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48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试论如何开展经典诵读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30 16:1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试论如何开展经典诵读教育   加强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道德教育方法之一的经典诵读,是近几年来才逐步兴起的新事物。根据一些地方地实验反馈情况来看,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采用。有关这个方法的理论,社会上多有论述,大家很容易便可找到和参考,所以在这里就不深入展开了。下面,我们只对开展经典诵读的方法谈几点看法。一、课本选择的问题。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儒、道两家的思想占很大的比例,具有重大的影响。选取这两家的经典著作来进行诵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现在,大家多采用《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道德经》几种。《论语》和《道德经》可以说是儒、道两家的精华所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代表之作、源头之作,是非常适合诵读教育的。如果在这两本书中再做一个选择的话,我们则比较倾向于将《道德经》作为首选。为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论语》的文字比较华丽,读起来比较绕口。而《道德经》文字简朴,语言精炼,更容易琅琅上口,便于诵读和背诵。2、《论语》并非是孔子所著,而是他的学生根据记录整理汇编而成。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后人整理汇编之时,因为个人地理解、体悟能力各不相同,难免会有疏忽、遗漏、错误。可能会存在有违孔子本义之处。而《道德经》则是老子亲著的,能够真实、完整地反映老子对道德理论的理解和体悟,不存在有违本义之患。3、儒家的思想偏重于对礼的修持和遵守,过于强化了礼的作用,没有将礼升华到上德归道的层次。整部《论语》可以说是对礼的条文化,强调人必须遵守礼的规定,忽视了心修的重要性。在短时间内,这种方式对人们道德的提升,是有效果的。但时间一长,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了。由于忽视了对心地磨练和修养,只是被动地遵行礼的标准要求,没有从心灵的深处真正地产生共鸣,就会出现一些“假道德”的现象。自己明明知道这样做是有违道德的,但是由于经受不住私心私欲的诱惑,而想方设法的用形式上的道德来掩盖不符道德的事实。这种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智慧出,有大伪”呀!而《道德经》地论述,一上来就抓住了对心地修养,要求人们首先要清除自己过度的私心私欲,将自己的心调整到光明的、清静的、淳德的状态,这样一来,人们也就自然的会遵从道德而行了,这就是自然无为的妙用了。《道德经》是一部直指心源性海的道德教育的教科书,必将会对人们道德修养提高产生巨大的、明显的作用。以《道德经》作为诵读的教材,效果最明显也最稳妥。4、《道德经》问世两千多年,被尊为“天书”、“哲学诗”、“万经之王”。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传统文化的科学宝库。她包含着无比宏大的宇宙真理,蕴藏着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以及政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养生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广大领域,表现出中华民族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思维,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在中国历史上许多闪耀着光辉灿烂的东西,都可以在《道德经》中找到它的渊源。《道德经》像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镶嵌在中华大地上;她又像滚滚黄河、长江,经流数千年而不息;她像阳光雨露,滋育着一代代炎黄子孙。道德的光明,朗照神州,亘贯古今,通透着炎黄子孙的心灵,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由此可知,道德是中华之根,华夏之魂,我们民族之灵根深植於道德的基石之上。《道德经》是一部奇书,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名著,历代注释者甚多,自古至今各种注释千种以上。仅《八史经籍志》著录的就有230部。不仅学者志士精心作解,历史上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等皇帝,都曾专门为之作过注。毛泽东主席亦曾研读《道德经》,在他的著作里多处引用此经中的意境,尤其是《矛盾论》和《实践论》,无不闪耀着《道德经》的哲理光辉。《道德经》的光辉不仅撒播在中华神州,而且光照全球。(美)威尔<i>&amp;#</i>8226;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一书中盛赞道:“在人类思想史中,它(指《道德经》)的确可称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奇书”,他称赞“老子是孔子之前最伟大的哲学家。”英国李约瑟博士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科技史专家,他非常尊崇老子,并因此起中文名字为“李约瑟”,以与老子李聃同姓为荣。国外翻译出版《道德经》的各种译本已多达140余种,新译新注还在不断出现。其译本之多,不仅居世界之冠,仅英译本已多达40余种,已经超过了除《圣经》之外的任何其它书籍。由此可见《道德经》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巨大影响力,而且她必将在未来的人类精神文明建设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正是基于以上4个方面的考虑,所以我们倾向于将《道德经》作为诵读的首选课本。而《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可以作为辅助课本。这样,主次分明,整体把握,则会相得益彰,效果更好!二、儿童诵读经典的引导问题(一)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儿童心理及生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早期教育是必要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同生理发展一样,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大脑生理发展最快的时期,出生后第一年大脑发展的速度最快,在此期间如果给予足够而合理的刺激,就会促进大脑的发展,如果缺乏生动的社会性刺激,为幼儿提供进行探索、操作和接受反馈的机会,就会阻碍他们的智力发展,以至影响以后的发展和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个人的智力发展,若以他17岁达到普通智力水平(算作100%)相比,4岁时达到35%,4岁至8岁又增加30%,剩下的20%是在8岁至17岁获得的。可见早期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  早期教育要注意科学性。并不是单纯着眼于一个“早”字,应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科学地进行。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证明,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关键期”。这三个“关键期”是:2、3岁;6、7岁和11、12岁左右。所谓“关键期”,是指无论在儿童的认识水平、个性特征和行为活动等各个方面,都由量的积累而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即发生了质的飞跃。在这三个关键性的年龄阶段中,有两个年龄阶段是处在学前期(3岁~6、7岁)。研究表明,学龄前孩子在言语、思维等方面发展中,表现出了明显的质变:2至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至5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质变期,也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2至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转折点;5至6岁是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3至5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至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人具备独立性的一个关键期。  儿童经典诵读教育,就是抓住儿童身心发展中的这些“关键期”,进行相应的开心启智的教育。(二)引导儿童诵读经典的方法在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如何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自觉进行诵读呢?下面我们介绍几种主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1.被动养成法。这个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特别是3岁以前的儿童。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这个时期,他们地学习方法主要是“耳濡目染”,他们非常善于模仿学习。这就需要家长有意识地为他们营造一个诵读的环境。家长可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在孩子的面前诵读经典,不管他听不听,都要坚持诵读下去。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孩子也就模仿会了,也就能“脱口而出”了。你往往只要提一个字,他就会自己背下去的。如果,能有相关经典的诵读录音,平时反复地放给儿童听,效果也是很好的。最好是家长带诵,录音辅助,这样全家都可以感受到道德的真谛,都可以同时接受道德修养地教育,其效果会更好!2.主动引导法。这个方法主要适用于年龄稍大,具备一定理解分析能力的儿童。对这些孩子地教育,家长、老师可以先和他们交流,给他们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让他们首先认识到自己必须要加强道德修养。然后,再告诉他们经典诵读的方法,并引导帮助他们进行诵读。由于他们自己已经接受了道德教育必要性的观点,所以,他们也就能够自觉地进行诵读了。同时在引导儿童进行经典诵读时,要注意:1.要寓教于乐。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故事、诗歌、绘画等形式激起孩子们探索的愿望,提高他们的兴趣,使儿童在愉悦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2.不要强求对经典原文的理解,会诵会背即可。为什么呢?请看下面两位专家的观点。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陶梅生说:经书中很多内容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当中,如果能把这些内容变成孩子熟悉的生活中的东西,则更符合孩子认知的规律,古时的孩子也是到了五六岁才开始接触经书的。两三岁的孩子应该训练表达能力,而孩子到了七八岁,正处于机械记忆的发展期,让孩子背一些重要的篇章,一方面能够锻炼他们的记忆能力,另一方面对其文字能力、理解能力也会有提高促进的作用。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生导师申荷永说:读经运动本身并不强调理解。中国汉语是形音义结合的特殊的语言系统,经书或者唐诗宋词有音调、节奏,念起来琅琅上口,孩子读起来像唱歌一样,他可能会觉得好玩、会产生兴趣,即使是两三岁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的选择。另外,大家不用把这件事情看得太严肃。两三岁的孩子唱个儿歌没人会觉得奇怪,但是在大人眼里经书比较严肃,幼童去读经就好像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所以引发了很多讨论。而孩子本身可能是把这件事情当作一个游戏。所以如果不是强迫孩子硬背,也没有发生干扰孩子口语发展的问题,能够让孩子在读经的气氛中被潜移默化,我个人还是怀着比较宽容的接受心态的。三、胎教与经典诵读(一)胎教的必要性国内外大量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胎儿在母体中四五个月后逐渐成形,大脑迅速发育,并且有了听觉、触觉、味觉、运动觉等感知能力,可以感受和接收外面信息,这为胎教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人之初,性本善。”胎儿的德性是最纯真的,但也是比较柔弱的,其慧性还基本处于未开发的睡眠状态。这时如果让胎儿接受更多的外界刺激,有针对性地、主动地给予各种有益的信息刺激,能把人最初的善性呵护好,培植好。同时把胎儿的先天慧性开发好,从而促进胎儿身心健康和智力的发育,为胎儿未来的成长及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胎教就是要通过给胎儿适当的刺激来达到这一目的。因此,胎教在古今中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并积累了丰富地实践经验,成为我们现在实施胎教的宝贵财富。(二)我国古代的胎教思想胎教的思想最早起源于中国,我国古代许多典籍当中都有关于胎教的论述,《史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记述了周文王的母亲在怀孕期间非常重视胎教的事例。此后历代都有胎教的论述。西汉政治家贾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地论证胎教问题的一位学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思想的基础上,著有《新书<i>&amp;#</i>8226;胎教》。他主张人生的教育应该从胎教开始,认为胎儿是人生之本,是生命的起点,胎儿发育是否良好,素质如何,将决定他未来的发展前途。可谓“失之毫厘”则“差以千里”,因此他非常重视胎教。贾谊的胎教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给婴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这里的环境一是指母体本身的内环境,二是指母体周围的外环境。他主张孕妇“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要给孕妇提供特殊的居室,与外界嘈杂的生活相隔绝,不吃刺激性的食物,不听怪诞的音乐。东汉王充在《论衡<i>&amp;#</i>8226;命义》中写道:“正者,禀五常之气也。随者,随父母之性也。遭者,遭得物象之故也。……故礼有胎教之法。子在身时,席不正不从坐……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有“教子篇”,他认为家庭教育越早越好,早到何时?他主张从胎儿开始,要求孕妇安居闲静、谨守礼法,使胎儿受到良好的影响。南宋理学大师、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很重视儿童教育,对胎教也颇感兴趣,他在《小学集注<i>&amp;#</i>8226;立教》中论述道:“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一书中,提出教育儿童必须从胎教入手。也进一步阐明了逐月养胎之法。宋朝陈自明撰《妇人良方大全》及《便产须知》则忠告孕妇“勿乱服药、勿过饮酒、勿妄针灸……”“勿举重、登高、涉险……时时行步,勿劳力过伤……衣毋太温,食毋太饱。”到了明清胎教理论更加完善,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主张建立以提高人口质量的胎教院。他认为:“生人之本,皆在胚胎,人道之始,万化之原也”,必须“教之于未成形质之前”,才能“正生人之本,厚人道貌岸然之原”,从而使人能成为“至善”之人。因此,胎教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一生教育的成效。他说:“胎教既误,施教无从”。同时,康有为不但将胎教视为教育最基本的一环,还肯定了胎教是“人种改良之计”,这种优生学观点是很有远见的。纵观我国历代的胎教思想,无不重视孕妇的道德修养对胎儿的身心健康的影响。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这种思想已经得到证实。古代的这些胎教思想给我们现在进行胎教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应该好好加以重视和利用。(三)利用经典诵读进行胎教很多人都选择听音乐的方法进行胎教。那么,对胎儿进行经典诵读是否可以呢?答案是肯定的,效果也非常好。《诸病源候论》中有:“妊娠三月……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贤能,宜看诗书;是谓外象而内感也。”《钱氏儿科学》中谈到“欲子女之清秀,居山明水秀之乡,欲子女之聪俊者,常资文学艺书。”胎儿能听到声音,这通过B超就可以测出。胎儿对来自母体外的声音非常感兴趣,如父母的声音、录音机里放出来的声音等等。在胎儿的整个发育过程中,听觉给胎儿带来的影响最大。因此,在胎教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借助声音对胎儿进行教育非常的重要。通过经典诵读实施胎教,我们也主要提倡“声教”的方法:1.孕妇亲自诵读经典。孕妇可以定时诵读经典给腹中的胎儿听,孕妇若一直反复念同一经典给胎儿听,会令胎儿神经系统变得对语言更加敏锐。怀孕第8个月直至生产前,是施行阅读胎教的最佳时机。医学研究发现,胎儿的意识萌芽大约发生在怀孕第7~8个月的时候,此时胎儿的脑神经已经发育到几乎与新生儿相当的水平,一旦捕捉到外界的讯息,就会通过神经管将它传达到胎儿身体的各个部位。为了让母亲的感觉与思考能和胎儿达到最充分的交流,最好是保持平静的心境,并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孕妇在怀孕期间,不仅生理上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心理上也同样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与反应。母子连心,孕妇的这些变化与反应都直接影响到体内胎儿的身心发展。我国医学认为:“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在增补大生要旨》中指出:“除恼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就是说,孕妇的喜、怒、悲、思皆可以使血气失合而影响胎儿,所以孕妇宜心境平和,心情舒畅,遇事乐观,不要喜怒无常。经常恼怒,则气血不顺,必然影响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孕妇通过诵读经典,可以安母体心神,驱散“心头翻滚的乌云”,让“心中之水”平静,为体内的胎儿提供最好的身心环境。2.丈夫为妻子和胎儿诵读经典。胎教不仅是母亲的责任,也是父亲的责任。父亲在创造良好的胎教环境、调节孕妇的胎教情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丈夫为妻子和胎儿诵读经典,可以提升夫妻两人的道德修养,改善夫妻关系,促进家庭和睦,保证孕妇精神愉快,身心健康。一个融洽、和谐、温馨和充满爱心的家是保证胎儿身心正常发育的必要条件。同时,父亲的声音对胎儿的影响是母亲无法取代的。英国科学家通过对胎儿的听觉功能试验得出结论:胎儿最容易接受低频率的声音。他们给一组8个月的胎儿听低音大管乐曲后,胎动大大加强。这组胎儿出生后只要一听到类似男子声的乐曲,便停止哭闹,露出笑容。美国的优生学家认为,胎儿最喜欢爸爸的声音,也许是因为男性特有的低沉、宽厚、粗犷的噪音更适合胎儿的听觉功能,也许是因为胎儿天生就爱听父亲的声音,所以胎儿对父亲的声音都表现出积极的反应。3.听经典诵读的录音。通过播放经典诵读的录音进行胎教,具有较好的便利性。不论是在休息或者做事时,都可以将录音作为一种背景音乐来听。经典诵读录音对胎儿的影响类似于经典音乐对胎儿的影响,但比音乐的内涵更具有丰富性和价值性。通过经典诵读实施胎教,不仅提高了夫妻两人自身的心性修养,同时也熏陶和强化了胎儿的德性与慧性,可谓一举多得。因为教育具有连续性,如果能坚持下来,在胎儿出生后,继续对他进行经典诵读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的话,那效果会更好。四、成年人诵读的关键。  成年人在儿童诵读和胎教中,都起到重要作用,这点在上面的论述中已经提到了。可以说,成年人诵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儿童诵读和胎教的效果。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成年人地诵读方法做一个简单地论述。首先,成年人地诵读,必须要把握好两个字和一个坚持。两个字是“恭”和“熟”。这个“恭”是指的“心恭”,“身恭”。“恭敬”的“恭”,诚信,信德无疑,礼德圆明,是恭的基础。没有这个恭敬心,没有这个敬畏心、没有这个处下之心,没有这个顶礼之心,就无法打开经文的宝殿,进而登堂入室。这个“恭”还包涵了一种清静,身心的清静,要将自己的心和身调节到一种清静的状态,空明的状态,这种状态才能灵悟,才能相溶,才能接受,才能展开。在颂念之前先把心身内部清理清理,将身形调整一下,进入整体性和谐性的松、静、自然状态,这也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和实现这个“恭”,达到这个“静”。古人还要求沐浴更衣,焚香而颂。连身体表面的清净也作为一种要求,可见这个恭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这个“熟”是熟练的意思。是说在进行经典诵读的实践过程中,要尽快地达到熟练的要求。所谓:“熟能生巧”,只有熟了,才能谈得上体悟。如果你还没有做到熟的要求,那么,你只是在形势上地念,根本不会产生什么体悟,诵读的效果也就无法产生了。一个坚持,就是说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有效果!  以上仅是我们的一点看法,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希望各位老师和朋友指正!同时,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对您开展经典诵读教育带来些许帮助!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5-9 01:00:18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很好,有启发.没人回贴是不是因为文章太长,没人耐心看完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5-9 09:37:5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很庆幸,我在怀孕6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听读《论语》、《三字经》了,看了以上的内容很开心,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5-12 08:37:29 | 只看该作者
去年冬季,带孩子听了一次《论语》课,当时的授课老师以带领孩子阅读为主,基本上没有解释每一句话的具体涵义,连陪读的家长有很多都不明白每句话的具体意义。回来后我自己组织几个小朋友讲起论语。教材选用的是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选读课本,我采用了多媒体形式,对其中的每一句话,涉及到的成语典故,多音多义字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给孩子们解释,半年以来孩子们虽说不能完全理解记住论语中每一句话的内容与涵义,但比起机械地朗读背诵,效果强得多。所以我认为经典的东西最好也要采取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辅导,这样会有助于帮助孩子们理解传统经典中精华的内容,真正发挥读经的效应。如果只为增加识字量或提高记忆力,那么阅读其它的的东西同样可以达到目的,甚至效果更好。读经最重要的应该还是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感悟传统文化中浓厚的思想内涵,这样都能体现出经典文学与儿歌、顺口溜的区别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5-12 15:55:39 | 只看该作者
挺好的,我儿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开始读《道德经》,然后再读的《论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8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4:21 , Processed in 0.07505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