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zgl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QQ群里关于孩子被打事情的讨论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5-12-14 12:36:58 | 只看该作者
jerryhao+2005-12-14 00:23-->引用:jerryhao @ 2005-12-14 00:23 大概果老看到了我那个不赞同以暴治暴的帖子,于是推荐我来这篇帖子发言。其实我的观点呢,无非是说回过头来看,我们做父母的小时候被打和打人的事情,有几个人还能记忆犹新,有几个人还能记恨在心?孩子们之间有什么误会,或者互相打打闹闹,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只要不是经常性和习惯性的恶劣问题,在没有任何人的调解和说服下,有时候会在顷刻间化为乌有。这样的情况和事情,我们大人们都经历过、体会过,虽然有些不理解,但是却都是笃信不疑的。   那么,我们大人为什么要在孩子们中间插上一手,因孩子们的事情过分当真而出谋划策呢?原因很简单,是对孩子的宠爱,是因为容不得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一点儿苦,受一点儿罪。作为家长,除了不要教导孩子使用暴力的同时,还要教育孩子寻找处理和化解人与人之矛盾的方法,让孩子和平相处,以理服人。柔宝发过一些相关的帖子,建议大家找来看看,会有益处。
呵呵,俺就记得小时候一个一年级的同桌总是拿俺的铅笔盒瞎掰,俺当是气的咬牙,狠不得kill了他。每到下课俺就把铅笔盒放到后座位藏起来。现在回想也挺有意思的,但当是真是气的吐血~~~不过看LZ的帖子,那男孩子居然打遍全班,感觉可能有点暴力倾向。这样的孩子可能还真的大人干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5-12-14 13:53:45 | 只看该作者
前车之鉴+2005-12-14 12:03-->引用:前车之鉴 @ 2005-12-14 12:03 哈哈,中国就是太多像老鼠这样的好人,所以才不能强悍的站在世界前列,求和派! 礼仪,道德,和平,小事情就这样,遇到大事更没有底气了。
哈哈哈,你这什么歪论。好像中国人都是讲礼仪,道德,和平的讲礼仪:君不看快要开奥运会了,还在教大家要懂礼貌,要说你好和谢谢,别让外国人笑话咱讲道德:随地吐痰、不排队的事情不用我说了,大家去看吧讲和平:要是说明天打台湾,我敢说有95%在欢呼雀跃,各种论坛上到处充斥着打这个国家,杀那个国家的帖子,而且支持者甚众。恰恰是人家西方在这方面比咱做得好,所以人家强大也不奇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5-12-14 14:08:52 | 只看该作者
zgl+2005-12-14 10:22-->引用:zgl @ 2005-12-14 10:22 《父子“两不找”协议》http://www.cnhubei.com/lzfzlbz/
<font color="royalblue">  终于看完这份协议。  不造成这种休克疗法。  自立是迟早的事,中国的国情与欧美国家不同,不靠父辈的收入贴补,孩子自立是午睡做的梦。  比较一下有多少毕业生和工作岗位,再比较一下30岁以前的年轻人总体收入与实现成家立业需要的投入,很明显目前不可能整体实现自立。  两不找协议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拔尖,但有读万卷书的爱好,有潜质,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潜质和心理素质。  对这位父亲的做法有点害怕,报道没有说明他对自己的孩子了解多少,如果就现有文字来看,他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  家长在实施这样的休克疗法以前,应该对孩子有深刻的了解。如果盲目实施,可能报纸和口水新闻又要多几条这样的报道:&ldquo;本台(报)消息:今天XX点,家住XX小区XX楼的XXX,今日一早起床遭蛛丝封路,上午出街过马路被司机臭骂,下午在人才招聘会场受冷遇,晚餐被父母抢白,最终选择了由窗户出户的捷径&hellip;&hellip;据知情人士透露,该青年是因为对履行XX协议绝望而&hellip;&hellip;据统计,这样的案例本月已经&hellip;&hellip;&rdquo;  最好的方法还是从小培养自立精神,不必到大了再用协议这种休克疗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5-12-14 16:56:49 | 只看该作者
jerryhao+2005-12-14 11:48-->引用:jerryhao @ 2005-12-14 11:48 呵呵,这个玩意呀,我天天能看到,北京晚报连载。出了一本书,为了吸引眼球,题目吓死人,叫做《一场波及全社会的教子改革大实验:父子协议》,我最初看到这个题目,不禁哑然,波及了全社会,不得了呀,居然我还不知道。北京晚报连载的时候,大概也觉得这个题目不太恰当,在题目后面又加上了“个案”两个字,变成了“一场波及全社会的教子改革大实验个案”,更加显得不伦不类了。

其实个案是实,波及则夸张了,其实就是像我们坛子里的袁博士一样,针对具体问题,采用了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和实验,没有什么普遍意义。大家当小说读读就是了。

其实像郝丁那样的孩子,其实还有很多,大多数成年后也都有了自己的道路,很多幼年时顽劣的孩子,最后也都浪子回头,现在都人模人样的活得很好呢。
首先请各位原谅俺冒犯号称本坛子第一辩手被众多MM视为偶像的老鼠君.
看来北京晚报的编者确实为报纸销的快下了不少功夫,估计商业吵作成分居多,编者们认为读者都没有学过鲁迅先生的&quot;拿来主义&quot;,但俺这乡下人都知道的东西想来北京这大地方的人都清楚的很.不过俺只知道一个土道理:处处留心皆学问.任何书&quot;全盘西化&quot;囫囵吞枣般一味地按图索骥让人感觉可笑,但&quot;全盘否定&quot;高人一等般一笑叱之也让人感觉无知.这两种对待读书的态度俺不赞成,因为俺感觉这样的读者比编者们更加显得不伦不类了.
见老鼠君签名档&quot;以不读书为通&quot;与俺想法相通景仰之,故学着改一签名档&quot;以读书为不通&quot;.想来老鼠君是不以为杵的.
看老鼠君的帖子感觉此人确实不一般,但居然说出&quot;很多幼年时顽劣的孩子,最后也都浪子回头,现在都人模人样的活得很好呢。&quot;确让俺大跌眼镜,老鼠君居然还有&quot;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quot;的想法,俺确只知道&quot;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quot;,不管温顺的还是顽劣的孩子,只要长大成人后人模人样的活着肯定比狗模狗样地活着要强.

hq1966+2005-12-14 14:08-->引用:hq1966 @ 2005-12-14 14:08 <font color="royalblue">  终于看完这份协议。

  不造成这种休克疗法。

  自立是迟早的事,中国的国情与欧美国家不同,不靠父辈的收入贴补,孩子自立是午睡做的梦。

  比较一下有多少毕业生和工作岗位,再比较一下30岁以前的年轻人总体收入与实现成家立业需要的投入,很明显目前不可能整体实现自立。

  两不找协议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拔尖,但有读万卷书的爱好,有潜质,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潜质和心理素质。
  对这位父亲的做法有点害怕,报道没有说明他对自己的孩子了解多少,如果就现有文字来看,他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
  家长在实施这样的休克疗法以前,应该对孩子有深刻的了解。如果盲目实施,可能报纸和口水新闻又要多几条这样的报道:“本台(报)消息:今天XX点,家住XX小区XX楼的XXX,今日一早起床遭蛛丝封路,上午出街过马路被司机臭骂,下午在人才招聘会场受冷遇,晚餐被父母抢白,最终选择了由窗户出户的捷径……据知情人士透露,该青年是因为对履行XX协议绝望而……据统计,这样的案例本月已经……”

  最好的方法还是从小培养自立精神,不必到大了再用协议这种休克疗法。
看HQ兄不象按图索骥的读书人啊,怎么也得出这么个结论,悲矣 <img src='images/smiles/cry.gif' smilietext=':cry:'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cry:' />   <img src='images/smiles/cry.gif' smilietext=':cry:'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cry:' />   <img src='images/smiles/cry.gif' smilietext=':cry:'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cry:' />  幸好最后一句俺才顺过气来 <img src='images/smiles/agree.gif' smilietext=':agree:'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agree:'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5-12-14 18:06:30 | 只看该作者
天堑变通途+2005-12-14 16:56-->引用:天堑变通途 @ 2005-12-14 16:56 首先请各位原谅俺冒犯号称本坛子第一辩手被众多MM视为偶像的老鼠君. 看来北京晚报的编者确实为报纸销的快下了不少功夫,估计商业吵作成分居多,编者们认为读者都没有学过鲁迅先生的&quot;拿来主义&quot;,但俺这乡下人都知道的东西想来北京这大地方的人都清楚的很.不过俺只知道一个土道理:处处留心皆学问.任何书&quot;全盘西化&quot;囫囵吞枣般一味地按图索骥让人感觉可笑,但&quot;全盘否定&quot;高人一等般一笑叱之也让人感觉无知.这两种对待读书的态度俺不赞成,因为俺感觉这样的读者比编者们更加显得不伦不类了. 见老鼠君签名档&quot;以不读书为通&quot;与俺想法相通景仰之,故学着改一签名档&quot;以读书为不通&quot;.想来老鼠君是不以为杵的. 看老鼠君的帖子感觉此人确实不一般,但居然说出&quot;很多幼年时顽劣的孩子,最后也都浪子回头,现在都人模人样的活得很好呢。&quot;确让俺大跌眼镜,老鼠君居然还有&quot;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quot;的想法,俺确只知道&quot;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quot;,不管温顺的还是顽劣的孩子,只要长大成人后人模人样的活着肯定比狗模狗样地活着要强. 看HQ兄不象按图索骥的读书人啊,怎么也得出这么个结论,悲矣 <img src="http://www.etjy.com/editor/images/smiles/cry.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ww.etjy.com/editor/images/smiles/cry.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ww.etjy.com/editor/images/smiles/cry.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幸好最后一句俺才顺过气来 <img src="http://www.etjy.com/editor/images/smiles/agre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哈哈,我说的不是假设,我自己的同学,小时候顽劣的,现在也去做教授了,也去做法官了(小时候该同志差点被送工读学校,现在是送别人去监狱了),一起聚会,说起小时候故事,都哈哈大笑。你推荐那篇文章,我确实看了一些连载,可以明确的说,那本书基本不值得一看。当然了,要是实在闲的没事干了,去看看倒也无大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05-12-14 18:11:16 | 只看该作者
上个世纪最后几年里,父母的职责似乎完全偏离了原来的主题——让孩子远离危险、学会承担责任并对生活中不可预知的一切保持应有的畏惧。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假设,父母们认为在这个并不友善的世界中,孩子们的自尊就是最好的防护武器。于是父母们竭尽所能,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虚幻的空间,让他们与残酷的现实隔离开来,生活在一个不会受到丝毫侵犯的大温室里。  
但是现在,请各位开明的父母系紧安全带,我们马上要急刹车。那些从不对孩子发号施令,反对家长独裁制,有求必应,用鼓励代替管教,以身作则,善于倾听,为孩子创造一切有利于成长的宽松环境,从不因发怒而提高嗓音,教育而不惩罚并且自我感觉良好的父亲和母亲们,你们连同你们的教育方法,都已经是厨房里的隔夜剩饭——即使没有腐烂,也已经滋味全无了。现在,新世纪里的模范父母,他们威胁,他们恐吓孩子,不给孩子自由,不理睬他们,打孩子的屁股,冲着他们大声咆哮,为什么不能这样呢?在报纸上,我们可以找到美国最近最畅销的育儿书籍:《父母们的心理学把戏》《 三杯马提尼的约会 》和 《一个懒惰母亲的困惑》
溺爱者的《圣经》  
  
家长们和那些早已过了育龄的育儿专家的态度为何一直摇摆不定?我们必须清理出一块地盘,让这几派公平地辩论一下。首先,我们请温和派发言,他们的代表是指导整个20世纪90年代父母们的《圣经》:《做你想做的父母》。这本史诗是一部鸿篇巨著,跟随作者从容的语句读下来,年轻毛躁的父母也能同时培养自己的耐心。我们可以简单的勾勒出这本书标准读者的形象:坐在光线充足的木桌前,一壶香茶触手可及,削好的铅笔就放在手边,笔记本已经翻开放在一旁。不过,年轻的父母有这份闲心吗?  
  
《做你想做的父母》一书开篇部分似乎用处不大,只是列出对父母的价值观念进行执导的“为人父母的漫长旅途中的几条准则”。尽管触及的同样是最根本的问题,但给出的答案却并不简单直接。下面是《做你想做的父母》中队如何对待孩子发脾气的指导:  
  
提醒自己发脾气是亲近的一种表现。孩子们总是把自己的脾气积攒起来,最后倾泻给最信任和最亲近的人——自己的父母。下一次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你要感觉到一种荣耀,因为孩子选择了你,你在她心中是最亲近的人。  
  
当然,我们不能把整整一代溺爱的父母和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的出现归咎于这一本书,但因为它本身的销量,还有它的影响力,它很容易成为人们挑刺的目标,而且,在里面找毛病就像我在这里引用一样简单。里面的内容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父母们,教育的同时要充分保护孩子的天性和自尊,父母们对孩子要足够温柔,而且要在孩子周围建立起坚固的保护层,甚至不惜牺牲身为父母的权威——虽然在旁人看来,在孩子脑袋上轻轻敲一下要比一个下午和善的教导还有用。  
  
父母应该学会的招数  
  
在这一片一过程为主导的瘴气中,以结果为重的派别终于开始反击了。在嘲讽了对孩子过于温情的教育方法之后,《父母们的心理学把戏》一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些观点的种种谬误,然后用一句话总结:父母同孩子做朋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父母们如果希望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有效果,那首先要树立威信。他们必须是领导者,可以在孩子身上施加压力并取得效果。这本书就是要介绍一些领导技能,通过这些简单有效的心理学诀窍,你能轻松的成为家里的将军,像指挥士兵一样指挥你的孩子。  
很多人觉得这种准军事化管理是一种封建的复辟,还有人继续追究下去,直到把教育子女上升到人权和民主的高度。但以我身为父母的亲身经历看来,虽然也曾经遇到过值得对他们温和慈爱的小可爱,但大多数孩子都是带着魔鬼的品性来到人间的地喜欢吵闹的淘气鬼。  
  
我曾经同时照顾5个吵闹的童子军,两个是我自己的女儿,还有3个是我那战略性的得了感冒的妹妹的女儿们。这些小家伙都在2-8岁之间,但已经表现出非凡的社交才华:一手抱着肮脏的毛绒玩具、一手抓着一把带酱汁的意大利面条登门拜访的小鬼络绎不绝。特别是带着她们外出的时候,她们在车里疯狂的打闹,我几乎无法数清楚到底有几个孩子在车里。在与那些华而不实的育儿书籍和育儿网站彻底隔绝以后,我发现抓住她们的耳朵冲他们大喊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前提是你的嗓门比她们大。这种教育方式见效很快,有时甚至让双方都感到很有乐趣。  
  
我依然要承认自己并不专业,在《父母们的心理学把戏》中,有些更加实用的招数:用录音机录下孩子们的叫喊,然后开大音量放给他们听;教训她们的时候要用扩音器,但记住千万别让孩子得到这件武器;如果孩子们把屋子弄得一团糟,就把他最珍贵的玩具拿来挂在垃圾堆的上面,每分钟下降10厘米,让孩子在玩具掉进垃圾堆之前把房间收拾干净。
书里面很多建议非常实在,比方说在教育孩子别穿脏鞋上地板的时候,父母们可以把孩子最喜欢的一双鞋弄脏,让他们知道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还有“两米准则”,就是在使用垃圾桶的时候,垃圾桶如果在孩子周围两米以内,他们会认为自己进入了“投弹范围”,而在两米之外呢,他们根本不会考虑使用它,直接丢在地上了事。我还非常喜欢其中一个点子:如果孩子磨着你要什么东西而你根本不想买给他,那你可以拿出一些钱——刚刚够买这件东西,然后许诺说一个月后买给他,但在这期间孩子每次闹着说让你提前买,你就从里面拿走一些钱。嘿嘿,我还没发现哪个孩子有这样的耐心,结果就是你把这些钱一点点收回了自己的腰包,而孩子什么也得不到。  
  
惩罚和奖励对教育的重要性  
  
你可能会觉得这些花招早已过时,像50年前的时装,像老奶奶在梦中回忆起的坚果。但在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切重新得到了父母们的重视,因为他们发现这些方法依然有用。  
  
如果说上个世纪最后十年是一个浪漫主义横行的、以感情为中心,顺从孩子本性的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年代,那么《三杯马提尼的约会》的出现就宣告着传统教育模式的卷土重来这本书带来了一股不大不小的恐慌,“我注意到孩子似乎成了我们宇宙的中心”,这就是这本书的开篇语。  
  
孩子们按照大人说的做,拥有良好的教养、孝顺且温和,闲暇时后会阅读或制作一点十字绣——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现在的孩子要你逼着才会和长辈打招呼;坐在团成一团的衣服上,只有玩伴的呼喊才能让他们挪动屁股;在餐桌上,美味的食物传到他面前就是终点——他们从不为他人着想。  
  
在对过于“专横”的现代儿童抱怨了一番之后,作者为每一章节安排了实用性颇强的标题,读者可以立刻根据自己的问题找到对策:“对孩子说不:这是胡闹”,“按时睡觉:9点晚不晚”,“孩子们劳动:童工并不只在第三世界国家”,“自尊和其他被高估的概念”,“喊叫是必需的”等。
和前面提到的《父母们的心理学把戏》的作者一样,本书的作者不是孩子们的朋友,她更像一个军官,而孩子就是士兵。她反对教而不罚的教育方法,反对孩子走累了就抱着他们,反对用唱歌一样温柔的语调来指出孩子们不恰当的行为。她重新归纳了一整套守旧的训练手段:要学会随时装出一种严厉的表情,就像小时候你妈妈瞪你那样;如果“嘘”声和在桌子底下踢他的腿都不能让孩子在饭桌上闭嘴,那就把他提起来关到门外去。这能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必要的话,再加上“晚上不给你讲故事了”或者“周末不许看动画片”作为辅助,效果往往更好。  
  
当然,作者也不反对在惩罚的同时用一些奖励手段。她也慷慨的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不过这部分读起来就像商业指南。她建议父母在给孩子一点点物质奖励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算术能力,而积攒够100分就可以给他一枚硬币。还有一点要提醒年轻的父母,可以把自己童年时代积攒的硬币拿出来哄这些孩子,他们可能认为这些硬币非常值钱。  
  
有一种既大且重、印有艾森豪威尔将军头像的硬币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他们本身价值不高,但看上去似乎比一般硬币值钱。你可以把它偷偷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如果孩子还未满6周岁,你可以骗他说硬币上那个秃顶的老头是精灵族的长老。  
  
懒惰的父母并没有错  
  
还有另一本令人赞叹的朴素派的育儿指南,那就是《一个懒惰母亲的困惑》。书中以禅宗的思想论证了一位母亲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需要做的其实远远少于不需要做的。作者的灵感来自于自己的孩子尚未出生时,她把一个随身听绑在腰带上,享用莫扎特的音乐为孩子胎教。但她突然想到爱因斯坦出生的年月还没有音乐播放设备,那就是说他的母亲没有办法这样做,那为什么爱因斯坦还那么聪明呢?如果莫扎特的音乐没有效果,那时不是其他胎教方法也没有用呢?他同时会想起自己的母亲——一个真正的懒妈妈,放暑假时她只用一句话就把孩子们打发了:“都出去玩吧!”这时候,作者本人突然意识到人们似乎走了太多的弯路。  
  
父母从来没有指望我成为神童,但他们希望我学会独立,热和孩子几乎都不可能同时做到以上两点。想成为神童,你同时要拥有父母、俱乐部导师、教练和专科教师来知道你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你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为自己考虑,你没有事情消磨时间,因为没有时间用来消磨。  
  
懒惰的父母把电视当成孩子最好的保姆,当电脑游戏出现时,他们又纷纷感谢上天赐与这个更优秀的保姆。在本书“母亲们的小帮手”一章中,作者承认:“我允许孩子们看电视。”她有时也在怀疑,只有自己这样放纵孩子们吗?但有一天,她在公园中听到一位女士向人夸耀自己的孩子,说从来不让这个小家伙看电视,但他却能哼唱最新的流行歌曲,而且一句都不会错。“他的孩子一定是在朋友家看到电视,学会了这首歌。”作者感悟道,“这就像是麦当劳的骗局:所有家长都说不会带孩子去吃那些垃圾食品,但每个孩子手里都拿着快乐儿童餐赠送的玩具。”
现代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了头:热水龙头不留出热水,桌子腿用软泡沫材料包裹起来,还有抗菌皂。父母就是通过这些毫不掩饰的丝线,把孩子当成木偶一样控制。他们居高临下,以为自己是上帝,能永远保护孩子们,殊不知正是这些过渡的保护让孩子们无法了解真实的世界:  
  
如果他们受到了伤害,即使是感染了疾病,他们通常也认为是身边的防护体系出了问题,一定有人需要为自己的失误负责。我怀疑是不是所有成年人都认识到我们的世界其实充满了危险。  
  
当你发现孩子们无所事事的时候,你时候会感到焦虑?当你看到孩子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你是不是有一种冲动想走过去为他找点事做?做个深呼吸,然后安静的走开吧。可能他正在沉思,可能他在构思一首歌谣,或者在默念一篇诗歌,它可能在观察天花板上一只蜘蛛的行踪,也可能在沉思刚刚挖出来的耳垢的用途。父母们,别管孩子,找点你们自己该干的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5-12-14 18:14:39 | 只看该作者
jerryhao+2005-12-14 18:06-->引用:jerryhao @ 2005-12-14 18:06 哈哈,我说的不是假设,我自己的同学,小时候顽劣的,现在也去做教授了,也去做法官了(小时候该同志差点被送工读学校,现在是送别人去监狱了),一起聚会,说起小时候故事,都哈哈大笑。

你推荐那篇文章,我确实看了一些连载,可以明确的说,那本书基本不值得一看。当然了,要是实在闲的没事干了,去看看倒也无大碍。
   对于那些什么都要为孩子包办的父母这书他们即使再忙那也应该读一读的, :p  其实俺也只看了前八节倒也知道作者想说什么,但俺觉得用实际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比那些空洞的说教有力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5-12-17 18:38:22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我儿子的方法挺好,他们幼儿园的班是混龄班,一个比他小的孩子爱打人。我儿子从家里带了糖给他,我问他“打你,你还给他糖吃,你为什么不打他呢?”他说,“他比我小,不能打他。他吃了糖,就不打我了。”
这就是孩子的处理方式。不是很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5-12-18 12:12:01 | 只看该作者
vickyxing+2005-12-17 18:38-->引用:vickyxing @ 2005-12-17 18:38 我觉得我儿子的方法挺好,他们幼儿园的班是混龄班,一个比他小的孩子爱打人。我儿子从家里带了糖给他,我问他“打你,你还给他糖吃,你为什么不打他呢?”他说,“他比我小,不能打他。他吃了糖,就不打我了。”
这就是孩子的处理方式。不是很好吗?
这不是南宋的作法, 前提是要有资源-糖. 而且回避了比他大的孩子打他怎么办的现实问题.

在不影响孩子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我主张孩子的事情自己处理(极端或温和), 我觉得家长教唆的作法是可以接受的, 也是一种贯彻自己的教育主张, 但我完全不认同家长为了点大的小事冲到前线的作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5-12-21 09:20:48 | 只看该作者
一楼,老师的问题。找他们班主任好好谈一谈。不行就送礼,再不行就送把刀。二楼,找个好事的报纸记者,或者直接去找校长。这帮老师和班主任,就是欺侮小孩胆小。在那胡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8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0 18:00 , Processed in 0.188673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