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7783|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萧愚还写了一篇关于神童张炘炀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4 23:2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莫让神童悲剧再次上演最近,一对明星父子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书店频频亮相,原来,他们正在推销一本叫做《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炀培养纪实》的书。家有神童,父母出书,这简直成了一种惯例。而更加惊人的是,这些父母都会声言,自己的孩子其实不是神童,普通得很,是自己教育得法才把一个平庸之才造成天才的。张炘炀的老爸说:“我的孩子我最了解,他不是神童,只是幼年时显示出记忆力比较好的特点。”卡尔威特的老爸说:我的孩子是个低能儿,全靠教育得法成了天才。哈佛神童西迪斯的老爸也说:我的孩子很普通,成为神童是因为我发掘出了他的潜能。把造物主的功劳抹杀之后,父母们把所有的功劳都记在自己名下,他们知道,造物主不会说话,不会跟他们抢功。于是,教育专家的形象便轻而易举树立起来,接着,他们便必然走上著书立说之路。老卡尔威特写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老西迪斯写了《俗物与天才》,维尼弗雷德的母亲写了《斯特那夫人自然教育法》,今天,《神奇的学习》一书终于填补了国人在这方面的空白。我为什么极其反感这种父母以自己的孩子为证据自我标榜的行为?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这样做对孩子没什么好处,甚至会造成灾难性的、悲剧性的后果。这样的后果在卡尔威特、小西迪斯、维尼弗雷德等神童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第二,我非常反对他们贩卖的教育观点。这种建立在单一个案上的教育观点除了给人带来误导之外并无多大实用价值。先说第一个话题吧。王东华在《发现母亲》一书中写到:要想毁掉一个神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宣传他。而黄全愈在《培养智慧的孩子》一书中也引用过类似的一段话:“如果要让一个孩子自杀,最好的方式是让这个孩子早早就在好莱坞成名。”为什么神童早早出名具有这么大的杀伤力?读者可以读一读哈佛神童西迪斯这个个案。西迪斯是有史以来智商测量分数最高的天才。十一岁就进入哈佛大学,并在哈佛开办高级数学的讲座。可在舆论和媒体的压力下,他几近心理崩溃,最后走上了与媒体和社会对抗的道路。最终,他一事无成,46岁便英年早逝。另一位有典型意义的神童是维尼弗雷德,她的妈妈斯特那夫人把她塑造成了全能的天才,8岁就开始写书作诗。可她成年之后不堪重负,母亲去世不到一年,她便与世隔绝,逃之夭夭,此时她刚刚28岁,一个天才就此夭折。她在逃走前曾反思道:“世间没有什么事情比把一个早熟儿童树为榜样,并预言他会在任何时间,所有方面都出类拔萃更加可怕的事情了。”我国也有很多类似的案例。远的说有方仲永,最近的典型就是那个曾经几度逃离学校,最终在四十岁时得以出家的宁铂。俗语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的确,出名是柄双刃剑。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付出代价。对于出名带来的烦恼,一些久经考验的娱乐圈人士也难以应付。像窦唯大闹《新京报》事件便是一个典型。而对于心智发展还极不成熟的孩子呢?出名太早绝对弊大于利。尤其在当前某些媒体以曝隐私,炒花边为乐事,以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为常规操作手法的媒体生态下,孩子未来承受的心理压力会更大。现在,张炘炀刚刚11岁,已经有报道开始在“早恋”问题上做文章了。很难想象,当孩子遇到一些挫折,走一些弯路的时候,媒体会以怎样的角度去报道。当初,13岁的维纳在哈佛就遇到了这种困扰。《纽约时报》等媒体发表大块文章,指称这些神童生活低能,缺乏社交能力。当然,如果是成年人,也许会对这种报道一笑置之,但是,对于心智不成熟的维纳,这种质疑让他难以接受,心理接近崩溃。而幸亏父亲站出来以打官司作为支持,维纳才度过危机。而另一个神童西迪斯则没有这么幸运。他的父亲热衷与媒体论战,却对西迪斯的心理问题不闻不问,以至于西迪斯由于精神崩溃,不得不退学回家疗养。神童的脆弱不仅在心智不成熟上,他们也有着一些固有的缺陷。造物主是公平的,他们在给你超常记忆力,思维力的同时,也会给你一些其他麻烦。像维纳和西迪斯等神童都有书写困难的问题,维纳视力差劲,走路不稳,西迪斯有坐巴士闲逛的怪癖,同时,很多神童往往性格自闭,不合群,难以与人正常交往。这些缺陷和不足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个“名人”来说,就会成为被人嘲笑的把柄,谁让你有名呢?人们都有一种补偿心理。在一个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谁能保证他不会出现一丝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被人抓住,在媒体前无限放大,在大众的喧哗与狂欢中,谁能保证孩子不会因压力而走向崩溃?正是因为神童出名的巨大副作用,明智的父母避之惟恐不及。比如数学神童王大可的父亲。王大可14岁考上北大研究生,成为北大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研究生。大可的父亲发现他是神童纯属偶然。由于大可小时候容易感冒,医生让他尽量少到人多的地方去,迟一点上学。由于推迟上学,大可在家呆着没事干,父亲就指导他在家学数学。大可六岁时学完了小学数学,七岁时学完了初中数学,八岁时学完了高中数学,用当年高考数学试题测试获得146分(满分150分)。九岁时父母送他到学校上一年级,由于学校教的东西都会,大可感到没有一点意思,渐渐对学校失去兴趣。后来父亲了解到自考这条路,就让大可就在家自学。历经五年寒暑,大可拿下了含金量很高的自考数学本科,接着在14岁考上了北大数学系的研究生。简单比较一下两者。王大可八岁时高考数学自测是146分,而张炘炀十岁时数学高考成绩是81分。从这个角度说,最有资格写“神奇的学习”的应该王大可的老爸。可他的老爸是怎样做的呢?绝对的低调,拒绝几乎所有的采访,我有几次想近距离“接触”一下王大可都被婉拒。大可的父亲很清楚,大可需要一个安心学习的环境,做学问靠的是实力,而不是作秀。无独有偶,美国有个智商228(通常智商140已经是天才)的才女Marilyn vos Savant也是怕极了出名。她是目前智商吉尼斯世界记录到保持者。可她一直不敢告诉别人自己的智商,怕引起太多的关注。她先做投资工作,赚了足够的钱然后开始写书。她的智商一直隐瞒到1985年,后来,有个记者从mansa国际发现了她的踪迹,顺藤摸瓜才把她找到。当然,此时的她已经成年,出名给她带来对压力完全能够承受来。现在,她是个成功的作家。如果有谁想跟她比比聪明,可到她主持的网站提刁钻到问题。下面再说第二个话题,我为什么反感他们的教育观点。如果稍微有点学术素养都应该知道,个案是不足以支撑一个教育学说的。可这些父母们无一不犯这个常识性的错误。他们的逻辑往往很霸道,我培养出了神童,因此,足以证明我的教育学说是正确的。可是,这神童究竟是天赐还是你培养的呢?你在孩子的成长中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是完全塑造还是轻推一把?你的方法能够迁移到其他孩子身上吗?回答这些问题这些人从来都是一种逻辑。我的孩子平庸,我的教育方法先进,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的方法能够复制,只要你用了我的方法,人人都能成为我孩子一样的神童。这明明是一种狗屁逻辑,可没办法,总有人拿着垃圾当宝贝。好在时间能够证明一切,事实能够证明一切。我搞了个调查,把这些神童的老底都揭出来了。像西迪斯的老爸,写了个《俗物与天才》,号称要把天下的俗物都按照他的方法改造成天才。可结果呢?他的天才儿子完全毁在他的手中,而他的女儿用了同样的方法也没有灵光,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俗物。卡尔威特呢?九岁时放了颗卫星之后便开始走向平庸,整整平庸了50年,到60岁的时候才得到机会从事自己擅长且喜爱的文学研究,并取得了些微的成就。回头看《卡尔威特的教育》那本书,里面除了个别现在已经成为常识,任何基础性教育书中都会提到的教育观点外,存在着非常多片面、落后甚至反科学的东西。如果说,200年前它还有一定积极价值,200年后的今天就已经没有多少价值。否则,最实用主义的美国人也不会让它绝版,在图书馆里成为孤本。谁听说过《爱弥尔》成为孤本?《蒙台梭利的教育》成了绝版?可没办法,这东西在中国立刻成了宝贝,它的销量可以超过任何教育名著。我每次逛书店都会感慨。《卡尔威特的教育》、《早期教育与天才》这种在美国、日本已经绝迹的书在中国却大红大紫,连胡乱拼凑的伪书都有十来个版本。他们往往装帧异常精美,占据着书店最显眼的平台。而往书店的角落走去,那些欧美21世纪最新版,得到美国幼儿图书大奖的又科学又通俗的教育书籍却被冷落一旁,销量还不如这些古董的一个零头。人人喜欢捷径。这也许是这些具有神话色彩的书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可必须告诉大家的是,这些书里不仅没有所谓的捷径,还处处都是陷阱。比如,卡尔威特在其父亲错误的管教下,自闭,不善言谈与交流,成年后虽然当了大学老师,可是没有几个学生愿意听他的课,因为大家对他没什么好感,他的课堂门可罗雀。要知道,德国大学可不像今天中国大学这么好混。学生是老师的衣食父母,老师的收入大部分都根据学生人数收取所谓的“人头费”。没人愿意上卡尔威特的课,所以他穷的叮当响。他老爸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会混成这样。下面,我再来替造物主说几句话。神童究竟是后天还是先天的?美国学者埃伦温纳给神童下过一个定义:严格来讲,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不管他们有多勤奋,大部分聪敏的孩子都并非神童。神童的标准定义是一个孩子在10岁时就表现出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绩,而这通常是只有成人才能做到的。她还说,“我总是对家长们说,如果你们不得不问别人你们的孩子是否是神童,那么他们就不是。”根据定义,神童就是一种“异类”,他们的超常表现是显而易见的。按照这个定义,上面提到的西迪斯,卡尔威特,王大可,包括张炘炀都应该是标准的神童。他们都在学业这个领域10岁时超出常人一大截,虽然无法否认,环境和教育对于神童的成长非常重要,但同样不同抹杀的是孩子的天赋。否则,就解释不了为何神童无法批量生产,甚至父母用同样的方法也无法打造出第二个神童。当然,在一些特殊的领域中,如演奏,国际象棋有一些成功的先例,但在学业领域,这方面的成功的例子还没有见到。正因为有天赋的存在,所以适合于神童的教育方法就不适合普通孩子。美国教育家Eric Jensen有一本书叫《不同的脑,不同的学习者》,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应该根据不同儿童脑的发育和工作机理角度出发制定学习计划,否则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具体到张炘炀到例子,由于他记忆力超常,所以可以加大学习的任务量,而对于一般的学习者来说,他的方法无法复制。坚决反对神童或者其他成功者的家长以孩子的名义为他人打造教育模板,这是我一贯的观点。这《“哈佛女孩”真相》一书中,我曾用很大的篇幅论述这个问题。可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张父却不愿意承认,他声称:张炘炀的学习方法可以复制,只要是正常孩子用他的方法都能提前数年进入大学诸如此类。可是,只要是从事过教学工作的人都知道,用同样的方法教孩子根本不行。心理学上有隐性记忆和显性记忆之说,每个人的记忆回路是不同的,有的孩子看似很笨,可是你用不同的方法诱导,只要打通了他的记忆回路他也会开窍。正是这个道理,个性化教学才在教育发达国家成为主流。否则的话,我们根本不需要那么多老师,只要张父这类教育专家编个统一教材就可以了,这不一下子解决了中国的教育问题?再谈谈跳级的问题。的确,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知识重复甚至老化无用。对于极为聪明的学生来说,这种学习简直轻而易举。但是,如果聪明学生面对这种情况选择跳级,那么我不得不告诉你,你聪明反被聪明误。以为抓住了应试教育的漏洞,选了一条捷径,实际上你反而上了应试教育的当。毫不夸张地说,不用张炘炀地记忆力,只要是聪明程度中等偏上的学生把12年基础教育的知识压缩,瞄准高考这个目标备考,提前三、四年拿下一个二本一点没问题。武汉有个聂姓的孩子就是如此,13岁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现在,很多地方流行高二参加高考,很多聪明学生也能轻松考上大学,甚至能够考上北大。那么,既然读大学如此轻松,很多人觉得不如赶紧跳级,早点读大学算了。这种想法其实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学校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还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帮助孩子社会化的地方。所谓社会化,包括人际交往技巧的学习,友谊的建立,同侪间的竞争,自我认知等等。这些技巧和知识不是在家里就能学到的,必须到社会上学,而显然,学校是社会上最安全,最适合孩子完成社会化的一个场所。这种经历,是你日后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卡尔威特没有这个过程,长大后不善言辞,自闭孤僻。西迪斯同样如此,到别人家做客,看到蛋糕切下来就吃,根本不懂礼貌谦让。他的举止更是怪诞不羁,女同学以取笑他为乐事。大科学家维纳一直以怪著称,这个怪就是性格孤僻,举止怪异。而三个人都不擅长与女性交往。卡尔威特据说终身未娶(需进一步验证),西迪斯根本不懂表达感情的方法,只谈过一次恋爱,同样终身未娶。维纳更缺乏恋爱能力,老婆是父母包办的,目的是为了照顾他。女神童维尼在社会化方面也欠账颇多。成年后她离婚数次,最后隐遁了事。正是对于社会化的重视。很多美国聪明学生往往隐藏自己的聪明,恐怕让自己变得高人一筹,变得不合群。那么,聪明学生为了社会化就这样在学校里白白浪费时光吗?当然不是。美国一些聪明学生是这样做的。他们往往提前选修一些更高级的课程,比如,自己喜欢擅长的化学就学化学课,喜欢外语就提前学外语。但他们并非所有科目都超前,也不追求跳级。这样,既让自己吃饱了,又可以与伙伴们打成一片。此外,一些有特殊爱好和才能的学生不妨可以剑走偏锋。这里有个现成的个案。北京康盛世纪公司25岁CEO戴志康,身价据CCTV说过亿,可据圈内人估计在千万左右。这个孩子很聪明,学校里的课根本不在话下,后来迷上了电脑编程。中考前突击了几个月进了重点中学,然后又进了一所地方性的一般院校。在大学里,他继续迷恋编程,小小年纪已经号称中国最好的十个程序员。他在大学里开发的一个程序让他赚到50万。当许多人为工作发愁时他拒绝了30万的年薪自己创业。戴志康的聪明之处就是利用自己的聪明在学生阶段便拥有了一技之长。而许多名牌大学的学生虽然很聪明,但是把很多时间都花在了每分必争上,所以名牌大学的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反而不如普通大学拥有一技之长的学生。这篇文章到此告一段落,总之,希望张炘炀的父亲能够仔细考虑一下后神童时代张炘炀的教育方法,人生是一场长跑,开头领先未必最后夺冠。就目前来说,炘炀同学已经被你剥夺了社会化的机会,让一个孩子与比他大10岁的学生一起参加军训我看不出对这孩子有什么好处,相反有一种滑稽和心酸。当年,读大学读维纳没有伙伴一起玩,他只好到小学生中去找,不知道你能否给张炘炀同学提供这样的条件?此外,有些东西在学校里是永远学不到的,有些知识也是老师和父母永远无法教给孩子的。你怎样弥补孩子的这块欠缺?这些都是新的挑战。我想,你最应该写书,而且不会受到质疑的时机是在张炘炀真正成才,获得社会的认可的时候。你的书的确写的有点急,有点早。为何不像大可的父亲那样沉住气呢?不要让神童悲剧再次上演,这也许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对这个话题敢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下面这些资料:《卡尔威特真相》http://blog.sina.com.cn/u/1198419194#serial_476e6cfa05000dng 萧愚 2006年8月3日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zouqiuji + 2 + 2 精品文章!
jerryhao + 5 + 5 真好哇!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8-6 00:32:51 | 只看该作者
对于作者的部分观点相当赞同:1.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地方,还是锻炼孩子社会能力的地方.2.当学校的教育内容明显不能满足孩子的时候,跳级不如停在原来的班级,自己另外去找点别的什么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8-7 13:54:43 | 只看该作者
补一个萧愚写的魏永康的。<table id="article476e6cfa01000546"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r class="sysHand" onclick="javascript:hide('articleBody476e6cfa01000546');swap('articleTitle476e6cfa01000546','className','up','down');"><td class="up" id="articleTitle476e6cfa01000546"><div class="sysBr500 title" id="commentText476e6cfa01000546">望子成龙母亲把天才变成低能儿</div></td></tr></table></td></tr><tr id="articleBody476e6cfa01000546"><td class="aBody"><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author"><img src="http://image2.sina.com.cn/blog/tmpl/v3/theme/images/sun.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span class="time"><font color="#cc6633" size="2">2006-08-03 11:54:55</span></td></tr></table><table class="dashe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font color="#cc6633" size="2"></td></tr></table><table class="aSiz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align="right"><a onclick="$('articleText476e6cfa01000546').style.fontSize='16px';$('articleText476e6cfa01000546').style.lineHeight='27px'" href="javascript:;"><font color="#606060">大[/url] <a onclick="$('articleText476e6cfa01000546').style.fontSize='14px';$('articleText476e6cfa01000546').style.lineHeight='24px'" href="javascript:;"><font color="#606060">中[/url] <a onclick="$('articleText476e6cfa01000546').style.fontSize='12px';$('articleText476e6cfa01000546').style.lineHeight='21px'" href="javascript:;"><font color="#606060">小[/url]</td></tr></table><table class="description"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sysBr500 text" id="articleText476e6cfa01000546" align="left"><div> 美国的诺伯特·威纳是一个绝对称得上“神童”的人。他7岁便开始阅读但丁和达尔文的著作,12岁进塔夫茨学院,14岁大学毕业,18岁取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他的自传《昔日神童》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所谓“神童”是指那些在求学之年(中学或以下)已具有达到成人智力标准的儿童,社会对“神童”过分渲染是错误的。威纳还以自己的经历向全世界呼吁:神童并不为社会所需,他们脱离了现实社会,大都是生活中的低能儿。</div><div>  魏永康,湖南省岳阳市人,也绝对是个神童。他两岁开始识字,8岁上中学,13岁以高分考进湘潭大学,17岁考进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21岁却因难以与人相处和生活难以自理而肄业回家。</div><div>  魏永康的天赋是他的母亲曾学梅发现的,此后她和丈夫魏永南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孩子身上。去年7月魏永康肄业回家,曾学梅觉得儿子不争气,非常生气,和儿子的关系陷入了僵局,至今没有好转。</div><div>  9月4日下午,在接受采访的一开始,曾学梅就对记者说:“永康又和我闹别扭了,中饭还没有吃,现在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说着,她毫不掩饰地在记者的面前大哭了起来。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也总是被打断,因为她每隔一会儿就要去劝儿子吃饭,但直到采访结束,倔强的魏永康都没有肯吃饭。</div><div>  高智商和低能力,如此矛盾地出现在被称为“天才少年”的魏永康身上。这个巨大的反差让我们再一次反思所谓的“天才教育”。</div><div>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div><div>  在曾学梅看来,她只是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热切地期盼着儿子早点成才。“当发现儿子有非同于一般人的智商后,我承认我确实非常兴奋。为了激励自己和儿子,我在家中的墙上用毛笔写下了一行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直到现在,这行字还留在家里。现在想起来,我太心急了,有些拔苗助长,教育方法也不太对,没有把孩子全面教好。”曾学梅承认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做错了。</div><div>  为了让魏永康一心读书,她包办了儿子所有生活上的事,“饭都是我喂给他吃”。曾学梅毫不隐瞒地说:“我儿子是男孩子,我心目中的男孩子只要读书,不要做家务。除了永康去北京的几年,我一直都在他身边。他的起居基本上都是我照顾的,帮他打洗脸水,帮他铺床,喂他吃饭。”</div><div>  魏永康稍微不服,她就“武力”制服。“当然我舍不得打他,只是轻轻地打一下或者说上两句。有一次,永康惹他爸爸生气,他一下子就往永康头上打了两下。我立刻和他爸爸吵了起来,我说孩子的头不能打,他还要读书,考博士。”在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后,曾学梅再次向记者强调,“我真的心疼永康,他要读书,我不想让他在别的问题上牵扯太多的精力,这样对他的学习不太好。”</div><div>  魏永康的老师们也提醒过曾学梅,要对孩子进行成人教育,教他如何做人。但曾学梅说,在她心中,学习比什么都重要。“有同学曾塞给永康《红楼梦》、《西游记》这些书,我没有让他看,全都没收了。学生就应该读教材,就得围绕教学计划、考试提纲这根指挥棒转。”</div><div>  这位固执的母亲还告诉记者:“永康是1983年出生的,在两岁的时候就认了1000多个字。在认字之前,他还不会说话,我就教他认东西。我说永康,床在哪里,他就用手指;哪里是碗,他也指。当发现他具有超人的记忆力后,我就把几个字写在墙壁上,结果他对这些字特别感兴趣,每天还扶着墙壁一边走一边问,怎么念爸爸的爸字,妈妈的妈字。”</div><div>  曾学梅的这种教育方法也取得了效果,魏永康一天也没有离开过书,站也看书,坐也看书,时刻都在看书。“我给永康定的生活目标就是要考上博士,当上科学家,一心一意搞研究。可他就是不听我的话,听话的话早就上了博士,就不会肄业回家了。”对于儿子一年前肄业回家的这件事情,曾学梅仍然耿耿于怀。当然,她也承认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她给记者轻声地念了一首自己写的打油诗:“好苗是永康,园丁是我,土地是我,可我教子无方……”</div><div>  “让他母亲陪读是个错误”</div><div>  记者和魏永康在湘潭大学物理系上课时的班主任黎培德取得了联系。这个不善言辞的学者在谈到魏永康的时候却显得滔滔不绝。“1996年,仅仅13岁的魏永康就来到我们系里。考虑到他年纪还小,我们同意了他母亲曾学梅的要求,可以过来当陪读。系里还破例给他们母子俩安排了一套一室一厅的住房,并安排曾学梅在系里做后勤杂工,每月也有几百元收入。”</div><div>  黎培德对魏永康的不谙人事记忆犹新。“在人高马大的同学中,魏永康仿佛是稀有动物。他极不合群,与人交往的方式仅仅是一句话——‘你好’,或者一个动作——握手。礼仪常识他知之甚少,甚至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概念。他很少主动和人打招呼。到我家来也不管我是否已休息,他经常就‘砰、砰’地敲门。我去开门了,他一句话不说,就朝我摆电脑的房里直奔。有一次,我们几个老师带他去拜访别系的一个教授,进门后他发现人家在看报纸,二话不说,就从人家手里拿过报纸,自顾自地看起来,我们在旁边都呆了。”</div><div>  魏永康也有调皮的一面,但往往就出了格。黎培德说,他曾听自己的学生说过:在读大一时,魏永康一天在系里的办公室玩。他突然拨打了119,谎称学校发生火灾。几分钟后,消防车呼啸而至……让人哭笑不得。魏永康迷上了电脑后,很快就学会了编程,能破解别人的电脑密码。一次,他将一个同学存在电脑里加密的情书破解了并公布出来,同学扑上来要揍他时,他却正读得哈哈大笑。</div><div>  黎培德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当时真不应该让他母亲到学校来陪读:“我们这个决定是错误的”。“‘为学须得先为人’,这是我一直希望灌输给魏永康的理念。我总想给魏永康看一些关于科学家传记等方面的书籍,但是每次他妈妈都很不高兴,认为是些闲书、杂书,不准他看。曾学梅还向儿子的同学要了一份课程表,以便随时对儿子的课程进行检查。”</div><div>  在魏永康读大三的时候,系里领导决定,把他搬到集体宿舍。为了说服曾学梅,他们还颇费了一些脑筋。“我们都知道很难说服曾学梅,她担心没有了自己的看管以后,孩子就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系里的领导轮流出面,一个一个给她做思想工作,给她讲利弊,耗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虽然她同意了,但是作为交换条件,她没有放弃做勤杂工。因此,她想见儿子还是很方便。”说到这里,黎培德的语气中透着无奈与感伤,“曾学梅常常在魏永康上课的时候站在窗户外面往里看,也经常到儿子的宿舍去,这让其他同学有点尴尬。这种做法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困扰,我们也实在没有办法。就这样,魏永康的四年大学生活都是在母亲的陪护下度过的。”</div><div>  “魏永康开始反抗了”</div><div>  黎培德还告诉记者:大学里的同学们都称呼魏永康为“小康”。对于这位比自己小几岁的弟弟,他们都喜欢逗他玩耍。但他母亲并不乐意儿子有这样的社交。</div><div>  曾学梅也曾向记者提到了这一点:“永康的大学同学经常喊他去玩,尤其是他同一个宿舍的。我担心因此影响儿子的学习,禁止他参与学习之外的一切活动。永康经常因为这和我生气,要么就是不和我说话,要么就是不吃饭。”</div><div>  魏永康生母亲气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大四毕业前,他要去北京参加中科院面试,曾学梅坚持要陪他上北京。以当时湘潭大学的物理系主任颜晓红教授为代表的学校老师坚决不同意,颜晓红甚至对曾学梅表示:“你要是送他去北京,我们马上通知中科院取消他的资格。”魏永康也很反对妈妈陪同前行。在魏永康临走的前一个晚上,母子俩发生了争执。</div><div>  在接受采访时,曾学梅对回忆这段往事表现得很抵触,她是断断续续讲完的——</div><div>  “我坚持要和他一起去,他长这么大都没有出过远门,我不放心。”</div><div>  “虽然系里领导不让我去,但我还是买了和他一趟车的票,我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永康。他的脸憋得通红,不说一句话,就这样坐在床边,直直看着窗外。”</div><div>  ……</div><div>  “我对他说,妈妈不去不行,你一个人要去考试,妈妈不放心。永康仍旧没有说话,只是把我收拾好的行李用力往地上摔,反复地摔……”</div><div>  曾学梅长叹了一口气:“长这么大,他还从来没有发过这样大的火。第二天一早,早饭没有吃,他就走了。”</div><div>  ……</div><div>  2000年4月,从未离开过母亲半步的魏永康,独自一人去了北京。几天后,魏永康回来了。“很开心的样子,和我交流了好久。”黎培德对记者回忆说,那是他与魏永康惟一一次长时间交谈,“他很兴奋地和我讲起了在北京的见闻,还告诉我他去了梦寐以求的天安门。”黎培德说那一刻真的被魏永康那股小鸟出笼的兴奋劲给感染了。</div><div>  后来,魏永康如愿进入了中科院,也开始真正脱离了母亲的怀抱。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的缺陷开始在生活中暴露无遗,生活难以自理。大冬天,他不知道给自己多加件衣服,连穿衣吃饭都需要教授提醒,甚至赤脚在雪地里走路,这样很影响他的学业,学校不得不让他肄业回家。</div><div>  对于魏永康的肄业,曾学梅有自己的看法:“如果我去北京陪着他读书,他就不会肄业回家,肯定能考上博士。”但是魏永康并不这么认为,他曾向媒体表示,他恨自己的妈妈,他渴望快乐的生活。从北京回家后,他开始逃避自己的妈妈——曾学梅进房间给他抹席子、点蚊香,他几步就冲了出来;妈妈出来,他又马上回房把门锁上。</div><div>  一年了,母子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一天难得说上一句话。曾学梅在采访的最后向记者吐露:“自己的亲生儿子看到我就好像看到仇人一样,我真的非常难受!”但转瞬间,记者听到魏永康的父亲魏永南叫他扫地,这边接着电话的曾学梅立即大声地呵斥丈夫:“别让孩子扫地,他还要看书。”</div><div>  “别给孩子太大压力”</div><div>  在魏永康事件中,曾学梅无疑扮演了一个“罪魁祸首”的角色。其望子成才心切的心态造成了魏永康的畸形发展。她像挖掘机一般没日没夜地挖掘着魏永康的潜力,辛辛苦苦将所有心思付诸儿子身上,惟一的目的就是让儿子考上博士。但结果适得其反,儿子非但没有在其设计好的人生路上走下去,反而以肄业暂时结束了自己的学业,生活不能自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他们还势如水火。个中缘由,值得深究。</div><div>  北京大学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严峰教授表示:“根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专家王玉凤的调查,中国3.4亿未成年人中至少有3000万人存在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魏永康、鲍宇阳和前几年火爆一时的‘哈佛女孩’,都是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的体现。尽管魏永康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更多的孩子因为没有那么超常的智力而没有受到那么严厉的管制,但是中国孩子高分低能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共性,本来无可厚非,但杀鸡取卵的方式让孩子们承担了过多的压力。”</div><div>  他还分析指出:“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望子成龙心切的家庭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教育部门近几年不断强调将孩子们从过重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中解放出来,甚至颁布减负令,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但是迫切期望子女成才的家长们不甘心,暗地里仍不断地给孩子加码,请家教、上特长班、买辅导材料、自行布置作业等。而且由于文化商人和媒体的不良宣传和炒作,很多培养天才儿童的“革命性”学习方法、经验深入人心,更强化了父母们原有的教育观念,期望值盲目攀高,导致了许多负面影响。”</div><div>  严峰愤怒地表示:魏永康考上中科院后,其母的教育模式备受追捧,当地很多家长想克隆天才,纷纷把孩子送到其家中要其管教。“这简直是闹剧。”</div><div>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劳凯生教授也指出:“今天这个时代,人们非常渴望成才,也因此走入歧途,特别是对于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早期的教育,充满了盲目性。很多成人对于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缺少一种常人的心态——总想制造神童。也因此导致很多人在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值的基础上实施教育,造成一些孩子在某些方面可能很突出,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又会有很多问题。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智力实施了过分教育,而忽略了能力培养,结果对孩子造成了能力上的欠缺和人格上的扭曲。”</div><div>  劳凯生教授同时指出:“一个21岁的小伙子,他的前途还非常远大,他的可塑性也是非常强的。他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取得多大的成就,现在还不能定论。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信心,包括我们整个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他本人都应该有信心。其实他现在欠缺的就是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的能力,需要努力地改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他的父母尤其是他的母亲也要从自身找原因,摆正自己的心态,冷静、客观地全面培养孩子的能力。”( 《周末》报记者 陈璐 实习记者 胡宁娜)</div></div></td></tr></table></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8-10 12:10:28 | 只看该作者
喜欢LZ的锋利。。。是的,在孩子的教育上面我们应该想一想,我们究竟要给予孩子十么?是为了他们能在这个社会上自立自强,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12-3 02:35:0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做父母的真应该多看一下这样的文章。不然老想着怎么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神童的话,就走进误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12-18 15:33:15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看后很受启发,谢谢!应该给孩子除了智力以外的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5-18 10:43:53 | 只看该作者
培养孩子的情商也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6-13 11:23:06 | 只看该作者
家长拔苗助长,最终毁了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6-15 14:35:12 | 只看该作者
教育,不教而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8-27 15:57:00 | 只看该作者
这些所谓天才的父母们,真该好好看看蒙特索利的教育书籍,他们给孩子的是畸型的爱,孩子从来就不懂得什么叫做“自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9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27 , Processed in 0.211218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