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41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神崩溃的老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 17:0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国栋床上堆着书,每天晚上睡在榻榻米上。读书读到清晨一两点,读到两眼 充血,像针扎一样痛苦,才把书放开。蜷曲到榻榻米上,用条绳子把左腿跟一只桌 脚绑在一起,熄了灯睡觉。 “这样一来,我一翻身,扯不动腿,就会醒过来;醒过来就马上爬起来继续看 书——今年是第三年了,再考不上,就要当兵去了!” 联考前,李国栋很平静地这样解释他的生活方式。他削瘦的脸颊浮着一层暗暗 的青气,眼白里一条一条细细的血丝。讲话的时候,眼神涣散,不知道他在看哪里。 “为什么不换个读书方法?这种煎熬式不是效果很差吗?” 他摇摇头:“我不知道有什么别的方式。” “为什么不先当了兵再回来考?让心理休息一下?” 他摇摇头:“非考上不可。” “为什么不找其他出路?不要上大学,读职校或学技术?” 他开始咬指甲,每一片指甲都嚼得烂烂毛毛的:“不行,我非读大学不可。” ※ ※ ※ ※ ※ 李国栋后来仍旧落了榜,但是也没去当兵。他在精神病院里住了两个星期之后, 有个晚上,偷偷吞了五个大铁钉,从七楼的阳台上跳下来,刚好摔在垃圾车旁边。 ※ ※ ※ ※ ※ 麦尔教授对老鼠很有兴趣,曾经作过这样的实验: 把老鼠聚集在一个平台上,让它们一个个往下面两个门跳;跳向左门,它会碰 得鼻青脸肿,跳向右门,门却会打开,门后是甜美的乳酪。小老鼠当然不笨,训练 几次之后,就快快乐乐地老往右门跳去,不再摔得一鼻子灰。 可是,就在小老鼠的选择方式固定了的时候,麦尔就把乳酪从右门移到左门; 本来以为可以饱食一顿的老鼠现在又碰得鼻青脸肿,不知道客观情势已经改变了。 幸好,摔了几次之后,它又渐渐熟悉了新的情况:原来乳酪在左边! 问题是,这个时候,麦尔又有了新花样;他把门的颜色重新漆过,把乳酪一会 儿放左,一会儿放右,老鼠在新的习惯形成之后,发觉原来的抉择方式又行不通, 它必须不断地适应新情况,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习惯行为…… 老鼠变不过来,下一个反应就是“以不变应万变”。麦尔发觉,在应变不过来 的时候,老鼠就搞“拧”,开始固执起来,根本就拒绝改变方式。譬如说,如果它 已经习惯于跳向左门,你就是把乳酪明明白白地放在右门口,让它看见,它仍旧狠 狠地往左门去碰肿鼻子,愈碰就愈紧张。如果实验者在这个关口继续强迫它去作跳 左或跳右的抉择,老鼠就往往会抽筋、狂奔、东撞西跌或咬伤自己,然后全身颤抖, 到昏迷为止。换句话说,这只老鼠已经“精神崩溃”。 麦尔教授于是归纳出导致老鼠“精神崩溃”的五个阶段:首先,对某一个难题 (左门或右门),老鼠逐渐培养出一种应对的习惯来(选择右门;右门有乳酪)。 第二个阶段,客观环境改变,老鼠发觉惯有的方式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感到惊 骇。下一阶段,不断地焦虑与挫折、失败之后,它就固执地以旧有的方式面对新的 情况,不计后果(就是看见乳酪出现在右边,仍旧往左边闯)。第四个阶段,根本 放弃努力(乳酪也不吃了,干脆饿死!)。最后,如果外力迫使它非解决问题不可, 它就又回到它所习惯的旧方式(左门就是左门,非左门不可!)当然又碰得鼻青脸 肿,饿得老眼昏花。明明只是换个门径就解决了一切,它却柠执在习惯行为中饱受 挫折与失败的煎熬, 最后以崩溃结束。[取材自 S. I. Haayakawa, “1nsoluble Probleems,”Invention and Design,N. Y. 1981.] ※ ※ ※ ※ ※ 在垃圾车边被清洁工人发现了的李国栋是一只弄“拧”了的老鼠,我们的社会 环境与教育制度是控制乳酪、制造难题的实验家。从前,大学之门是通往乳酪的门, 所有的人都往那个门跳。“士大夫”观念深深地植根,因为我们发觉成了“士大夫” 之后就有甜美的乳酪可吃。但是,在大家都习惯于这个方式之后,客观情况却变了, 乳酪换了门;往“士大夫”那个门撞去,却撞个鼻青脸肿,而且没有乳酪。 可是孩子们继续去撞那一扇门;作父母的继续鼓励孩子们去撞那扇没有乳酪的 门。他们说,“有志者,事竟成”;说“有恒为成功之本”;说“精诚所至、金石 为开”;说“老天不负苦心人”。门的颜色变了,乳酪的位置换了,可是弄“拧” 了的人固执地守着旧有的方式,“以不变应万变”。 于是有一天大清早,清洁工人在垃圾车边发现一团血肉模糊的——是人还是老 鼠?他吓了一跳。 ※ ※ ※ ※ ※ 一个人,也只不过是只有可能精神崩溃的老鼠。人生的每个阶段里都有看似不 可解的难题时时强迫他作抉择:考试失败了,爱人变心了,婚姻破裂了,工作失去 了。每一个难题都需要一个解决的办法。究竟乳酪在左边还是右边?不管在左在右, 当一个人不再能以“新”的方式来应付“新”的情况,当他不计后果的,根本拒绝 改变自己的时候,他就是一只弄“拧”了的老鼠;精神的解体只是自然的结局; 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个精神可能崩溃的老鼠?!国际局势的变化多端就好像 乳酪的忽而在左、忽而在右。三十年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见得能解决二十年后的问 题。如何能不受制于旧习惯、旧观念、旧方法,如何不搞“拧”了去老撞一扇没有 乳酪的门而撞得鼻青脸肿,需要的是弹性与智慧。 智慧,不正是人之所以为人,鼠之所以为鼠的差别吗? 原载一九八五年九月廿六日《中国时报·人间》此帖由 前车之鉴 在 2006-01-03 00:09 进行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1-2 23:50:11 | 只看该作者
首先声明彼老鼠非此老鼠,因为有人刻意含沙射影。故事是好故事,其实尽管事情发生在台湾,实际上包括大陆、日本、南韩,所有的儒教国家,大抵如此。文章里说,奶酪已经换了地方了,实际没有,所以他还必须跳。如果用在那些丁俊辉准备上大学之类的新闻里更恰当,你已经吃到奶酪了,干吗还要跳,唯一不同的是,他们跳下去,头也不破、血也不流。别再说什么要提高素质了,谁都知道,学上的越多,素质则越低,无非是给自己披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壳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1-3 00:00:07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是一九八五年九月廿六日的故事,在2006年怎么听来还是那么熟悉,现行教育的门可能是左右门都没有奶酪的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1-3 14:32:12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royalblue">  仅只有左右门的选择还只是判断题,更怕多选题,眼花缭乱。  最怕主观题,自己的主观与命题人的主观不合,一命呜呼……  逼急了不搭题,避免崩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6-1-6 23:11:28 | 只看该作者
<span class="bvTitle" id="subjcns!1p4SYGf4Z-ahDGEXGfAESqbA!607"><a name="0">[/url]<b style="COLOR: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鸡的论文 “关于翅膀的功能” </span><span class="bvTitle">话说鸡从小读书,但在鸡的课本里,翅膀的功能只是帮助自己爬上草垛墙头。 一日一个小鸡游玩,看见大雁,非常惊奇: 他们与我们长的没有什么不同啊,为什么能飞的那么高呢?于是请教大雁。大雁告诉它,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不想飞的人即使长了翅膀也是白搭。 小鸡于是下定决心练飞,节制食量,减轻体重,练习飞翔,结果群鸡效仿 终于被领头的公鸡知道了,将小鸡赶出门外。 而小鸡也终于克服万难变成了大雁一日飞过原来的鸡舍,还看见那里贴着一大溜的论文比如:&quot;我不赞成小鸡练飞翔&quot;,&quot;论飞翔的危害&quot;,&quot;论翅膀的保暖功能&quot; 上面还有鸡科学家的联合签名。 更可悲的是:新生一代的小鸡已被剪去翅膀关在鸡笼里只知道吃饭下蛋了。</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1-7 00:46:47 | 只看该作者
鸡本来就是生蛋的,非要去飞,即使飞起来了,也是另类。会飞就好么,反正人类也还不会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1-7 11:40:35 | 只看该作者
haha 两篇文章很有意思,下面的回答也让人捧腹大笑。结论:要培养孩子曲线的系统的思维而不只是逆向或者单向的,更重要的是孩子要有自己明确合适的目标,而不只是受媒体和大众观念的影响,自己的思考是为自己的目标服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1-8 11:37:02 | 只看该作者
我非常喜欢这两个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6-1-8 16:57:40 | 只看该作者
“老熊哲学”<div class="title">拒绝“老熊哲学”<"title"><p style="TEXT-INDENT: 2em">不知其他地方情形怎样,在我们上海,这类镜头已经不再令人吃惊——少年宫内,学校教室里,入夜灯火通明,孩子们正端坐着补习钢琴、提琴、图画、电脑等等科目,两边时常就伴着一群耐心的父母。或者室内太窄,容不下,这一群就会无声地包围在室外。 <p style="TEXT-INDENT: 2em">到了双休日,大白天的街上,补习的男女少年肩背画板、风琴、书包来来去去,在他们身边,照例又有父母如影随形…… <p style="TEXT-INDENT: 2em">年复一年,陪读得够苦。不过,只要孩子学业有成,当父母的就不悔:“希望在小家伙身上,我们这辈子就算啦。”——好几回了,听到年轻人自然流露出如此深厚的父爱母爱,我却是大大地惊讶。一个“我们这辈子就算啦”多么伟大,透露出的已不止是辛苦,简直是牺牲!真的,为了孩子的上进,他们是将全部闲暇时间,亦是生命的可支配的大部分一股脑儿都牺牲掉了。 <p style="TEXT-INDENT: 2em">只是见闻多了,有时也会隐隐生出大不敬的念头——牺牲,这伟大壮烈之举,不应当慎用吗?轻言牺牲,军事上叫做“不必要的牺牲”,经济上就叫“赔本的买卖”了。 <p style="TEXT-INDENT: 2em">沪东一所中学发生的故事给我这方面的感受太深。那是一所几乎年年高考“剃光头”的学校,有一回却石破天惊,出了一名考进本科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于是家长被请上台,向下一届考生家长介绍育儿经验。我从一名与会的友人那儿听到这番经验——原来,那位家长是高校的文科讲师,其妻子则为同校的理科讲师。“我和孩子他妈每星期只需上两个半天课,其余时间在家备课、科研。好在我们都是中年教师,上的是老课,也不用备课了。我们在家就是全力以赴辅导孩子功课。为了辅导功课,我俩业务上牺牲不小,6年来我不开新课,也不接新的科研题目,孩子他妈不写论文,谢绝参加辞典编撰。还有,我俩这几年也不敢出差,为的是每晚要盯住孩子,帮他弄清每一个难点。” <p style="TEXT-INDENT: 2em">6年耳提面命,终将儿子送进本科大学,成绩不算小。但是儿子这一番成绩,却挤掉了父母另一番成绩,孰得孰失呢?一个知识分子,人到中年,正是出成果的最佳年龄区呀。至于儿女那一面,说得透彻一点,就是进入本科大学,将来能否学有所成、卓然独立也难说得很哪。就是说,为了儿女尚难预见的成功而牺牲自己出成果的最佳岁月,亦即牺牲自己已经看得见的成功,就是这么一笔账。在这样的场合,且不去细究到底亏了多少,赔了多少,至少是赚不了!我替这笔账起个名号,就叫“老熊哲学”——东北人讲熊瞎子进苞米地,掰下一根苞米夹在腋下;再掰一根又往腋窝夹去,前一根便掉地上了;掰来掰去,到头来只夹着一根苞米回去。 <p style="TEXT-INDENT: 2em">丢弃一根,夹住一根,当然有可能丢了一根短而细的,夹住一根长而粗的;同理,放弃父母辈的自我发展,全力教育儿女,到头来或许也会有亏少赚多那一天,这尤其是在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概率还相当高。有些年轻父母下岗后,其中的他或她也不急于谋职,就一门心思为孩子请老师、陪读书,以及由此而来必不可少的筹款借资。坚持数年,成效自见——孩子的文化迅速超逾父母,有的上了专科、本科,有的还留洋得了学位,有的当上白领,收入可观得很了。于是真叫做牺牲“小苞米”、换来“大苞米”,从整个家族着眼,这桩买卖真叫赚了。 <p style="TEXT-INDENT: 2em">但还有没有问题呢?有的。问题在于这里用的还是传统的旧眼光,只是从片面的观点来看,而忘了个体的价值,忘了要从全面的观点着眼。“小苞米”与“大苞米”都是人,都有尽情发挥一己潜能的人生需要,牺牲谁都不合道理。似乎文化低就活该“牺牲”,只配当社会进步的旁观者,这是天大的误会!相反,惟其如此,你应当急起直追,补上文化这一课,以谋求发展才是。“让小狗与大狗都放开喉咙叫吧”(契诃夫语),须知个体的表现与发展是你我他与生俱来的权利,是不可揖让的。茫茫宇宙,经过多少亿回偶然的碰撞,才演化出一个有生命的地球;又是多少亿个偶然的机缘,才生成万物之灵长——人。你有一万条理由善待人生,可没有一条理由忽视它啊,岂容轻率地说什么“我这辈子就算啦”。 <p style="TEXT-INDENT: 2em">其实,“这辈子算啦”就是永远“算啦”,因为下一辈子压根儿不存在。轻易放弃人生盛年的发展机会,不啻是将一个比获得亿元彩票机会还要稀罕一亿倍的巨大机会在到手后又随意地、永远地放弃哩。所以自己这根“苞米”再小也须珍视,“老熊哲学”定然要拒绝。 <p style="TEXT-INDENT: 2em">不消说,父爱母爱是崇高的,辅导儿女功课花一些时间心血也是必要的。只是今日之父母要谨防失却自我,切不可再抱“为儿孙做牛马”的念头,而应该与时代同步,与儿女一起实现人的价值,共同上进。至于那些以促进子女的发展为由,来为自己“混日子”开脱,那就更不应该啦。如果世人都以上一辈人的自我牺牲来换取下一辈的所谓发展,代代因袭,那将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悲哀,更是全民族的悲哀。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1-8 16:59:49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006181" size="5">学大雁,别做海鸥很容易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海鸥——俯视礁石嶙峋的海港,我看到一只海鸥在自由地飞翔。它的双翼强劲地向后拍打着,越升越高,越升越高,直到高过所有其他海鸟,然后滑翔出一个美丽的弧圈。它不断地表演着,好象知道一架摄象机正对准它,记录着它的优雅。 但是在海鸥群里,它完全变了个样,所有的优雅和庄严都坠落为肮脏的内斗与残忍。还是那只海鸥,它象炸弹般冲入鸥群中,偷走一点肉屑,激起散落的羽毛和愤怒的尖叫。海鸥之间不存在分享与礼貌的概念,只有嫉妒和凶残的竞争。如果你在一只海鸥的腿上系上根红丝带,使它显得与众不同,你就等于宣判了它的死刑。其他海鸥会用爪子和嘴猛烈地攻击它,让它皮开肉绽、鲜血直流,直到倒在地上成为血肉模糊的一团。 如果我们一定要选一种鸟儿作为人类社会的榜样,那么海鸥绝对不是一个好选择。相反,我们应当学习大雁的行为。你曾想过为什么大雁要排成“V”字形的雁阵吗?科学家告诉我们,雁阵中大雁飞行的速度比单飞高出71%。处于“V”字形尖端的大雁任务最为艰巨,需要承受最大的空气阻力,因此领头的大雁每隔几分钟就要轮换,这样大雁就可以长距离飞行而无需休息;雁阵尾部的两个位置最为轻松,强壮的大雁就让年幼、病弱以及衰老的大雁占据这些省力的位置。雁群不断地鸣叫,这是强壮的大雁在鼓励落后的同伴。如果哪只大雁因为过于疲劳或生病而掉队,雁群也不会遗弃它,它们会派出一只健康的大雁,陪伴它落到地上,一直等到它能继续飞行。 这种紧密合作的社会秩序对于大雁的生存和健康发展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有时候我们的社会更像是亿万只孤独的海鸥组成的群体。人们为个人的利益争吵不休,代价是不得不孤独地承受自身的压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2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16 20:46 , Processed in 0.08546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