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前车之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从学习取向到成长取向:中国学前教育变革的方向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6-6-28 13:27:25 | 只看该作者
哈哈,看来66是大大的误解了,我是说那篇文章里并不需要去指导大家怎么做,并不是说我们只要理念而不要实行。就好比一篇文学批评的文章,你不能说这篇文章之对人家有批评,为什么不自己也写一篇出来一样。写文章,各有各的职责。66也知道我是最强调身体力行的。但是我还是反对照葫芦画瓢地去做。不能什么事情都让人手把手地教你,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发动自己的脑筋,去找到解决的方法。别人的经验对你仅仅是参考,而不是模板。更糟糕的就是全民一种模式,那简直就是太糟糕了。无论是学英语还是认字、识数、选钢琴,中国的父母里都充满了短浅的目光,他仅仅看到近期是否有了结果,但从来不考虑长远给孩子的影响。中国原本就无学,所以就要谦虚的向别人有学的去请教、去掌握,而不是妄自尊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0:08:12 | 只看该作者
jerryhao+2006-06-28 13:27-->引用:jerryhao @ 2006-06-28 13:27 中国原本就无学,所以就要谦虚的向别人有学的去请教、去掌握,而不是妄自尊大。
我正在向大家请教呀,你又说不需要从文章里知道,那么就向坛子里的有识之士请教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6-6-29 07:35:29 | 只看该作者
不光是学前教育应变革,中学高中都应变革呀,可惜只能是奢望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6-7-3 13:15:54 | 只看该作者
眼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讨论素质教育的利、谈应试教育的弊,好象两者是水火不溶的对应面,这本身是对素质教育的一个曲解,也是对应试教育的误解。素质教育从概念上来说包括两方面:一为品格教育;二为聪明教育。品格教育是制约他的作为社会人的道德,聪明教育是发挥他作为人的能力的,实现了这一教育的话,一个既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又有益于社会的人就是一个具有优秀素质教育的人。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是使他天赋的能力和秉性得到最大的发挥,能够主动地认识、主动地发挥。 2、使他发挥这些能力和天赋的过程最简单、最直接、最纯净。 3、使他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如何选择发挥这些天赋和能力的条件。 4、使他知道如何利用这些发挥。3、4点是最重要的问题,基本是属于品格问题,作为个人和社会的一员,他最基本的观点应该是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而且,这个造福的事业是应该出于更高更远的认识,而不是出于眼前的认识,正如一个聪明的人知道杀鸡取卵并不是造福社会,砍树种田,在一个近期阶段是有利的,但在本质上及长期来看是不利于环境及社会的。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格养成和能力培养,知识的传递是次要的,只不过在人格养成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已。这才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现在教育的误区之一,是大部分人把知识传递当成教育的主要内涵,认为一个人的基础教育是指他必须知道社会上的所有的基础知识,这是我们教育的最大误区。一个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学习物理和化学?为什么一定要学习某些技能?任何一定要学习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想法都是对教育的误会,都是把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当成了教育的主攻方向,过早的技能训练是会限定孩子的,过多的知识也会限定孩子的聪明发挥的,我们经常埋怨中国的教育没有创造性。实际上,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就是染上了西方古典教育中的把知识作为唯一这个毛病,在十七、十八世纪的西方教育中,非常注意博物学,他们认为博物学的知识是自足可用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们实际上是继承了这一点,把博物学或者知识传递当成了教育的主题,因此,造成了后来一系列的弊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不矛盾,它们中间从来就没有矛盾,许多人都把它们人为地对立起来,实际上它们从不对立,因为一切素质教育均有应试标准,如果没有考试,我们凭什么检查他的素质?没有一个教育是不通过考试来完成的,考试有多种方式:比赛是一种考试。排名是一种考试,升学是一种考试,使用也是一种考试。因此,排斥了考试来谈素质教育,其本身是不知道什么叫素质教育,大部分人材是用考试来确定的,考试是判断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尺,没有一个搞素质教育的会害怕考试,任何考试都是必要的,只要这符合教育的规律,合乎选拨人材的规律,关键还是要掌握教育的规律,进而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完善考试制度,发展适应不同人材的不同考试方式,这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就是“减负”:这就涉及到什么是“负”的问题?学生的负担在什么地方?许多人对负的认识的误区,是从“量”来判断的,认为“量”多必然会带来“负”担,而不是从“因材施教”这个角度来衡量,这里的“材”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被教育者本身那个材,即“人”材;二是指教材,打个比方说,如果被教育者本身具有艺术方面的天赋,而你还是苛求他物理、化学等成绩不理想而给他大量这方面作业,这即是要减的“负”。减的是不知“人”材的“教”材的负,而如果他为了发展这一艺术天赋而做的种种训练,这种“教”材上的负则非但不能减,而要加,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古话说的“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减的“负”,应该是大量不必要的教材,以及不知对被教育者要因“人”材施教而一刀切的大而统的教育方式和措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6-7-3 17:24:47 | 只看该作者
这摸精彩的讨论不容错过,怎么没法看到文章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15 04:15 , Processed in 0.08065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