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00737|回复: 30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注意】教孩子,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3-24 12:5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00099">1994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中国、香港等九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中国共有20所学校1300多名选手参赛、真可谓阵容强大,气势磅礴。然而,比赛结果却令人寒心,两个组的冠军、亚军、季军中国孩子连边也没沾上,最后只获得一个带有鼓励性质的纪念奖。在人家闪耀着想象大胆、构思独特的作品面前,中国孩子的作品显得那样苍白,缺乏独创性,这怎能不令中国的家长们感到震惊!<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r><td><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000099"><img src="http://photocdn.sohu.com/20060323/Img242437353.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url]</td></tr></table>[url=http://photocdn.sohu.com/20060323/Img242437353.jpg]</td></tr></table><font color="#000099">  世人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各类知识性考试中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但中国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  <font color="#000099">“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  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将来),所以我们需要思维。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u><font color="#cc0000">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技能。</u>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一些方法:  <font color="#000099">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r><td><img src="http://photocdn.sohu.com/20060323/Img242437354.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url]</td></tr></table>[url=http://photocdn.sohu.com/20060323/Img242437354.jpg]</td></tr></table>  <font color="#000099">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如何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r><td><img src="http://photocdn.sohu.com/20060323/Img242437355.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url]</td></tr></table>[url=http://photocdn.sohu.com/20060323/Img242437355.jpg]</td></tr></table>  <font color="#000099">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他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这样一个问题,有兴趣的话,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可以让回形针利用衬衣口袋,别住“服务员”或“小队长”等标志;  可以用它代替发夹,夹住散乱的头发;也可代替领带夹子;  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  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做);  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缓和指甲缝的脏东西等等;  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align="center"><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r><td><img src="http://photocdn.sohu.com/20060323/Img242437356.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url]</td></tr></table>[url=http://photocdn.sohu.com/20060323/Img242437356.jpg]</td></tr></table>  下面是一则成功的家教案例:  <font color="#990066">鼓励孩子“异想天开”  <font color="#993399">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数学老师让人捎口信要我们去,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件事:数学教学正进入直式运算阶段,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从低位向高位顺序运算,惟独儿子别出心裁地从高位到低位进行逆向运算,经老师指出后,他竟顽固地一意孤行。<font color="#993399">  我们回家盘问时,儿子振振有词:“左边算到右边是我想出来的窍门。对听这么一说,我们意识到,儿子虽然违背规律进行运算,却透露出一种萌芽状态的独创精神。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tr><td valign="top"></td></tr><tr><td><table><tr><td></td></tr></table></td></tr></table>于是我们在对他的“找窍门”给予充分肯定之后,循循善诱地告诉他,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观察,对思维结果还需验证,验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实际效果。然后,我们与他一起分析逆向运算的弊端。最后,他口服心服地毅然忍痛割“爱”了。<font color="#993399">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父母不是包办替代,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让孩子从小树立主体意识,从各方面给予他“参与”的机会。记得小学三年级一次数学考试,儿子对其中一道文字题有异议,我们马上会面数学老师,家长和老师一起鼓励孩子要有勇气,大胆叙说,据理力争。当确定孩子的异议是正确的时候,我们进而告诉他即使书本也有不正确的地方。我们并不认为“听话”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我们要求他对父母和老师也不要一味服从和依赖。  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

评分

参与人数 8威望 +24 金币 +24 收起 理由
可77 + 10 + 10 我很喜欢这篇文章!
dfylhy + 2 + 2
deluby_55 + 1 + 1 精品文章!
jojolee + 1 + 1 精品文章!
dragonnice + 2 + 2 精品文章!
鼓屿听涛 + 1 + 1 我很赞同。
zyfh + 5 + 5 精品文章!
悠悠妈妈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3-24 13:01:07 | 只看该作者
好帖,支持一下,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3-24 13:08:42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3-24 14:55:38 | 只看该作者
现行的教育体制很难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孩子!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此山云深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3-24 15:30:32 | 只看该作者
好贴,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3-26 16:05:21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应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3-27 08:38:15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但是比较难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3-27 09:16:4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3-27 09:21:03 | 只看该作者
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兴趣很重要。。。。传统的教育以填鸭式为主,虽然看起来也长得不错,却都成了呆头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3-27 14:22:06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21:26 , Processed in 0.097037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