,他们对孩子们的行为简直是感同身受、心领神会。最典型的就是“爸爸”的老同学“福克斯”。当他被孩子们误作强盗当场“拿下”后,竟然那么神情自若、天衣无缝地配合“表演”下去,这就让一场惊心动魄的“勇斗歹徒”的行动瞬间转化成为一场妙趣横生的游戏。
同样“够哥们”的还有“艾伯特舅舅”。当得知外甥莫里森被巴斯塔布尔家六个淘气鬼“绑架”并遭受虐待投入地窖的时候,他没有大光其火,而是心有灵犀地自己也加入其中,认为奥斯瓦德他们干得非常完美,还说自己的外甥“实在不值三千英镑”。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艾伯特舅舅”成了“我们大家的舅舅”。
试想,如果那位福克斯叔叔在被捉住后,急于一本正经地辩解,表明身份,或者艾伯特舅舅一到现场,就对自己外甥无端被捉弄的事大发雷霆,那对孩子们来说,该是多么扫兴的事!
类似的“朋友”还有印度叔叔、罗森鲍姆先生、莱斯利太太、托特纳姆爵士等等。他们都是深谙童心奥秘,葆有赤子之心的大人。面对孩子的“恶作剧”,他们不是怒发冲冠、呵斥漫骂,而是和颜悦色,轻言慢语,在呵护孩子自尊和真诚的同时,适时地给予他们提醒和引领。应该说,在这些极其“哥们”的成人形象身上其实寄寓着作家对童年生命的深情和期望。这是一份理想主义的情怀,从中也透示出内斯比特极其本色、本位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当然,相比起上面这些光彩斐然的邻居和朋友,内斯比特笔下的爸爸妈妈形象更是让人钦敬不已,感慨良多。
“寻宝的孩子们”系列中,爸爸的处境很令人同情。中年丧妻,一大帮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这本身已经够悲凉的了,可屋漏偏逢连阴雨,生意又蒙受了重大损失。面对生活的重压,爸爸默默承受着,并给予了孩子们力所能及的父爱和理解。他的乐观、信念感染着年幼的子女,他的父爱也就成了支撑孩子们不断从生活中发现乐趣,创造乐趣的强大动力。比如在《寻宝六人组合》中,爸爸得知孩子们去找罗森鲍姆先生借钱之后,没有责怪他们,而是说:“你们玩游戏,我不干涉,但是你们要做生意,就需要和我商量,好吗?”这是一种完全尊重、平等的交流,没有丝毫的居高临下、耳提面命的家长专制姿态。而在品尝了孩子们配置的雪利酒之后,爸爸哈哈大笑,完全沉浸在对孩子们奇思异想的赞赏和回味中了。
这样温暖明亮的人性光彩同样照耀在了《铁路边的孩子们》中的“妈妈”身上。
一场飞来横祸将爸爸带走,从此杳无音信。遭此大难,全家只好退掉城里的房子,迁往偏僻的乡下。可就是这等惨淡的局面,在妈妈口里,却变成了“宝贝们,我们将离开这座房子,住到乡下去。一座可爱的白色小房子。我知道你们会喜欢它的。”“我们要去玩一下做穷人的游戏,我的小妞儿。”
何等沉重的现实,却又是何等轻松的口吻!一种爱心包容下的举重若轻的智慧。一种含泪的微笑。
    更精彩的还有下面这样的摹写:
在到达乡下的第一个晚上,面对一片狼籍的地下室。大家四处巡视,试图找到一些被遗弃的有用的东西。儿子罗伯塔找到十四根蜡烛。妈妈马上让两个小姑娘把它们点起来。孩子问:“我们点几根?”
“你们要点多少就点多少,”妈妈高兴地说“要紧的是高兴热闹。”于是,饭厅里点起了十四根蜡烛,于是一个一分钟前还阴云密布的房间顿时熠熠生辉起来。可以说,这里蜡烛点亮的不仅仅是眼前的黑暗,更是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信心!
正因为爸爸妈妈们的坚强、乐观、善良、正直,所以,家庭尽管表面上危机四伏,风雨飘摇,但是从来不缺少笑声和爱意,不缺少正义和良知。或者说,正因为有这样的父爱和母爱的照耀,所以孩子们才会做出那么多充满勇气和智慧的行动。
不过,除了上述内容层面的精彩,我们当然也不能忽视内斯比特讲述故事的独特才能。
从上文作家的生平来看,我们可以确定,写作对内斯比特是有着双重意义的。一方面,她的天才的表达能力和对童年生命的深刻洞察促成了她笔下这些汩汩滔滔、绵延不息的故事,另一方面,写作也是她籍于谋生,籍于供养她贫病交加的丈夫的唯一方式。正因为如此,命运多桀的女作家在提笔之处,就选择了一种更为便捷有效的叙述方式——系列情节、反复故事。这样的叙述方式和故事结构在作家的思维地图上是可以预先设定的。一个个平行的情节如同一串五光十色的宝石,被作家用细密的叙述串缀成一件灿烂夺目的珠链。同时舒缓有致的叙述节奏也如同清澈水面上的一圈圈涟漪,在微风的吹拂下,荡漾开来,并随着情节的漩儿静静流淌。
这样的故事方式轻灵而便捷,作家对叙述和故事也掌控自如。同时,这样的创作在作家的笔下也易于形成连绵的山峰。而对阅读来说,萦回跌宕的情节和张弛有度的节奏则引领着心灵体验的一叶扁舟,在文字和情感的高峰、低谷中徜徉迂回,深深沉浸,悠悠回味。
这是一份别样的审美享受。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内斯比特是个聪明的善于讨巧的作家。
当然,内斯比特更是一个善于站在此岸世界、眺望彼岸世界的求真务实的作家。在一系列家庭生活小说中,内斯比特固然写出了心目中的理想的孩子和大人。但是,她的故事却始终没有偏离现实中和记忆里的童年轨道。在她的笔下,孩子们的每一次行动无论怎样充满奇思妙想,怎样令人拍案称奇,都没有超出他们思维和认知可能的逻辑范畴。这是内斯比特非常现实的地方。也让她的故事在妙趣横生、温馨优雅的航道上一次次逼近跌宕起伏的现实生活与记忆真实……
基于此,我们说,内斯比特写的不仅是她的记忆,她的理想,更是她心底里那个永远长不大的自己。而这,恰恰是内斯比特笔下那些“陈年旧事”之所以光彩斐然的根本原因所在。


[ 本帖最后由 雪人姐姐 于 2006-12-23 16:4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23 金币 +23 收起 理由
Nikki and Felix + 2 + 2 学习一下。
WINWINWIN + 1 + 1 我很赞同。
fengNwei + 15 + 15
云起 + 5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12-23 17:13:3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已经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12-26 20:06:53 | 只看该作者
贪多嚼不烂,所以不到非要不可的时候,我都不会去下载资源资料,也成了我偷懒的借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12-27 00:28:56 | 只看该作者
自己觉得有用了,我才会下的,下了我也会认真地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12-27 00:35:56 | 只看该作者
没有没有, 要用心的去看去阅读是俺的孩子,们俺通常不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4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4:10 , Processed in 0.078323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