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刘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梦境中的一生:在父母的诅咒中挣扎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6-12-5 10:08:2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要举例, 比作者悲惨得多的报道比比皆是, 我已不愿也不敢引用......

只希望父母亲在怒火熊熊燃烧的时候, 记住对方是一个深爱着你,你也深爱的人, 你那发泄怒火的方式真的会影响他(她)的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6-12-5 10:09: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tianqunping 于 2006-12-5 10:05 发表
两个人吵架,我们只听了一个说自己如何如何有理,就断定此人百分之百的理,不是可笑么

他是在吵架吗?!父母和小孩之间能平等的吵架吗?!你面对社会那么多的不公平,你去吵吵看看,我看你能不能得回公平来,得来公平你会为此付出多少精力?!皇帝和臣子,你去讲讲公平看?!

你幸福就不要在这里参和了!!说些让人伤口更痛的话。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6-12-5 10:2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行至水穷处 + 5 大家是谈看法,不是在比不幸或者幸福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6-12-5 11:51:09 | 只看该作者
看到上面文章,以及大家的讨论。觉得主要是大家对那个年代不太了解呢。

其实楼主的故事,在那个年代是非常正常的。这样的事情真的是太多了。

普通家庭也就罢了,对于那些革命者,最先要革掉的就是自己的亲情,因为那是资产阶级的东西。

50年代的革命者们,他们可以对别人的孩子无比的温暖。但是对自己的孩子却是毫不留情的。

困难时期,他们吃着国家的小灶,却让自己的孩子在那里挨饿,对他们来说那是大是大非原则问题。

昨天看某个人的帖子,说50年代如何如何好,那确实是没经历过呢,只是在书本上看来的。要说好,还是现在最好呢。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行至水穷处 + 5 + 5 这个人对这些最感慨
一袋子宁静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6-12-5 12:24:29 | 只看该作者
除了老虫说的“亲生后母”,和人真好说50年代的“老一辈革命者”,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人,所谓精神不健全者:他们在外面可能和颜悦色,低眉顺眼,亲善友好,但在家里却性格暴怒乖戾,把对生活的不满、工作的压力和对所有事情的苛求把发泄在儿女和家人身上。

有的酗酒,洒后所有怨恨和不满膨胀一种邪恶的杀气,这股杀气砍不了别人,只指向自己的亲人、孩子或LP,所谓的家庭暴力和虐待事件的发生。所以说,做父母要有“资格审查”的,精神上应该自理,万不能拿孩子做出气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6-12-5 14:22:25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帖子是否夸张什么的

其实不是很重要,大部分这里的家长也万不能走到那个极端去,但是,我们真的应该想明白,不要往那个方向挪过去,哪怕是一小步!
我的经历告诉我,这样的事情是可能的,小时候,我隔壁邻居,平时看上去都很慈善的,男的还擅长讲故事,夏天乘凉的时候,小朋友都围到他们家门前听他讲水浒什么的,虽然他一律讲成“桃盖”。他们家有三个儿子,经常被吊起来打,久了,我们邻居都能根据哭叫的声响来判断是哪个儿子在遭罪!后来其实儿子的个子都比老子大了,但还是被打。我妈妈是老师,开始老去劝,后来怕邻居不愉快,脸皮薄,不去了。夫妇俩真的可以算是勤劳善良,他们还在我们门前的空地盖了一整间水磨石地板的房子,那时候我和弟弟好羡慕的。我现在知道了,这对夫妇对家庭和孩子有责任,但是,没有爱!
后来,大儿子在做船工的时候,路过运河某个乡村,同一年纪比他大好多的寡妇好上了,为此又被爸妈打,打完了他义无返顾地去了。两个小儿子倒还都好,读了大专,有体面的工作,过着平凡的没有大动静的日子。我们搬家后,不知道他们以后的故事,但当时妈妈老拿他们家的事情教育我们,说那两夫妇是因为没有文化才这样打孩子,大儿子不爱学习,没有文化;两个小儿子很喜欢读书的,所以总算比父母都出息。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行至水穷处 + 2 + 2 家庭和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和成长的影响 ...
ej2006 + 2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06-12-5 15:14:30 | 只看该作者
  大儿子也好,找到了自己想找的人,比他年纪大的老婆挑起了妻子与母亲双重重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6-12-5 15:17:29 | 只看该作者

帖子的真实性与否似乎不是最重要的?

亲情缺失在老革命年代比较缺失,家庭暴力的存在也有一定的普遍性。关键问题,我想,家庭暴力我们当然要抨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写帖的人,已经成长,比较有见地了,也来思考自己孩子的教育了,本来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可是在对待父母的问题上,我们即使不能要求他对父母一点怨愤没有,可是这种怨毒和自己的一生得失都归咎在父母身上的态度,我们是否要去赞成呢?
    我们都不是道德或者法律专家,暂时不用去评价父母的好坏,也不必拘泥于诸如肺结核或者寄养这些细节的是否恰当,比如我小时候因为奶奶不大懂整天给爱生病的我打抗生素结果我牙齿巨差,那我就应该抹杀奶奶对我的抚养,去怨恨她么?类比也许不恰当,但是我想说的是,既然写帖的人已经走过来了,也似乎是个知识分子了,那么父母就真的一无是处,比如没有父母,哪来生命,比如没有父母,如何受的教育?再退一万步,做另外一个不大恰当的比喻,疯娘这个小说我们很多人都看过,大家感动于精神病人对孩子仍然有爱,可以忽略她发病时的其他表现,可是对于偏执的这个帖子里的父母,难道就应该一面倒的认为父母给孩子的只有诅咒么?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tianqunping + 5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6-12-5 15:21:43 | 只看该作者
  她说她尊崇卢梭。——卢梭就把自己的亲生孩子统统送给育婴堂,一个不要。

  从年轻时起,她就不是整天围着孩子,想着孩子的人。参加革命以后,她更认为:工作第一,革命第一,孩子是私事,是累赘。这从她的日记中能看出来。

  1945年11月25日

  过去我总认为奶孩子不是革命工作,为了工作,就应当把孩子给别人奶,自己腾出功夫来工作。后来看了聂荣臻同志的报告,说女同志是来杭鸡等,才转变一些。但还是轻奶孩子,重工作。今年有了孩子,自己就矛盾。是奶呢,还是不奶呢?原来还有些奶的意思,后来敌人投降了,自己想到解放区将多少倍的扩大,根据形势,干部用的更多,加上孩子很淘气,自己嫌麻烦,就决定了不奶。曾各处找奶母,但没找到。这时听说马同志不回十分区了,为了不愿把孩子丢得太远,这才自己奶着。开始想等到新工作岗位再找奶母,但以后十分区妇女部长给我写信,叫我千万自己奶孩子,她说她这次到冀中去开会才把思想整通。又加上十地委领导同志也叫我自己奶。杨英同志说自己养活一个孩子,至少可为革命服务20年,这是很伟大的工作呀。于是我才决定了自己奶。但是一阵阵,我还是有许多不良的思想使自己苦恼。尤其当孩子淘气或堕(缠)得自己不能动身时,就烦恼,生气,觉得冤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6-12-5 15:22:23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多数人都不像现在的父母那样关爱孩子,把孩子放在首位。那时人们都埋头工作,把工作当作生活中第一重要的事,孩子的事常常顾不上管。但像我母亲这样冷淡孩子,孩子病了也不在乎的却依旧是少数,并不常见。

  比如,我小时候患了肠粘连,肚子疼,疼得我满地打滚,吃什么吐什么,母亲认为是虫子病,一直没当回事。保姆看我痛得难受,吃药也不管用,再三向她报告,她都说是虫子病,无动于衷,继续把我扔在东屋,任我疼得呻吟。几天过去,我已奄奄一息,眼看要不行了,她才让哥哥带我去看病。医生检查之后马上动手术,后来对家人说,我的肠子都黑了,胀得快要破裂,再晚就没救了……

  当动完肠粘连的大手术后,我肚上的伤口剩下一窟窿,迟迟不愈合,出院继续在家养病。一天因为点蜡烛玩火,烧着了窗户纸,窗户冒起了浓烟和火苗。我知道惹了大祸,又不敢说,怕挨打,躲到厨房。幸亏母亲发现冲过来,把火扑灭。之后她拿着鸡毛掸子狠狠抽我,连吼带骂,把我抽倒在地上。
  对一个6岁的弱小孩子,刚动完手术,腹部伤口还未痊愈,还缠着绷带,这么毒打,痛上加痛,让我的心灵受到极大伤害,终生难忘。我哭了很久,怀念从没有打过我的姑姑。怀念老家农村,那里虽然穷,却充满亲情。

[ 本帖最后由 人真好 于 2006-12-5 15: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6-12-5 15:31:43 | 只看该作者
  父亲浮肿了,他们买了不少高级糖、高级点心、高价营养品,但这些吃的都放在他们的屋,只供父母享用。他们出门就锁门,不容孩子染指。他们认为他们是老干部,有这待遇,他们比孩子重要,先顾他们要紧。现在老百姓都挨饿,你们小孩子也应该挨饿,如给你们吃了,就是搞特殊化。

  哥哥和我一样,回到家也吃不饱。他每次都主动交粮票,还带病帮父母干活,依旧老挨骂。他在清华大学饿昏过一次,回到家里也饿昏过一次。只有到姑姑家,才能吃顿饱饭。姑姑竟然还给过他粮票!跟父母一比,真让人感叹。

  父母什么时候给过我们粮票呢?从来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0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4:01 , Processed in 0.09455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