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千里马妈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讲<论语>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6-12-9 21:40:52 | 只看该作者
宪问第十四


【原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宫适问於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问公叔文子於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後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後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後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後於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巽,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矣!”

子路宿於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击磬於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则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未之难矣!”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於冢宰三年。”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定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於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武艺)【译文】这天聚会一开始,原宪就问关于什么是耻辱的问题。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可以做官拿俸禄;国家政治黑暗,拿着俸禄,就是耻辱。”

原宪又问:“有凌气逼人之势,又爱夸耀自己,多怨恨,有贪婪之心,这些毛病都没有,就可以做到与人相互亲爱吗?”

孔子说:“可以说是不容易了,是否能与人相互亲爱,那我就不知道了。”

那么,没有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婪这四种毛病的人,是否也能算是君子呢?是否也能算是“仁”呢?所以孔子说:“读书人如果怀抱着占据之心,就不配称为读书人了。”

孔子接着说:“国家政治清明,就直言敢为;国家政治黑暗,就行为正直而言语谦逊。”

根据这个话题,孔子继续说:“有正常的人生规律的人,必然有许多话要告诉别人;而有许多话要说的人,不必非要有正常的人生规律。与人相互亲爱的人,必然是对任何事都有勇气的人;而行事勇敢的人,不必非要有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

南宫适向孔子问道:“羿擅长射箭,奡擅长水战,但都不得好死。禹和稷亲自下地种庄稼,却都得到了天下。”

孔子没有回答他说的话。等到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道:“所谓君子也就是这样的人了,所谓崇尚道德就是象这样的人。”

孔子说:“君子之中如果有不能与人建立起相互亲爱的关系的有没有呢?没有见过小人能与人建立起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的。对人有爱心,能够不辛苦费力吗?为人尽心尽力,能够不教育帮助他吗?”

孔子说:“郑国制定诰命,由裨谌起草创作,经过世叔讨论提意见后,再由外交官子羽进行修饰,最后由居住在东里的子产再进行润色完成。”

于是就有人问关于子产的问题。孔子说:“他是个宽厚慈爱的人。”

又有人问关于子西的问题。孔子说:“他呀,他呀……”

又有人问关于管仲的问题。孔子说:“他是个人才呀,他剥夺了伯氏的骈邑三百户的封地,但他吃的是粗粮,而终生没有怨言。”

孔子说:“虽然贫穷落魄,但没有怨天尤人,这个很难做到;虽然富有,却不骄傲自大,这个就很容易做到。”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孔子举例说:“让孟公绰去当赵国、魏国的顾问则是优秀的,但他不可以去当滕国、薛国的大夫级官员。”

子路于是问孔子怎样才能做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孔子说:“若是有臧武仲那样的智慧,有孟公绰那样的清心寡欲,有卞庄子那样的勇气,有冉求那样的才艺,有文子懂得的那些礼乐,就可以成为完美无缺的人了。”接着又说:“今天所谓完美无缺的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看到利益就思考到最佳行事方式,看到有危险就接受国家的任命,长期贫困也不会忘记平日的诺言,这也可以成为完美无缺的人了。”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别人的话可信吗?听说他老先生不说话、不笑、见利不取是真的吗?”

公明贾回答说:“告诉你这个话的人太过分了!他老先生是该说话的时候才说,所以别人不讨厌他说话;该高兴的时候才笑,所以别人不讨厌他笑;见到利益是该取的时候才取,所以别人不讨厌他取。”

孔子说:“也许是如此吧。莫非也许就是如此吗?”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着他的封地防城,向鲁君请求立他的后代为鲁国的大夫,尽管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君主,但我不相信。”

孔子接着又举了一个例子说:“晋文公诡谲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谲。”

子路马上反驳说:“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家臣召忽因此自杀以殉主,公子纠的另一个家臣管仲没有跟着去死。”他想了想,然后又接着说:“这不算是仁吧?”

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共商会盟,不使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仁,这就是仁啊。”

子贡还是不服气地说:“恐怕管仲不是个仁人吧?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管仲不死,而去为相辅佐齐桓公。”

孔子说:“管仲为相去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拯救了天下,人民百姓到今天都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不是管仲,我们都成了披着头发,衣襟向左开的野蛮人了。难道要他象普通老百姓一样守着小信小节,自杀于山沟里没有人知道吗?”

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由于公叔文子的推荐,与公叔文子同升为卫国的大臣。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公叔文子可以谥号为‘文’了。”

孔子谈到卫国的国君卫灵公的昏庸无道后,季康子问道:“既然这样,为什么卫灵公还没有败亡呢?”

孔子说:“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有祝鮀管理祭祀仪礼,有王孙贾统领军队。既然象这样,为什么会败亡呢?”

孔子说:“一个人要做到说话不惭愧,是很难的。”

陈成子杀了齐国的国君齐简公。孔子庄重地沐浴净身后上朝廷去见鲁哀公,报告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君王,请出兵讨伐他。”

鲁哀公说:“你去告诉三家大夫吧。”

孔子退出后对学生们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的缘故,不敢不来报告。而君主却说:‘你去告诉三家大夫吧。’”

孔子去向三位大夫报告,但他们都不肯出兵。

孔子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的缘故,不敢不来报告啊。”

子路于是问关于怎样侍奉君主的问题。

孔子说:“不要欺骗他,而要约束规范他的言行。”

子路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意思,老师你曾经做过大夫,而我们这些没有做过任何官的平民百姓,应该怎样事君?所以孔子接着说了下面的话。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小人向下通达。”

于是就这个问题,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自己而学;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别人而学。”

蘧伯玉派人到孔子这里来拜访。孔子让他坐下后问道:“近来他老先生在做什么呀?”

使者回答说:“他老先生想减少自己的过错但还没有做到。”

使者出去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

孔子说:“不在这个职位上,就不要思谋这个职位上的政事。”

曾子接着说:“君子思考问题不要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

孔子说:“君子是羞耻自己的语言超过自己的行动的。”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种,我都没有做到: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不会忧伤;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能勇敢面对一切问题的人不会畏惧任何问题。”

子贡说:“你老先生自己的道路就是这样的。”

子贡私下里模拟、仿效别人。

孔子说:“赐呀,贤良吗?而我则是没有这个闲暇的时间。”

孔子于是对子贡说:“不要害怕、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害怕、担忧的是自己没有才能。”

孔子说:“不顺从欺骗欺诈,不揣度臆测而且不相信,抑或是先觉者?是个贤人吧。”

微生亩对孔子说:“你为什么总是一个这样匆匆忙忙的人呢?不会是为了花言巧语骗人吧?”

孔子说:“不是为了敢于花言巧语骗人,只是憎恶固定的形态。”

孔子说:“对千里马的赞扬不仅是它的力气,值得赞扬的是它的品德。”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对我的怨恨,怎么样?”

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公正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说到这里,孔子感叹地说:“没有人了解我呀。”

子贡说:“怎么说没有人了解您呢?”

孔子说:“不埋怨上天,不责备人;下学于人事而上达天理。知道我的,恐怕只有上天了。”

公伯寮诬告子路于季孙氏。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并说:“季孙氏他老先生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还能够杀掉公伯寮,把他的尸体放在市街上示众。”

孔子说:“我的主张如果能够实行,是天的发展趋势所界定的;我的主张如果没法实行,也是天的发展趋势所界定的。公伯寮能把天的发展趋势怎么样呢?”

孔子说:“贤良的人开辟世界,稍次一等的人开辟一个地方,再次一等的人开辟一些表面的东西,最次一等的人开辟一些言论。”

孔子又说:“这样做的人已经有七个了。”

  

子路晚上睡在鲁国都城的外门旁。早进城时,管理城门的人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

子路说:“我从孔氏家中来。”

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道做不到也要做的人吗?”

听说卫国民间流传着一些农谚古诗,孔子便与几个学生去了卫国。

孔子在卫国住的时候,有一天在敲磬,有个背负着草筐的人经过孔子住所的门外,听到这音乐声后说:“这是个有心之人在击磬。”接着又说:“这音乐很质朴,还很固执,好象是在说没有人了解我,我就这样算了吧。他太深入了便有危险,太浅了就显露出来了。”

孔子听门人说后,不由赞叹说:“果然如此呀,我想微不足道也很难啊。”

子张说:“《尚书》上说:‘殷朝的高宗守孝,三年不谈论政治,’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不一定是高宗就这样,古代的人们都是同样的。国家的君主死了,朝廷百官聚合、汇集自己的事务听命于地位最高的官吏可达三年。”

孔子接着对子张说:“上层统治阶级如果喜好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则老百姓就容易使唤了。”

子路问关于君子的问题。

孔子说:“修养自己而敬事业。”

子路问:“就是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说:“修养自己而安定人民。”

子路问:“就是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说:“修养自己而安定百姓。修养自己而安定百姓,尧、舜都是感到困难的呀。”

这天原壤也来到卫国,他傲慢地等着见孔子。

孔子出来后对他说:“你幼小的时候不知道谦逊敬爱兄长,长大了又没有任何论述,老了还不去死,这就是坑害众人的家伙。”说完用拐杖打原壤的小腿。

孔子叫阙党的一个童子去执行命令。有人就问孔子说:“这孩子是一个求上进的人吗?”

孔子说:“我看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看到他和长辈长者并肩而行。他呀,不是个求上进的人,只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9 21:41:45 | 只看该作者
卫灵公第十五


【原文】卫灵公问陈於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吾之於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当仁,不让於师。”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卫灵公问关于陈兵布阵的事于孔子。

孔子回答说:“若是祭祀仪式上关于俎豆等奉祀之事,我则是经常听说的;至于军事之事,我从没有学过。”于是第二天便离开了卫国。

离开卫国后,就到了陈国,然而由于走得匆忙,没有准备充分,在陈国的路上便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患了疾病,不能起来了。子路满是怨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难道会有这样的穷困吗?”

孔子说:“君子固然是有穷困,但小人穷困以后就漫无准则了。”

在路上休息时,孔子说:“赐呀,你以为我是经过很多学习就会识别的吗?”

子贡回答说:“是的,莫非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一直贯通下去的。”

孔子说:“仲由啊,知道人生规律的人太少了。”

想了想,孔子又说:“无所作为而能治理好一个国家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什么呢?他只是端正自己的思想,面朝南方而坐罢了。”

子张听了孔子说的“无为而治”后,就问怎样才能实施这个“无为而治”。

孔子说:“说话忠诚信守诺言,做事实施忠实笃厚,虽然是对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可以实施的。说话不忠诚信守诺言,做事不实施忠实笃厚,虽然你就在本乡本土,能够实施吗?站立着,则看到‘忠信笃敬’等同于面前,在车上,则看到这几个字呈现在大车的横木上,然后就可以实施了。”

子张将这些话书写在衣服的大带子上。

对这个问题,孔子很感慨地说:“公平正直呀,史鱼!国家政治清明,他象箭一样刚直;国家政治黑暗,他也象箭一样刚直。君子一样的人,蘧伯玉呀!国家政治清明,他则出仕为官;国家政治黑暗,他就收藏起自己的才智隐居了。”

孔子在举了史鱼、蘧伯玉的例子后,又接着教导子张。孔子说:“可以同他谈话的人而不同他谈,就会失去人心;不可以同他谈话的人却去同他谈,就会说错话。聪明人既不失去人心,也不会说错话。”

孔子又说:“志士仁人,不会因为求得生存环境而损害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只有勇于牺牲自己而保全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子贡于是问怎样实行仁道。孔子说:“工匠如果想做好他的工作,必须先要使他的工具锋利。居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官员中的贤者,交朋友则要交士子中的仁者。”

颜渊于是问怎样治理一个邦国。

孔子说:“推行夏朝发明的历法,乘坐殷朝发明的大车,戴着周朝制定的冕冠帽子,音乐则听《韶》乐、《舞》乐,放弃郑国的音乐,远离花言巧语的人。郑国的音乐淫秽靡乱,花言巧语的人危险。”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就一定会有眼前的忧虑。”

孔子说:“已经没有了,我没有见过喜爱正常的人生规律就象是喜爱外表美丽整洁那样的人了。”

孔子说:“臧文仲这个人,大概是个窃取官位的人吧?他明知柳下惠是个很贤良的人,却不帮助他独立起来。”

孔子说:“自身看重自己的缺点,很浅地责备别人,则就远离怨恨了。”

孔子说:“遇事从来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该对这种人怎么办了。”

  

这一路上大家谈得不多,都在闲聊天,谈天气谈风景等,所以孔子有一次便批评他们说:“整天聚集在一起,所说的话没有任何意义,只喜欢耍小聪明;难成大器呀!”

在批评了学生们后,孔子没有灰心丧气,又换了另一个口气,换了另一种说法说:“君子以最佳行事方式为本质,按照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来实行,谦逊地出外对人对事,建立信誉以成就事业;这就是君子呀。”

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又接着孔子说:“君子憎恶离开了这个世界以后名称与事实不相称呀。”

孔子继续耐心地说:“君子是求之于自己的,小人是求之于别人的呀。君子庄重而不与人相争,能够合群而不与人结成党派。”

然后,孔子又说:“君子不要以一个人说了某些好的话而举荐他;也不要因为这个人的人品而不听他说话。”

子贡于是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用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听了子贡的话后,可能也是愣了一下才回答,孔子说:“那就是‘宽恕’吧,自己不想做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在说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后,孔子很是感叹,孔子说:“我之对于别的人,在乎谁诋毁谁赞誉?如果有赞誉我的人,其是有所用心的。这样的人呀,所以尧舜禹三代都是以公正而正直的品行而行事的。”

然后孔子又自嘲地说:“我就好象是要抓住史籍上缺少的文字,也好象是借给别人乘坐的马一样;现在都没有了。”

孔子感叹了一下自己后,马上回转话题,继续对子贡说:“很乖巧而又巧妙的话会破坏人生规律。在小事情上不会忍让,就会破坏做大事情的谋略。”

孔子又说:“人能够光大弘扬人生的道路,而人生的道路不能光大弘扬人。”

孔子继续耐心地说:“犯了错误而不加以改正,这才叫错误。”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孔子又说:“我经常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全都用来思考;但没有用处,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学习。”

孔子说:“作为君子是致力于正确的人生道路而不致力于只求吃饱饭。耕田的人,往往都是饥饿的;学习好的人,往往都能拿到国家的俸禄。君子只忧虑没有掌握正确的人生道路而不忧虑贫穷。”

孔子说:“知道而且能抓住正确的人生道路,但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虽然能够得到暂时的富裕,也必然会失去的。知道而且能抓住正确的人生道路,而且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但不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老百姓,则人民就不会敬服。知道而且能抓住正确的人生道路,而且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而且还能严肃认真地对待老百姓,但有些行为没有遵守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也还不够完善。”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有小小的知识,而就可以有大的承受。小人不可以有大的承受,而可以有小小的知识。”

孔子说:“人民对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比需要水火更为迫切。水与火,我见过因蹈水火而淹死和烧死的;但没有见过实行仁德而死去的。”

孔子说:“在面对着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时,不推辞、不拒绝效法、学习。”

孔子又继续说:“君子真诚而不固执己见。”

孔子说:“侍奉君主,就要敬守职责然后才可以拿俸禄。”

孔子说:“有了教育,则可以无缺点、毛病了。”

所以孔子说:“道路不相同,就不要在一起谋事。”

孔子说:“言辞能够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

  

这天在驿馆里休息,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前,孔子告诉他:“这里有台阶。”走到座席前,孔子告诉他:“这里是座席。”等大家都坐好后,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

师冕告辞走了后,子张问道:“这是和盲人交往的方式吗?”

孔子说:“是呀,这就是帮助乐师的方法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6-12-9 21:42:12 | 只看该作者
季氏第十六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李路见於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今不取,後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而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於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陈亢问於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邦君子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武艺)【译文】季氏准备兴兵讨伐颛臾这个地方,冉有、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求呀,这难道没有你的过错吗?那颛臾,从前的周天子曾经封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仪式,而且它是在鲁国的境内呀。再说他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冉有说:“这是季孙氏想攻打他,我们两个臣子都是不愿意的。”

孔子说:“冉求呀,从前周任说过,‘陈列出自己的才能而担任职位,不能做到的人就不应该担任。’见到有危险而不去助持一下,见到有人要跌倒而不去搀扶一下,那么还要辅佐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说得过分了,猛虎和犀牛跑出了关押它们的笼子,龟甲宝玉毁坏在木匣中,是谁的错误呢?”

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坚固而又靠近季氏的采邑费城,现在要是不夺取它,定会成为后代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呀,君子憎恶那些说舍去而又想要而另找借口的言辞。我孔丘也听说有的国家,有的家庭里,不害怕财富少而害怕分配不平均;不害怕贫穷而害怕不安定。如果平均了也就无所谓贫穷了,大家和同了也就不会少了,国与家安定了也就没有倾危了。如果能够象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则就要修励文明道德招他们来;既然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生活安定。现在你们两个人,辅佐季氏夫子,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且也不来,邦国分崩离析而你们不能很好地守住,竟然思谋大动干戈于自己的邦国内,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我们邦国内部呀。”

孔子接着说:“天下政治清明,那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祭祀乐章以及征伐等事宜都是由国家最高领导人来决定的。天下政治黑暗,那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祭祀乐章以及征伐等事宜就是由诸侯国的国君来做主了。社会行为规范和祭祀乐章以及征伐等事宜如果由诸侯国的国君来做主,大概能传到十代,十代之内不会失去其地位;社会行为规范和祭祀乐章以及征伐等事宜如果由大夫这类的官员做主,最多传到五代,五代之内不会失去其地位;如果是大夫的家臣把持了国家政权,那么传到三代之内不会失去其地位。天下政治清明,则政权就不会由大夫把持;天下政治清明,则王族的外支亲属就不会议论朝政了。”

然后孔子又说:“贡赋税收之去到诸侯王室,只能持续五代;政权到了大夫的手中,只能持续四代。故而三桓的子孙是要衰微的。”

孔子指着冉有与季路,对其他同学们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朋友正直公正,朋友诚实、信实,朋友知识广博,是有好处的。朋友善于回避、躲避问题,朋友很善良而且柔弱,朋友善于花言巧语,是有害处的。”

孔子接着又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乐于节制于社会行为规范与音乐,乐于称赞别人的善行,乐于多交贤良的朋友,是有益的。乐于骄纵放肆,乐于纵情游荡,乐于宴饮纵欲,是有害处的。”

看到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孔子又接着说下去:“陪侍君子有三种容易犯的毛病:不该说话的时候抢先说了出来,这就是‘急燥’;到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这叫做‘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就轻率地开口说话,这就叫‘睁眼瞎子’。”

然后孔子又说:“君子有三种事情不能做:少年的时候,因血气尚未稳定,不能贪恋女色;等到中年成人时,血气方刚,不能意气用事,斗殴惹祸;等到老年时,血气衰竭了,就不能贪得无厌。”

孔子又接着说季氏之事:“君子有三种畏惧的事情:畏惧天道的运行规律,畏惧有智慧的人,畏惧圣人所说的话。小人们不知道天道的运行规律,所以不害怕天,亲密而不庄重地对待有智慧的人,并且还要侮辱圣人所说的话。”

然后孔子话题一转说:“生来就知道的人,属于上等;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属于次一等;困惑不通后才学习的人,又次了一等。困惑不通而又不愿意学习的,这种人是最下等的人了。”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件事,孔子又说:“君子有九种思考,看的时候要思考是否看清楚没有;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没有;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要思考是否恭敬;语言表达要思考是否忠诚;做事情要思考是否敬业认真;有疑问时要思考是否向别人请教;冲动时要思考是否有什么后患;见到有所得时要思考是否符合最佳行事方式。”

所以孔子断言,“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说:“见到善良的事情就好象害怕来不及学习似的,见到不善良的事情就好象把手伸到沸水里那样赶紧避开;我见过这种人,我也听说过这样的话的。避世隐居以要求达到自己的意志,用最佳行事方式以达到正确的道路;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但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齐景公有千驷之多的马车,他死的时候,人民不觉得有什么好的德行可以称赞他;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人民到如今还在称赞他们的品德。这是怎么说的呢?

  

这天下课后,陈亢问于伯鱼说:“你从老师那里有没有得到特别的教导?”

伯鱼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那里,我恭敬地轻步走过。他说:‘你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你就没有话可说。’我于是退下来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那里,我又恭敬地轻步走过。他问我:‘你学习社会行为规范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无法立足于社会。’我于是又退下来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我单独听到的就是这两次。”

陈亢退下去后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而得到三个回答,知道了学诗和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又还知道了君子对自己的儿子并不特别亲近。”

诸侯邦国君主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而“夫人”则自称为“小童”;邦国里的人民则称之为“君主夫人”;但对别的诸侯邦国的人来说,则自称她为“寡小君”;别的诸侯邦国的人如果称呼她,亦称之为“君主夫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6-12-9 21:42:55 | 只看该作者
阳货第十七


【原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子张问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於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文】阳货想要孔子去拜见他,但孔子不去见他,于是他就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

孔子侍机趁阳货不在家时,前去拜见他。不巧在半路上两人碰见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对你说。”他接着又说:“自己身怀本领,却听任国家迷途失道,这能叫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又说:“喜好从事于于政治而屡次失去时机,这能叫有智慧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又说:“时光去而不复返,岁月是不会等人的。”

孔子说:“是,我即将出来做事。”

分手时,孔子告诉阳货说:“人的天性、本性是相近的,但人的习惯、习俗是相互远离的。”

走在回家的路上,孔子很感慨地自言自语说:“只有上等的有智慧的人和下等的愚笨的人不为习惯、习俗所移动啊。”

  

孔子去到武城这个地方,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笑了一下说:“杀鸡何必用杀牛的刀呢?”

子游回答说:“以前的时候,我也听到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正道则会对人有爱心;小人学习了正道则容易使用。’”

孔子说:“弟子们,子游说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公山弗扰占据费邑图谋叛乱,派人来召孔子去,孔子亦想去。

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要到公山氏那里去呢?”

孔子说:“那个叫我去的人,难道会让我白去吗?如果他想用我,我难道不会是为了东周而去吗?”

这时子张来问孔子怎样做才叫仁。

孔子说:“能够有五种品德用于天下的,就是仁了。”

子张问:“请问是哪五种?”

孔子说:“恭敬、宽厚、真心诚意、敏捷、仁爱。恭敬待人则不会受到侮辱,宽厚待人则能得到众人的拥护,真心诚意待人就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敏捷勤快就能够提高功效,仁爱待人就能够很好地使唤人。”

事情的发展很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这个时候佛肸也使人来召孔子,而孔子亦想前去。

子路说:“从前我仲由听老师说过:‘亲自做了坏事的人的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占据中牟反叛,先生您却要去他那里,这怎么行呢?”

孔子说:“是的,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不是也说过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薄吗?不是也说过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的话吗?我难道是只匏瓜吗?怎么只能够挂在那里不让人采食呢?”

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言辞有六种弊病吗?”

子路回答说:“没有听说过。”

孔子说:“要学会辨别!我告诉你,爱好仁德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就是愚蠢。爱好知道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就是放纵无止境。爱好诚实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就是易被坑害。爱好公正正直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就是易急躁。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就是容易乱行事。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就是轻率狂妄。”

见子路似乎没有听懂,孔子便启发他说:“小朋友呀,你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可以提高人的观察能力,可以让人合群,可以抒发心中的愤懑;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远处看,可以侍奉君主;并且还可以更多的识别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刚叫子路学习《诗经》,因此就《诗经》问题转而对儿子伯鱼说到《诗经》:“你读过《周南》和《召南》这两部分诗篇吗?一个人如果不读《周南》和《召南》,那就好象面对着墙壁站立着一样。”

孔子说:“社会行为规范所说的,岂只是指玉帛等礼物而言的吗?音乐所说的,岂只是指钟鼓等乐器而言的吗?”

对于到底去不去的问题,孔子又拉回话题说:“外表上严厉而内心怯懦,譬如那些小人,就好象是打洞穿墙过去的盗贼一样。”

孔子接着分析说:“乡镇里的愿望,是对天地、国家发展规律的伤害。”

对某些同学的言论,孔子批评说:“在路上听到一点事情就四处传播,是对天地、国家发展规律的放弃。”

孔子说:“见识浅薄的人可以与他一起侍奉君主吗?当他还没有得到东西的时候,担忧得不到。如果已经得到了,又害怕失去,如果担忧害怕失去,就会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

然后,孔子举例说:“古时候的人有三种憎恶,今天或许是消失了。古人虽然狂放但他的品德都是展现出来的,今天的人的狂放但是却放纵;古人庄重但品行方正,今天的人虽然庄重但也容易发怒暴戾;古人虽然较愚但也公正正直,今天的人虽然较愚但却狡诈而已。”

孔子说:“用动听的言语和伪善的面目取悦于人,这种人很少很少是能够使人相互亲爱的。”

孔子又说:“我羞耻于那紫色抢夺了朱红色的地位,也羞耻于那郑国的音乐搅乱了真正的雅乐。也羞耻于那花言巧语颠倒是非而使国家倾覆的人。”

说了半天,同学们都默默无言,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孔子便说:“我不想再说了!”

子贡说:“老师您不说,那学生我怎么记述呢?”

孔子说:“天说了什么话没有?四季就这样运行着,万物就这样生长着,天说了什么话呢?”

孔子不想再说话了,正巧这时候有个叫孺悲的人想来见他,孔子心里很烦,便推辞有病不见,叫传话的人出去后,孔子却取瑟弹唱起来,让孺悲听到。

  

第二天一早,宰我便来问孔子:“父母死了,有三年的守孝期,时间也太长了。君子如果三年不重视社会行为规范,这个行为规范就要坏掉;如果三年不重视音乐,这些音乐就要失传。陈谷已经吃完了,新谷又已经生长出来,从前古人钻木取火的方法已经改变了,那我们守孝满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说:“吃着稻米,穿着锦缎,对你来说心安吗?”

宰我说:“心安。”

孔子说:“你心安,你就做吧!作为一个君子,为父母守孝,吃着美昧的食物不觉得好吃,听到音乐也不快乐,住着房子也觉得不舒适,所以不吃美昧的食物、不听好听的音乐,不住好的房子。现在你觉得心安,你就这样做吧。”

宰我出去后,孔子对其他同学们说:“宰我真是不仁爱呀,小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这三年为父母守孝,是天下通行的守孝的行为规范。他难道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的爱抚与关怀吗?”

等宰我离开后,看着学生们无所事事的闲聊,孔子便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都不用,很难过的呀!不是有一些下棋的游戏吗?下下棋,也就如同贤人一样了。”

博奕也要有勇敢精神,子路本身是个尚勇的人,而且子路也瞧不起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所以子路紧接着孔子的话来问孔子。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

孔子说:“君子以寻求最佳行事方式为最上等的。君子如果只有勇敢而不寻求最佳行事方式就会乱行事,小人如果只有勇敢而不寻求最佳行事方式就会等于盗贼了。”

子路问了勇,受到老师的批评,子贡接着问勇的另一面,即羞耻。子贡便也来说:“君子亦有羞耻之心吗?”

孔子说:“有羞耻之心。羞耻于说别人的坏话,羞耻于处在下位而诽谤地位在他之上者,羞耻于自以为勇敢却不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者,羞耻于自以为果断决然而顽固不通者。”

孔子接着问:“子贡你也有羞耻之心吗?”

子贡回答说:“我羞耻于抄袭别人的东西还自以为聪明的人,羞耻于不谦逊却自以为勇敢的人,羞耻于攻击和揭发别人还自以为公正正直的人。”

君子有羞耻之心,而女孩子与小人有没有羞耻之心呢?孔子分析说:“只有女性的小孩子和小人是很难养育的。亲近他们则他们不谦逊,远离他们则他们要怨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6-12-9 21:43:22 | 只看该作者
微子第十八


【原文】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於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礼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士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鼗武入文汉;少师阳,击磬襄,入於海。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於一人。”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译文】有一天谈到历史问题以及国家的忠臣问题,以及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人才问题,有人就很感慨地说:“微子离去了;箕子被降为奴隶了;比干因为屡谏商纣王而也被处死了。”

孔子说:“殷朝有三个仁民爱物的人啊。”

又有人谈起现在的忠臣问题,便说:“柳下惠作为一个主管刑罚的官员,三次被降职罢免。于是就有人就劝柳下惠说:‘难道你不能离开这里吗?’柳下惠说:‘走公正正直的道路以侍奉君主,哪会不被三次降职罢免呢?若是走歪门斜道以侍奉君主,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孔子去了齐国,当时齐国和鲁国的关系不大好,齐国有意攻打鲁国,而鲁国由于三桓霸权,弄得国力衰弱,不能抵抗由管仲和晏婴辅佐的强大的齐国。孔子为了挽救鲁国的危机,便去了齐国,齐景公在接待来访的孔子时说:“若是象季氏对待你一样?那我做不到;我要用介于季氏和孟氏之间的礼遇来对待你。”接着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

于是孔子离开了齐国。

后来齐国馈送了一批歌姬舞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连续三天不理朝政,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

  

有一天在路上,楚国的狂人接舆从孔子的车旁经过,一边唱着歌:“凤鸟呀,凤鸟呀,为什么在道德衰败的时候还要出来呢?过去的就不要再说了,未来的还是可以赶上的。已是如此了,已是如此了,今天还要从政的话便危险了。”

孔子听到后,随即下车,想和他交谈,但他很快避开了,孔子没能够和他交谈成。

  

这天走迷路了,老远看见有二人在田里耕地,孔子便叫子路去问一下,通往渡口的路在什么地方。

这是长沮、桀溺二人一起在田里耕地,见子路来到跟前,长沮便停下来问子路:“那个驾车的人是谁?”

子路回答说:“是孔丘。”

长沮又问:“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

子路回答说:“是的。”

长沮说:“他是知道通往渡口的路的啊。”

子路不得要领,于是便去问桀溺。

桀溺问:“你是谁?”

子路回答说:“我是仲由。”

桀溺又问:“你是鲁国的孔丘的学生吗?”

子路回答说:“是的。”

桀溺说:“象你们这样的人天下多得很,但是谁能改变这个世道呢?而且你与其跟随逃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随避开这乱世的人?”边说边不停地耙土耕种。

子路无奈,回来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飞鸟和走兽是不可以同在一个群体的,我不是这个人的学生而谁是呢?天下若是政治清明,我孔丘也不会想去改变它。”

  

在周游列国的路上,有一次子路落在了后面,遇见了一位丈人,用拐杖挑着锄草用的工具。子路便向他问路:“你看见了我的老师吗?”

老者说:“四肢不勤劳,五谷都分不清楚,谁知道你的老师是谁。”说着走到田中间把拐杖插在地上开始锄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一直很耐心地等着这老者。

于是老者留子路在他家住宿,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并让他的两个儿子来见子路。第二天,子路告辞上路,赶上了孔子,便把昨天的事情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呀。”叫子路返回去见他。

子路赶到他家,老者却已经走了。子路不高兴地回来对孔子说:“不出仕则是没有掌握最佳行事方式。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可废弃的;君臣之间的最佳行事方式,又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伦理关系。君子之所以出来做官,是为了实行最佳行事方式。至于正道早已行不通,那是已经知道的了。”

关于这个问题,孔子举了几个人的例子:隐逸的人士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等人。

孔子说:“不肯屈降自己的意志,不肯辱没自己的身份,这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屈降自己的意志,辱没自己的身份,言语却合符伦理,行为合符思虑,他们就是这样而已。”又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却放纵言论,但却保持了自身的清白,中止了权柄的利用。我就和这些人不同,不一定会这样,也不一定不会这样。”

接着孔子又举了一个例子,鲁国管音乐的长官挚归向齐国了,次一级的乐师干归向楚国了,第三级的乐师缭归向蔡国了,第四级的乐师缺归向秦国了,打鼓的方叔跑到黄河一带去了,播鼗武跑到汉水一带去了,少师阳和敲磬的乐师襄飘洋过海去了。

然后孔子又回忆起本国的历史,他又举了个例子,周公告诉鲁公说:“君子不要光给予自己的亲属,不要使大臣们怨恨而不以为然。故旧之臣若是没有大的原因,则不要抛弃他们。不要求全责备于某一个人。”

然后孔子又举了周朝初期的一个例子,周朝有八个著名的人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这八个人,帮助和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推翻殷朝,平定天下,使人民安居乐业了。这是对全篇的一个总结,也是说明人材的重要,因为有了人材,周朝才得以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帮助和辅佐,很难想象周朝会有这样的局面。而商纣王就是因为不使用、不重视微子、箕子、比干这样仁民爱物的人材,再加上他自己的荒淫暴虐,也就注定了他的灭亡。而具有仁民爱物的人材从何而来呢?还是开篇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6-12-9 21:43:47 | 只看该作者
子张第十九


【原文】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夏之门人,问“交”於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後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後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卫公孙朝问於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语大夫於朝曰:“子贡贤於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屋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於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於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期行,绥之期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这天孔子没有在,几个同学便聚在一起讨论“控制”问题。

子张说:“读书人见到有危险的就要学会控制发展趋势,见到有所得到的就要思考最佳行事方式,祭礼的时候要思考恭敬,逃避的时候要思考悲哀的到来,这样也就可以了。”

子张接着补充说:“保持着正确的人生规律而不弘扬它,信守着人生道路却不忠实于它,就不能称为拥有了正确的人生规律和人生道路,但也不能称为没有拥有正确的人生规律和人生道路。”

子夏的学生问关于朋友之间的交际、交往问题于子张。

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

子夏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以交朋友的就和他交往,不可以交朋友的就拒绝和他交往。’”

子张说:“这不同于我所听到的呀,君子尊敬贤能的人而且能够容纳普通的人,夸奖好人而庄重地对待那些无才能的人。假如我是一个很贤能的人,对什么人不能宽容呢?如果我是个不好的人,人们就会拒绝我,那我还怎么去拒绝别人呢?”

由于他的门人执著于、胶缠于与人交往的事,所以子夏紧接着子张的话说:“虽然是小的人生道路,但也有其值得取的地方;但要控制长远的发展恐怕会陷入其中,所以君子不为这些小道。”

子夏又说:“每天都能懂一些所没有的,每个月都不要忘记已经学到的,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了。”

然后子夏又说:“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并且忠实于自己的志向,恳切的询问于有知识的人并且联系当前的问题思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也就在这里面了。”

接着子夏又补充说:“各种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通过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人生道路。”

为了总结上面所说的话,子夏说:“小人们所犯的过失错误必然是紊乱的。君子给人三种不同的印象:看上去很庄重、恭敬;接触一下就觉得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则是义正辞严。”

子夏说:“君子真心诚意地对待人,然后效劳于人民;没有真心诚意,便会以为别人对自己都是危险的。真心诚意对待别人然后直言规劝;没有真心诚意对待别人便会以为别人都是在说自己的坏话。”

最后子夏说:“大的客观规律不会超过一定的规范,小的人生规律有出入是可以的。”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弟子,让他们做些洒水、扫地、应答、接待之类的事,是可以的。但这是末节小事;最根本的东西他们没有学到,这怎么可以呢?”

子夏听到这些话后说:“噫!这话子游说错了,君子所走的道路,什么叫先传授,什么叫后厌倦呢?譬如草与木,是应该区别对待的。君子所走的道路,怎么可以任意歪曲呢?有开始亦有终止的,难道只有圣人吗?”

因此,子夏反驳说:“当官当好了还要学习,学习学好了才能当官。”

子游说:“对待逃避的人控制悲哀的心情就停止住。”

子游接着打了个比方说:“我的好友子张,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了,然而没有做到与人相互亲爱。”

听到子游对子张的评价后,曾子说:“表面上尊严堂皇的子张呀,是很难与他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的。”

曾子又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说,人没有自我控制,就是亲人也要逃避的。”

曾子接着补充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说,孟庄子的孝道,其他方面别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改变父亲的臣属和父亲的政务,是别人很难做到的。”

孟孙氏派阳肤为主管刑罚的官员,阳肤这时便来问曾子。

曾子说:“上层统治者失去正道已经很久了,人民也成一盘散沙了!你如果审案的时候知道了犯罪的真情,就应该怜悯同情而不要沾沾自喜。”

听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子等人的讨论后,子贡这时站出来举例说:“商纣王的无道,不象传说中的那么过份吧。所以君子对自己处于下流地位是最憎恶的,因为一旦处于下流的地位,天下的一切坏事都会加到你的身上。”

然后,子贡又说:“君子犯了错误,就如同是日蚀月蚀一样。有了错误,人人都看得见;如改正了,人人都还是敬仰他的。”

卫国的大夫公孙朝这时来问子贡说:“孔仲尼的学问是跟谁学的?”

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完全埋入地下,还在人世间。贤能的人能够认识到大的方面,不贤能的人也能够认识到小的方面,不论大小,都有文武之道在里面。我们老师怎么能不学习呢?又何必非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呢?”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他的老师孔子还要贤能。”子服景伯于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

子贡说:“以围墙作个比喻吧,我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人们都可以从外面看见我家里面的情景。我老师孔子的围墙有好几丈高,如果不从门里进去,就看不到里面象宗庙一样的雄伟壮美,看不到建设的多样。但是能够进入这个门的人很少,武叔老先生这样说,不也是很自然吗?”

谈话的主题由自我控制转到学问的深浅上来了,但同时也说明子贡是很善于自我控制的,并没有因为别人的赞扬而沾沾自喜。子贡知道自己的深浅,他用围墙作比喻,说自己被别人看,一眼就可看穿看透,太浅薄了。而别人看孔子,是很难看穿看透的,即使是得其门而入,那里面也如宗庙般层屋叠嶂,使人无法看透其深浅。子贡这话,有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味道。而看不穿看不透,又怎么能评价他呢?

叔孙武叔抬子贡而贬孔子,就在于他不识深浅。对于叔孙武叔诋毁孔子之事,子贡说:“不要这样做呀,仲尼是不可以诋毁和诽谤的。别的贤能的人,有如丘陵一样,还是有路可以逾越的;而仲尼,就好象太阳和月亮,没有路可以超越它们。一个人即使要自绝于太阳和月亮,但那对太阳和月亮有什么损伤呢?只是表现出这个人不自量力而已。”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对孔子太恭敬谦虚了吧,仲尼岂能比你更贤能吗?”

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他的聪明,说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无知,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啊!老师的品德言行我之所以赶不上,就象是上天没有阶梯可以让我攀登上去一样。我的老师如果得到邦国,或是成家立业,所谓树立就是树立起思想道德行为作风的基础,开辟道路就可以引导人们行走,安抚人民人民就会来归服,动员百姓百姓就会来和同。他的生是大家的光荣,他的死是大家的悲哀;我怎么能够赶得上他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9 21:44:09 | 只看该作者
尧曰第二十


【原文】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子张问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这天孔子上课,从古代的尧开始追述起:

古代的帝王尧说:“啊,你这个舜呀,上天运行的规律到时候了,落在你的身上了;你要承诺答应保持守住中道,保持在中间状态。穷极到四海的边缘而不止息,上天给予的财富长远而无穷尽啊。”

舜也将这些话告诫禹。

商汤说:“我小子履,斗胆敢用幽远而深厚的能繁殖下一代的雄性鸟兽来祭祀,斗胆敢明明白白地禀告辉煌的天帝:有罪的人我决不敢赦免他。你的臣民的善恶也不敢隐瞒遮掩,人民的直言规劝你心里也明白。我自身有罪,与天下万方没有关系,如果天下万方有罪,那罪过就在我的身上。”

周朝有一篇诗叫《赉》,讲的是好人都能富裕。周武王在《泰誓中》中说:“即使有周密周到的亲属,也不如有仁爱的人。老百姓要是有过恚?锕?蛟谖乙蝗松砩稀!?

孔子说:“谨慎地权衡而量才使用,重新审视法律制度,修整或废弛各种官职,政令就会在四面八方通行。恢复被灭亡的国家,承续接继已经断绝了的世族,推荐选拔被遗落了的人才,天下的老百姓就会诚心归服了。”

孔子又说:“为政者所重视的是:人民和粮食、丧事和祭祀之礼。”

孔子又说:“宽容则能得到民众的拥护,真心诚意则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勤敏则会产生功效,公正就会使人民高兴。”

子张听后很感兴趣,于是向孔子问道:“如何这样做才可以参预政事呢?”

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去掉四种恶政,就可以当官参预政事了。”

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

孔子说:“君子给老百姓好处却不耗费,效劳于人民却不埋怨,有欲望而不贪婪,通达而不骄奢,威严而不凶猛。”

子张又问:“什么是给老百姓好处却不耗费呢?”

孔子说:“顺着老百姓可以得到利益的方面引导他们去做能得到利益的事情,使他们得到利益,这不就是给他们以恩惠,自己却没有耗费吗?选择可以效劳于人民的而效劳于人民,谁还会埋怨你呢?想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而能够建立起这种关系,这怎么叫贪婪呢?君子处世不管人多人少,事情大小,都不敢怠慢,这不就是通达而不骄奢吗?君子衣冠楚楚,整齐端正,目光严肃,目不邪视,态度庄重,使人望而生畏,这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子张又问:“什么是四种恶政呢?”

孔子说:“事先不进行教育,犯了罪就杀,叫做虐杀;事先不告诫就苛求立刻成功,就叫做暴;轻慢地对待法令却要求别人限期完成,就叫做贼;就好象要给予别人一样,收入与支出都很节省,就叫做掌握管理得太紧。”

孔子说:“不知道规律和趋势,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社会行为规范,就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身处世;不知道辨别语言,就无法知道人的善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6-12-9 21:44:57 | 只看该作者
都发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6-12-9 23:25:31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一本书, 是<论语别裁>,对个别句子的解释比较深入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6-12-15 20:41:16 | 只看该作者
来感谢一次啊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0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0:18 , Processed in 0.09425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