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02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儿童心理的发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8 16:1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童心理发育

知觉的发展

    知觉是对感觉的加工过程,发生较晚。生后4 5个月才出现手眼协调动作,这是最早出现的知觉形式。其他形式有空间知觉、距离知觉、自我知觉、时间知觉、深浅知觉等。
  
    知觉是观察力的萌芽。约34月时出现形状知觉,24个月时有整体知觉,能把外显的和部分被遮蔽的物体看成同一物体。l岁末开始有浅表的空间和时间知觉,但要到34岁才能辨别上下,前后,昨天、今天和明天,早晨和晚上,5岁才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研究表明,知觉发育的早晚和小儿与外环境的接触有密切关系。把67个月还不会爬的小儿放在“视崖”( 一种模拟的观察场景)上,他们并无害怕感觉;而同龄会爬的婴儿即便有母亲保护,也不肯从“崖”壁往下爬,而是设法后退或回避。这说明,后一类小儿已经有了深度知觉。在知觉的基础上观察力逐步发展。年龄越小,观察越短暂,空间越狭窄,观察的目的性和时间性越缺乏。小年龄儿童只会观察外表现象,不会观察事物内在联系。要加快知觉发展应多让小儿作各种游戏,尤其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多摆弄各种物体。
  
    注意的发展
  
    注意,是对一定对象的有意识的指向性认知过程,它是“心灵的门户”,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起点。出生后不久即具备无条件的定向反射能力,以后逐步发展成两种注意。一种没有预定目标、是不由自主的注意,称无意注意;另一种有预定目标,是通过主观意愿来支配的注意,叫有意注意。小儿年龄越小,无意注意越占优势。2个月时,当发亮或色彩鲜艳的物体出现在视野内时会睁眼注视,并发出喜悦的声音;3个月后能集中注意一个新鲜事物;56月时能稳定地注意某事物。这些注意一般不持久、不稳定、容易分散。67个月后小儿开始对周围色彩鲜明、发响、能活动的东西产生较稳定的注意。这是有意注意的萌芽。随着年龄增长,注意逐步明确,注意时间越来越长。1岁半小儿只能集中注意56分钟;3岁时为152O分钟,56岁时为2535分钟。小儿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越强,智力发育水平越高。但是,无意注意不等于注意力不集中。它是一种特殊的注意方式。让小儿充分利用其无意注意的优势可传授许多知识,是早期教育的基础。带着孩子郊游时,可让他们观察各种新奇事物和自然景色,不时穿插一些讲解和说明,使小儿在“无意”中学到许多在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方法要灵活多样,语言生动有趣,配以直观形象的教具和身边实例,也能取得良好效果。随着年龄增大,无意注意将不能完全满足儿童的学习需要,应逐步训练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求的内容和活动上,促进有意注意发展。
  
    记忆的发展
  
    记忆是将感知、思考和体验过的事物保存在大脑中的过程。人类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掌握、习惯的形成都和记忆有关。记忆力越强,记忆内容越广泛,智力水平就越高。记忆从时间上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从目的上可分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从方式上可分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小儿的认知发展遵循从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机械记忆向逻辑记忆过渡的过程;与此同时,长时记忆的能力越来越强。

    新生儿即开始有最简单的记忆,如对妈妈抱成吃奶姿势的记忆。只要抱成这一姿势,小儿即会四处寻找奶头。23月时,如果注意的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小儿会用眼睛寻找。45个月能记住母亲和其他亲人,但此时的记忆能力只能保持几天。随月龄增加,记忆时间将越来越长。小儿在l2岁后,随着言语的发育,记忆能力逐步增强,能记住自己的盥洗用品、玩具和几个小朋友的名字。2岁半时能记住儿歌和童谣。记忆再现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如2~ 3岁的小儿和父母分开几个月后仍能认识。但是,婴幼儿的记忆是无目的、无意识、短时为主的;利用形象鲜明和有兴趣的物品,能促进其记忆。因为缺乏知识和经验,小儿的记忆常不准确,有必要在生活中进行反复的记忆训练。
  
    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现象的概括反应,包括概念形成、判断和推理,即:先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形成各种概念;再用许多概念来组成判断,用判断来推理,产生思想。所以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是获得新知识的必经途径。高层次的思维发生必须有言语作基础,其发展比前几个认知过程都迟。婴儿有较低级的,以具体形象为特点的思维,又称前言语性思维。l岁后小儿在言语发展的基础上出现抽象逻辑思维萌芽,但其形成主要靠直觉行动,概括水平也低。如34岁时已知道橘子是好东西,知道自己吃了妈妈会高兴。但此时小儿还不会推理到“因为橘子是好东西,所以吃了妈妈会高兴”的较高思维阶段。促进小儿思维发展,必须从两方面做起:

    1)前言语性思维主要靠动作发展来形成,所以要尽量增加他们接触、认识环境的机会。

    2)思维方式向抽象性、逻辑性发展需有丰富的言语作基础,所以要创造言语发展的环境,鼓励其提问,并用尽量完整的句子来回答问题;不断丰富小儿的词汇,尤其要注意教育中的挥发性。
  
   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媒介的心理活动,又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情绪是这种反映的较短暂状态,有:满足自身需要而引起的态度及体验,如愉快、高兴、欢欣、满足、舒畅等;因违背自身意愿而引起的否定态度及体验,如愤怒、忧愁、哀怨、憎恨、烦恼和绝望等。情感则是指这种反映的稳定、持续的态度反映,如责任感、义务感、道德观、美感等。小儿生活经历短暂,尚不足以形成情感。但他们未来生活中的健康情感形成,却有赖于早期生活中健康、良好的情绪体验。情绪反应能力是小儿适应生存的手段。新生儿就有各种情绪表现:吃饱后就安静,饥饿或不适时就哭闹。23个月时,吃饱、睡好后会微笑;有人逗他时,会全身活跃或笑出声;56个月时,对新鲜玩具有欣快和跃跃欲试感;67个月时产生与(父)母亲的依恋,对陌生人的怯生情绪;810个月开始表现出分离时的焦虑情绪,并越来越强;1216个月达到高峰,18个月后开始减弱。152岁的孩子已有鲜明的个性情绪,如快乐、高兴、害怕、厌恶。情绪表现多是短促的、爆发性的,而且容易从一种情绪迅速转变到另一种。如对小朋友有妈妈抱表现出妒忌,但当小朋友受到责罚时又迅即表现出由衷的同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步变得比较稳定。小儿34岁时,随着活动空间扩大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加上一些不切实际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愤怒、妒忌和恐惧等不良情绪体验。例如,3岁时易对动物、黑暗、雷电等产生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恐惧情绪将减少,而愤怒情绪可能增长。小儿通过愤怒来达到某种期望,或试图引起别人注意。妒忌也是一种愤怒和不满的情绪表露。  
   
    依恋  
   
    依恋,是小儿与其双亲间一种特殊、持久的感情联结,属小儿早期重要情绪之一。小儿喜欢和其依恋的人接近,感到舒适和愉快;遇到陌生环境和人时,双亲的存在使之感到安全。依恋感建立后,小儿会感到无后顾之忧,更加自由地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愿意与别人相互接近,从而对今后的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产生良好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依恋将逐步发展成一种安全性依恋。它不仅促进小儿智力的发育,而且还能较容易地在成年后产生自信心和对别人的信赖,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并在将来依恋自己的家庭、社会团体和后代。  
   
    依恋主要在后天环境中形成。如双亲能满足小儿的需要,和他经常交流,给予各种愉快的刺激,依恋容易形成。如果双亲不能很好照料小儿,不注意与其感情交流,很少提供各种刺激,甚至因夫妇失和而使小儿失去安全感,就会出现各种不安全依恋或无依恋。这些小儿易在童年时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成年后也多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或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意志的发展  
   
    意志,是通过自觉克服困难来完成某种期望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有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等。另一类是消极的,包括任性、依赖性、顽固性和冲动性等。  
   
    意志出现较晚。随着言语的发展,行动开始具备目的性,小儿懂得要靠自己来达到某种 目标,说明他逐步有了意志。3岁左右经常说“不”,“我要”,“我就要”等,也是意志发展表现。年龄越小,积极性意志越弱,消极性意志往往越强。随着年龄增长和教育过程,小儿  
逐步学会服从别人,或按照自己的目标去行事,减少了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影响,积极的和消极的意志间将逐步出现此长彼消过程。  
   
    意志的形成和发展,有助小儿在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等方面取得进步。同时意志和情绪、性格、动机、兴趣等共同组成所谓的非智力性因素,是促进创造性的有力因素正如居里夫人所说:“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任何创造性劳动和发明,都不可能一举成功,要经得住失败考验,还要抵御各种社会舆论和压力。因此就发展小儿创造能力而言,意志往往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意志是通过培养获得的,途径有:

    1)自幼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对依赖性强,缺乏主动性,经常叫嚷“妈妈,来帮我”,“老师,我不会”的孩子,要努力培养其自信心和勇敢精神。

    2)在成人指导下,进行各种需克服障碍才能完成的游戏。

    3)培养意志的目标要稳定,不轻易变动。

    4)通过集体游戏,训练自制能力,克服冲动性。

    5)培养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属于个性的范畴。所谓个性,指个体的倾向性心理特征。其中的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调节。自我意识不是天生的,它受社会生活制约,在后天学习中形成。  
   
小儿5个月前,自我意识未形成。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存在,所以吃手、吃脚,把自己的手脚当成和别的东西一样来玩。此后,小儿开始认识到手和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说明自我意识出现。1岁后双手不停地玩各种物品,用手将它们到处移动。这是因为他逐渐把自己和别人、别的东西分开;认识到球可以由自己踢,苹果可以由自己一口一口吃掉,枕头可以被自己从床上扔到地下,因此自己是有力量的。随着言语发展,小儿知道自己名字,能用“明明(自己)吃饭”的方式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别开。23岁后,小儿逐步学会使用代词“我”、“你”、“他”,自我意识发展真正进人实质阶段。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只有具备明确的个性倾向,其他个性品质如需要、动机、理想和世界观等才逐步形成。自我意识通常要到青春期发育完成后才真正建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12-15 04:48:1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5-23 15:2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赵建乔 的帖子

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7-7 20:14:15 | 只看该作者
thank yo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3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4 18:33 , Processed in 0.07752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