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qqme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今天,我后悔没有一脚踢飞那个小孩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7-6-13 10:35:19 | 只看该作者
  从道理上讲,真不是孩子的错,更不该打孩子。如果她有自己的幸福,吃穿不愁,她也想高高兴兴的到学校读书,她也不愿意这么提心吊胆的去偷盗。我敢保证,她肯定挨过打,能一次偷那么多,应该是老手了。常在河边走,总有失手的时候,总会碰到脾气不好的人,挨打挨骂是免不了的。可今天,她还是在偷。
  打能解决问题吗?我觉得一点都解决不了,如果不偷,她肯定会遇到比挨打让她感觉更恐怖的事,为了让她偷的人去打她,跟一个为挽救她打她的人相比,效果会相差很远的。
  也许应该和这个孩子好好谈谈,如果自认为还能说服她。也许该把她送给警察,毕竟警察是专门教育这些学坏的孩子的,方法、技巧、效果都应该比我们好的多。
  不该恨孩子,也不该怨社会,社会是什么,不就是你我吗?你我都做了什么,都无愧于社会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7-6-13 22:59:0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如果打了那孩子一餐,让那孩子从此知难而退,倒是很好的办法.

可是如果你的一番好意,只是给他留下仇恨或是屈辱,那又将如何呢?

名字实在起得不好! 不过知道楼主的好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7-6-15 00:13:41 | 只看该作者
有罪的是影响他的人和生存的环境!说得太对了,孩子是无罪的。唉,有什么好办法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7-10-28 22:59:23 | 只看该作者
人人都要负起教育的责任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7-10-29 11:29:47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孩子其实不是自愿的,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曾经看到有报道说是有人专门调教一批这样的孩子去偷东西(大部分是孤儿,手脚麻利又不用担责任),而孩子偷到的东西和钱全部要上交,自己根本得不到,若是不偷,又会挨打挨骂。如上所言“环境\社会\人\制度\一个都不能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7-11-3 19:50:25 | 只看该作者
是谁生他出来.罚他父母就是了.
要加大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7-11-6 15:33:1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孩子背后一定有双黑手再控制着他,孩子是弱者,无耐又无助,该痛恨的不是这个孩子,是背后的指使者和影响他的环境。悲哀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7-11-22 20:30:34 | 只看该作者
偷窃,都是因为物质的匮乏吗?

  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偷窃,是因为特殊的心理欲求。一方面,他们渴望不被发现;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被发现并被惩罚。结果,被发现或不被发现都会给他们带来快感,于是他们无法从偷盗中得到心理意义上的惩罚,而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偷盗行为也因此无法停止。

  这样的人,被称为偷盗癖。

  

  偷盗癖是一种心理疾病

  偷盗癖是一种难于矫治的心理疾病。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胡慎之说,一般情况下,只有偷盗成癖的成年人才被诊断为偷盗癖,而偷盗成癖的青少年,一般不被诊断为偷盗癖。“不过,常人一般不理解有偷盗癖的孩子,经常用一些想当然的错误方法试图矫正他们的行为,结果起到的是反面作用。”胡慎之说。

  最常见的错误方法,就是惩罚有偷盗癖的孩子。但这正中孩子的下怀,因为这些孩子之所以去偷盗一些自己并不怎么需要的物品,就是为了让别人,尤其是父母惩罚自己。这种惩罚会给他们带来快感,所以反而会令他们更加沉溺于偷盗。

  胡慎之说,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偷盗癖的孩子的家庭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家境不错,父母至少有一人讲道德而且明显有些刻板。

  15岁的小辉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刚上初二,但已有4年的偷盗史了。最早是偷家里的钱,后来发展到偷同学和老师的物品,现在则频频光顾超市。小辉在超市的偷盗行为还从未被发现,不过,他在学校的偷盗行为多次被老师和同学抓住,但学校有心理老师,他让小辉的任课老师和同学们明白,小辉不是贪婪的小偷,而只是一个“病人”。

  偷盗癖患者渴望被惩罚

  心理老师的这一说法很快得到了小辉的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因为小辉偷的都是便宜物品,而且小辉从不缺钱花,他对同学们还非常慷慨,人缘也不错。此外,小辉的学习成绩一直排在班里的前5名,老师也对他很维护。

  不过,尽管学校里没有太把小辉的偷盗问题当回事,但小辉的妈妈黄姨却觉得儿子丢尽了自己的脸面。为了让儿子杜绝这种不良习惯,她一次次苦口婆心地教育儿子,但都没收到效果。不得已,她只好带儿子来看心理医生。

  “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太温柔了?”黄姨说,“我从来都是给他讲道理,但他有时候居然笑嘻嘻地听我讲。是不是我们得狠狠地打骂他或者惩罚他?”

  对于有偷盗癖的孩子,严厉的惩罚会有好效果吗?胡慎之回答说,答案是否定的。

  通过和小辉的对话,胡慎之让黄姨明白,她的儿子,其实正等着被人严重惩罚呢。小辉说,他现在频频光顾的是同一个超市,而且总是去偷同一类物品,并且还总是在同一个服务员那里埋单。他描绘自己的心情说:“埋单的时候,我很兴奋,希望自己不被抓住。但是,等交了钱要离开的时候,我一样很兴奋,但这时是希望能被抓住,并且大骂我是小偷。”

  小辉的这句话反映了偷盗癖的典型心理,也就是说,偷盗行为不被发现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奖赏,而偷盗行为被发现,也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奖赏。结果,这就导致,好像无论别人怎么做,偷盗癖都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这就导致他们总能从偷盗行为中获得乐趣,于是偷盗行为就越来越频繁。

  说这番话的时候,小辉的眼睛正盯着咨询室中一个漂亮的饰品。

  “你正在想,怎么才能在不被我发现的情况下把它拿走,是吗?”胡慎之问道。“啊,是啊,你怎么知道?”小辉不好意思地笑了。“你如果喜欢,我可以送给你。”胡慎之说。“哦,不必,我不怎么喜欢。”小辉回答说。

  胡慎之解释说,小辉其实享受的是偷盗的过程,而不是被偷盗的物品,这是偷盗癖患者的一个典型特点。如果别人要送这个东西给他,他就没有兴趣了。

  偷盗癖多源于好奇心被压制

  偷盗的嗜好是怎么形成的呢?胡慎之说,这至少有两个原因。

  第一,孩子的好奇心被压制。他说,小孩子非常好奇,什么东西都想碰一碰,都想摸一摸。但是,有些家长过于自律,对孩子的要求特别的高,不让孩子碰任何不属于自己家的东西。结果,这就导致孩子的探索欲望被压制。小时候,他会听父母的话,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这个被严重压制的欲望不可遏制地浮现出来,于是他很渴望去碰去摸属于别人的东西,而偷为己有,则是这种欲望的集中表达。

  偷盗癖中,女性更多一些。这可能是因为,那些过于自律的父母对女儿的要求更严格造成的。

  第二,表达对父母的叛逆。偷盗癖的孩子,一般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是“道德君子”,特别理性,特别爱讲道理。

  这些父母有点像是周星驰主演的影片《大话西游》中的唐僧,把永远正确的道理化为绵绵不绝的唠叨。在《大话西游》中,唠叨的唐僧逼得小妖自杀,也逼得孙悟空要大逆不道杀掉师傅。在生活中,一些孩子则用偷盗癖的方式,来挑战又唠叨又是“道德君子”的父母。
  小辉家的例子也很典型。小辉的爸爸是一个随和的人,但常年出差在外,而黄姨则是一个一本正经的人,她极其自律,而且对儿子的道德要求也很高。如果小辉犯了什么“对不起人”的错误,她就会给儿子讲大道理,讲一遍说不服儿子,就再讲一遍。每次的结果都是小辉服输,对妈妈说:“妈妈你说得很对,我再也不这样做了。”

  但在咨询室里,小辉表达了对妈妈的教育方式的不满。“我觉得没法与妈妈沟通,”小辉说,“妈妈很好,她对我太好了,她说的话全是正确的大道理,但让我觉得和妈妈很有距离。”

  黄姨说,她最烦的一点是,儿子听她讲道理时笑嘻嘻的。对此,小辉解释说:“其实,我那时候特别渴望妈妈真实一点,不是讲道理,而是像我的一些同学的妈妈那样,狠狠地冲我发一通脾气,接着再狠狠地打我一顿,那样我觉得反而妈妈更亲近,更真实。”

  试着理解和帮助孩子远离偷盗

  实际上,每次偷盗被发现的时候,小辉都会有一个强烈的渴望,希望能激怒妈妈,让妈妈失去控制地惩罚自己一次。

  怎么矫治小辉的问题呢?是不是黄姨对儿子多发脾气、多惩罚儿子就可以了呢?胡慎之说,这更可能会起反作用。因为这正中小辉的心思,会让他觉得自己的偷盗目的的初衷——被妈妈惩罚——实现了。于是,他的偷盗行为会变得更加严重。

  最好的办法就是,小辉的妈妈变得真实一些,改变一下自己的高自律,不要再要求自己和儿子做一个“绝对正确的人”。如果儿子再去偷东西,她可以试着去理解儿子,而不必再那么焦虑。要是儿子受到惩罚,她也不必太为此痛心疾首。

  此外,她可以试着向儿子道个歉,告诉儿子,当他小的时候,她对他限制得太厉害,其实很多时候他是可以适当地去碰去摸属于别人的东西,那不会带来什么灾祸,而她当时也不该那样限制他。现在,她可以和儿子一起去探索,怎样用更合理的方式去碰去摸别人的东西,以此满足小辉被压制的好奇心。

  胡慎之说,成年的偷盗癖患者是很难被矫治的。因为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偷盗行为,而且很容易得到惩罚。但获得惩罚又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于是惩罚没有令他们收手,反而会成为心理上的奖励,刺激他们变本加厉地偷盗。

  不过,如果他们足够幸运,偷盗行为一次都没有被发现,那么他们会觉得偷盗行为实在是索然无味,于是会自动放弃。

  譬如,28岁的阿玲就是如此。她是胡慎之的一个朋友,有一次非常神秘地对胡慎之说:“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做了多年的小偷。”从十二三岁到二十五六岁,阿玲一直在偷东西,但她或许是手法太高明了,结果一次都没被发现过。

  “实在太无聊了,这样做真的很没意思。”阿玲感慨地说。于是,前两年阿玲突然放弃了偷盗的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1 15:51 , Processed in 0.31925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