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00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中国最怪异的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6-26 13:1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最怪异的教育”—— “郭成志创意法”成功实施之谜 学生的课程竟没有“语文” 、“数学”。。。。。。只有让人闻所未闻的“创意法”! 开辟创意课堂,一节课往往从学生“最差”的提问讲起! 自办《创意》报,“最差生”的作文一直上头版头条! 建立“郭成志创意法教育”体系,干脆宣称:最差即最优! 八旬老者寒夜撰文推广,家庭、学校、社会为何齐赞誉? 在湖南湘潭,有一位“教育奇人”郭成志,他提出了一种“奇怪”的教育观:最差即最优!他讲的“最差”有两个含义:一是“最差的答案”,二是“最差的学生”。“最差的答案”现在都成了“最优”,是非标准何在?至于“最差的学生”,当今中国最权威的教育家也只把他们称为“后进生”,也只能让“差生”有所“起色”,谁也不敢称其为“最优”。如此以来,岂不是黑白颠倒?他把这种“最差即最优”的思维方法,称之为“郭成志创意法”。郭氏教育,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最怪异的教育”! 专家们信口开河,说说也就罢了,可他只是一个小学老师,还真在教育第一线中实施了13年。 或者,由于一些小地方的教育部门疏忽,让他蒙混过关,也是有的事,可事情并不这样简单,他还著书立说,编写教材,内容从小学到大学,大张旗鼓,似乎要在教育界“翻天”。 被称为“民间教育第一人”的王泽钊也只是提倡一种开放的语文教育方式,就引来非议,只得辞去公职。也许,郭成志也只是一厢情愿,自己唱自己的戏,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郭成志还真的“翻了天”。学生们爱戴他,家长们一致赞誉他。甚至一位八十一岁的老人还在寒夜用颤抖的笔写了长篇大论来推介他的教育方法。 或许家长们愚昧,也是有的事,可2004年时任湘潭市教育局长的夏国华同志还曾公开在湘潭日报写文章推介他的教育成果,所在的雨湖区教育局长喻少先也对湖南教育杂志记者称他是“花儿中最亮的一朵”。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还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十五”规划课题《郭成志创意法教育》,在专家评审中满票通过,并荣获全国一等奖,学会鉴定意见称:“实效显著” 、“其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现在全国已有50多个中小学来函来电,要求推广“郭成志创意法”。 湘潭人民甚至中国教育界推崇“怪异教育”,令人匪夷所思。 以下介绍的是他求学和从教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6-6-26 13:17:27 | 只看该作者
1、三次沦为“差生”——发誓成为救治中国教育顽疾的第一人 郭成志,一九七四年二月初十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和平公社和平大队月塘生产队(现响水乡和平管区)的沈家咀。地处城乡交界。分田到户后,母亲殷平权被评为县里的劳模,体重不足一百斤,却能拉板车一次运货上千斤,有着惊人的吃苦耐劳的能力。父亲郭伏秋喜欢在劳动生产中搞些小发明来减轻劳动负担。他在乡里率先制作电动风车,设计可移动的炉灶,引得乡邻前来观摩、效仿。沈家咀小孩不多,而且郭姓仅此一家。这种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家庭背景,造就了郭成志早期的孤独、暴躁、沉默寡言而又不怕困难、充满想象、善于标新立异的性格。“别人说十句,他才说一句,但往往一鸣惊人,给人深刻的印象”。 七岁半才上小学。第一次沦为差生。略有记忆时,就听乡邻吓唬说进学校就是“关在黑屋子里”。因此惧怕上学,五岁、六岁时均以装肚子痛而避开上学。1981年9月进入县和平小学读书后,因未上学前班,不会写“2”字,而遭数学老师打,语文课因默不出韵母而倍受歧视,坐在差生组。被老师认为“读不得书”。但被打后数学成绩忽然优秀,语文成绩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大进步。以后在农村读书九年,有七年均为全村或全乡第一名。五年级时参加湘潭市的“卫生知识竞赛”,竟然将一张四开的报纸,熟读成诵。但由此开始神经衰弱。活动能力极差,最怕上体育课。但能拖板车、喂猪、洗衣服、尤其善于做饭。却被村人公认为“没做过任何劳动”。 1987年9月到湘潭县和平中学读书。第二次沦为差生。进入中学后,为年级第一名。88年4月并被全校老师一致评为市级三好学生。接到证书时对班主任说:“我算什么三好学生?我哪里好?”回家后要撕掉证书,被母亲劝住,但被班主任怀疑为骄傲自满。二年级一期时差点没保住第一名。并患上干眼症和皮肤病。第二学期终于兵败如山倒。但仍旧被评为市级优秀干部。再次反驳班主任。并真正撕掉了证书。三年级后,仍旧与第一名无缘。其时决定报考师范学校。一来缓和身体上的疲惫,二来“要和小学生一起重学作文”。三年二期,心病、眼病、皮肤病三病俱发。学习仍旧艰难。但中考时发挥较好,总分为637分,超过录取线10分。 1990年9月到湘潭师范读书。第三次沦为差生。入学后,积极演唱通俗歌曲,成了班上的“歌星”,并主演小品《新老师》,由于没有当导演的权力,导致节目没来得及排练一次就搬上了舞台,最终演成了独角戏。但这不成器的小品,演出相当成功,轰动全校。被称为“幽默大师”。但更多的是对师范杂而多的课程不适应。一个曲子弹得半生不熟,老师又布置一个,最终连一个都忘了。美术课教得蜻蜓点水,他也接受不了。体育课就会长跑,其余的一窍不通。文化课只喜欢心理学和教育学,余则厌恶至极。期末考试总分,第二学期为倒数第二名。以后均是倒数。 中小学时,郭成志是一个文学爱好者。 小学最愉快的事情,就是看“图书”(连环画)。第一次买的书是《爱打扮的鸵鸟爸爸》和《蚂蚁搬家》。先爱读神话,后喜读武侠。以后断断续续读《水浒》、《三国》、《西游记》的连环画。因极度爱书,曾在县城的书摊上抢过一本连环画,而未被抓到。拥有连环画三百多本,办过书摊,但至五年级时,书已尽失。因读书多,且书中有些句段熟读成诵,作文中成语丰富。多次被老师当范文读,然而极度害怕作文。但真正使之产生创作欲望的,却是从姨妈家拿来的几本《故事会》,这些与语文课本迥异的故事,使他激动不已。五年级时,即创作了故事《李二疤卖瓜》。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不归路。 曾读原版的《红楼梦》等四大名著,或未看懂,或未看完。三年中,主要读了《东方少年》等杂志,对其中刊载的小说很感兴趣。作文获区级一等奖。县级三等奖。回来重写一遍却被语文老师否定,多半因有讽刺老师的嫌疑。三年级时作《比姐姐大三岁的弟弟》,得到甘肃《故事作文》的录用通知。然而最终未发表。因为“年龄超过了”。在漫长的等待中,培养了对文学的热爱。 以后,郭成志不知投了多少次稿,可一次也没有成功。他苦心追求的文学创作稿件却又被编辑当作垃圾扔掉,原来,要创作一个新的作品,竟然要抛弃掉课堂上苦心学习的一切!他开始恍然大悟。 作为“差生”和“优生”双重身份,使他小小年纪就看透了教育中“世态炎凉”。 他以自己的求学和从教的经历为研究素材,深切地感受到当今教育的两大残酷的现状:残酷地淘汰与残酷的扼杀,他们的家长、老师和社会都会经常会用一个字来评价孩子——“差”!可以说,一切的教育困惑,皆源于这一字。解决了“差”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教育中的一切问题。因此,他终于忽然感悟:“最差即最优!中国教育已经病入膏肓,不能不救!我要作救治中国教育顽疾的第一人!” 2、永远的“不老爷爷”——“一顿乱搞”的创意课 郭成志所设计的课程分为专门课和基础课。专门课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小学版,用故事写成,一种是大中专版,用讲座的形式写成。基础课是依据他自己所学过的所有科目改编而成的。例如,语文就改编成“语文创意法”。传统意义上的“语文” 、“数学”已经不复存在! 1993年,师范毕业后,郭成志真的当了一名小学老师。 1996年,调到广场学校任教,接手三年级87班的班主任工作,教语文课,头几次语文课与一般的教法无异,但很快就“什么都解散了”。 在课堂上,他体现着“最差即最优”,一节课往往从“最差”的提问讲起。有一次,他们上《爬天都峰》一课,有个学生问:“老师,爷爷怎么有不老的呢?”全班哄堂大笑。原来是这样的,课文中有句对话,老爷爷对小妹妹说:“你害怕爬天都峰吗?”小妹妹说:“不,老爷爷”。可这个同学在阅读中竟然没有看到逗号,而以为是“不老爷爷”。当时,老师也觉得她太粗心了。但转念一想,她能这样真诚地提问,也许是读得太投入了,而忽视了逗号的存在。况且,这篇课文的主题不也是弘扬了一种“不老”精神吗?于是,老师没有批评她,还以“不老爷爷”为切入点,组织了全课教学。并宣布这就是“最好”的提问。 第一次上教研课《美丽的小兴安岭》,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唱读用顺口溜写成的阅读法,大异其趣,实让人费解。教四年级时上的作文课《十岁生日会》由于穿插了活动,基本能让听课者接受。但对课中出示的“四步读写程序”依旧很费解。教五年级时,再上的《落花生》一课,课中临时改变教学设计,上得很自然,基本能让人接受。但不久后公开的想象作文课又把听课者推进了无法接受的深渊。 87班毕业后,上101班的公开课《飞机遇险的时候》,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打破逐段教学格局,受到一部分听课者的高度评价,但同时也给另一部分听课者带来更大的疑惑。 以后,在三年级104班上的公开课《两只灰雀》,特别注意在读中教学,完全能让人接受。以后上的《捞铁牛》,是当场让听课者点的,仍旧以学生的提问为线索,随机组织课堂结构,让人身临其境。也基本能让人接受。但在四年级时上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也是由听课老师当场点的,却如多年前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堂中充满学生发出的“零碎的”、“不得要领的”、“无意义”的提问,甚至“老师对课文内容还作出了不恰当的理解”。有人“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一顿乱搞!” 2、雪花的爱好——如此头版头条 有个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一名,作文一句也写不通。但经过郭成志的翻译,终于出现了这样的句子“有的雪花喜欢褐色,它就落在瓦片上,有的雪花喜欢青灰色,它就落在水泥地上。” 这句话让郭成志激动不已,他说:“知道说‘雪花纷纷扬扬落下’已经不错了,知道说‘有的雪花喜欢瓦片’,就更不错了,而他竟说‘雪花喜欢褐色’,实在是极富人情味,妙不可言,简直无人能及。”该学生根本学不会任何写作方法,这是他的缺点,但也是他的优点。所以这篇“最差”的作文也是“最好”的作文,老师把它登在自办《创意》小报的头版头条。从此以后,该学生的作文越来越通顺,篇篇独具个性,在学生和家长中广为流传。 1998年开始编辑《创意》报第一期,当时报名是《翅膀》,手抄复印。第三期开始改为现名。第四期开始,头版头条重点刊发“差”的作文。并肯定“最差即最优”。一直沿用到至今(第20期)。这是《创意》报和任何报刊不相同的一面。但正因如此,它获得了学生最大的支持率。《创意》精神,几乎成了学生们心中的一种“宗教”。“最差即最优”实质上是一种另类的宽容,会不会导致学生追求“最差”,只有亲自经历过的人才能回答。其实,“最差即最优”只是一个简单的哲学命题,其内在逻辑古已有之,但表达形式属郭成志独创。在这种宽容下,差生没有被“淘汰“,优生也没有被“扼杀”。每一个学生既是优生,又是差生,这种理念,实际上最大限度地发展了每个学生。 “以最小的级别,造最大的影响”。文艺界说“要破产,搞出版”,可为了学生他愿意做,月报的创办,正是他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以课题研究为背景,以班级为单位,以全班学生为固定作者,以“最差生”作品为头版头条,靠教师在双休日出版,靠教师自费出版自费发行,这种情况在湘潭市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为了使创意法教育更好地适用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郭成志废寝忘食,数年来,几乎无时不刻都在思考,班刊《创意》报,是老师和学生思考的阵地。该刊从复印小报发展到四开胶印,每期发行千多份。为了办报,他付出了一切可以付出的人力和财力。一般月刊需十位编辑人员左右,而该报在容量上超过了一般月刊,仅由他利用双休日出版。他每个双休日都泡在打印室进行校对或编辑,经常从早到晚,来不及吃饭和休息。 《创意》创办之初,正是湘潭经济较困难的时期,一些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差,其课题研究之初本是自发的,小报的出版发行费用,主要由郭成志自行负担。一期班报从出版到赠发,有时费用比他的月工资还高。仅有一期由家长自发协助出版,但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更何况,他家本来就困难,没有什么积蓄,在当时因为买房子又负债数万元,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他当时除开吃饭,几乎不允许自己有其他开支。课题由学校正式领导后,学校多次要求报销各种费用,但他早已养成了自行负担的习惯,自始至终没因办报拿走学校一分钱。校领导多次在会上表扬这种艰苦创业,甘于奉献的精神。郭成志究竟为学生付出了多少,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他说:“如果我不这样做,由于各种原因,这个活动是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的,那么,只要放弃了一个学生,我就失去了工作的全部意义。” 2003年开始建立创意法教育网。目的是向社会大众宣讲创意法教育的基本思想,为该教育的实施营造社会大环境。2005年改为“郭成志创意法教育课题组”,网址为[url=http://www.g123.nease.net]www.g123.nease.net[/url] ,重新开机。创意课堂、创意报、创意法教育网,成为他实施该教育体系的三种形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6-6-26 13:23:17 | 只看该作者
先声明,这可不是广告.从网上看到这样的介绍,觉得有些意思.孩子都会是这方面长那方面短的,可一旦上了学,似乎学业好坏就成了对孩子评价的唯一标准.面对孩子对学业的悟性不高,成绩不好,其实家长能做还有很多,转这篇文章,看看其中的一些理念,也许会对家长有所启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6-26 13:42:10 | 只看该作者
我女儿学校今年有个女孩考上了北京市四中初中部,我们院子里很轰动可是她姥姥却说孩子体能不成,动手能力很差几年下来报了不少课外班,朗诵,钢琴,琵琶(四级),奥数,作文,英语等等不同的课程选择了不同的学校,就是为了小升初能在好学校挂个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6-29 16:38:57 | 只看该作者
不同的课程选择了不同的学校,就是为了小升初能在好学校挂个名都这样,没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6-29 17:02:20 | 只看该作者
不错!这样的老师,这样的教育我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7-14 00:25:15 | 只看该作者
神人就是比较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2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0:18 , Processed in 0.08289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