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b888t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美]高燕定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23:08:02 | 只看该作者
早期人生设计(1)

——父母、孩子、教育者和社会的共同课题

  早期的人生设计、职业规划并不是专横独断地把家长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而是家长、学生、教育者和整个社会应该一起合作的共同课题。以父母和孩子相结合为主,加强学生的自我认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者和学生一起,进行学生的知识教育,协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职业技能相互融合,让孩子、家长和教师一起探讨知识与职业、教育与职业的关系,


共同制定人生规划;家长、教育者和全社会一起,为学生提供就业准备的资源,解决职业规划问题。

  在孩子幼年与少年这些成长的关键时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家长如能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对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进行分析,探索适合孩子的人生道路、职业规划,将为孩子的前途及职业定向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孩子童年起,就可以经常在家庭中营造氛围,共同探讨孩子感兴趣的职业;有意创造接触各种工作的机会,让孩子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多接触、交谈,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职业以及工作对个人素质和知识能力的要求,这些工作的性质、未来发展前景,等等;经常阅读报纸杂志,寻找媒体的职业信息,关心职业发展动向,了解职业的可转向性,扩大孩子的相关知识面。同时,家长根据孩子的特征,潜移默化地给以引导。这样长期培养起来的职业意识,可以使孩子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也能够训练他们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所必需的全面素质。这是家长在培养孩子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在的学生,面对的是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是对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他们不再有到工作单位才进行岗前培训的从容,不得不“早熟”,不得不提前熟悉要面对的职业。他们曾经是为上大学而奋斗的“考试机器”,现在,又无可奈何地成为同样很不浪漫的“就业机器”。所以,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加强自我认识,分析自己的强弱项,考虑适合自己的职业,进而对比要求,发扬优点,找出差距,不断“充电”,就能够逐渐向职业目标接近,成为适应职场的佼佼者。

  现在早已不是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的时代了,教育管理者应该让孩子、家长和教师一起探讨知识与职业、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共同制定人生规划;学校不仅应该给学生提供面向“高考”的课程,提供传统概念的“知识”,也应该设置一些“实用”课程,使学生将知识与就业结合起来。组织一些讲座,给孩子们提供长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就业、谋生技能,具有较高的相关素质。很多孩子由于听了一些讲座,有了对职业的认识,从而树立了人生目标。这项课题,应当及早提到学校的教育日程上来。

  学校还可以学习美国,把各行各业的人员请到学校来,给学生们介绍各种职业的情况。美国很多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个学期定期邀请各种从业人员,到学校里义务进行职业启蒙教育。他们有工程师、企业家、银行家,也有医生、律师、消防队员、商店经理、警察。他们给孩子讲与职业有关的知识,包括工作要求、内容、性质、条件,求职方法,薪水报酬,等等。这些来学校演讲的人,大多数是学生家长。来自各种各样家庭的家长是一种极其丰富的职业指导资源。

  学校的图书馆应该收藏一定数量的与职业有关的书。我到女儿读书的小学图书馆里,发现这个只有两三万册图书的小型图书馆就有大约100本非常“专业”的有关职业的书籍。有每页1行字,配上图画,显然是给刚认字的孩子看的《他们如何工作的?》;有图文并茂,包括600多种职业的《职业词典》;还有几十本一套的丛书,如《体育教练》、《牙科清洁技术员》、《刑事侦察技术员》等。这些介绍各种职业的图书,都是以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

  在美国,有的出版商甚至出版系列儿童职业启蒙图书。一个叫“故事书站”的公司,出版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的全套几十本职业启蒙书,每个年级都包括医疗健康、工业与工程、商业与市场及计算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传播等6大类,供孩子从小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以及各种职业的细节。

  有意思的是,很多出版商出的图书,可以把职业这个对孩子看起来很严肃的话题,写得十分生动有趣,如一本给六年级孩子阅读的工业工程类的书《亨利福特怎样制造汽车》,看起来是介绍福特汽车制造史,但是书中用极为精细的大幅图片,详细展示了整个汽车从铸造、加工、装配,一直到出厂的全过程,巧妙地将工程知识与职业技能融会在生动形象的文字和画面中。另一本也是给六年级学生看的《重建美国大城市》,介绍的是1991年开工的、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建筑现场——波士顿隧道工程。这本看起来不大容易引起孩子兴趣的书,将丰富的照片和有趣的工程技术概念配合在一起,相当吸引人,可以让孩子具体了解工业工程这个专业领域和工业工程师的工作。

  职业信息的获取是人生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职业信息很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职业规划。许多人把职业信息的领域局限于招聘广告、薪水调查、毕业生就业数量和比例的报告上。其实,除此之外,职业信息还应该包括过去和现在看起来并不相关的信息。很多普通的图书,特别是人物传记,都可以被认为是职业信息的来源。不少人就是受人物传记的影响,树立了人生目标,从而立下自己的人生志向。有将近70年历史,专门出版职业和就业指导书籍的费格森出版公司,为幼儿班到二年级、三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分别出版过两本一套的书,书名很长,其中一本叫作 《小学生就业教育书籍:幼儿班至二年级,与〈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有关的就业教育儿童文学》。这是一本带有简要介绍的、推荐1 018本儿童文学图书的书,是一本职业指导图书。书中介绍的每一本书,都可以被认为是职业信息,其中包含大量的人物传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23:08:25 | 只看该作者
早期人生设计(2)

目前,企事业单位为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情况还非常少见,至少,尚不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有的社会团体、研究单位开始接受少量的人员来学习、做实验,不过,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这种做“义工”或者有薪资的工作机会。实际上,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是对双方都很有好处的事,是社会资源的充分运用。希望这种观念能够逐渐被社会大众接受,成为风气以后,必将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父母和孩子相结合为主,解决学生的自我认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者和学生一起,解决学生的知识教育,协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职业技能相互融合;家长、教育者和全社会一起,为学生提供就业准备的资源,解决职业规划问题。

  让儿童从早期就开始进行人生设计、职业规划,是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使孩子成为能够主动认识自我,了解世界,不断努力,走向完美的人。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就一定会获得认同和接纳。家长、孩子、学校和社会都应该重视并且一起参与这一个共同的课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23:08:51 | 只看该作者
多姿多彩的基础教育(1)

 美国的基础课程设置是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经济等课程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美国的基础教育不仅注重于知识点,更注重广泛的涉及面,使学生具有综合与分析的思维能力。优秀的教育,“最特别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是在于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在于他们能把很多东西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在于他们能够看到人们从前看不到的模式”(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语 )。这才是造就在未来社会既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又认真、严谨,而且富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的人才的根基。




  引导孩子规划未来、设计人生,并不意味着将孩子训练成面向就业、知识面狭窄的“高级知识工人”。相反的,应该为孩子提供全面的、广阔的基础知识教育,为他们的一生作准备,使他们在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陆登庭说过:“大学教育并不专门为学生的就业作准备,而应该为学生的一生和进一步学习作准备。一个在未来社会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学生,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专业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知识。”

  大学教育甚至都不是专门为学生的就业作准备的,何况中小学呢?

  那种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指导下的只注重数理化的教育体系,自然无法培养出“在未来社会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学生”。

  与此相反,美国优秀的中小学在培养学生具备宽广的知识方面,有其值得借鉴的一面,那就是:注重广泛的人文科学的教育。

  如果对美国高中作一番研究,就会发现任何一所高中都会开设很多人文方面的课程。我曾经感叹女儿所在的高中能够为4个年级的学生开设217门课程。其中许多是我以前想象不到的,比如心理学、商业法律、社会学、经济学、美国政府等。

  后来,一直到女儿上了哈佛,我认识了她的铁杆好友凯特琳以后,才使我对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丰富多彩有了全面的认识,这种丰富多彩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女儿进校半年以后,当上了哈佛商店的副经理,经理是比她高一届、后来上了纽约大学法学院的吉娜。凯特琳也比女儿高一届,当时担任完全由哈佛学生编辑出版的哈佛系列旅游指南Let’s Go(《走吧》)的中国分册Let’s Go China(《走吧!去中国》)的副总编辑,后任2003年版本的总编辑。《走吧》这一系列书除了每个国家出一本外,世界几大旅游城市、几大旅游地区各出一本,总共出书63本。Let’s Go出版公司和哈佛商店都属于完全由哈佛学生办的集团公司“哈佛学生办事处”(Harvard Student Agencies,即HSA)下属的10个公司之一。其中仅Let’s Go一个公司一年的营业额就有600万美元。公司每年招收250名学生作者,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后,每人预支5 000美元报酬,暑假期间派往世界各地征收新资料,把这7个星期旅行期间写的内容发到编辑部,让留在学校的70名编辑作加工处理。这是全世界唯一的全套每一本、每年都更新版本的旅游指南,是全世界最畅销的经济旅游指南。《纽约时报》等对它们都有很高的评价。《走吧!去中国》这一册864页,内容生动,信息丰富,我有时回国还拿着它作参考,其中很多资讯比中国国内出版的旅游书要详细得多。

  她们因为都是哈佛学生办事处HSA的同事,就互相认识了,以后又成了铁杆好朋友,凯特琳甚至在书前的小记中不忘将她们三人自比为美国电影《霹雳娇娃》中的三天使。当时,我很惊奇凯特琳以一个美国人,何以有能力当上中国旅游指南的总编辑。

  后来,女儿告诉我,凯特琳在中学阶段就修过好几年中文课,多次去过中国。现在哈佛学的是东亚研究,下学期起还要到北京大学学习一年。

  她家住新罕布什尔州,在我的模糊印象中,新罕布什尔州是个人口稀少的地方,也是富人养老的风景优美的乐土,至少不是大量华人移民聚居之地。白人群居地的私立学校竟开出中文课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短线的实用价值嘛。

  后来特地去查了2000年新罕布什尔州的人口普查报告,我发现整个州73.7万多人口中一共只有1.5万多亚裔。可以想象,使用汉语的华人当然比这个数量还要少得多。

  ↓ 她们自比“三天使”

  带着疑问去查了凯特琳读过的学校,更是让我惊讶不已。从中可以看到美国教育的多姿多彩,也可以领略美国优秀的中等教育机构是如何注重基础——真正的基础教育的。

  凯特琳上的是颇有名气的菲利浦·埃克塞特学校(Phillips Exeter Academy)。与其他美国高中一样,这是个四年制的高中,九年级到十二年级。从学校开设的350门看了令人头晕目眩的学术课程中(此外,还有几十门体育课程),我再次深刻领略了美国教育对基础的认识。

  这个学校把400多门课程分门别类地分成16个学科,有现代语言、古典语言、英语、历史、宗教、人类学、心理学、经济、艺术、舞蹈、戏剧、音乐、体育等。“正正经经”的“基础课程”如数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课程的总数量只占不到全部课程的25%。不过,即使是数理化课程,也有让人颇感意外的内容。在35门数学课程里,从一般中学的几何代数到大学的微积分直至离散数学、多变量微分方程、线性代数与常微分方程等大学高年级课程,应有尽有。自然科学的科目除了化学、物理之外,还有海洋生物、物理化学、分子基因学等大学的课程。无论是数理化还是人文学科的课程,都有高于全国大学统一考试课程的大学高年级课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23:09:24 | 只看该作者
多姿多彩的基础教育(2)

在44门宗教课程中,除了有哲学、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的存在主义、社会伦理学之外,也有包括佛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在内的世界各大宗教,各自都作为独立的课程。英语课程有从小说到电视-电影技术、文学创作、文学浪漫主义与批判、戏剧文学等。历史类的课程,则有更广泛的人文内容,如资本主义与批判、妇女与当代西方社会、美国政治与国家政策、现代战争与和平、亚洲文明、现代中国等。在56门现代语言课程中,除了有汉、法、德、日、西、俄的语言课之外,甚至还有中国文学、当代中国文学、法国戏剧,等等。至于艺


术(即美术)、舞蹈、戏剧、音乐这几个学科的课程也是让人眼花缭乱。从雕塑到摄影,从舞蹈及其历史到舞蹈编导,从导演到电影制作,从音乐原理到高级作曲课程,从常见的室内乐到西非洲鼓乐,真是应有尽有,令人惊叹。

  凯特琳就是在这样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基础教育理念所营造的环境下学会中文,并且对中国发生了浓厚兴趣。她在中学时期就曾经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在北京的学校学习一年。在那儿,她根据自己父姓的发音,取了一个很中国化的名字:苏立明。她在中国期间,与寄住的一个中国家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认了中国干妈干爹。前几年干妈去世,她和父母从美国专程赶往北京参加葬礼。

  她到哈佛的第三年是在中国学习的,一年以后,回到哈佛完成她的毕业论文。毕业后马上又去了中国,此后就留在北京工作。

  在那样一个并非急功近利地训练谋生技能的数理化基础教育环境下,凯特琳,也就是苏立明所在的高中学校为她提供的教育也许给了人们一个很好的解释: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良好的基础教育。从埃克塞特学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基础教育是那么多姿多彩,它们的基础教育远远不只局限于“理工科”范畴的数理化,即使是外语课程,也不仅仅是纯粹的语言学习。

  人们不难预测,埃克塞特学校优秀的基础教育终要结出丰硕的果实。该校仅2000届的251名毕业生中,就有整整100人进入常春藤大学学习!其中:哈佛大学20人、耶鲁大学16人、宾夕法尼亚大学21人、普林斯顿大学9人、哥伦比亚大学8人、康奈尔大学7人、达特茅斯大学11人、布朗大学8人。

  这就是个人们常常无奈地、不无妒忌地笑说的那种哈佛进料器(Harvard feeder),或是常春藤输送器(Ivy League feeder)!

  2000年,该校除了有100人进入常春藤大学之外,还有进入著名的斯坦福9人、乔治城12人、卡内基美联6人、塔夫斯7人、威廉姆斯8人、卫斯理5人等。

  埃克塞特学校总资产5.3亿美元,目前在校的1 017名学生享用着123栋建筑和全美国最大的高中图书馆,近15万册藏书;师生比为1∶5,200位教师中21%拥有博士学位、61%拥有硕士学位。人们也许对它的多姿多彩不以为然,尽管学校每年为它的学生提供730万美元的奖学金,但是,它所提供的也许并不是大多数平民孩子可以享受到的贵族教育。

  女儿所在的高中和其他许多公立学校一样,是一个以州政府补助、当地纳税居民资助的公立学校,却也能开出包括16门大学AP课程在内的200多门课程,其中许多课程是非传统的“基础”课程。在她所修得的34个学分中,虽有9个学分之多是属于“理工科”的数、理、化、生(其中一门微积分、一门大学化学,各相当于大学两个学期的课程),但是,它们的比重还是只占了她所修的全部课程的1/4略强。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曾说:“我想一个学生最重要的是应该有思考问题的能力……有一段时间,教育是在传授一些知识点。它所教给学生的是如何做乘法,如何拼写单词,知道不同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日期,如何掌握不同的物理公式,如何记住重要的书籍中人物的名字。我认为,如果你看一看当今最成功的人,他们最特别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在于他们能把很多东西综合在一起的方式,在于他们能够看到人们从前看不到的模式。因此,对一个哈佛大学的学生来说,他需要学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如何去思考,如何以富有创造性的而且又是非常严谨、认真的方式去思考。我认为,正是这种认真、严谨,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才是大学留给其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

  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专业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知识”,而只是受过哪怕是很强的“知识点”的训练,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在未来社会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学生”和具有“认真、严谨,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的人呢?

  从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等大学对申请该大学的学生要求可以看到,哪怕是最顶尖的大学也不期望考生的数理化生等课程的比重超过全部课程的30%。

  由此可以看到,中美社会对于基础的认知不一样。中国社会对“基础”的普遍认识侧重在数理化的范畴,这也许是受几十年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人生哲理的影响。虽然语文以及近年来英文都是主课,然而,与美国的语文和外语教学中要求大量丰富的阅读,以及对伦理道德、社会问题的讨论有很大的差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23:09:49 | 只看该作者
多姿多彩的基础教育(3)

中国教育在基础知识的认知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有偏重部分学科、缺少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问题。几代人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影响的是整个民族、社会的素质。显然,成年人也有进一步接受基础教育和进行自我素质提高的问题。

  美国对基础的普遍定义是广阔的,除了包括数学和实验科学之外,还包括英文和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社会科学,甚至——艺术!美国的基础教育对数、


理、文、史、哲、艺兼顾并重。

  美国多姿多彩的基础教育才是造就高素质学生的根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23:10:14 | 只看该作者
综合素质的“标准公式”(1)

素质教育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具备非凡的综合素质意味着被名校录取,甚至伴随着巨额奖学金。这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乃至奢望。

   什么是素质?是唱歌跳舞、弹琴武术,还是考级证书?

   成绩不好的孩子不必悲观,他们也可能是综合素质很高的孩子。能打工,能说会道会写


的具有高素质;会“应试”,无疑也是高素质的表现。发挥各自的特长、优点,都可以达到“优秀素质”的目标。某方面不足、不擅长的,可以在其他方面,以其他形式来弥补、平衡。

  大学在人生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获得理想大学的录取是人生规划中的重要一步。人们一般相信,只有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才可能被美国名校录取。

  但是,到底什么样的学生会被看作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由哪些“成分”组成?它们的比例又如何?有没有一个定性甚至定量的标准?

  在美国,都说报考名牌大学不但学习成绩要好,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做义工,还要有领导才能,会写论文,有好的推荐信。

  会打球、唱歌跳舞?会弹钢琴、吉他,会拉小提琴?会武术、书法?……要考多少级?参加多少比赛?得多少证书?获什么奖?参加什么活动?领导什么社团?

  令许多家长和学生困惑的是,很多孩子竭尽所能,投入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最后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没有进入理想的学校。很多人认为,这是由于美国大学录取学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美国著名大学录取学生是没有标准的。也有人认为,所谓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是无法具体表述的。

  美国是一个很制度化的国家,凡事都讲规范,都有游戏规则,尽管个中难免有漏洞、偏差。但是,总体而言,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1996年开始,我注意到《普林斯顿评论》与《时代周刊》合编的年刊——《适合你的最佳大学》,此后一直到2002年,我每年都收藏一册。书中最有意思的部分是指导读者怎样以升学顾问的眼光给自己评估,计算出自己的“录取竞争指数”。我认为,所谓“录取竞争指数”也就是个人的“综合素质”。

  《普林斯顿评论》把美国1 500多所大学以录取难易程度从60分到99分进行排列。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一流名校为99分,最低的学校60分。学生可以根据计算结果,比照该书列出的各大学的“录取竞争指数”,看看自己与哪些大学匹配,也就是可能被哪些大学录取。《适合你的最佳大学》 声称,这个评估法可以较准确地估算出自己与哪些预想的学校相符。

  该刊2002年出了最后一期就不再出版,《普林斯顿评论》现在把这个评估方法放在网站上,为上网者免费进行“评估”,在输入自己的各项指标后,网络会显示“匹配”的大学清单。不过,网上看不到各项指标的评分方法和标准,也不知道自己的各项指标能够得到多少分,哪项“素质”高,哪项“素质”不够高,难以对自己各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整,也无法知道自己的“综合素质”到底是多少。

  我将这个评估方法归纳成一个虽然较长但很容易看懂的公式,括号中的数字是每个学生可能得到的分数范围。这个评估学生“整体素质”的总得分也叫作录取竞争指数( 以下简称为录取指数 )。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素质总分=就读的高中( 0~4分 )+课程难度( 0~21分 )+年级排名( -1~3分 )+平均成绩( 0~16分 )+ SAT成绩( 6~25分 )+全国荣誉学者( 0~3分 )+申请论文( -3~5分 )+推荐信( -2~4分 )+课外活动( -5~30分 )+种族多元化( -3~5分 )+体育活动( 8~40分 )+超级录取( 40分 )+[体育教练点名( 5~10分 )+家住远处( 3分 )+父母因素( 5~8分 )+多元化( 3~5分 )]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参与“综合素质”评分的项目主要有12项。显然,前面6项主要体现“学业素质”,后面6项体现与学业关系不直接的“其他素质”,在中括号里的其他4项是大多数人所不会有的附加项目。从表面上看,这个评估法“不公平”的地方实在太多。不过,我认为不妨先遵循美国大学申请的游戏规则,然后再去思考、议论过程以及结果的公平合理性。

  就学业素质而言,就读全美知名的高中和一般的高中的最大差别只有4分。选修课程的难度相差最高达21分,美国高中通常有普通课程、荣誉课程和AP课程,AP是在高中开设的大学课程,每年5月有一次全国AP统考,成绩达到一定的标准,上大学时可以将学分转到大学。如果在知名度高的高中上学,只选修容易的基本课程的学生,这一项只能得0分,而上了最多AP课的学生可能得到21分。

  此外,全年级成绩排名前25%的学生可得1分。平均成绩80分以上的可得12分,90~95分的可得15分。旧制SAT考试的最高分

  是1 600( 对于新SAT,可以将成绩除以3后再乘以2 ),SAT考试成绩除以63得到SAT这一项得分,最高的为25分。如获选全国荣誉学者 ( 类似于中国的三好学生 )还可以加3分。

  从以上可以看出,影响学业素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在校选修难度高的课程和SAT获高分。

  就“其他素质”而言,大学申请论文优劣的范围从-3分到5分,相差8分。论文是阐述思想,也是书面表达能力的象征,占有很大的比例是不难理解的。推荐信好坏有6分之差,起的作用很大,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会获得较好的推荐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23:10:54 | 只看该作者
综合素质的“标准公式”(2)

课外活动在“其他素质”里起了很大的作用,算上正负分数,这一项的差别竟有35分之多。值得注意的是,有报酬的工作也算在社会活动这一项里,每周工作20~30小时的学生可以得到22分。

  种族多元化这一项,外国学生( 比如中国学生 )可以加5分,但是,在美的亚裔学生较吃亏,反要倒扣3分。也许是因为亚裔学生学业成绩普遍甚佳,为了体现“多元化”而受到


集体“惩罚”。不过,女生报考工学院可以加3分,因为工科缺少女生。

  在学校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可以大量加分,其范围为8~40分,如果是校主力队员并且投入很多精力的,可以得到13分,全美高中最优秀的运动员,如奥林匹克运动员,可以加40分。

  最后是“超常”项,一拿就是40分,不过必须确实很“超常”,比如,获得英特尔科学比赛大奖、担任一部电影大片或系列电视剧的主角。此外,父母是大名人,给大学捐赠巨款也属这一项。

  除了以上“综合素质”外,在公式的中括号里,被体育教练点名的学生可以被认为是个人“素质”好,“家住远处”如800公里以外的学生,也会被认为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而加分。

  其他两项,“父母因素”和学校为了学生成分的“多元化”而加的分,都不是依靠学生个人的努力可以达到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来,前面6项“学业素质”的最高总分为72分,后面5项最高分的总和为84分。由此可见,无论是“学业素质”如何优秀,也无论“其他素质”如何了得,都不能得到很高的分数,最高的“综合素质”必须是“学业素质”和多项“其他素质”的相结合才可以获得。

  以上指数体现了美国大学招生中对学生个体的特别考虑,虽然无法为所有人理解和接受,但是,它们目前广泛存在于美国大学招生实践中,华人移民家庭中习惯了以成绩论高低的学生必须改变观念,对以上的评估方法即使不表赞同,也不得不接受。因为它毕竟是美国大学招生现行的“游戏规则”。

  我当初看到每周有薪工作20~30小时者,可以得到22分,与满分99分相比,占非常大的比重时,亦曾感到震惊,因为全年级第一名和年级排名中间的学生只差4分。初看起来实在没有道理,难道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念书?要全这样的话,大家都去打工不就得了,还念什么书?但是,认真想一想,要是每天放学以后,还要去打工,晚上10点才能坐下来念书、写作业,不正说明其有较大的潜力与优良的综合素质吗?打工是让孩子提前走进社会、感受人生的重要一课,能够考验学生承受现实社会压力的能力和承受超负荷的耐力。一边长期坚持工作,一边还能把书读好,说明学生在体力、精力、智力等方面有很大的潜力,这不是整体素质是什么?

  所以,不妨用这个公式算一算,你可以发现,“提高”素质可能也有很简单的办法。你甚至还会发现,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以往大家对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有争议。从这里我们也许可以得到一定的启发。不仅在“重点”高中学习的学生具有高素质,不在“重点”高中,但是选修很多最难课程的学生也具有很高的素质;善于“应试”,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考试能够获高分,也具备高素质,因为“应试”也是一种素质。此外,善于准确地用书面形式表达思想,能够获得老师的大力推荐,是优秀素质的表现;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参加社会活动、课外活动,甚至打工,也是优秀素质的表现;少数族裔学生,因为文化背景和家庭的原因,需要较高的素质,才能完成其他学生同样的学习、工作;花大量时间参加体育活动,成为优秀的运动员,理所当然地也应当被认为具备极其优秀的素质。

  成绩不好的孩子不必悲观,学习成绩不好,也可能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体育运动优秀,能打工,能说会道、能写会画的,都具备相当高的素质。

  这个公式表达了利于公平竞争的理念,人才和素质不是单一类型的,大家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都可以被认为达到了非凡的“优秀素质”。某方面不足、不擅长的,可以用其他形式和内容来补偿、平衡。

  从这个评估法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教育看中的是什么,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可能被认为“优秀”、“高素质”。无论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的华人,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尤其是有心出国留学的孩子和家长,都可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评估,对各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具备各种各样特长和特点的孩子都能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不过,应该提醒注意的是,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尽管可以进入好大学,但是,却并不一定都能够实现特定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比如,“学业素质”不高,但是由于“其他素质”较高,使得整体“综合素质”提高的学生,如果在大学期间依然无法提高“学业素质”,大学毕业后就难以进入对“学业素质”要求更高的医学院、法学院,也难以进入理工和商学院读研究生,尽管他们优秀的“综合素质”能够使他们进入理想的大学,但是可能无法实现更高一层的既定的人生目标。

  ( 本文原载美国《世界日报》2005年教育专刊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6-12-18 05:00:19 | 只看该作者
好家伙,这么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6-12-18 16:18:20 | 只看该作者
: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6-12-27 17:2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b888t 的帖子

谢谢,我收了。谢谢,我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8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0 04:24 , Processed in 0.07776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