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67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识字革命系列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7 23:3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 face="楷体_GB2312"><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识字革命系列谈<span lang="EN-US"></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识字革命系列谈之一:汉语难学是人为因素造成的</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最简洁最丰富最成熟最优秀而又最特殊的语言之一,但又几乎成了举世公认最难学语言最难写的文字,这是很不正常很不应该的。汉语难学是事实,但其原因可能有两种而不是一种:汉语或汉语教学的问题。实际上,这是历代某些文人和官僚刻意为之,是传统教育和官方文化特权主义霸权主义专制主义神秘主义伪精英主义贵族气息本质的表现,是为其脱离实践,统治、欺骗和愚弄群众的政治服务的。祖先创造汉字近乎完美,用不着多大聪明和过多比较,就能看出汉语的优势来。然而千百年来统治者政治愚民文化垄断,终于造成了这种局面。他们故意对汉语学习加上四把锁而愚人自愚: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加一把锁——古代中国的言文分离、书面语言之异于和难于口语世所罕见。书上记载的那些“之乎者也”文绉绉的东西其实是连他们自己也不曾那样说的、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内容和形式。他们利用权力把俗言变成文言使文字变得难学难解,再用语言霸权维护他们的权力。言文一致经过五四白话文运动才基本实现。至今仍有人以语言和文章化简为繁晦涩难懂为荣为高;从写字到成文又加一把锁——汉字笔画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符合人的运动特点和生理规律,而行文印刷却非要从右往左不可,这在书写时除了弄脏衣袖累痛手腕之外,没有任何必要。简直是违背规律,逆天行事!但是千百年来毛病当成传统,右行横排的改变更是现代才开始的,世界上不少华人至今未变;文章写出后又加一把锁:不加标点符号,使得许多语句歧义连连甚至不知所云,以致后人不得不做但又做不好的加标点“句读”成为一种“学问”。更为荒唐的是,人人都知道说话要喘气,文要加点句要断开并且辛辛苦苦地为别人为前人的章句加点,但自己却又不加标点再让后人断句,误人误己令人匪夷所思。有标点符号也是近现代的事情!中国的文人和官府怎么了?为何千年百年千人万人都在做着这种“搭桥——过河——拆桥”与人与己过不去的事情,几千年就是产生不出个标点符号来?客气地说这是保守僵化真愚蠢,不客气地说是故意误国害民!从说话到识字写字又加一把锁:无视汉字特点,对我国古代民间逐步形成的识字经验(如集中识字,韵语成篇,先读后写等)弃之不用,而照搬拼音文字的学习方法并成为定论,用分散识字的方法,识写理解完全同步的要求,以语法和词汇为中心,慢慢腾腾地通过教人说话来识字。本来中国人认识两三千个常用字就很有学问了,但他们就是不让孩子早识字,识字也只能用他们的笨方法,两三千字非学七八年甚至更多不可。前三把锁基本被五四运动砸碎了(其实这种改变本身没有什么复杂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观念。言文一致不要投入任何资金技术,左行竖排变右行横排更没有任何损失,而只要加注标点符号,就取消了“句读学”这种几千年的大“学问”),第四把锁则是某些近代革命者学西方学歪而成为民族虚无主义的又一例证。如果说最初的改革者忧国忧民动机是好的,是为了让人更好地学习汉语而改革文字,他们研究出拼音来还是一个不小的功劳。那么后来的“改革”者则像世界上众多异化了的改革一样早已背弃了改革的初衷,为改革而改革,为他们“改革者”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学说而改革,他们让目的为手段(当然是为他们自己的手段)为他们自己服务而不是相反,最多搞出些毁誉参半的东西。许多人不惜昧着良心地用最恶毒的语言诬蔑汉字,美化拼音文字,他们系统地形成并维护着他们的“汉字落后论”、“汉字难学论”、“拉拼万能论”、“幼儿识字有害论”等观点,不管其主观愿望如何,客观上他们成功地妨碍了中国人学汉语,更阻挠着汉语走向世界。中国人教中国人学习汉语尚且如此,对外汉语教学就更谈不上科学了,教外国人学习汉语中并不存在的“句型”(中国人从来没有学过什么句型,人人一天就要说几千个句型)和词汇,考试更是故弄玄虚洋洋得意地考许多汉语并不需要甚至不存在的东西。他们的学术地位和既得利益建立在“汉字难学论”上,任何相反的意见和做法必然受到他们的反对。美丽的汉语成为让全世界人望而生畏生厌的既向往又无奈的事情,这真说不上是害了人家还是害了自己!汉字难认难写难理解似乎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真问题!少慢差费地学习汉语,既是物力和时间的浪费,更是对生命和创新的摧残!破除第四把锁使汉语成为世界上最好学的语言,决不比前三把锁困难,而障碍同样来自于人的阻挠。</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汉字是先民的伟大创造并不断完善,比四大发明更早更重要,但后人很少研究其实质而只在表层上着力甚至搞歪了,在不应该的地方进行了过度开发,正如罗盘用来看风水,火药做成鞭炮驱鬼辟邪一样,汉字也成了少数人书法艺术和文字游戏的工具而不是多数人的武器,很少有人深入研究过如何让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和发展它,倒是有太多的人在设障、破坏、戕害它。中国从古至今书法家数以亿计,书法作为个人爱好有意义,但对中国文化发展有多大用处?可以说中国自孔子以后少有人研究和发展教法(今天的教学垄断、专制、应试第一,还远远不如当年的孔子,当年孔子既无权也不会这样教),自许慎以来少有人研究过汉字本身(自许慎以来的字典词典没有多少创新),而自周兴嗣以来则少有人研究汉字本质和汉字教学法(周兴嗣《千字文》的集中识字、韵语成篇、先认后写的识字方法很有道理,但周本人没有上升到方法论高度,后人更是如此,《千字文》出现一千多年没有编出一本超过它的识字教材)!汉语学习至今仍然处于茫然甚至悖谬的状态,还谈不上科学!汉语千百年来被太多的人无情地破坏、歪曲、诬蔑、埋葬着,他们“不善操舟而恶河之曲”,无意有意地误国害民,愚人自愚。然而汉字美丽倔强,有灵有性有生命,有着内在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几千年来都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传承中华文明,维护中国的统一。当人自以为是强其所难时,它以最严厉的方式惩罚人,它似乎是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就证明了汉语教学的失败。必须推倒强加在汉字身上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汉语教学必须改革,要认识和发扬汉字的优长,还文化于人民,让世界都分享汉语的美丽优秀!如果说文化专制主义对汉语学习故意加锁设码,那我们就是开锁解码;如果说它把黄金当作石头,那我们就是要重新点石成金;先人给我们创造了美妙的汉字,那我们就要重新认识汉字的美,使之不再难认难写难理解!让汉语难学不算本事(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可以只有一米,但要问最远可以多少,那可以有亿亿亿……公里),让汉语变得好学才算本事。你的方法使人学习汉语难不一定证明汉语难学,他的方法使得汉语好学则足以证明汉语好学!“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科学和真理从来都是简单的易懂的,繁琐和晦涩决不是科学。我们认定现今繁难的汉语学习方法一定是错误的人为的可变的,相信“学在民间,道在山林”,民间也一定创造和研究出了很好的方法。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识字革命系列谈之二:汉字本质新论</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表意的汉字在世界文字之林中异乎寻常,它的创造显示出我们祖先与世不同的文明传统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它与拼音文字极不相同,因而二者也应有不同的学习方法。用种麦子的方法种水稻水稻必然最差的作物,如今汉语成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也是教学方法的根本错误造成的。</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span>诚然,语言无优劣,但学习有易难。用一位朋友的话说:“最好的语言是学少而知多的语言。”可以看到汉语更具有这种特点。一方面,象形字与实物还有着直接间接的联系(如从山水牛羊等字中还能看到实物的影子);另一方面,字形又与读音实现了分离。形音分离看起来是缺陷和不足,实际是优长和高明。文字是(口头)语言的记录者,声音是流动的思想,转瞬即逝无法把握,文字把这种流动的东西固化物化,使之长期存在乃至永恒。但文字很难既记声又记形,汉字最大限度地达到既表音又记形。各国的山水牛羊都差不多,但表示它们的语言也许有数百种,然而只有汉字还能看到山水牛羊的影子,而从英语的mountain、water、ox、sheep中却根本不能。拼音文字记的是声,与实物没有任何相像,但与发音一致,识全字母或许基本就能见字即读,但人可以读出却可能根本不知其意,他的“识字”有时并不是真正的“识字”而只是“识字母”而已。而在汉语中,文盲根本不认识他说话中包含的字。知而不识(会说不会认)是全世界的儿童和文盲的共同特点,但“识而不知”却是拼音文字独有的特点,因而其真正的识词量很大,初学似易,深入很难。汉字不识就是不识,但人真正认识了这个字(词),他也差不多就理解了其中的意思(过于专业的知识除外,但就是这一部分,汉语也比拼音文字好得多,比如中国人认识了“大肠杆菌”其意思就基本理解,而在外文中据说极难),其识字量并不大。汉语中的“识字”是真正的识字。由此可见读书上学一定要把识字放在第一位!汉字是音形意的统一,常用的就那么三两千个字,初学看难并不难,深入更容易。</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然而,仅仅汉字的数量少还不能说这就是优点就是抓住了本质,关键要说明为什么这么少的字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足以表达丰富的思想、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这才是事物的本质和真正的优点,而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汉字本身差不多就都是词了,而且汉字极其活跃,组词能力特别强。</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汉字和拼音文字都要面对新事物,表述新认识,即要产生新的概念、范畴。任何语言造词时都有组词的痕迹,但拼音文字组词性质较弱,一般是造个新词,而汉语一般则是组个新词,比如导弹在两千年前不存在,但导和弹字两千年前就存在,汉语认识和理解的负担就比拼音文字轻多了。汉字本身已经表意,是音形义一体地、立体式、网络状地表示事物,容量很大,字再组词和词组当然就更适于表意容量更大。世界上没有任何语言像汉语一样用如此之少的常用字(基本相当于西方的单词)组成如此之多的常用词(相当于西方的单词和词组)。组词显然比造词简洁合理。年长日久二者就有了数量和质量的差别。拼音文字单词几乎天文数字而且每年还在大量增加着,而汉字三四千个足矣够矣!中国今天的常用字,也差不多是古代就有的常用字,我们很容易看懂三两千年前的文献,言文基本一致后的书就更加好懂。可以断定几百年后的中国也造不了几个新字就能适应科学发展(大不了造些“钌”“铑”“钯”“氢”“氧”“氮”之类字,而如果中国科技发达世界领先造字就会更少),足以应付知识爆炸。由衷感谢先民创造汉字为我们留下了既十分简洁又无限丰富的发展空间。而据说西方人能看懂五百年前的著作就得极有学问才行,现代英美报纸有的每天还要注上生词才能让人看懂。汉字的组词能力之强是人们想像不到的,汉字的生命力也在于运用,在于组词知词用词。词是字的组合但又不是简单组合自由组合,词是实践的需要和纪录。一两岁孩子就会说“门”字和“下”字,但他决不知道和理解“门下”这个词。</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7 23:40:28 | 只看该作者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关于集中识字,韵语成篇。我借鉴古代《千字文》的成功经验,编写了<span lang="EN-US">2800多个字却包括了小学六年要认识的2500多个常用字在内的《爱我中华识字歌》。《千字文》是南朝人周兴嗣编写的,至今不少人欣赏和使用,可见有其内在原因,但道理和优长何在?周兴嗣和后人都没有上升到方法论的角度。其实就在于汉字可以集中认识。四字一韵较雅致较连贯的韵律也是最好编最好记的韵律(很难设想编个几千字的五言六言七言的识字歌,儿歌类故事类识字教材没有流传下来也证明它们有着致命弱点),而这是拼音文字绝对做不到的。《千字文》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没有理论说明,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发展。其自身也有不少问题,一是选字太少,只识一千字等于没过识字关;二是选字不精不雅,很多未必是古今最常用字,大概是作者只用了自己编着顺当的近千字;三是据说是一夜编出,因而疏于锤炼,词句并不甚精美,用典过多也不利于学习。在今天已不适用。但其方法值得继承发扬。集中识字、韵语成篇、先认后写自古以来民间形成的最好方法,这也是很多人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共识,有趣的是,甚至一些外国人编的教材也采用了集中识字的方法,笔者就见到了韩国人编的两种汉语《千字文》。民间现在推行的许多快速识字教材不约而同地用了集中识字、韵语成篇的方法,区别只在于水平高低。现在多数教材不精不通集中度不高,许多佶屈聱牙似通不通,类似字的堆积。如一本自称《中华字经》的书中充满了“笃录甚很,紊奏芜鄙。瑕疵兑玷,吝啬阐惜”之类,真不知依何理是何意!须知,“我们”是词,而“们我”不是词!汉语教材要说汉语,不成话不成文的东西正如刘勰指出的:“一字诡异,则群句震惊;三人弗识,则将成字妖矣”。《颜氏家训》也说:“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诵读,三也。”但有意思的是,就是再拙劣的集中识字教材,也比现在的分散识字教材的综合效果好得多。“教育”部门仍然用分散识字方法进行对内对外汉语教学,实在是过莫大焉!</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关于先认后写,识字第一。汉字并不难认不难说。识字多和快就等于交给了初学者一把打开智慧宝库的钥匙,是授之以“渔”而不是“鱼”,这也是解决书写和理解的前提和关键。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失败,教材课标也承认识写不必完全同步而加快识字步伐,不过他们仍然采用分散识字的方法就是了。必须明确,让已经会说话的中国孩子和外国初学者快过识字关后,教师一切都好办,学生自己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主动性。当然也只有汉语才能如此之快地过了识字关。</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关于阴文描红,写练同一。汉字是方块字,我们承认有难写的一面,但写好又是一门艺术。用阴文模板让学生描红一二百个课文中的字,就解决了孩子和外国人初写方块字的困难。现在的写字板只是成人练字用效果不错,而初学者使用更有必要。孩子初学写字,手还发抖;外国人更没写过方块字。让他们在模板中写,这就变平面模仿为立体模仿,变被动为主动(比手把手教他写还要好),不会写的会写了,会写的写好也不难了。</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关于随字组词,熟字开花,集中识词,识解统一。我的方法是让学生随字识词,比如认识十个字就学习这十个字之间相互可以组成的词,认识一百个字、一千个字都是如此,2500多个常用字相互组成近六万词,我精选了四万左右最常用词。这是我的创造,初衷只是让孩子不背书歌加深对字的印象,而实际作用比这大得多,这涉及到了汉字更为本质的东西,使得汉字难认难理解的问题不复存在。这大概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也是任何一本词典没有这样排列过的!比如“天”就在2500个常用字中组成了五百多个词!语言专家都说“汉语是以单字为基础的二次构词法为主”,但到底哪些字能组多少词,大概也都不甚了了吧!看到可以这样集中识词,对于汉语的本质和魅力我们有了更为切身的感受,对于学习汉语的问题和方向也许有了新的体会了吧!</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关于随字集中识佳句。如果说识字识词可以集中,那么我更进一步集粹中华文明,精选格言警句,让人们在最早的时候用最短的时间掌握中华文明的精髓。文字是文化和文明的载体,识字归根结底是要掌握文化和文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在为政为文,立身处世,更不用说写景状物上留下了无数绝妙好词,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是我们非常需要发扬光大的,在识字识词的同时学习佳句,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如果说识字是了解中华文字,集中识词是了解中华文化,那么集中识佳句则是让人们了解、热爱、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我这是在不自觉中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增广贤文》等中国千百年来行之有效的方法综合了起来并加上了我的集中识词和阴文描红。幼儿识记力强不必甚解接受薰陶即可,其作用体现于未来体现于一生,“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苏辙);中小学生则直接通过这些认识中华文明,认识真实的社会;对外国人体味中华文明,提高自身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至于成人阅读本书更有必要,这不仅是他们参与和指导孩子学习,提高孩子和自身文化水平的恰当教材,更对他们为人为文有极大帮助。</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综上所述,这五条原则结合,音形字义一体,识写听说兼顾,使学生真正成为字的主人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五六岁孩子一百个课时掌握一般没有问题。外国人半年内绝对能过读写听说关。这就使汉语成为世界上极好学也不难写的语言,识字(甚至写字)像说话走路一样几乎成为中国人的本能,在学前在家庭(至多一年级)就能解决。汉语有着独特的美,这是一种人性美智慧美从容大度的美,学习汉语的过程和方法更美更独特,汉语和如何学习汉语共同构成汉语文化汉字文明美的一部分,这种独特的美本身就是灿烂辉煌的汉语魅力和优势的表现。识字革命的意义是无可估量的。</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识字革命系列谈之四:识字中对音形字义的掌握不必同步</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现在识字学习效率低下的第一个原因是分散识字,第二个原因就是要求学生对字要达到“音形字义”全面掌握,读写用完全同步,这个要求似是而非极不合理,大大放慢了识字速度。这是从教者、研究者、专家自身而不是从学生、从从实践、从汉字本身出发的要求。所谓“音”,就是要会发音能说出来,而这是每一个有说话能力的中国人都掌握的。据研究,学龄前儿童所说的话中包含的汉字在一千以上二千以下,能够组织出来的词汇就更多。至于成人文盲就更不用说。幼儿和文盲的困难和限制在于只能借助声音学习,只能借助声音体态等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需要听人家讲以后他才能知道,才能思考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否则就是不可能的甚至是搞反了的。他只能以自己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和同样活生生的人打交道,以他的亲身接触为限度,只能进行即时交流,用哲学的话说就是“声音和人是直接同一”不能分割的,人的声音与人的肉体共存亡。人类创造的成果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体现、保存和传承的,我们的世界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文字的世界数字的世界,文盲和儿童最大的不便就是不能享受和接受这种成果,他不知道形形色色的文字说的是什么。面对充满文字符号的世界,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是我们非文盲想象不到的。文盲眼中的世界是一个残缺的世界,当然这可以通过识字来解决。</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所谓“形”,就是要能认识汉字,你写出来他能够认识。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像一幅图画,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会说的不一定能认识,但认识的就一定能说能用了。声音是思想的“外化”,是流动的思想,那么文字则是思想的“物化”,是凝固的思想。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以后就有了更广阔更长远的存在甚至永恒,其意义也更加重大。文字和人不是直接同一而是可以分开的。它使人的思想成果并不随着人的活动停止而停止,并不随着人的消失而消失,可以长期存在甚至永恒。孔子死去两千多年了,但他的思想还存在还在影响着我们,而孔子的爹,孔子的许多同代人到底想、说、做了什么我们实在无从得知而成为万古之谜。历史上一定有无数伟大的思想没有流传下来!多么可惜啊!文字使思想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扩展了。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和原因,识字则是一个人有文化和大大发展自己智力的标志和途径,因而绝对应当把识字放在学习的第一位。识字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使人摆脱了作为自然人必不可免的局限性,可以在广阔乃至全世界全人类的范围内接受信息,向古今中外的人学习和与之交流而不必亲身亲见,他面前打开了一个无限的天地。因而学习也就应该把这作为第一位的任务而抓紧抓好不能以任何理由耽误,更何况它并不是最难而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现在的学校却忽视了这个任务。本来孩子说话已经包括了一两千字,学习应该考虑尽快让他达到和超越这个水平,学习应当有适当的超越性。但是进了学校以后却把他当作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外国人似的,从比如说 </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人手口刀马牛”学起,一年下来学了三五百字,六年也才两千多字。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熟悉了的东西变成了不会的东西,扼杀了人的兴趣爱好和创造性。现在语文教学在第一步也是在根本的问题上出了错。</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所谓“字”,就是要会写,认识了的字要同时能够写出来。这个要求使得识字的速度大大放慢了,而且看似合理其实不然。说话先于和易于识字,识字也要先于和重于写字,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它们齐头并进同时完成。识和写本来就是两个阶段两种水平,可以而且应该把它们适当分开,这既是承认现实,也是加快学习的方法。可以断定: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认识的字词要比写出的字词为多。汉字是象形文字,和翻来覆去就是二三十个字母组成的外语单词相比,初学者写汉字有一定难度,而写好后则是一门艺术!这种特点是汉字的一种不利,也是汉字的一个优长!识写同步就是扬短避长!应该理解和顺应这种相对难写的特点,把难题适当推后一点才是扬长避短。识字是学习的开始,汉字就这么三两千字,会写本是不成问题的事情,但儿童由于识字少和手的协调能力差等,一开始会认而写不出或者缺胳膊短腿地写错几个字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罪过”,继续学下去把认识了的字写出来不成问题。要求会认就要会写只能以牺牲识字速度为代价而误入歧途。这也违背了汉字的成字规律。汉字绝大多数字都是由一个以上的字组成的,还真难找到几个不是由其他字组成的汉字,越复杂的字越是这样,它实际上并不难认也不难写。就像书法家喜欢写复杂而不喜欢写简单的字一样。让学生尽快地过了识字这一关,他识的字越多,他看复杂的字就越简单,写正确的能力就越强。起初只要求他会写简单的就行了,不要因此耽误了识字的速度。学得慢不一定写得好,写得好的办法恰恰在于多认字快认字而不是少认字慢认字。只学几个简单的字时的确很难认很难写,但是后来他认识了更多的字就不难了。这样读写分开不求绝对同步,汉字的劣势就变成了优势,或者说我们真正掌握了汉字的规律。反之则把优势当成劣势!这是识字速度慢下来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要改革和改变的主要方面。有的学校强调“会写”,已经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7 23:41:19 | 只看该作者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span>识字革命系列谈之六:中国文字改革指谬<span lang="EN-US"></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一、文字改革总评价</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改革中国文字曾经是一个很响亮的口号,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名称也曾存在了很多年,如今主流派语言文字学家差不多都是改革派们的传人。文字改革委员会十几年前就换了牌子改称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了,曾经作为改革方向和目标的废除汉字,汉语走拉拼化的道路的事情也被无限期地推迟了。然而为什么不再这样提这样做,这样提这样做到底对在何处抑或错在哪里,这些年来并没有谁出来给个说法或者进行讨论,像在其他许多问题上一样,中国人并不进行或者不允许进行深入研究和学理探讨,而汉语难学的问题更没有很好地解决。无可否认的是,人们汉语水平日见退化,汉语在外(英)语面前节节败退。我们有必要从根本反思一百多年来的中国文字改革,评说其是非功过,推进汉语学习,完善中华文字,发展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明。</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我的研究证明,中国最早的汉字改革者初衷是让汉语更容易学习,这个值得肯定,也功不可没。至于后来的众多改革者,则像世界上许多改革者一样,改革和他们的方案成了目的本身,他们只是为改革而改革,为自己的虚名实利而改革,早就走向了反面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者。文字改革者从一开始就认为汉语难学的原因在于汉字而不是汉字教学方法,而这种认定是根本错误的,但是他们百多年来“一条道走到黑”,这就决定了他们所能达到的有限程度和最终命运。他们最大的成功是在一个重要的细枝末节问题——创制拼音、推广普通话——上取得了胜利,他们做了一件至今毁誉参半今后也很难说的工作是简化汉字,至于至今一些人还在(想)走什么取消汉字用拼音,什么一语双文这种既不得人心更大谬不然的死路一条,则是“自古君王不认错”的私利至上,连其动机都值得我们怀疑的了。</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二、早期文字改革者对汉语的诅咒</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与历史上的文字改革不同,近代汉字改革有着强烈的政治背景,是对中国落后挨打民族生存危机的反思和反应。汉语难学,汉字落后,中国落后三者似乎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与此对应,拼音先进, </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拼音好学,西方强盛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似乎也是不言而喻的。看看早期文字改革者对汉语的诅咒,简直不能相信出自中国人之口。这里略引一二,证我非诬。</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随着西风东渐,全盘西化的呼声在20世纪中国不断高涨。于是,谭嗣同号召“尽改象形文字(按,即汉字)为谐声(按,即拼音文字)” </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蔡元培认为:“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钱玄同宣布:“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减省现行汉字笔画是治标的办法.……治标的办法实是目前最切要的办法”。 </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中称,“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钱玄同希望中国能废除汉字,因为“处处都足以证明(汉字)这个老寿星的不合时宜,过不惯二十世纪科学昌明时代的新生活”。 </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汉字拉丁化的发起者和领导者从二十世纪初就从政治上将汉字定性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压迫劳苦群众”的工具。1931年9月26日在海参崴召开的,吴玉章等人参加的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这一指导中国文字改革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其第一条原则称:“大会认为中国汉字是古代与封建社会的产物,已经变成统治阶级压迫劳苦群众工具之一,实为广大人民识字的障碍,已不适应现在的时代。”(转引自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8年12月第一版,第58页)三十年代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左翼作家瞿秋白说:“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瞿秋白文集二卷六九○页。)在瞿秋白眼里,拉丁文字是印有ISO9001标签的抽水马桶,代表先进文明。鲁迅认为“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倘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鲁迅全集六卷一六○页)鲁老先生断言,“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废除汉字,“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这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最高指示”。陈独秀与胡适也是主张废除汉字的。只是胡适态度稍显温和一些,认为一切都得慢慢来,先把汉字变成白话文,再谈消灭汉字,因为文言文里有太多的单音节词,“决不能变成拼音文字”。胡适持此主张,虽是权宜之计,但他的白话文运动让汉字这个“象形文字的残根余孽”能爬出中世纪的茅坑,多少算是救了汉字。具有中华民族骨气的老一辈的科学工作者认为, </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汉字是古代与封建社会的产物,已变成了统治阶级压迫劳苦民众工具之一”(中国新文字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汉字拉丁化新文字的原则和规则》第一条)。中国语文学界的“大师”和“宗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国际舆论相呼应,认为“电子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汉字行将就木”。吕叔湘先生于1983年3月6日重申他过去的、一贯的关于汉字落后论和汉字拉丁化优越论的主张。他说:“拼音文字能机械化,汉字不能机械化”(《吕叔湘文集》第四卷,第91页);“汉字加文言,配合封建社会加官僚政治,拼音加语体文配合工业化社会加民主政治——这是现代化的两个方面。”(《吕叔湘文集》第四卷,第116页);汉字书法“这一项艺术注定了要衰落”,汉字“现在通行的老宋体(其实是明朝后期才有的),实在丑得可以,倒是外国印书的a,b,c,d,有</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時</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候还倒真有很美的字体呢。”(《吕叔湘文集》第四卷,第<span lang="EN-US">113页)。他的结论就是汉字不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参见《吕叔湘文集》第四卷,第134—138页)中国汉字拉丁化的权威刊物《语文现代化》丛刊1980年第一期宣告:“方块汉字在电子计算机上遇到的困难,好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衰老病人”,“历史将证明:电子计算机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也是汉语拼音文字的助产士。”(《语文现代化》1980年第一期,第71页)与汉字“行将就木”论相配合,另一方面,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叶籁士和秘书长倪海曙公开与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和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规定《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拼音文字的原则唱反调,大造《汉语拼音方案》就是“拼音文字”(参见《语文现代化》1981年第五期,第62页、第89页)的舆论,急切地为“汉语拼音文字”“助产”。</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三、文字改革者的错误何在</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文字改革者的出发点是要变汉语的难学为好学,让人民更好地掌握汉语。但是汉语难学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而不是定论,即使真地难学也有汉语不好和汉语教学方法不好两种可能(可以把任何一种东西搞得很难,只要我们有垄断权),而汉字改革者认定是汉语的问题汉字本身是落后的。他们的错误有四:一是认定问题出在汉字上是他们根本性的错误,二是随之而来对汉语的批判和对拼音文字的赞美也是错误的,三是他们的种种“改革” </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除拼音注音外)也都是错误的失败的,而坚持错误和以权谋私则是错上加错。</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关于汉语是否难学拼音文字是否好学。这里不说从古至今都有很多人很早很好地就掌握了汉语证明汉语并不难学,只说其难学我也证明了不是汉语而是汉语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是历代某些文人和官僚政府刻意为之,是传统教育和官方文化特权主义、霸权主义、专制主义、神秘主义、伪精英主义、贵族气息本质的表现,是为其脱离实践,统治、欺骗和愚弄群众的政治服务的。</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关于中外语言文字,我对双方进行了比较,证明汉语并不难学,拼音文字并不易学(许多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文盲并不少,中国人学习英语也证明英语并不好学)。至于写的问题,这与识相比是第二位的问题,拼音文字好写是真的,而汉字只要认识它,会写也不难,汉字可以识得多识得快,会写并不困难,写好则是一种艺术。至于说语言与发明创新有直接关系,汉字妨碍中国人发明创新,这更是一个伪问题。而汉字是否与计算机相容,这更不是一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1-10 23:12:17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好文章多发一些,让大家都读一读。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1-11 01:43:13 | 只看该作者
极好的文章!!!我认为常用的3000字,最迟在小学二年级就可以识完。小孩子先解决认识字,再解决书写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1-11 14:08:28 |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1-11 15:44:0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推荐《爱我中华识字歌》,搜索了一下:《爱我中华识字歌》开头部分(2720字。有拼音、注释和VCD、卡片,略) 锦绣中华,富饶辽阔。傲立东方,地大物博。候呈五类,北冷南热。时差越四,东晨西夜。 陆疆绵延,十余邻国。沿海岛屿,伍千多个。绿洲良港,伟岸岩坡。山峦叠翠,万里沃野。江河奔腾,浮光金跃。无际森林,狮奔兽穴。虎吼狼叫,鹰飞鸟窝。苍茫草原, 肥驴壮骡。牛羊满圈,兴旺牧业。燥烫沙漠,旱舟骆驼。水底世界,鱼游虾乐。神州可爱,到处春色。紫禁皇陵,雕梁画栋。宝阁名楼,蓬莱仙境。寺塔庙观,布达拉宫。墓碑石窟,编钟陶俑,岳坟悼英,昭君独冢。赵县古桥,卧波霞虹。苏堤垂柳,扑蛾巡蜂。钱塘涨潮,怒涛排空。湖秀池绝,潭渗泉涌。赤壁遗址,触挠犹红。边关要塞,孤烟曾青。 壶口瀑流,嘉峪恢宏。版纳串珠,九寨碧逞。雪域藏村,烦躁定静。夕焰广照,朗玛齐晴。太鲁献珍,滨滩亚龙。镜泊走船,一碧万顷。银装素裹,松花溜冰。三峡豪奇,巍峨泰衡。各岭挺拔,释佛幻梦。丝绸暮道,怪崖异洞。肉厚汁多,哈密库洪。自流灌溉,葡萄坎井。废堡垮塌,兰亭美景。够朴蜡染,崭新风筝。廊坊戒台,厦门官厅。伊犁咸阳,昆山仪征。悠久历史,灿烂辉煌。炎黄二帝,传说先王。尧舜禹汤,周朝继商。秦汉两晋,南北隋唐。宋元明清,封建毙亡。乱臣贼子,主昏辅奸,丧德扰民,陷害僚员。阳奉阴违,挑拨离间。趁便渔巧,迷惑视线。剥削压榨,灾根本源。威吓蝇营,纲秩混乱。贿赂勒财,刮及贱犬。拘押侦讯,刑法很惨。罗织罪状,乃辟狱监。造谣诬蔑,诱供亦惯。屈死未央,衔黑负叛。血脉贯续,婚姻家族。诸辈称谓问辨仔细。祖宗爷奶,爸妈叔父。姨婶舅姥,姑婆伯母。兄弟姐妹,娘哺爹育。栽培儿孙,孝翁媳妇。夫妻缘分,感情第一。偶出矛盾,初恋常忆。督促鞭策,共勉激励。甘辛与尝,白头比翼。我在社会,如苗居壤。沟通必需,健康成长。谈吐文雅,举止端详。秽语脏话,自损形象。衣着干净,脸润志爽。唇含微笑,永保舒畅。亲戚朋友,危困应帮。欠债须还,损坏赔偿。见义当为,邪恶不让。访贫问穷,美德高扬。学习理论,提高觉悟。锐意进取,积极向上。忠于职守,敬业尊岗。钻研技能,增加素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1-12 14:06:59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的一篇文章,感谢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1-25 19:52:5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非常好的一篇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1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6 02:50 , Processed in 0.08762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