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 http://www.5dgz.com/chanpinwindow2.asp?NewsID=959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他强烈地批评长期统治着西方医学领域的教条主义模式———疾病模型(即生物医学模型),正是这种医学模式带来了下面两个结果: 一、加速了药物的淘汰; 二、对服用的药物产生依赖,如降压药、降血糖药必须天天吃,一旦停药就会反跳。 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医学观念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庄严宣布:21世纪的医学不能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毫无疑问,现代医学的医学模式应当向健康医学、生态医学、稳态医学的方向转化。中医学在几千年前提出的基本理论与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医学观念极为接近。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召开的《医学目的的再审查》会议指出:世界性的医疗危机,源于近代医学模式造成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 西医治“人得的病”中医治“有病的人” 西医治的是“人得的病”,中医治的是“有病的人”,所以平衡就是健康,调整就是治疗。营养状况是人口素质和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营养不仅影响人民的体质、智能、发育和健康程度,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竞争力与创造力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 膳食安排不合理 每天损害健康 膳食结构平衡与否,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一个70岁的人,摄取食物总重量约为体重的1000多倍,也就是说每人每年平均饮食消费达一吨之多。人之所以能够维持生命、工作、思维都依靠食物中的营养供应。有些人不相信平衡膳食对健康的作用,觉得不像吃药那样,立竿见影,殊不知,如果膳食安排不合理,每天都会损害健康,日久天长,自然会带来百病丛生的后果。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心脏健康会议发布了维多利亚宣言:提出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脏病的四项原则,即所谓“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均衡、天然、生鲜、洁净———日本的健康食经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现在世界上的长寿国家,日本居民为什么长寿?主要是膳食的均衡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首先是食用生鲜食品的爱好,养成了清洁卫生的饮食习惯。在家就餐时一般分餐,每个人的碗筷分开。第二,经常吃海产品、豆腐、酱汤等传统食品,加上西方的牛奶、酸奶等,搭配蔬菜,保持了膳食的平衡。第三,吃生鱼片用的佐料日本芥末(天葵),像中国大蒜一样,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第四,日本大力提倡减盐运动。配合药物治疗,现在患脑中风的人数已下降到20世纪60年代的一半以下。 2000年日本提出以预防“生活习惯病”、减少壮年期死亡、延长健康寿命为目标的“健康日本21”计划:在以下9个领域(营养、饮食、运动、精神健康、吸烟、酒、糖尿病、循环器官病、癌)提出了以加强信息提供、推行终生保健、完备健康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增进健康法案”。 “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影响人类健康的众多因素,第一位的就是遗传因素,占到15%,第二位是膳食营养因素,占13%,医疗条件因素的作用则少得可怜,只比气候环境的影响(7%)多了一个百分点,为8%。所以,如果把自己的健康完全寄托在医院是非常不明智的。 中医称肾为“先天之本”。由于“肾”关系生长、发育与衰老,老年人往往“肾虚”,中医称“久病穷必及肾”。 古今医家都注重脾胃功能,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是“后天之本”,对健康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医素有“调理脾胃,以治百病”之说。所以饮食适时、适量,劳逸适度,讲究卫生,精神愉快,“正气内守”,才能保持健康。 消化道———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人体肠道黏膜的总面积约有一个网球场大,它的结构和防御功能构成了机体强大的黏膜免疫系统,外界的细菌、病毒和毒素很难突破这道防线。小肠免疫细胞种类多,数量大,是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大肠的免疫细胞和淋巴组织与众多的微生物也是黏膜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感等病毒在不断变异变异的病毒和细菌“无药可治” 人类每天都要接触各种病毒和细菌,由于它们都在不断地变异,因此许多病“无药可治”。如每年导致全世界约20万至30万人死亡的流感病毒就是如此,由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免疫因子组成的人体免疫系统,其发挥识别、屏障、吞噬、清除作用,始终与各种传染病相抗衡。因此保持免疫功能的稳定和完整,是预防传染病的根本手段。当前的首要问题是医学观念需要改变,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自身调节能力、抗病能力,即人体自我防护和痊愈能力上来。 任何一种营养的缺乏或失衡,对免疫系统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当今社会,许多人都缺乏对免疫系统有益的植物营养素、抗氧化剂与多糖等;营养失调会使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人体更容易受病毒的侵袭与感染。在抵抗感染方面,营养因素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免疫系统的绝大部分功能依赖于饮食,因此一旦营养失调,受影响最大、被严重损害的就是机体免疫系统。对非洲儿童的研究发现:幼年期营养不良导致的免疫系统不健全,会造成呼吸道和胃肠道为主的重复感染。 古代先贤提倡“寓医于食”应该牢记!关注“寓医于食”的结果,就是个人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节省医疗费,造福全社会。 “药片文化”误导消费天然膳食促进健康 下面我讲一下中国传统膳食和西方的药片文化。 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为人类选择和生产了丰富的食物原料。中国的第一部农耕专著《齐民要术》,收集了谷类、豆类植物十多类,约200余种,蔬菜20多类,100多个品种,为养生保健奠定了物质的基础。中华民族伟大的农业文明,为人类选择和生产了极其丰富的食物原料,并且充分体现了食物来源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态农业的成功实践,为“寓医于食”、利用饮食养生保健,奠定了物质基础。 作为食物的评价标准———色、香、味、形、器、效,6个方面缺一不可。好的厨师做的菜是“烂而不失其形”,而且要配合相应、合适的美丽的器皿。《养老奉亲书》指出:“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遵生八笺》中说:“饮食活人之本。”“由饮食以资气,生气以益精,生精以养气,气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 西方的“药片文化” 由于西餐食物品种单调、动物性食物过多,而蔬菜品种有限,造成摄入量不足,大部分欧美国家蔬菜摄入量(不包括土豆)约每人每日80至100g/d左右,中国约500至600g/d,膳食营养不平衡。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西方从工业文明造就的现代医药学理念出发,从各种食物原料中提取其有效成分制成药片———即各种食物补充剂服用,形成了现代的所谓西方“药片文化”。“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信息时代的生活挑战着每一个人的能力极限,无数的美国人求助于营养品充实自己,或至少保持实力。”美国《新闻周刊》的文章如此评论道。 大家可以注意到,你在电视台永远不会见到蔬菜和水果的广告,因为所有的广告费用都要出现在价格里面,只有通过提取才能获取暴利。西方有识之士对“药片文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一位专家说,在大多数人看来,实验室中精心研究出来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药品,才是治疗我们身上大疾小恙的灵丹妙药。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正致力于开发和研究另一种大相径庭的药用资源,即动物和植物,它们在这个星球上已经存在了上百万年,这就是我们随餐而入的食物。食物成分不像化学合成药物那样有明显的作用点和非常单纯的效果,因此不用担心它会有副作用,它能维持体内的平衡,并促进健康。 由于维生素C或胡萝卜素都是强还原剂,因此从合成的这一天开始,就不停地被氧化,当到了保质期,药片变黄了就含有了有毒的物质,而在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则是非常稳定的。 美国医疗开支及有关对策 1994年美国的医疗开支占GDP的12%;2000年达到GDP的17%(14000亿美元),尽管如此,医疗保险仅覆盖了85%的人口,有3700万人仍处于无医疗保障的境地。克林顿总统离职前曾警告:如果医疗开支不节制、医疗保险体制不改革,2010年以后美国医疗费用可能会达到GDP的24%(20000亿美元)。因此美国采取了奖励非药物对付疾病、充分利用健康辅助食品的政策。在食品和药品之间专门列出了“营养辅助食品”这一类别,并将其分为“有潜在功能性的食品”和“已确立功能的功能性食品”两类。而中国的大豆则被宣布是“已确立功能的功能性食品”。 中草药大放异彩美国《食品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中为洋用 美国政府为降低医疗开支,于1994年10月25日颁布了《食品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明确中草药等植物及相关健康产品可作为食品补充剂进入美国市场。 美国《食品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以非常宽容的态度对待中草药这样的中医中是药物而在美国的法律体系中难以被批准为药物的产品,其背景在于,美国当局认识到中医食疗的巨大科学价值:适当使用以中草药为代表的食物补充剂,可以有效地预防慢性退行性疾病:如癌症、心脏病和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生,大大降低医疗费用和不必要的手术费用(如心脏血管搭桥术、心血管重建术等昂贵的手术)。由于食品补充剂的应用被美国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所以联邦政府果断地颁布了上述法案,在对食品补充剂质量进行严格控制的同时,取消不合情理的限制条例,以加快具有保健功能的产品的生产。这是一件非常成功的、“中为洋用”的生动事例。 社会医疗经济难题,使日本为中医药平反 难以解决的社会医疗经济难题,使日本重新认识中医药。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白皮书透露,日本近年医疗费已经突破31兆亿日元,但是疾病的治愈率却始终徘徊在20%左右,日本65岁以上的人群已占总人口的19%,2003年底,百岁老人超过了2万,高龄化加长寿命带来一系列健康保健与医疗问题,令配备清一色“西医师”的日本各大医院束手无策。在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全盘接受西方医学、中医业被禁止,中医学不能被列入大学医学教育课程。日本文部科学省最近正式给打入冷宫的中医药“平反”,《中医学概论》被列入日本全国80所专业和综合性大学医学部的必修课程,而且从2006年起要作为日本临床医生考试的内容之一,并在2008年后将纳入日本的医生资格考试的试题范围。实践证明中医在预防和治疗现代生活方式病中,发挥着西医西药无法替代的作用!中西合璧、中医主导解决现代生活方式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中医药已经成为时代的“新宠儿”。日本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的方剂都给予特殊的宽松政策鼓励开发。 中国食疗理论指导日本功能食品的发展 《本草纲目》传入日本后,日本有识之士借鉴该书编辑出版了《本朝食鉴》,将食品和农作物的名称、性味、主治和烹调方法等结合日本实际情况加以记述,成为日本食物学的专著,该书处处渗透着中医倡导的理念,对近代日本功能食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药局方收载的天然药物和汉方中也常见家常蔬菜、水果、谷物、甘味料、香辛料等众多食物。 食物是“神”造的,药片是人造的———药片永远代替不了完整的食物 100克胡萝卜含2800IU维生素A,虽然超过了我们每天的需要量,但每天食用100克胡萝卜绝对不会中毒或产生副作用,但是如果摄取过量维生素A,就会产生毒性或副作用。人工合成的维生素C摄取过多容易造成依赖性。维生素C在橘子中是抗氧化剂,而离开橘子就会通过自身氧化产生自由基,变成促氧化剂。儿童过量摄入维生素D可造成前囱过早封闭,形成小脑儿,如摄入5倍建议量,可造成肝脏损害。高剂量维生素B6治疗痛经,会造成神经系统损害。美国每年有3万名以上6岁以下的儿童发生维生素摄入过量的问题,表现为严重头痛,视物不清及机体丧失协调能力。 “用进废退”长期补充营养素导致消化功能退化 西方哲学思想在现代农业上的体现是化肥的直接补充,农药的直接对抗;而在现代医学上的体现:就是外源性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等的直接补充,抗生素等化学合成药物的直接对抗。人体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已经习惯于从自然界的食物中获取营养。复杂的食物成分使得机体具有更为复杂的消化功能,吃的东西越纯粹、直接补充的营养素越多,就会导致“用进废退”。机体加工食物的能力退化,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外源性营养素的长期直接补充,会伤害人体内部的调整与调节机制,伤害机体正常功能,危害健康! 2004年7月出版的美国儿科学会的专业杂志《儿科学》报道,补充多种维生素会造成儿童患哮喘和食物过敏的危险,美国近半数刚刚会走路的孩子就开始吃各种维生素,并习惯于将维生素添加在婴儿奶粉中,从而造成美国3岁婴儿由于摄取多种维生素而患食物过敏症的危险明显增加。黑人婴儿过早摄入维生素容易患哮喘,而吃添加维生素奶粉的婴儿容易发生食物过敏症。上世纪90年代初我访问欧洲时,发现市场上婴儿食品特别丰富,每个月份的都不一样,一开始我很羡慕,后来我就不羡慕了,如果不合理搭配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是不符合人类营养和健康要求的。动物实验发现,某些维生素在遇到某种免疫抗原会使细胞发生变化,增加过敏反应的可能性。这就是工业文明带来的灾难。 食物是最好的药物 2001年7月在维也纳召开了第17届国际营养学大会,来自全世界的3000余名营养学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通过热烈的讨论,与会代表达成了一致的学术观点:“食物是最好的药物”。 “食疗”的保健效果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痛苦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健康与疾病这一对矛盾、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与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总体把握。在欧洲“营养医学”、“营养药理学”新学科纷纷出现,反映了中国传统“食疗”思想被西方广泛接受的生动事实。 国际营养学界近年对膳食指南的认识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从过去以营养素为基础转向以食物为基础。因为营养素的发现依赖于人类的认识水平,而现在发现,在食物中存在着许多生物活性物质,所谓非必需营养素,这些物质如低聚糖、香菇多糖、黄酮类化合物、叶绿素、番茄红素、谷维素、茶多酚和二十八烷醇等,同样也在发挥重要的健康作用。它们可以预防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延缓机体衰老、提高免疫力,在膳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而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大多存在于蔬菜和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 饮食结构“西化”“文明病”登陆中国 中国营养与健康的现状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在,贫困病和富裕文明病并存”。中国儿童营养不良人数达2400万,佝偻病与缺乏性贫血仍是农村主要的营养缺乏病,而营养不良是造成感染流行的重要因素。经济发达地区膳食结构“西化”的倾向日益明显。“洋快餐”无孔不入,营养过剩诱发一系列“文明病”;肥胖已成为威胁少年儿童健康的严重问题! 2004年10月12日,卫生部新闻发布会宣布,2002年8月至12月开展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成人糖尿病患病率2.6%,全国约2000万患者,大城市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从1996年原来的4.6%上升到6.4%。1979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仅占总人口的0.67%,1998年全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至3.21%。2001年北京地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到6%,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即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体。 膳食、营养因素可有效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提出用膳食方法纠正高血压,即DASH(DietaryApproachestoStopHy-pertension)计划。提倡通过多消费蔬菜、水果,低热量的食物来预防高血压。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发布的“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预防”的专家报告中,提出了膳食和生活方式因素与肥胖、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癌症发病危险性相关关系的证据。这个资料尤其提到你要控制肥胖,就不能吃大块的食物。越是大块,像烤鸡腿,就非常容易引起肥胖。 北京居民存在的饮食“误区” 最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微量元素室鲍善芬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利用承担国际课题“北京市居民铜摄入量调查”的机会,在完成课题的同时,用称量法入户进行了居民全膳食调查。从2004年9月1日开始,通过4个月的连续工作,对北京市6个区县、12个居民区的初步调查数据看,存在以下饮食“误区”。 1.许多家庭烹饪强调口味,用油过多。相当多居民家庭直接用装油的大塑料桶往锅里倒油,往往一倒就过量,三口之家一个月吃一桶油(5升)的家庭不在少数。每人平均每天要摄入30至50克油。尽管中餐与西餐的蔬菜摄入量多,但是饭店和食堂炒菜用油也多,吃完菜、盘底都是油,这是一个弊病。在和食堂炊事员交谈中,不少人提出食堂炒菜用油少了,就餐者有意见,嫌炒的菜不香。 2.许多北京居民存在的饮食营养“误区”,认为吃荤油不好,多吃素油没事。 3.城乡居民目前普遍比较重视饮食营养,知道要多吃蔬菜,少吃肉。但是目前大部分家庭烹饪以炒菜为主,炒菜比白灼、炖菜费油。如西红柿炒鸡蛋一般用油50克至60克,素炒菜花、炒洋葱、炒青椒也要用油约40克至50克,有的高达60克至70克。而素炒茄子一般用油高达100多克。 4.另外,菜肴搭配不合理,荤素不平衡。往往一份菜、三份肉,或一份菜、四份肉;应该调过来,变成一份肉、三份菜,或一份肉、四份菜这样才平衡。炒鸡蛋很好吃,但用油多、胆固醇高,2003年“非典”期间侯玉瑞同志编了一本《68个营养食谱》。我们在电视台介绍过,其中有“苦瓜芙蓉蛋”,你切上一段苦瓜、一大段葱一起炒,这样既好吃,又平衡健康。 5.城乡居民“口重”的比较多,烹饪用盐量普遍比较大。我们入户调查发现:蒸一笼包子要用16克盐。烹饪、炒菜用盐量一般应当控制在1%左右。 饮食结构“西化”导致大肠癌高发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教授与斯坦福和南加州大学合作,以1个病人与3个健康人的比例,两地各选择1200人进行生活习惯的统计分析,发现虽然生活在同一纬度,但加州的华人居民大肠癌、直肠癌发病率远高于浙江人。移民美国20年的华人因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使他们在健康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比浙江居民高出3至5倍。饮食习惯西化是导致大肠癌高发的罪魁祸首。因为大肠癌发病有83%是由环境因素所决定,饮食因素至为关键,其主要诱因就是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膳食纤维的西方膳食模式。 腰带长,寿命短,一胖百病缠 肥胖是欧洲最严重的慢性病,在欧洲国家,3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是肥胖,德国更厉害。在美国,肥胖是压倒一切的忧虑,1980年美国四分之一成年人体重超标,如今达到了三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一是肥胖者。2002年11月24日法国《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