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6-7-25 17:05:22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royalblue">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size="5" style="font-weight: bold;">五笔字型自学教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课 吹吹五笔</div> 五笔字型是一种非常老的汉字输入方法,也曾是划时代的输入方法。它的先进性,仍然鲜活。 讲课的时候提到,汉字输入的方法多种多样,现成的字可以用扫描仪进行汉字识别,语音输入也已经渐趋成熟,手写板输入更是成熟得和用笔写差不多了。很多学员就问,现在有那么多先进的输入方法,为什么还要学这么古老、落后、难学的五笔字型?就算要学习键盘输入法,网吧里人们用得最多的智能拼音就很不错了,还有必要学五笔字型吗? 学五笔字型,从效率角度来看,还是有必要的。语音输入,虽然报纸报导准确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几,似乎和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的准确率差不了多少,实际上,每差一个百分点,较对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有时甚至比用五笔重新打一遍轻松不了多少。而语音输入的准确率越往后越难提高,要达到键盘输入的平均准确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输入虽然与用笔差不多了,但笔输入的速度远没有通过键盘汉字输入法来得快,速度连拼音输入的速度都达不到(熟练写字的人和熟练使用拼音输入法的人比)。拼音输入法,比较普及的是智能拼音,熟练的人打起字来也非常快,但和五笔字型仍不是一个级别。用来聊天打一些常用的字词,速度可能会和五笔差不多,但正式输入文章时速度与五笔这样的型码不是一个级别,而且,遇到不会读的字就输入不了。 学习五笔字型的难度,并不象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学习得法,难的地方一带而过,不会有太大感觉。 选择键盘输入法,一般有拼音功底的年轻人,文字处理量不大,不想要太快的速度,可以用拼音。实际上,用拼音的用户占了绝大多数。如果文字处理量大,对速度要求又高,或者对很多字读音不准,那就选型码,型码中五笔字型有群众基础,又比较成熟,推荐五笔。 一直以来有很多对五笔的误解。引用:<<!--quote1--><span style="color: rgb(105, 105, 105);"> 以下引文的作者简介:</span><br style="color: rgb(105, 105, 105);" /><span style="color: rgb(105, 105, 105);"> 陈一凡,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汉字编码委员会委员,国家“九五”《信息技术通用键盘汉字输入通用要求》第一起草人。</span><br style="color: rgb(105, 105, 105);" /><span style="color: rgb(105, 105, 105);"> 韩布新,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处处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汉字键盘输入编码的认知过程分析”主持人。</span><br style="color: rgb(105, 105, 105);" /><span style="color: rgb(105, 105, 105);"> 下面几段引文出自这两位作者在北京科技报对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观点的质疑(在所有输入法中,五笔名号最响,但使用拼音的用户占绝大多数,王永明对音码发表了过头的观点)。</span>============================================== 我们在打“腹稿”时,大脑语言区用无声语言进行思维 根据我国心理学家建立的汉字键盘输入认知模型,计算机用户或手机用户从待输入的(文本方式、声音方式或者腹稿方式)源文稿到输入击键动作的完成,中间需要在人脑中完成三个信息加工过程:知觉加工(眼睛看文本或者耳朵听口述内容)、认知加工和动作加工。这三个阶段通常是串行进行的。 多数计算机用户和手机用户是“想着打”,他们的待输入源文稿是“腹稿”,这个“腹稿”是用户在大脑语言区用无声语言进行思维形成的,如用拼音输入,则无需任何感觉器官而直接成音表象,完成知觉加工;如用形码输入,需将“腹稿”的音表象转换成形表象,这种转换需要付出额外脑力开销和时间开销,既费心又费时,在知觉加工阶段,“想着打”者很自然地不愿将音表象转换成形表象。 进入认知加工阶段后,拼音输入者由音表象进行音素结构分析再取音码;形码输入者由形表象进行字形结构分析再取形码。音素结构分析因与思维所用的内部语言代码属于同一信息加工通道,因而比汉字字形分析跨通道加工的心理负荷小得多。 实际上,打腹稿时,不论五笔还是拼音都跟不上思维的速度。但如果只是记要点,五笔比拼音可就方便多了。 主要是不能有太多的选择。拼音经常要选择,打完一个词一个句子,出现很多结果,要从中选择,这样就分心了。我用五笔,全部盲打不考虑选择,感觉很爽。 五笔输入的速度,比用笔在纸上写快多了,已经十多年不用笔写东西。引用:<<!--quote1--> 拼音输入软件实现多项重大技术改进,多数形码的技术含量要苍白得多 汉语是大字符集对小音节集。字符集小则6763字,大则27484字,甚至更大。汉语音节不标声调为413个,标上四声也只有1300多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处在“字输入”阶段,拼音输入同音字太多只能靠边站;形码重码字少,输入快,受到人们追捧,形码发明人名利双收,形码打字员供不应求,形码培训班遍布全国。 九十年代进入“字为基础,词为主导,智能处理”时期,汉语拼音的同音词并不多,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拼音输入实用化,为非打字员的计算机用户普遍采用。此阶段某些形码发明者以“字有量,词无限”为论据,抵制词输入发展,播下了某些形码的技术越来越落后的种子。 技术含量高,不见得使用方面就先进。 拼音不论怎么智能,重码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而文字处理中特别是一篇文章创作过程中,不分心是最基本要求。 我只要看到要选择,感觉就象钝刀子割肉。 五笔不用那么多的技术含量,就能达到现在的效果,而拼音再多的技术含量,也不能赶上五笔好用,充分说明五笔在这方面的先进性。 技术含量和先进性之间不是划等号这么简单。 为五笔说了这么多好话,要来说说王码五笔的坏话了。 套用一句电影台词,我不用王码五笔已很久了。自从发现王码五笔越改越不好用之后,一直弃用至今。我判断一种输入法的好坏就是方便和效率。而经过几年的比较,对不同的五笔输入法,我只比对顿号的位置(因为文字处理量大,不起眼的一个小小标点对输入效率也有很大影响)。顿号是经常需要输入的,把它摆放到左上角或者右上角远离基准键的地方,我不知设计者基于何种考虑。发现智能五笔(陈桥五笔)的顿号摆在问号键上,比较方便,就选择了它。用过后发现它的很多设计较合理,也就没有再试更多版本了。 王码五笔的86版,很多字根改了,可能规则也改了,我很不满意。其实,五笔的规则不合理,是因为汉字造字方式的多样性引起的,规则是强行制定,和规律没有必然联系。能够与规律合一当然皆大欢喜,如果不能与规律契合,那就要考虑规则的稳定性,不能今天改一下明天改一下去适应所谓的规律。王码公司就是为了迎合用户规律性的要求而改出一个不讨好的86版。实际上,不论如何改,五笔的规则都不可能完全合乎规律,求得一个数字百分比的变化而不是实质性的突破,远不如保持规则的稳定性更好。不太成熟的研发行为,感觉不如一些个人研发成功(比如陈桥)。 另外,反应比较好的还有万能五笔。我原本计划用万能五笔的,先得到陈桥五笔,用过觉得适合我的要求,就没有再用万能五笔了。 人都是有惰性的,我又是懒而又懒的人。 跟着懒人学东西有个好处,不难。跟着我学五笔就算找对人了。
此帖由 hq1966 在 2006-07-26 18:53 进行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