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964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助】【讨论】关于孩子阅读方面的困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3-2 17:2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寒假她的阅读速度飞速提高,一本<鲁西西传>一天就看完了,那书挺厚的,怎么也有3、4百页吧,还没图。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现在每周日我都领她去图书馆借两本书,也是没两天就看完。现在开学了,时间不那么充裕,但是一天也得几十页。看完后,我让她写读后感,她跟我说:写不出来。我以为她走马观花都没记住,可是问了几个故事情节,她还都说的上来。大家帮我分析分析,是静观其变,不是需要引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3-3 10:05:56 | 只看该作者
那天看到一个名人阅读习惯的问题,有的人就是看得飞快,有的人就是细细的读,还有的名人是同时看好几本书,都成才了,原来我也有这个困惑,看了之后就想,随他去吧,看得快未必不是好事,过会我要是能找到这篇文章贴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3-3 10:09:42 | 只看该作者
<p 0cm= 0pt?=>鲁迅的“跳读”法<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 老舍的“印象”法  <p 0cm= 0pt?=>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 华罗庚的“厚薄”法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 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p 0cm= 0pt?=>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 杰克.伦敦的“饿狼式”读书法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经过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他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头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的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啐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 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 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p 0cm= 0pt?=>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 白寿彝的“研读”法  <p 0cm= 0pt?=>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认为,“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贴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是一般的阅览或诵习。”<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冯亦代说:“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角色’。好像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角色’左右”。<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 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 看李敖的读书方法  <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文涛<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  以为然否?看李敖的读书方法<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  年少时除了金庸、司马中原、柏杨之外,特别喜欢李敖。他笔锋犀利流畅,月旦权威,不留余地,读来过瘾。当年有一种书属口袋型,轻握掌中,感觉很好,因此李敖的书都购藏了。不过,后来的许多官司,让我觉得李敖的“谋算”太深,太可怕,于是逐渐和他的书拉远了距离。<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  一别几近二十年。前些天看央视《海峡两岸》节目,电视荧屏上再见他的风采,旁征博引,雄辩滔滔,说来都有凭有证,不像是吹的,不禁对他的渊博重燃兴趣。<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  李敖的渊博和他的精于读书,善于用书大有关系。最近买了他的《要把金针度与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种中国古典名著导读,值得推荐这本书是根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3年他自己编的《中国名著精华全集》所收各书的导读集合而成。书的封底介绍说——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和现代的中国——这段话虽然广告味道浓厚,但多少道出这本书的价值,尤其序言,谈到怎样读书。李敖说他看书只跳看一遍,“所谓跳看,是每页的重点让它跳出来给你看,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读,也不是所谓连读。连读的方法我看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骗人的。”这个方法可以加强读书效率,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我觉得“跳看”必须有两个基础:一是对相关问题已具备相当认识,才能有拨云见月之功,轻易找出重点;二是带有目的去读,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寻索重点。而且“跳看”只适用于查阅资料,不能用在文学欣赏。试想“孔雀东南飞”,如果不跟着“五里一徘徊”,怎能理解个中淋漓反复的曲折情节,怎能品味诗中主角死后合葬,有情人“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的缠绵哀痛?李敖读书方法的第二个重点是眼到手到,“重点部分立即用色笔勾出,剪刀剪下或刀片割下。这样子随看随动手,再把‘分尸’下来的分类处理。这样一来,这本书,就跑不掉了。它永远为你所用,并且拈之则来,不易忘记。”这确实是好办法,尤其对年事稍长者。年纪有了,记忆不好,过目即忘,读了等于没读。若能眼到手到,在书本上勾勾划划,写写眉批,作些简单笔记,必有助于记忆。其实慢读比泛泛而读有效。第三个重点是同步通读,同个主题串起来读。他说在跳读过程中,对重点有兴趣,会找来其他相关的书同步钻研。“这时候,不是每次只看一本书了,而是触类旁通,互相印证与补充。这样子折腾下来,书才真正为我所用。”这个层次的读书已经不是单纯读书,而是在做研究了。不过这个方法确实可以加强读书的深度与兴趣。<p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0cm= 0pt?=>  做事讲求方法是对的,识得窍门,事半功倍。李敖的读书方法积极进取,我们不妨称之为“有所为而读”。可是,海阔天空,瞬息永恒,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一端,以为读书非如此不可,破坏了兴趣反而不好。为怡情遣兴,读书也不妨随兴之所至,飘到哪里就落在哪里。喜欢时随手拈来,倦了掩卷寻梦而去;能记得最好,忘掉也算了;重读时幽默处可以再莞尔一笑,悲戚处再扼腕叹息吧!这样“无所为而读”,也不失方法之一,不知诸位以为然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6-3-4 09:08:59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其实说“引导”,只怕也很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0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4:42 , Processed in 0.19058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