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06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孩子一起善待他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27 15:1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最不容易善待的人往往是最需要善待的人。

  善待他人就是无害人之心;就是与人为善;就是成人之美。

  人生在世,总得和别人打交道。与人打交道,实际上就是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和别人怎样对待自己。这件事每个人天天在做,但做的情况并不一样。有的人做得比较自觉,有的人则比较盲目,有的人做得比较好,有的人做得不太好甚至很差。人与人友好相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了友谊、成功、进步和幸福;人与人不能很好相待,则造成了各种各样的个人悲剧、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这些经验与教训使得今天的人们有了一个共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好好对待,就是人们常说的“善待他人“。在这一共识之下,今天的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比传统社会更重视对孩子进行待人接物方面的教育,“善待他人“越来越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为什么要善待他人 从生活现实看--

  一个人与别人打交道,不是善待他人,就是不善待他人,没有其他的选择。两相比较,无论对自己、对别人还是对社会,善待他人都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实际上,除非发生了什么特殊的情况,人们很少会无缘无故地亏待一个人甚或坑害一个人。所以,一方面,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的推动下,自觉不自觉地趋向善待他人;另一方面,社会和文明的进步促使人们日益作出善待他人的选择。在社会发展面临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这样的选择更显得重要和紧迫。今天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广度、深度、频度和强度,与传统的农业社会有天壤之别,也远远不同于工业社会,怎样对待他人往往不但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沉浮、一项事业的成败、一个单位的兴衰,甚至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顺逆强弱,这是从人生和世界大势来说的。

  从功利的角度来说,善待他人能较好地推动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做成做好各种事情;能较好地促进人们同心协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能较好地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的全面发展,使这“两个全面发展“中的动力激发到最大,阻力减少到最小。 再就是从人的角度来说--

  善待他人是人的本质之一,是人的本义所在,它包括三层意思。

  首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任何一个人的存在,都是以别人的存在为前提、为条件的,一个人只有善待他人,自己才能存在,才能做成人,就是说,一个善待别人的人才真正是人,才具有人的尊严和神圣,才在社会生活中享有人的资格与权利。所以,善待他人实际是在善待自己,是在不停地为自己创造和争得人的尊严、资格、神圣和权利;是在不断地向社会、向世界证明自己具有人的尊严、资格、神圣和权利。

  其次,人不但是一种物质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存在。人有永恒的社会追求与精神追求,希望使社会精神、人的精神、人的生活和人自身日趋完美。另一方面,在这个追求不断进步、不断完美的过程中,有着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障碍,老百姓常说“人生有九九八十一难“,就是这个意思。人过一辈子,无论是谁,都很不容易,人与人之间相互善待,是我们对付这“九九八十一难“最可靠的保障之一。所以,对人来说,善待他人既是激励其社会追求、精神追求的动力,又是解决这个追求过程中各种困难的基本手段。

  再次,善待他人是人们最主要的幸福源泉。其原因仍在于上面所说的人是社会存在、精神存在和人的社会追求和精神追求。人们追求的幸福各式各样,世界上的幸福千种万种,但历史表明,能与人生共长久的是精神幸福,而真正能经得起时间筛选的精神幸福,是因善待他人有益于社会而获得的幸福。

  “善待“是什么意思?
<!--pagebreak-->
  这个问题看似明白,实际上不那么清楚,许多家长想告诉孩子,却觉得可意会但难以言传。要说难,“善“这个字的含义确实比较多,三言两语说不清。但如果从本质上看的话,“善待“的意思还是可以概括归纳为7个方面。

  一是公正地对待。即对人要公平,要合情合理合法。

  二是仁爱地对待。即对人要慈悲为怀,有一种博大的爱心,有一种深深的理解、谅解和同情。

  三是无私地对待。即对别人好,不是为了自己,不是礼尚往来,不是为了得到回报。

  四是真诚地对待。即发自内心地为了别人好,没有任何虚假、做作的成分,没有任何勉强,没有任何的言不由衷。

  五是平等地对待。即对别人好不是分外的照顾,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或施舍,而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往、互助、关心和友爱。

  六是自主地对待。即对别人好,是出于个人的自觉、主动、愿望,而不是出于外界的压力、约束和逼迫。

  七是无差别地对待。即不论是什么样的人,不论在什么事情上,不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都能好好对待别人。

  显然,要做到这7个方面,困难是不少的,这就是说,“善待“是一个比较高的标准,但这并不表明它可望不可及。实际上,我们只要向这个标准努力,尽量接近这个标准就可以了。

  “他人“是谁?

  “善待他人“中的“他人“,是指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的人,这一点应该是清清楚楚的。怎么会产生“他人是谁“的问题呢?这个问题所以会产生、所以会存在,是因为生活中,一个人与社会人际网络上的各个人的关系是不同的,人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面对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人际关系和别人对自己的不同态度、不同对待。这种种不同导致了两个方面结果。一方面,从被对待的人们的角度看,有些人最需要得到别人的善待,有些人最不容易得到别人的善待,有些人在善待问题上最容易被人们忽视。另一方面,从对待者的角度看,有些人特别愿意善待一部分人,有些人特别不愿意善待一部分人,有些人在善待他人时特别容易疏忽一部分人。就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看,往往是最需要善待的人们不太容易得到人们的善待,反而最容易被人们疏忽或冷待,或者说,人们最不容易善待的人往往是最需要得到善待的人。具体说,这个人群包括两部分人,其中部分是陌生人,另一部分是弱势人群。

  不能善待陌生人,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普遍的老毛病,就是人们所说的“欺生“。

  不能善待弱势人群,是比不能善待陌生人更严重的人类通病,它就是人们所说的欺软怕硬,恃强凌弱乃至弱肉强食,这是人类最阴暗、丑陋的本性之一,极大地妨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成员的进步。社会中的弱势人群,情有可原,但亏待弱势人群,是不应该的。就当前的现实而言,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穷人、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失业的人、文化水平低的人、犯了罪错的人、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排斥的人、老年人、儿童、女人、残疾人、病人,尤其是传染病人、农民或乡下人、农民工,甚至是生理有缺陷或仅仅是相貌比较难看的人,都属于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弱势者,都最需要得到社会和人们的善待,却又最难得到善待。

  由于社会的流动性尤其是现代化过程带来的高流动性和人生的种种可变性,人人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有可能成为陌生人和弱势人群中的一员。于是,有朝一日,我们都有可能成为最需要获得善待但却最难得到善待的人。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善待他人“的深刻社会意义和人道主义深意了,它实际上是要通过善待最难得到善待的弱势人群,去善待所有社会成员,去创造建设一个善待所有社会成员的社会。所以,如果把“陌生“也看做一种“弱势“,把“陌生人“也并入弱势人群,那么善待他人中的“他人“,就是社会中的弱势人群。实际上,问题还可以更简单一些,假如家长能和孩子一起,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景下,都能善待叫花子的话,他们就已解决了“他人“的问题。 怎样善待他人
<!--pagebreak-->
  从内容看,善待他人可以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或档次。

  第一个层次是无害人之心。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和准则,是底线。它要求我们不歧视他人,言语、行为不欺负人、不伤害人,不占人便宜、不让人吃亏,不使人难堪,不幸灾乐祸,不趁人之危,不见钱眼开,不报复别人。

  第二个层次是与人为善。它要求我们尊重他人的人格、情感、劳动和利益,有礼貌、讲信用、有情有义、得理让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知恩图报,凡事行善,先人后己,见贤思齐。

  第三个层次是成人之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尽力助人,直至死生相许,舍己为人。三个层次,三种境界,作为基础,我们先把无害人之心这条底线守住,就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了。

  至于通向“善待他人“的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是说,一是做。说可以明理,做可以养成习惯。在孩子小的时候,说理主要是家长的事,因此家长必须先弄懂道理,然后用合适的方法告诉孩子。做,当然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事,但家长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榜样,一句话,一个动作都马虎不得。比如家居城市的父母,如何为孩子做好善待农民工的榜样,就是一件需要十分小心而又十分不容易做好的事情。一个家境小康的家长如何为孩子作出善待穷人的榜样,同样是一件需要十分小心而又十分不容易做好的事情,但都值得小心努力地去做,也都一定会结出善果。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11-27 18:42:00 | 只看该作者
  守住底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11-28 16:02:17 | 只看该作者
在人之上,要尊重他人
在人之下,要尊重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11-28 18:51: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梅沁雪 于 2006-11-28 16:02 发表
在人之上,要尊重他人
在人之下,要尊重自己



  对头。

  在人之上,拿人当人
  在人之下,拿己当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6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2:08 , Processed in 0.07233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