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了两本巴兰钦的自传,对他的风格,以及美国芭蕾又多了些了解。
非常想看看巴兰钦的作品。
其中就有这部:《小夜曲》
该剧的配乐选自柴可夫斯基的《C大调弦乐小夜曲》,由28名演员身着淡蓝色的服装在淡 蓝色背景中表演。轻摆柔软的手臂幻化出柔媚美丽的线条,一切都在流动中完成,朦胧浪漫,富有诗意。 《小夜曲》 编导:乔治·巴兰钦
作曲:柴可夫斯基
首演:1935年6月6日
作品介绍
芭蕾舞《小夜曲》是以柴可夫斯基的《弦乐C大调小夜曲》命名编舞的,柴可夫斯基并不是为芭蕾舞而作,原曲分4个乐章。
第一乐章:小奏鸣曲
第二乐章:园舞曲
第三乐章:悲歌
第四乐章:终曲
巴兰钦根据舞蹈构思的需要,将第三乐章和第四乐章颠倒过来,以“悲歌”结束。虽然音乐并不是为芭蕾舞而作,但音乐本身适合舞蹈,某些段落似乎有故事性,有某种情节,但巴兰钦本人自称是非情节性的,是根据音乐来编舞的,他说:“我不是从文字中,而是从音乐中获得创作激情和源泉,音乐是我的出发点,是我创作的养料。”所以有人称《小夜曲》为“音乐芭蕾”。《小夜曲》是巴兰钦到美国后创作的第一个作品,这个芭蕾舞既含传统、又富现代感,可以说是美国芭蕾的奠基之作,形成为一个新的体系--“新古典主义”芭蕾,使芭蕾艺术在国际范围内完成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为众多的芭蕾舞编导所仿效。《小夜曲》以原曲的4个乐章为基础,展现出人的性格与生活情趣,深藏着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出色地体现了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抒情特色,虽然缺乏具体的情节,但可以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去体味巴兰钦本人所表白的:“在皎洁的月光下的一支乐曲、一支舞”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