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一袋子宁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制度把鬼祟变得公开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6-11-12 23:02:12 | 只看该作者
哈,我一直说,这很普通的事情也要拿出来大惊小怪,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
想起那个段子:排好队,一个个枪毙,肯定有冤枉的。隔一个枪毙一个,那就有一大批漏网的。
不说啦。。。。太敏感。。。。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7 金币 +17 收起 理由
梅边吹笛儿 + 10 + 10
hq1966 + 5 + 5
klcz2002 + 2 + 2 就你胆小, 别人敢做, 我们只是说说都不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6-11-13 02:28:29 | 只看该作者
哈哈~~,笑死人了!!!
曾经和我的一个妇产科的朋友聊天,她认为拿红包是天经地义的。按照她的工资,现在大概每个月不到2000,可她家新买的房子100多万 老公说给麻醉师塞红包的时候,发现她的工作服口袋里满满都是红包 唉~~·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梅边吹笛儿 + 10 + 10
一袋子宁静 + 5 + 5 不敢相信的真实。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6-11-13 08:35: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yunfei002 于 2006-11-13 02:28 发表
哈哈~~,笑死人了!!!
曾经和我的一个妇产科的朋友聊天,她认为拿红包是天经地义的。按照她的工资,现在大概每个月不到2000,可她家新买的房子100多万 老公说给麻醉师塞红包的时候,发现她的工作服 ...

晕,我还从来没送过礼,是不是很落后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梅边吹笛儿 + 10 + 10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6-11-13 09:10:55 | 只看该作者
北大的阿忆埋怨工资低。朋友是一北京的职高老师,爱人是北大物理系教授,两人的工资都是三千多一点。可是那位考上北大的当初是多么含辛茹苦,职高里混着上来的老师多了去了,国家培养的学者目的是在国际上发论文有成就的,结果不好意思面对老婆。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7 金币 +17 收起 理由
668 + 2 + 2 市场经济时代,不爱干可以不在北大,干 ...
梅边吹笛儿 + 10 + 10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6-11-13 13:13: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klcz2002 于 2006-11-10 22:34 发表

惨, 这不是说, 女老师很性福了

还有内参规定: 保密工作需要, 常委不可以有超过五名女情人


  还有通吃的。

  我要是进了常委,保证保密。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梅边吹笛儿 + 10 + 10
一袋子宁静 + 5 + 5 先得保证情人保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6-11-15 04:44: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yunfei002 于 2006-11-13 02:28 发表
哈哈~~,笑死人了!!!
曾经和我的一个妇产科的朋友聊天,她认为拿红包是天经地义的。按照她的工资,现在大概每个月不到2000,可她家新买的房子100多万 老公说给麻醉师塞红包的时候,发现她的工作服 ...


一个流浪汉对法官说:我不抢劫行吗,你看我每天吸毒都花好几百!

一个XX长说:我不贪点能行吗?难道让情人和小蜜养我吗?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梅边吹笛儿 + 10 + 10
一袋子宁静 + 5 + 5 理由似乎很充足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6-11-16 11:25:15 | 只看该作者

北大哭穷教授阿忆300万豪宅曝光

原帖由 dyly 于 2006-11-13 09:10 发表
北大的阿忆埋怨工资低。朋友是一北京的职高老师,爱人是北大物理系教授,两人的工资都是三千多一点。可是那位考上北大的当初是多么含辛茹苦,职高里混着上来的老师多了去了,国家培养的学者目的是在国际上发论文 ...



傻瓜才当真 北大哭穷教授阿忆300万豪宅曝光

新闻来源: 网络社区

      在北京大学,如果说有一个副教授今年最不幸,那一定是阿忆。如果说有一个副教授今年最幸福,那也一定是阿忆。因为他不仅仅教授或主持电视节目,一不留神,还把自己也制作成新闻话题。

  阿忆的不幸,在于“他是揣着一本厚厚的存折来到北大教书”,“本来就是一个富人”(见11月9日南方周末),结果却被因为在新浪博客上公布自己在北大月收入4786元,并算了一笔账,表明“靠学校那点工资很难生存和安心教学”,遭到网民炮轰。与此同时,还被冠以“哭穷教授”。

  好在我们的阿忆是当了副教授才哭穷的,此前已经在电视台挣了大把的银子,在“哭穷”之际,刚在中关村附近新购置了一套豪宅,“300万差1万”,首付 90万。他自称,计划两年内还清按揭月供的贷款本息460万。为此,他又在教学之外兼了两份差事——一个电视栏目的总策划和一份电视杂志的总编辑。

       应当为阿忆住上300万豪宅而贺喜,也为他找到每年一二百万收入的兼职而高兴。为了让他有三喜临门的幸福,“哭穷教授”的帽子是必须摘掉的。真正该 “哭穷”的是那些说阿忆哭穷的网民,搬起石头砸自己脚,这是中国人形容某些蠢人的一句老话。阿忆说那些网民是 “无脑人”,我是非常赞同的。稍微神经正常一点的人,谁也不会对住上300万豪宅的教授哭穷当真。

  阿忆来北大之前,“每个月的收入比5万还要多”。所以,他说自己“每个月都是赔钱为北大工作”,我是完全相信的。以前,我只知道美国纽约市长只拿1元年薪,觉得美国富人的精神境界咋就这么高呢!看到阿忆的表现,我觉得堪可媲美,尽管他拿的不是1元工资,而是4786元。但是,无论中外,也不论大小,富人们之间的精神总是相通的。中国的富人不一定可以当市长,却可以去做穷教授,教书育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兴许比美国富人的境界更高一些。

  阿忆以小富人的身份,“赔钱为北大工作”,固然可钦可敬,但也给北大和社会带来不小的麻烦。他居高临下地一算账,在北大的收支“入不敷出”,“如果不想办法增加收入自救,仅凭学校发的那点工资能不能活下去?”这个问题,估计着实让学校当局头痛不已:允许教授自救吧,中国那百十家电视台够北大教授兼职的吗?不去电视台吧,那里还有一年一二百万收入的兼职?更何况,教授兼职说是“不耽误教学任务”,也许阿忆可以做到,所有的教授都能做到吗?

  十分显然,阿忆哭穷是犯了一个逻辑学家称之为合成推理的谬误:由于某一原因而对个体说来是对的,便据此而认为对整体说来也是对的。这就像观看一场精彩的足球赛,球迷们为了看得更清楚而站起来。当所有人都站起来的时候,大家都没有看得更清楚些。今日中国,亿万富翁、千万富翁、百万富翁跟着老百姓一起哭穷,如同那些财大气粗的垄断性企业大喊“资金缺口很大”一样。而且,谁的话语权越大,谁“哭穷”的声音也越大。他们在混淆政府和民众的视听,借以达到“爱哭的孩子多吃奶”的目的。

  我们不必在这里讨论, 4786元对一个刚刚调入北大的副教授来说,收入是多还是少的问题。放在整个社会各阶层收入的框架下去看,4786元的月收入,副教授活得不够舒服也许是实事,但肯定能够活下去也是事实。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10多亿中国老百姓的月收入都在4786元以下,怎么还活得有滋有味。按照阿忆的逻辑,老百姓岂非早就活不下去,还不都跳河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一袋子宁静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6-11-16 12:50:1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在此文之前,倒是先看到了阿忆的辩白文章:)一并转来。

11月9日,《南方周末》发了一篇文章,叫《教授哭穷》,主人公是俺,题目用的是俺最最讨厌的莫须有的称谓。听闻俺又忽而成了热点,全是因为这篇文章,于是匆忙看了下这篇报道,其中失真信息颇多。但几天来,俺一直忙着同等学力12月答辩的论文评议、本科授课、来年硕士论文开题、本班硕士助学金的发放均衡、为《北大人》杂志总润稿、为福建研修班出考题、为北京研修班单科结业判卷,等等等等,一时无暇.呵呵,直到今天才抽出半只手来,帮《南方周末》来一番彻底勘误。

 1、“今年2月份,阿忆正式调入北大”
  不是“今年2月”,是“去年11月”,否则,呵呵,又得少给俺3个月工资。

 2、“他还带了三个研究生,同时还担任一个研修班的班主任”
  谬也,俺今年带的是5名研究生,3名在北大研究生院,2名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最逗的是,研修班哪来的班主任?研修班成员,那都是些毕业多年的工薪人员,业余回北大充电,何需班主任?俺是孩子头儿,但俺是06级硕士生的年级主任,59名来自祖国各地的孩子都归俺呵护,责任重大。

 3、“这一课的主题是《主持人语言分寸的禁区与对等玩耍》”
  不对吧,这一讲的题目明明是《言语的分寸》,是捎带手儿,讲了讲“耍要对等”。

 4、“在课程的下半截,只有倒数第二排的一位男生把头靠在女同学的肩膀上开始昏睡”
  什么什么,俺的课也有人昏睡,俺不信。
  俺的课从来都是俺要按时下课,学生们不答应,俺一看教室下面没有别的老师的课,便适当拖拖堂,最后下课的时候,大家一道鼓掌致谢,从无例外,怎么可能有人昏睡?
  容俺以后观察观察……

 5、“‘哭穷’事件发生后”
  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什么“哭穷”事件,这是一个人人相信并且乐于传播的谣言,是媒体对原始信息的歪曲放大,很变态,可以当作新闻伦理课的教学案例。

 6、“这4000多块钱,确切地说,是4786元,是他一个月在北大的全部收入”
  才不确切呢,真正确切地说,3286元才是俺每个月在北大的全部收入。至于为什么,去看http://blog.sina.com.cn/u/48dcce8e0100061k吧。

 7、“正式调入北大后,他在中关村附近新购置了一套住宅”
  模糊时间,不属于新闻写作,否则会引发歧义。
  俺并非去年11月调入北大后,而是今年国庆节,才“预订了”,而不是“购置了”一套住宅。

 8、“他重新在外物色了两个职位——一个电视栏目的总策划和一份电视杂志的总编辑”
  不是“一个电视栏目的总策划”,俺没时间在北大之外干繁重而耽误时间的工作,俺做的是“一个电视栏目的男主持人”,一个月只占用两天时间。呵呵,也就是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第3套周末播出的《父母大人》——
总之,不是“一个电视栏目的总策划”,只是一个男主持人,这可差得太远啦!
  还有,也不是什么“一份电视杂志的总编辑”,而是一份历史杂志的总编辑,叫《翻阅日历》,跟俺辞掉的电视节目《翻阅日历》没有一点关系。

 9、“福利比想象的要好”
  这简直是与事实截然相反,实际上,这些福利都曾存在过,可现在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如果记者连这一点都不知道,还生活在旧有印象和想当然之中,他便不配来报道这件事情。

 10、“按照阿忆的说法,他是揣着一本厚厚的存折来到北大教书,‘本来就是一个富人,怎么会哭穷呢?’”
  阿忆从来就没有这种说法,呵呵,还“揣着一本厚厚的存折”,阿忆就不是一个会挣钱的人!来北大之前,俺干的活儿确实不少,但却没有1次去主动要过钱,所以老板们能少给钱就少给,因此阿忆是实践很多,收入很少,最多只是做到了不穷,根本就不是什么“富人”!而且,这种小人得志的话,俺从来不说。

 11、“每个月的收入比5万还要多。”
  不是“每个月”,是“有极少数月份”,而且要特别注明,全部是完税收入。

 12、“2004年9月他在北大兼职讲了第一堂课。此后,新闻与传播学院便有心将他调入”
  完全弄颠倒了,是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有心将俺调入,俺才在2004年9月开始在北大兼职讲课,一门课讲给北京研修班,一门课讲给广东研修班。

 13、“硕士学历成为他的‘拦路石’,能进北大的一般都是博士。在学校人事部的讨论会上,他的名字三度被拿下”
  主要的拦路石不是硕士,而是俺在《调入申请表》其中一项《希望获得什么职称》里填了这样一句话,“不需要任何职称,只要能对外称教授,俺便心满意足”。呵呵,俺的本意是,根本不在意得什么实职,只要拥有一份荣誉,即可。这是一个诗人的表达,但从严肃的人事制度角度思考,俺这人是不是想对外行骗呢?对于一个尚不了解的人,人事部有权也有义务慎重考虑这一点,于是在这一点没有澄清之前,俺被人事部一次次拿下。这也充分说明了,丘成桐说北大胡乱进人,是没有根据的,至少从俺个人的亲身经历看,事实恰好相反,每进一个人,都要经过了程序上的关关推荐和严格考察。
  于是,老院长和新院长多次找俺询问,终于问明了这句话的含义。
  意思大白后,阿忆硕士破格调入北大,这是人事制度的灵活性。

 14、“学院严重缺乏有经验的教师。一位老师为他‘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皮’,直到2005年11月的最后一天,校方终于同意接收”
  不是“学院严重缺乏有经验的教师”,而是“学院严重缺乏教师”,俺们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师都很有经验!
  不是1位老师跑断了腿,是3位,新老院长,还有院长助理。
  不是11月最后1天同意,是11月第1天同意,最后1天是俺被院长助理催着去报到。

 15、“即使调动这么艰难,我也没有低声下气地去求他们”
  俺从来没说过“即使调动这么艰难,我也没有低声下气去求他们”,
  俺曾清楚地说“即使要房这么艰难,我也没有低声下气去求他们”!
  必须申明,俺对北大人事部,不但没有意见,而且充满感激,通过复杂漫长的办手续过程,人事部许多老师成了俺的好朋友,俺必须对他们的热忱帮助表示感谢。

 16、“1989年辞去大宝化妆品集团总经理助理一职后,阿忆便在10余家媒体间穿行”
  俺从大宝调出是1988年,不是1989年,那时大宝化妆品公司叫“北京三露厂”,俺是厂长助理。俺调出来之后,也不是马上去媒体,俺那时看不起媒体。所以俺调出后,去了北大东墙外当时很有名气的祥云饮料公司,做销售经理。
  直到1993年,俺才被《北京青年报》找去,写专栏,开始媒体生涯。

 17、“他自己归结为‘待人和善,用心做事,极具耐心,从不动怒,对朋友有求必应’”
  俺从来没敢这么集中性地大肆夸耀自己,只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隔三差五被迫承认过“超级敬业”、“有难得的耐心”、“曾经对朋友有求必应”。至于和善,根本不用俺自己说,和俺在一起呆过哪怕1分钟,如果发现不了俺的和善,那是没脑人。

 18、“11月2日,他就指着即将在他策划的电视节目中担任主持人的女孩,特别真诚地说:‘你看,多美的小美女啊。’”
  再说一遍,那不是俺策划的节目,俺只是担当男主持人。

 19、“听说‘北大教师的子女从幼儿园到初中全部免费,而且子女的子女也免费’后,阿忆的母亲开始力挺儿子转行”
  当她老人家得知从幼儿园到初中全要交费一分不少并且知道了俺的子女的子女还要多交几笔巨额的“赞助费”之后,她老人家终于了解了中国的未来,并为俺去北大感到担忧。
  俺安慰她老人家,别的老师能活,俺一定也能活,俺不后悔,而且觉得很光荣,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

 20、“阿忆和学院的老师一起检查身体,一起到怀柔开学术会议”
  不是开“学术会议”,是“度假一天”,俺们刚刚齐心协力一道完成了超负荷的博士硕士论文答辩,因为是硕士生两年毕业生和三年毕业生同时答辩,俺们都累惨了,实在需要休息一天。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一袋子宁静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6-11-16 12:51:30 | 只看该作者
20、“差不多就在阿忆领到第一张工资条的时候,学院的老师提到了住房问题”
  又是时间报道错误,是臆想或杜撰的事件发生时间。怎么可能到了今年3月拿工资条的时候才知道住房政策。呵呵,工资条是投进教师信箱自取,钱是直接打进银行卡,早就不是传统工薪发放的“领取”方式了。
  关于住房问题,北大人才引进计划规定,只要引进教师没有福利房,哪怕已有千套豪宅,万套别墅,均由学校提供一套学校周边的住房,以休息落脚,节省路上往返奔波的时间,只需象征性地收一点点极其微薄的小租金,大约是每平米3.50元。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人才引进优待政策。  

 21、“我说不着急,他说不行,你住得那么远,万一迟到了怎么办?”
  不是“他”,是“她”,人家是女老师!

 22、“按照北大的人才引进政策,学校应该给外来教师分配一套两居室”
  是分给引进副教授两居,也可能是三居室,不是统统两居室,比如教授,那得是三居或四居,但分给讲师,或者分给光华管理学院的助理教授,只是一居。

 23、“阿忆听从那位老师的提醒,向学校资产管理部打了报告,‘一趟趟地跑’,但是迟迟没有答复”
  又是与事实截然相反!
  实际的情况是,阿忆没听从那位老师的提醒,只在那位老师的带领下去了学校资产管理部一趟,打了个照面儿,以后再也不好意思去跑了。那位老师看阿忆羞涩,便单独‘一趟趟地跑,几乎跑断了腿’,但经常找不到管事的人。资产部先是说政策改了,不是调入就来拿钥匙,而是必须调查阿忆有没有福利房,然后上会讨论。俺们老师说,阿忆15没有单位,怎么可能有福利房?资产部部长脸喝得红扑扑地说,没有单位,也可以有福利房呀!MD,他可以经常把北大的福利房偷偷分给不是北大的人,所以才会认为没单位的人也有可能有福利房。如此低的政策水平,不知是怎么做上部长的。后来,资产部又因阿忆身份证上的法定住址是爸爸的空军福利房而不经任何调查便认定那是阿忆的福利房,所以决定不给分房,也不明确告之理由。可怜俺那老师,就这么压着火,一趟一趟跑去资产部解释,最后全解释清楚了,资产部又变了政策,除了有福利房的,再加上有经济适用房的,也不能再分房。
  至此,俺那老师终于失望而归,但她全不知道,阿忆调入在先,有了经济适用房就不能分房的反动新规定在后,根本不能约束此前调入的人。
  但是,俺已经看清了结果,不让俺的老师再去求他们。
  这里让俺最为感动的是,常务副院长看俺天天跑得实在辛苦,居然要把她老人家的房让给俺住,被俺严词拒绝。但有这样的师长同道,俺知温暖,再苦再累也得挺着!
  人在冷漠的世界上为什么能活下去,因为你知冷漠,但也同时感受过温暖,温暖让俺们活下去,而且是心存感激地活下去,去和冷漠斗争。

  详见《一套暂租房引起的轩然大波》
  http://blog.sina.com.cn/u/48dcce8e0100065m

 24、“等到今年9月,阿忆接到正式通知,由于他在2001年购买了经济适用房,北大不再提供住房”
  北大资产管理从来不会搞什么“正式通知”,也不搞网页,不搞公示,您必须一趟一趟自己往资产部跑,如果幸运的话,偶然会碰到真管事儿的喝酒归来,这样才能从他嘴里突然知道一些噩耗。

 25、“阿忆觉得不公平,‘经济适用房并不是福利房,如果别的老师是在云南买的经济适用房,是否北大也不提供住所呢?’可是,申辩无效”
  不是阿忆申辩无效,是那位老师看阿忆不大用心,便自己一趟趟替阿忆申辩,但无效,最后被阿忆止住,断言“咱不求他们”!

 26、“阿忆和妻子开始合计买一套离学校近的新住宅”
  根本就不是如此!
  是那位热心老师发现分房真的无望了,便建议俺自己去买房,否则天天从那么大老远的地方跑来学校,长期下去不行。而且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天天接送,路上太浪费宝贵时间和精力。她说得对,俺就接受了,按她的指点去看了房。
  呵呵,俺太太才不舍得在中关村买房呢,哪儿能跟她商量!
   
 27、“而此时,为了保证教学不被耽误,阿忆辞掉了收入最高的一份兼职”
  不是买房时辞的这项工作,是调进北大之前就辞掉了。
  那时候,那节目才是俺的本职工作,在北大教书是兼职。

 28、“接下来发生的事让阿忆感觉有些失落。资产管理部以照顾的姿态,准备租一套房子给他,每平米35元”
  哪里是“失落”,是“愤怒”,是从个人遭遇转而注意其他老师在住房问题上的困境,从此便收集调查住房状况,结果让俺更为震惊和愤怒。

 30、“在北大,关于‘35元’有一个惨烈的故事。某学院的某老师,长期和另外一个老师合住一室。两人都结了婚生了孩子,还是没有住房。于是,一对夫妻要趁另一对夫妻出去散步的机会,赶紧把孩子哄睡了,‘匆忙做一次爱。’有一天,这位老师发现校内有一间房是租给新东方的学生住,每平米35元。等到这位学生搬走,他就一脚踹开房门,搬了进去。但很快学校动用保安来强行搬迁,拉扯中,这位教师操起菜刀,大吼一声:‘再动一下就全部砍死。’保安撤离了现场,但是学校规定教师不能强占住房。于是,校方想出了一个‘双方都有台阶下’的办法:让那位教师搬到对面一间同样大小的房子去住。至此,人们才发现,原来对面那间也是空房。
  这根本就是毫不相关的两个故事,被错误地拧在一起,稀里糊涂成了一个故事。
  而且,这俩故事,是往事,跟不久前的“35元”租金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一件事是,两位中年教师,一直住在筒子楼里的一间小宿舍里,两人都已结婚,其中1个还生了女儿,所以一直向资产管理部申请单住,条件不算高,只要每人有一间自己的宿舍,还在筒子楼蜗居即可,但资产部一直以没有空房为由,予以拒绝。
  终于有段时间,两位老师发现,隔壁那间房子有一小男生出入,觉得好生奇怪,他年纪轻轻,不可能是老师,怎么可能1个人单独住着一间宿舍?
  于是两位老师商议,接近他,搞个究竟。
  很快,这孩子吐露了内情,他根本跟北大没关系,是在新东方补习英语,准备考TOEFL,去美国,资产部以每月2500元的价钱租给他这间小房。
  俩老师怒发上冲冠,自己的老师结了婚还住一起,自己学校的房子却私租给外人赚钱!
  两人冷静后,跟那小生商量,你人走了,去了地球另一面儿,跟北大也就没了关系,那你走之前,能不能把钥匙给俺们,别还资产部?
  小男生想,也是,自己跟北大没啥关系,租金还这么贵,于是把钥匙给了其中一位老师。这老师拿着钥匙,立即把家什一股脑儿地全搬了进去。从此,一师一房,自己解决问题。
  可资产部不干了,这还了得,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于是派出一没有工作经验的女孩子去动员老师搬回去,把钥匙交还。老师不从,女孩便给主管副校长写信。副校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发文要求老师所属学院立即督促老师退出强占的房子。
  学院派人生气地去实地查看案底,去了才知道,自己的老师多年居然住得这么惨,狭小、凌乱、肮脏、还有臭味儿,于是转而站在自己老师这边,一起去向副校长汇报情况。
  校长知道了真情,很同情,也很为难,得有一个好的处理方式,于是决定——
  老师退出在隔壁强占的房子,把对面的房子打开,分给他住!
  好棒呀好棒呀,也就是说,老师强占房子不对,所以必须搬出去,但老师确有实际问题,于是把对面的房子分给他。既维护了学校尊严,又解决了老师的困难。可是,可是您想想看,俩老师要了那么多年房,一直被告之没有空房,这下可好,不光是隔壁,就连对面的房子也都是空的!
  这是一个故事,这故事根本没有租那小男生每平米35元的事,实际租金比这还贵,校外人好宰,不宰不宰。
  那么,被《南方周末》拧在这个故事上的“菜刀”事件是怎么回事呢?那完全是另外一个故事,彼此毫无相干!
  这个故事,发生在另外一个筒子楼里,其中一间宿舍,住着3位教师,里面有一位已经奔着中年去了,想要一个单独的小房子。资产部说没房,就跟对阿忆说的一样。
  有朋友劝教这位老师,说你不给资产部塞点儿钱,它不可能给你房!
  这老师于是在上衣兜儿里揣了600元钱,去了资产部,但到了楼外,他却怎么也走不进去。他在楼门外徘徊了好久好久,内心一直在谴责自己,一个做老师的,为人师表,却在本应该干干净净的校园里干起行贿的勾当,而且行贿为的却又不是额外的贪欲,完全为了得到本该自己得到的权利。他是越想越气,终于决定打道回府,一脚便踹开了对面宿舍的门。
  据他观察,对面这间房长期没人出入,准定是空房!
  果然,门踹开后,里面空空如也。
  于是,老师把他的全部家什搬了进去,强行住下了。
  这下子,资产部很生气,后果也很严重,这叫暴力占房,所以叫来派出所警察(根本不是什么保安),趁这老师不在,抄了家,但正打包老师家什时,这老师碰巧回来啦!
  只见他怒吼着冲过去,从走廊作饭案板上抄起菜刀,扬言,谁再动俺东西,就剁死谁。大家跟他僵持了一会儿,决定算了,执法队也就撤了,于是这老师就算成功抢占了一间从此属于自己的空房。
  但这件事,让他太失望了,不久他便提出,不再拿学院那点儿工资,但也不教书了,改在三角地摆地摊儿,卖小商品。这下好了,终于摆脱了清苦,但这故事让俺想想极为辛酸。
  它让俺确信,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从后勤抓起。
  
 31、“从我在北大上学起,后勤部门就掌管着学校庞大的资源,为所欲为,今天还是这样”
  阿忆从来没说过“为所欲为”4字,说得也太狠了,而且完全抹杀了后勤对北大的贡献。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但任何一个部门都如此,不能一棍子打死,说得一无是处。
  即使是资产管理部,那些为人热忱的老大姐,仍然令俺感动,她们曾耐心地帮俺填表,为俺解释住房政策。她们不是掌权人,不能为其不合理的政策承担责任和骂名。还有一位刚从人事部调过去的小老弟,他为俺做了最后的争取工作,并且是主动打电话给俺,说他十分抱歉,没能告诉俺好消息。不过,俺很感谢他,北大有这样热忱的敬业的后勤老师在,未来一定会是好的。
    
 32、“人事部就那么几个人,而下面的院系专业很多,他们怎么知道一个老师的真实水准,怎么决定该引进哪个老师,不该引进哪个老师?”
  这不是阿忆的口吻,阿忆曾经说过,“学校人事部毕竟人手有限,下面的院系所中心太多,不可能清楚地了解每一个机构到底缺几个人,哪些人在专业上和教学上够水平,适不适合调进这个机构,所以不如人事部制订人事制度和政策,但放权由学院决定进什么人,然后在人事部备案管理,这是如北大清华般庞大的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前提之一”。

 33、“这在阿忆意料之中,他本来就不抱幻想”
  错了,俺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人,俺对学院、对北大、对中国教育、对中国,全都充满了不死的幻想,相信一切都总会好起来,只要俺们为之努力奋斗。

 34、“随后,媒体几乎是一边倒地质疑高校教师的真实收入”
  俺的统计是,不到2%的人质疑高校教师工资收入,但纠缠工资以外还有多少收入的人是压倒多数。不过,他们直到现在也没弄清到底是怎么回事,笨嘛。

  35、“在他看来,北大确实是两极分化:有的教师富得流油,名车豪宅;有的教师穷得滴血,蜗居斗室”
  俺从来没这么看过问题,事实是,少数名师比较富裕,决大多数的老师过着大都市中等水平的普通生活,少数老师生活很紧张,压力极大。
  俺从来不会使用“富得流油”这样的带有明显仇富心态的话,俺也不会把北大生活紧张的老师夸张说成是“穷得滴血”,这都是《南方周末》替俺编织的言论,与俺的思想状态差得太远。

 36、“至少在新闻传播学院,就有很多没有住房的副教授的工资在4786元以下”
  俺们新闻与传播学院,没有一位副教授没有住房。属于留校的副教授,由资产部介绍,用贷款和公积金买了离学校较远的经济适用房,他们是有住房但背着沉重的房贷,而属于人才引进的副教授,无论自己有多少商品房和别墅,只要没有福利房,都可以从资产部那里拿到了校园周边的房子,压力顿时全无。
  真可怜的,是讲师,钱少而无望买房。

 37、“编者按:北大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上公布其收入,并称‘靠学校那点工资很难生存和安心教学’,遭到网友痛骂”
  事实上,是遭一部分网民痛骂,遭另一部分网民狂顶,各占一半。媒体只看见其中一半,是眼睛有问题,建议极早配眼镜,否则会误导读者和观众。

 38、“作为个体,是否既能享受体制的好处,又可以不安于体制的清贫”
  低工资不可怕,只要有高福利。低福利也不可怕,只要有高工资。可怕的是,福利陆续消除,改而样样收费,而工资却半高不低,还要背着巨债房贷,而这,正是大多数大都市中国人的现实写照。他们已经无法享受到体制内的好处,只是熬日子奉献着,还须被无脑人监督着,强迫着,只可以安于清贫。
  这些无脑人,误以为现在大都市的国人工资,依然建立在过去的高福利基础上,所以何其没脑,简直是不了解国情!
  另一没脑含义是,即使在体制内,并非所有人都清贫,而劝一部分人安于清贫,无非是帮另一部分人去奢糜挥霍,没头没脑地做了腐败者的帮闲,还以为是为更多更苦的百姓说话。最为愚蠢的是,劝体制内一部分人清贫下来,省下的钱,并不能由此转到矿工、农民、流浪者身上,而是进了体制内从来就不清贫者的口袋。
  所以,没脑人你们就劝阿忆知足吧,阿忆知足了,放弃了自己该得的利益,那利益不会便宜给你们心疼的穷苦人,而是便宜了最不该被便宜的人!
  你们骂得越厉害,那些人越得意,呵呵。
  
 39、“卷入‘哭穷’事件的阿忆很委屈”
  这不是阿忆,阿忆从来不会觉得委屈,阿忆是个快乐、风趣、与世无争的人。
  过去是,现在是,未来还是。
  那为什么你们想像的阿忆不是这样呢,呵呵,想不通那是你们的事,阿忆还是阿忆自己,从来不曾改变。

 40、“这位央视《实话实说》的前主持人在北京大学教书已有2年”
  不是“前”主持人,是“代班”主持人,只是为了和晶能安心怀孕生产。

  呵呵,一篇不长的报道,初衷是好的,但有40处含糊。
  所以,作为一名讲授新闻学的教师,俺请大家务必记得,在未来,你们越来越无法从媒介清楚地知道事实真相,只可能经由媒介报道,知道有什么事情发生了,但这件事到底是什么回事儿,千万别太相信……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一袋子宁静 + 5 + 5 学习,学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6-11-16 13:12:51 | 只看该作者
再看一遍阿忆,又觉得北大也应该来请老鼠,至少应该给个副教授:)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行至水穷处 + 10 笑,辩论风格是有点象,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01:53 , Processed in 0.167716 second(s), 4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