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uge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聊教女儿学中文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12-13 22:11:03 | 只看该作者
袁老师您好!
      首先说,我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你为合适。你是博士,也应该是一位非常好的教育家,也是正教育着学生的老师,也是一位年龄大过我一辈的长者。总而言之,你是一位令人钦佩让人心生敬意的人。
      博克里的文章,我前后看了几遍,先是不懂次序的挑着看,然后是找到次序按次序的看。继续说点小问题,从条理上讲,博克里标的3.3 经典教育自幼始 ,应该是2.3吧,还有4.4应该是3.4吧。还是另有深意,我没有看出来。
      看完感觉这种教育很完美。不仅仅是在教知识,而是在教做人和教本领及做事。不仅仅是在教做人和教本领及做事,而且是遵循小孩长成规律和心理特点地教做人和教本领及做事。
     小孩是幸福快乐的,袁老师也是幸福快乐的; 袁老师是幸福快乐的,小孩也是幸福快乐的--我感觉出袁老师和小孩的幸福快乐。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2-13 22:1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22:59: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usan_1201 于 2007-12-13 22:11 发表
袁老师您好!
      首先说,我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你为合适。你是博士,也应该是一位非常好的教育家,也是正教育着学生的老师,也是一位年龄大过我一辈的长者。总而言之,你是一位令人钦佩让人心生敬意的人。
   ...


感谢你的仔细阅读。

你指出的序码问题,应是匆忙中的错码。以后有空应去更正。

博客里的文字,只是教学过程和有关思考的实录,东鳞西爪,都是一些片断,自然不够完整,很多方面也未能深入展开。不过,却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几年来的教学探索和所思所悟,也许能对其他有兴趣的家长有点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7-12-14 16:30:33 | 只看该作者
袁老师:
  是的,我也感觉到了那里的东西是教学过程和有关思考的实录。有些文章让人对你理念的误解很深,其中也有读者本身看你文章不认真的原因,但也有误导的原因,我也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才消除。
  首当其冲的就是21岁博士毕业,有非常详细具体的时间,留给读者的印象非常深刻,觉得你只强调学习不注重其它方面,还有时时体现反映出来的对小孩学习、水平的评价,也给人这种印象。这种误导让人产生的疑问,也可以从后面一些网友的提问中反应出来。
  如果我把这些当成你在教学过程和有关思考的实录就比较好理解一些,因为每次思考的侧重点不同,有些是关于全面发展的,有些是单独关于某一方面的。而且是什么怎么就怎么样。
  如果要出书的话,我觉得还需要调整,需要考虑整体性。你把学业列出来单独成一文,那其实方面也应该单独列出来成一文,这样才能平衡,否则就会给你只强调学习的这种印象。
  
  而且其实现在许多人都觉得文凭不代表什么真正的本领才代表什么,因为许多文凭水份太足了,所以对文凭是有较大的争议的,何必提什么博士让自己陷到一个本身有争议的名头里让人排斥攻击呢?


  现在看的情况是这样,我想再认真看,可能看出来的感觉和态度又会有些变化吧。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2-14 16:3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12-16 14:00:53 | 只看该作者
我现在还是一头雾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8-3-21 11:21:12 | 只看该作者
特别是古文和数学那一段,非常有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8-4-8 16:45:28 | 只看该作者
特别是古文和数学那一段,非常有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8-5-27 23:37:43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了,谢谢您非常有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8-6-4 11:08:33 | 只看该作者
针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希望以后自己是个好妈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8-6-11 18:30:51 | 只看该作者
很有见地的一种长远考虑的教育方法,与本人有不谋而合之处,可惜本人才疏学浅,不能很有效地指导九岁的儿子。要不,也送去博士那儿受教吧!不知博士欢迎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8-7-17 10:03:52 | 只看该作者
其次,从数学家的成才情况来看,大器晚成的不在少数。华罗庚就是著名的一例,他直到初中阶段才对数学产生兴趣。因此,数学的学习未必一定要赶早,在我看来,只有真正开始建立严密的抽象逻辑思维时,孩子学习数学才能真正进入状态。







今年暑假后,我开始考虑应认真教孩子的数学了,因为她已满了六岁。我仍不想采用学校的数学教科书,因为我觉得学校教科书有一个通病,经常割裂思维,而不是完整地顺着孩子的自然思维来构架处理时空和数量的多维性思维概念。所以,我先用一根数轴,把正负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加减乘除,一次性统一做一个介绍和对比,重点搞清楚正反方向、以及不同形式之间的互相转换,实则上就是给女儿输入了一幅数学语言的初步而又比较完整的图画。而在这幅比较完整的图画里,再用放大镜放大每一个局部,加以细化。这样,她可学会用整体观来看待事物,而且用互相转化的思维来对待各个细节。这样的教法,一开始似乎比较累,但一旦形成概念,就一次性完成,而不用让孩子去不断地转换概念。教学的速度也大大提高。

我举手赞成!请问用数轴方法讲概念具体如何实施的?我也试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0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2:35 , Processed in 0.086261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