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99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衫先生李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5 13:55: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table class="blackbig"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3%" border="0"><tr><td class="black" align="left"><font id="zoom"><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wx216.com/news/upload/images/20051227/1135645258373.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归传统文化——记长衫先生李里之一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一个人的名字,而与这个名字相连的总有“长衫先生”、“ 国学大师”这些称呼,我们甚至可以不时在媒体看到他的照片,身着淡蓝长衫,年轻而儒雅,他就是李里,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教师,今年29岁。   李里出生在重庆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的祖上有“小三苏”之称,琴棋书画样样皆通,生活在古典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李里从小就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觉得那就是最好的东西,他继承外祖父的艺术天赋,从小就有过人之处,他三岁习画,作品先后在英美法等国家展出,9岁时作的《西游记》长卷画还被美国博物馆收藏,小学期间已读完《石头记》、《论语》、《孟子》、《大学》等古书,27岁开始潜心写作《国学通传》,被人称为“才子”。   读书为明理不为考试的李里,初中毕业后放弃了读高中和大学,一门心思钻研国学,在他看来,现代教育或许并不适合他自身的发展。他14岁时开始在家自学国学,深深地沉迷于神奇瑰丽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了自考中文本科的文凭。他多年来游学四方,从16岁开始,游历古迹、遍访名师;在重庆华严寺整理藏经楼中,他挑灯夜读,读遍寺中所藏经书;惊叹于中医的神奇,他师从90多岁的老尼,学会了开方济世。   李里说: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你把立德、品质,这些做人的根本东西都做好了,还有剩余的精力,才来学习这些零星断续的知识、学问,所以做人是根本的。   为了维持生计,李里曾干过报社校对、卖过报纸、当过农民,在罗汉寺藏经楼整理过古籍,也教过小学、中学,但“国学”始终是李里的固守:他说他“以中国文化为家,国学为瓦”,用线装书、手写小楷、狼毫毛笔、桃木古典家具营造起了一个自己的世界。   从13岁那年自作主张为自己做了一袭长衫之后,那身长衫他就再也不肯脱下了。2002年,李里走进川师大校园,成为名副其实的“长衫先生”,他潜心研习国学,视复兴国学为己任。虽然寓居乡里,但是,他的名字却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   中国历史地理学创始人92岁的侯仁之先生,与前来拜会的李里交谈后,称其为“青年学者,儒家风范”。中国诗词古文家周汝森老先生赋诗一首赠李里,“少无流俗韵,赋性异同伦,古籍胸中蓄,华章笔底新。翱翔师浩瀚,游处友龙鳞,求索如饥渴,时时获至珍。”   现在每个星期天的傍晚,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底楼的大教室里便座无虚席:来自各个院校的大学生、博士生、教授乃至政府公务员把走道都挤得满满的。他们来听的,竟是一个28岁、一袭长衫的年轻人讲的古文。   李里对古文、艺术、佛学等都颇有研究,看到身边的人对此一无所知,在深感痛心的同时,他也坚定了要将传统文化精髓传播给大众的决心。现在,李里小有名气,每周听讲座的人越来越多,可当有人建议适当收费时,总是被他一口回绝。他说:“有人愿意听,说明我讲的东西有价值,借古是以开今,好的东西应该让更多人知道。”除了开讲座,遇到倾心于传统国学的学生时,李里还会免费对他们进行悉心指导。因其独特的教学方式,他的家被称为“现代私塾”。   两张太师椅,一方雕花桌,先师孔子的画像下,笔墨纸砚和青瓷花瓶相映成趣。在这样幽雅的“陋室”里,儒雅的李里用洗衣机洗着长衫,用手机解答学生的问题,用电脑浏览着外面的世界。累了,他会打开电视机看看今天的新闻;饿了,他也会踱出花香四溢的小院,到闹市中吃上一顿麦当劳……在记者和学生、老师们的眼中,他是如此的矛盾——看起来跟社会如此格格不入,却又融合得如此和谐。   2005年7月的一个周末,李里在大慈寺参加一个会议,原来,作为成都市5大寺庙之一的大慈寺,正在积极采取新的举措,他们计划推出禅茶表演、禅诗讲解等活动、加强与国内外佛学界的交流、请来李里开办公益讲座、讲授传统文化,以扩大佛学影响,振兴大慈寺。在会上,谈到即将在周末开办的讲座,李里表示:佛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中国文化的复兴要靠中国文化的各个部分共同努力,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佛学发挥的作用相当大。能够在一个比较集中的环境当中,来开展佛学和中国文化的宣传,介绍传统文化、佛法等,给对此感兴趣的社会各界的朋友,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开会的间隙,在大慈寺内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庭院中,记者向李里提出了几个与国学有关、而人们都比较困惑的问题。树叶间撒下上午的淡淡阳光,蝉声不绝,李里手执一把素扇,长衫飘逸、年轻俊雅。说话的时候,他那晶亮的眸子中闪烁着灵气,谈吐自如的神气中显示着才华,中国古典文化仿佛已经融入他的血脉,说到国学的内涵,以及宏扬国学的意义,他显得充满自信、雄辩滔滔,言谈间涉及的一些典故,他都信手拈来、倒背如流:   “要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下最重要的就是构建民族自信。民族自信可以通过了解我们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来构建,国学,是我们文化的精髓,所以我们说是通过国学来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   那什么是国学?国学是鸦片战争之后,西学来到中华以后,我们的仁人志士为了和西学相区别,提出的一个概念,与西学相抗衡。这个概念是指:凡是中国固有的学问都称为国学,具体地讲就是“经史子集”。“经”:就是传统的经学、儒家的意识形态;“史”:就是历史、方方面面的史书,黑格尔说:“中华民族是最擅长保存自己历史的民族”;“子学”,是除开儒家思想以外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它包含哲学、科学、宗教、艺术、天文立法、医学等等;还有就是“集学”,“集学”是指中国的纯文学,如:楚辞、汉赋、魏晋的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文艺理论。   看到李里穿长衫,许多人会觉得,这是不是不合时宜,又或者是在作秀?而对于他所提倡复兴的国学,有人又认为那是一种黄昏中的学问,那么,在当前的时代,我们应当怎样来认识复兴国学的价值呢?李里说:“我们当代提倡的国学复兴实际上是什么呢?其实是我们传统的经学,因为建国50年以来无经学,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人信奉的那些价值准则、人生标准、理念解构了,现在需要重新复兴,就是复兴国学,它指的是一种民族精神、爱国情怀、对人生、社会的价值标准,即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生活、面对世界、面对国家、面对人民……这是当今所谓复兴国学的核心。   至于说国学是不是没落了、是不是“回光返照”,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经学?经学要解决的是只要有人类在就必然遇到的问题,在儒家的经典里:四书五经、包括十三经里面,它所关注的,是人类生存都离不开的问题: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娶妻生子……。人都是有困惑的,只要人类有困惑在,经学就有永恒的价值。我们祖先的文化,是一种超乎科学之上的永恒的东西,它既有深度也有广度,任何时空的人去解读它,都可以从中获得答案、获得收益。   国学的衰落是一种迫不得已,是在特定的时空下的暂时的衰落,而它的永恒的魅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光是中国,西方也会认识到。现在的文化发展到这样的状况:西方文化占了主导地位,所谓一体化、全球化,实际上是以西方文化作为全世界的标准,这本身是有问题的。随着世界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成熟,第一,各个民族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各种文化都应该得到肯定和包容;第二,在众多文化的竞争当中,西方东方、诸子百家之学,哪一个是指引人类光明的,那个就是经,以后在全世界大同之后,这个东西就会出来。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不离日用行藏外,直到先天未化前”,不离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教你怎么处理日常生活,把日常生活处理得恰倒好处的时候,就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经典里早已经很明确地谈到这个问题,而且谈得非常之深透。”   在讲授中国文化之外,李里身居乡里,穿长衫、着布鞋、读古书,写竖排的繁体字,虽然有博大的中国文化作为他的精神内核,但他为什么要在这个内核之外刻意保持这样一种形式呢?李里这样解释:“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才是君子。中国所谓的文化,就是被文所化,什么是被文所化?就是你的衣食住行、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要有文气,那就是文。所以文庙、孔庙里面,有“斯文在兹”。这个“人”和“文”是一体的,人是文的载体。所以真正的文化人要被文所化,而当代的知识分子,知识是知识,没有转化成人格。中国传统的读书,读书是要转化气质的,所谓脱胎换骨,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许多文人来成都,都称赞成都的文化氛围好,那么,身在其中,又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李里怎么看成都的文化氛围呢?李里的回答仍然很有他自己的特色:“按照我们中国文化八卦的方位来说,“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西南地方正好在坤位上,坤属土,就是大地,按五行来讲“金木水火土”,西南属土,而在人体里面,土是脾胃,脾胃可以孕化万物,西南为什么是天府之国,因为物产丰富,为什么物产丰富?因为它五行属土,土就可以生长万物。这样,西南自古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承的地方,在五代十国,文化的传承开始断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当时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南唐,一个西蜀,西蜀就主要是指成都。宋朝初年编了三部大书:《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其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西蜀提供的材料。所以成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重镇,一个传承文化的重要地方,文化氛围很浓厚。我到成都来,能够为成都的文化尽一点自己的力量,也是成都这个文化氛围本身宽容,它能够包容,它也喜欢这种人,所以才得以栖身,如果说我能够也为成都做一点贡献,也是一件好事情。   相对来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在成都还比较浓厚,很多成都文化人,都有那种为文所化的气息,因为成都是省会,满清末年的时候,那些五老七贤、进士状元全都云集在成都,满清最后一个状元,骆成襄骆状元,五老七贤,什么赵熙、刘裕波,都云集在成都。它就有这种文化氛围。新文化运动成都也出了不少大师,巴金、郭沫若、艾芜、沙汀、李?氯恕?…加上以前的三苏父子,都跟成都有关。所以成都自古就有一种文化传统,成都人有向道之心、向文之心,他自身文化有多高不一定,但是他们都好这个,这个特点跟北京有些相似之处,有遗老遗少之风。”  回归传统文化——记长衫先生李里之二   让我们来关注一位成都的“长衫先生”,名叫李里。他一年四季都穿着一件老式的长衫,读着线装的古书,钻研的东西都是四书五经之乎者也。一般人总觉得,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学者,才会这么沉迷于传统文化,可是,这长衫先生今年却只有29岁。让我们跟着广角记者袁飞,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位“另类”的年轻人。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跟他弟子说的时候就谈到,暮春就是现在天气,人间四月芳菲尽,四月的天气,暮春时节,人间四月天嘛。)   这个身着淡色长衫,侃侃而谈的儒雅青年就是李里,字关雎,号六艺散人。在成都郊外一个被称为“天人轩”的农家院子里,李里和他的弟子陶醉在《论语》的四月春色之中。   (浴乎沂,就是在沂水之滨,像门口的小溪池塘,在池塘边上坐着。风乎舞雩,就在风中,在水边我们一起讨论问题,谈学论道。咏而归,唱着歌,唱着歌归来。)   竹篱茅舍,长衫布鞋,师徒傍居,之乎者也,李里和他身边的一切,都让人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李里:是要在21世纪的当代,让人们知道在当代中国还有中国人自己的生活,你看,这是不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你看我养这么多动物也是这个道理,天人合一。)   李里出生于重庆一个书香门第,从小迷恋中国传统文化,小学时就熟读四书五经,13岁那年,就开始身穿一袭长衫。   (李里:当时是学校搞化妆舞会,我就借这个理由找戏剧服装商店的一个老裁缝做了一件长衫,做来是参加学校的化妆舞会,扮的是五四青年,这样子做的第一件长衫。)   当然,这副打扮难免有些独特,也曾引来家人的反对。   (李里:人家说长道短的,你这个人是不是有问题,家长听了还是有点不舒服,他们都反对,我母亲后来折中就订了一个条约,就是说和家长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不要穿,你自己的时候就不管你。)   在初中毕业以后,李里放弃了继续升学,一门心思钻研国学,在他看来,现代教育或许并不适合他自身的发展。   (李里:孔子说嘛,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你把立德,品质,人需要做人的根本东西都做好了,你还有剩余的精力才来学习这些零星断续的知识,学问。所以做人是根本的。)   从此,李里开始终日与线装书、狼毫笔为伴,到十六岁那年,他又离开家人,开始游历古迹,遍访名师,从江南到汉中,从名校到古刹,四处求学。   (李里:在北大拜访过季羡林先生、哲学泰斗张岱年先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始人候仁之先生,都是九十多岁。)   提起拜访季羡林先生的经历,李里还有些得意,因为他之所以能敲开季羡林先生的家门,依靠的正是孔子的教诲。   (李里: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说只要送给我十块腊肉的,我没有不教诲他的,当时我去拜见季羡林先生的时候,给他送10块腊肉,当时季老很高兴,觉得这个青年还懂古礼,就欣然接待了我。)   这段游历的日子持续了将近10年,在这期间,李里在报社干过校对,在重庆罗汉寺藏经楼整理过经书,还在重庆几所小学和中学代过课, 不过唯一不变的是,他的长衫从此一直不离左右。   (李里:长衫把它作为一种形式穿起来以后,它就起了一种载体的作用,它承载着一种儒家的精神,儒家的道统。)   三年前,“长衫先生”李里应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院长林木的邀请,来到成都郊外的川师大东校区,成为该院的一名讲师。   (林木:我知道李里的价值,他李里的价值非同一般,面对这样一个才气横溢的年轻人我不用,那我不是傻子吗。)   (李里:我们读书人要传承文化,最好的就是做老师,他能传道授业解惑。)   (在座的诸君,同学们,你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就应该肩负新的世纪的历史使命,我们现在中华民族的青年,现在中华民族的人,把我们本身祖先所有的那些最灿烂的文化给忘记掉了,对不对,本来是有文化的人,变得没有文化了,我们就要把我们已有的文化捡起来。)   如今,李里不仅在学院里开设了好几门和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而且还在周末免费举办讲座,吸引了很多青年前来聆听。   (广雅:两年以前,李里老师教我们大学语文,他讲课在各个方面都很新颖。)   (太?Z:他非常吸引我,就是包括他这个人还有他讲课的内容那些,我觉得有股精神在里面)   (秋池:当时先生是在讲《诗经》和《孝经》,在学校里面周末义务讲的。)   说话的这几个年轻人,分别是李里的六弟子广雅、五弟子太?Z和十弟子秋池,当然这些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名字,都是李里给他们起的。   (李里:老六帮他取字广雅,广雅本来是唐朝的一部韵书,但是这里一是用的这个典故,二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3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1:25 , Processed in 0.08530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