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电脑上随意翻阅了微软的Encarta百科中的化学元素周期表,想给自己的化学补补课。那是个制作得很精美的图表,用各种鲜艳明快的颜色把非金属、碱金属、碱土金属等等分得清清楚楚,真能引起人们学习周期表的兴趣。我把它同辞海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对照着读,想看看各个元素的中文名称是什么。读到原子序数99的Einsteinium (Es)元素时,一看它的中文名,坏了!怎么是锿呢?我记得过去是称鑀的,因为Einsteinium是1952年发现的人造放射性元素,为纪念爱因斯坦Einstein而命名为Einsteinium的。查了查台湾的文献,人家是称鑀的。本来就应如此。 那么,我们大陆上什么时候把鑀改为锿的呢?我猜测大概也是那场“史无前例”中的产物。那时江青不是号召过要批判爱因斯坦这个“资产阶级大权威”吗。我想,我这个不搞化学的人的这一“发现”大概会贻笑大方。这已经是多少年前的陈年烂账,化学界人士对此早已麻木了。但也许正是我们这些还没习惯、还没产生“感觉疲劳”的圈外人,觉着这场闹剧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为什么不纠正呢? 每一种化学元素的发现和命名都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大进展,是科学史上的一大事件。在元素的自然特性外,各元素的发现时间、发现人和名称的由来都是科学史上里程碑的事件。许多元素都是为纪念某一科学家而命名的。如镄(Fermium, Fm)之为纪念费米,钔(Mendelevium, Md)之为纪念门捷列夫,锘(Nobelium, No)之为纪念诺贝尔,等等。中国的化学家们就是根据这些科学家中文姓名译文的头一个字加上一个金字旁构造出一个新汉字来命名新元素。上面说的这几个名称都没改。而唯独爱因斯坦倒霉,在锿字中不但看不到爱字,使中国人没法知道这个元素同爱因斯坦的联系,而且汉字中发“爱”声的很多,却偏偏用一个最晦气的哀字。说到这里,我脑海中就浮现出那些造反派的形象,恨不得把爱因斯坦改为哀因斯坦,好象这一来就足以把爱因斯坦打到了。问题是现在我们这样一个从文革浩劫中走出来的号称文明古国的泱泱大国,为什么还容许这种愚昧、反文明、反科学、践踏科学史的现象继续存在而无动于衷呢?如果还坚持不改,那么,爱因斯坦应该改为哀因斯坦才是合乎逻辑的。可哀的“哀”因斯坦!<font color="#0000cd" size="3">俺也学过化学,上述那些化学元素的命名,我确实是第一次听说,所以转过来,作为资料。<font color="#0000cd" size="3">当时我们化学课为什么不讲这个呢?现在不知道讲不讲呀?此帖由 jerryhao 在 2006-06-22 10:44 进行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