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5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私塾与个性化超前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11 16:4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策划编辑:练丽丹     整理:袁鸿林  

[编者按]

袁鸿林,1957年生,浙江海盐藉。北京大学硕士,南开大学博士生肄业。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和国放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三年前,因深感四岁的女儿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遂接女儿回家亲自教授,并开办现代私塾,设有中、英、日语,数学,写作,书法,国画等课程。2004年底开始,引发了多家媒体的连续报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他主张个性化超前教育,主张教育多元化,认为现代私塾应该成为主流学校体制的补充。他在成长论坛等教育网站,公开了教学实践案例和有关教育的思考,并与众多网友进行讨论,引起关心教育问题的人士的强烈兴趣,并对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现在,我们选取他与网友交流中最为关注的话题刊发。

一、现代私塾与学校教育


江河水:

袁先生,请问现行的教育模式有哪些弊端?

袁鸿林:

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教育应该是多样化的,也应当有不同的层次。从根本上说,我国现行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它的历史落后性——国家的垄断和模式的单一。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培养统一的标准件似的学生,各种弊端遂由此而生。应当改革这种剥夺自由选择的垄断和这种一条路走到黑的单一模式。因此,我提出了个性化和超前性。而这个追求,在目前的中国,实难于从体制内实现,我只好从体制外去尝试。

Jerryhao

我国《教育法》第18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作为适龄儿童的家长强制孩子接受家庭速成式教育,既侵犯孩子的合法权益,也是违反教育法的行为,只有得病的例外。你这样做会不会违反规定?

袁鸿林:

我国的现行法律只强调家长有送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却忽略了家长也有参与教育和选择教育的权利,同时也忽略了受教育者本人对教育的选择权。社会上基本单一的教育模式,也难于提供一种可以选择的平台。
家庭教育未必就是“速成”,而孩子愿意选择家庭学校也未必是家长的“强制”。我国北大去年招收了一名仅在学校上过一两个月的数学系少年研究生,这说明突破性的案例确实存在。美国哈佛大学都在收家庭学校的学生,那么我国的大学也会有这种可能性。而且,至少各大学的远程教育和自考的路是向社会敞开的。

Jerryhao:

其实不是忽略了,而是因为一开这个口子,强制性的九年义务就成为空谈了,很多人会让孩子回家务农,还打着私塾的借口。而且也没有哪位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自考,除非是不得已。

袁鸿林:

在我看来,我国农村更应当搞私塾,课程设置更应符合农村的普遍需求,而不是现在义务制教育的教学大纲(因为容易落空)。据对湖南等地传统私塾能在农村边远地区长期生存的事实来看,就知道农村有这种需求。我国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大国,也要求有不同层次的教育来适应。按我国现在的家庭收入,办得起家庭学校的家庭肯定不多。而私塾形式却能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办私塾没有办学校那么复杂,绝无必要搞一大堆管理和后勤,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来配教师即可。

tiantian03:

私塾固然好,但要取得全社会的共识、有师资保证才行,否则是少数精英子女的学堂。如果这儿能有您倡导的这种私塾,我第一个把孩子送过去。因为现在我对她上幼儿园都心存疑虑。

袁鸿林:

我愿意与媒体接触,一有机会就呼吁社会应注意提倡不同的教育模式。一个大国应该走多元的模式,应该提倡民间办学,而且容许办成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学校,不应用同一个教学大纲来统一一切学校。试想,改革开放以后,人的吃穿住行乃至思想方式都在变,选择性强,唯独教育,一个模式,没得选,一家垄断,走到黑。这正常吗?如果我办学,就一定要办成有自己个性特色的。如做不到,我宁可不办。

萧明:

目前的中国,象袁先生这样的开拓者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夸夸其谈者多,脚踏实地者少。我们没有必要为孩子的发展担心,目前孩子的现状是最好的回答。如果有一天,幼儿园的老师都是大学毕业以上或她们真正具有现代教育素质,那么就不会有袁先生这样的新闻。袁先生一定是权衡了社会上公立、私立教育的现状作出他自己的选择的。教育,这一古老的社会行为,其教育方式正兼收并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私塾这一古老的方式会融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人类先进的教育理念,成为多元化教育中的一元。


二、早教与后继教育


江河水:

袁先生,你孩子制定个性化的早期教育方案,应该说是很超前了。这么小的孩子适合吗?接受幼儿园或小学学校教育就一定不好吗?

袁鸿林:

或许是因为对幼儿学习能力的认识长期不足,或许也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过于滞后,所以,科学而有效的早期教育,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在结果上,不同程度地导向超前教育。很可惜,绝大部分经过早教、具有不同程度超前的孩子,一旦进入学校,被统一标准的磨具压铸后,最终大部分也就成为普通的标准产品。超前教育的夭折——这就是目前困扰教育的一种肆虐长久而又非常广泛的流行病。我决计避开这一流行病的瘟疫区,未让孩子去学校,而是在我的现代私塾中,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合适的后续教育,继续贯彻个性化的超前教育。

席忠华:

现在学校的教学方式多为满堂灌,一刀切,无法顾及到孩子的个体差异。如再遇到不好的老师,孩子的自尊心常常会受到伤害,这根本谈不上什么快乐学习。袁先生能用符合孩子个性的办法来教孩子,很好,但能保证孩子学习的快乐吗?家长又该如何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呢?

袁鸿林:

在早教这个领域,父母的亲身实践和感悟是绝对重要的,其重要性要高过专业的教育者。因为,只有父母的亲身感悟,才具活脱脱的个性,因而也就有了真价值的亮点。学历没有任何意义,重要的是一颗充满爱的父母之心,必要的学识和感悟。早教中,没有快乐的感觉,孩子怎可能学得那么好学,那么快?所以,早教的对错和好坏,实际上可以用是否快乐来衡量,而早教的成果实际上也验证了是否真正快乐。

温柔老爸:

我儿子小时候英语学得相当不错,课外读物也广泛涉猎。这应该和早教有关。通常阅读面广的孩子,写作应该不会差,如今居然阅读理解似有问题,写作更为欠缺,我看不到他在哪方面有超常的优势。这是否与当初的早教不当有关?

袁鸿林:

早教是各色各样的,目前谁也不能说我们对早教的认识有多深。很多问题尚未搞清楚,所以往往会凭感觉去摸索。是否有一种早教,它既能顺应孩子的自身成长规律,又能借助合适的环境氛围和最佳的引领,再加上孩子的一定天赋,而达到很高的境界呢?我倾向于有这种可能性,并为之不懈地追求。

温柔老爸:

我没有在孩子上学前考虑后续教育问题。现在孩子已经上八年级了,恰恰出现了您所讲的“慢慢适应,同时抹去灵性而变得平庸”的现象。能否谈谈,早期教育以后的延伸和去学校后的接轨问题?

袁鸿林:

在早期和后续教育问题上,不能笼统地谈。在五岁前的早教期,主要靠成年人的引领,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或在自主意识还难于形成。而此后,孩子的自主意识就会明显地逐渐增强。等到能开始自我选择时,恐怕在10岁前后(这一点会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了。
我是注重高质量的超前教育(智商和情商都不偏颇)和个性化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等过完了一段时期,就应当重点考虑与社会接轨的问题了。我现在更多地倾向于为孩子创造一个氛围,便于她将学习与社会、主体与客体相结合,完善其个性,逐渐成为真正能独立生活、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在这个阶段,她自然也会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领域。

放牧云彩:

现在很大的问题都在于,早期教育之后的孩子到上小学之后,坠入了目前的体制内教育,早期的教育成果易被抹杀,甚至出现了倒退。如果早期教育与后期继续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不能很好地保持,早期教育的成效就要打折扣,并且出现“伤仲永”的现象。

袁鸿林:

伤仲永现象,并不是早教的罪过,而是后续教育难以为继的危机——情商跟不上,导致孩子不能融入社会或精神崩溃。早期教育要成功并不难,但再好的早期教育也只能提供半成品,后续教育不接轨,易导致早教半成品而被报废。这个问题已经非常尖锐。而且,随着早教观念的被广泛接受,会有更多的孩子接受早教,于是乎,早教后的后续教育,总有一天会成为一个不小的社会问题,我感到这一天已离我们很近了。所以决定让我的孩子不去学校,由自己来设计女儿的后续教育。


三、孩子是否快乐?

影子之心:

您的孩子目前在您的教导下学习,与伙伴们共同生活得很开心。但是,这并不代表您的孩子当面对同样的学习群体也有同样的心理状态。在你的指导下,她的学识可能极优,但她的心理成长是否也达到了在任何环境中都正常的程度?

袁鸿林:

教育不仅要要培养孩子的知识,还要培养孩子对社会的融入,培养健康的心理。目前我认为小逸心理方面很正常。孩子在多家电视台亮相后,人们可看到,她与人的交流非常自然,从不怯生,应答如流,既不失童真和活泼好动,也能体现她的认知水平——一个很正常的孩子。

席忠华:

让孩子跟媒体接触,这也能锻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增长见识,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把这些作为骄傲的资本,阻碍她的发展。教育一个聪明的孩子太难,教育得好,将来会成为国家栋梁,而引导不好,就难说了。

袁鸿林:

也有人批评我,目前的情形会是众星捧月。我承认女儿在小朋友中偶有一种优越感,因为在英语角,她自认“学问”在小朋友中是最好的,不过也是事实。这种情况对于培养她的自信是有好处的。我也积极往好的方面去引导,比如激发她的责任感,一定要教好小朋友。她自己也说“我会让小朋友都变得很有学问,让整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从表面看,似乎更有利于励志。而且,她也确实经常在带好几个同龄的小朋友读英语、日语、《论语》,读得还很认真。

放牧云彩:

让孩子面对媒体,我持谨慎原则,看上去是给孩子一个锻炼机会,但把孩子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对孩子今后的成长的影响是深远并难以预料的,造就的这种意识很难消除。此外,众星捧月的问题。如果是在私塾,很难避免,对今后的影响会有多大,很难说清楚。

rainbow:

虽然我主张并且身体力行早教,但我一直不觉得知识是决定人生命运的东西。孩子的童年很短暂,让她每天在严谨的课程表下生活,这样的童年快乐吗?

袁鸿林:

人们总是把孩子的学习与游戏娱乐、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对立起来。在我看来,把这些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才是好的教育。只教不玩,或只玩不教,都不如寓教于娱。孩子在感到愉悦时才能学得好。我女儿在这方面发展得很好。合理而科学的早教,不会剥夺孩子的童年快乐,而是给孩子与生俱来的认知要求给予满足。因此,我对早教的检验就是:孩子是否快乐?孩子是否学得很好?

jerryhao

我认为学习和娱乐问题对立的。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来说,学习本身是一种快乐。但是,对于那么多方方面面的都保持兴趣,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总体上说,学习还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孩子能在快乐中学习,那是因为孩子还小,有新鲜感和好奇心驱使。无论我们觉得难易,他都保持兴趣,甚至百读不厌。但是当海量的知识面临的时候,就很难保持那种兴趣了,他只会选择有用的东西来吸收。所以,所有的父母都要有这个思想准备。


四、社会化问题

温柔老爸:

小逸的学习在您的辅导下,达到高考程度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在她十一二岁的时候即便可以考大学,入学后能适应大学生活吗?

袁鸿林:

这也是我所担心的,所以,我设想较早地让她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角色,早点接触社会,早一点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如果那时的她能自己独立生存,上个大学也不成问题。否则就晚一点,去上研究生吧。待十五岁左右,当应能独立适应大学生活了。

放牧云彩:

从个性化培养的角度,私塾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从社会化方面来说,学校比私塾的社会化程度要高,但学校的社会化同样是非常不成功的。我很想知道,你采取的社会化培养的计划是如何实施的?

袁鸿林:

是不是学校才是社会化的一个最好的必经之处?在近代学校诞生之前,因为还没有学校,古人在这方面就一定有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从个性化的角度看,也是因人而异。至少在不同的年龄、认知的各个阶段,其内容、方法、范围应该是不同的。从我女走过的阶段来看,有几方面对她的个性形成颇有关系:一、生活经历。她1岁多,我们自己开车带着她去全国各地旅行。她自幼这种天南地北的旅行生活,无疑对她的认知和性格有很大的影响。二、养育环境。我们常处于一种很热闹的生活环境氛围,见人见物见事都多。加上我从不主张给对孩子立规矩,任其自然地去发展。三、始终保持与同龄孩子的交往,但要注意交往质量。我不同意卡尔·威特把孩子关起来的做法。但在小时候,注意质量是对的,不然沾染很多坏习惯。四、抓住合适的机会锻炼孩子。前一个月,我接受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的邀请去做节目,我首先想到的是可以让孩子获得一般孩子难以获得的经历。再比如,在我的哈利英语角,让她做小老师,这对她与人交往沟通就非常有意义。

内蒙大草原:

学校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就孩子的成长来说,应该让孩子去接受学校教育的“洗礼”。现在学校教育的整个氛围不好是事实,但不能因此而把它隔绝。你的私塾教育是很符合人性化的教育内涵,但这不可以代替学校教育。因为脱离了学校教育,孩子也就脱离了社会。

袁鸿林:

很多人认为不去学校,就意味着脱离社会。在我看来,学校充其量只是在某些方面折射社会而已,离真正的社会尚远。这方面,美国的家庭学校也同样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利用在家学习者比在校学习者具有更多时间的优势和灵活性,积极地、更多地参加社会活动,与各方交往,或直接地投入社会并在社会中作为一个实在的个性角色而生存。女儿从幼儿园回到家里,我煞费苦心地为其营造了一个特殊环境,办了英语角,她不仅有很多同龄的伙伴,而且还有不少异龄的朋友和同学。这种混龄的氛围对她的心智发展非常有益。但我不会满足于此。我还希望,女儿和在她周围的几个不去学校的孩子,以自己的方式,直接介入社会,争取早日学会在社会生存,并在其中扮演某种社会角色。

fanzhen:

您计划令媛21岁博士毕业,那么您对孩子的学识和未来成就的要求也不一般。现在重点中小学会为学生提供许多获得社会活动和对外交往的机会,在现行教育体制之下,非主流教育的家庭学校是很难得到这些的,家长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袁鸿林:

美国家庭学校的案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是强调独立自由的学习,并积极参与社会。从表面看,似乎传统学校的社会性大过家庭学校,但研究结果表明,后者的独立性和社会性反而要强过前者。为什么?除了学校只能折射社会而不等于社会这一点外,更多是因为,家庭学校的家长唯恐孩子日后不能融于社会,反而更多地为孩子创造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而且,家庭学校的孩子的学习效率提高了,也客观上允许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更灵活的方式去直接介入社会。只要家长意识到学校的短项,我相信充满爱心的家长总能找到弥补的办法。

现在我主张孩子一边玩一边学习,以后我会创造条件让她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比如,我现在在培养她的教学能力。设想办一个人个网站,给孩子创造一个与外界和社会接触的平台。我也曾设想,几年后为孩子开一个商务中心,让她自己接翻译的稿件和工作,争取早日独立地生活,自己养活自己,一边为社会服务一边自己完成学业,也可以自己开班教学生。从小让他们作为社会的一员,进入社会人的角色,在目前社会是可以做到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应该不会缺乏生活能力。


五、学习的问题

影子之心

您对孩子的教育是以精食为主,就是我说的以经典教育为主,而相关的粗粮杂食你添加的不是很多,其一就是孩子所要看的《孙悟空》片。它代表的是另一类文化,比如民间传说、儿歌、民谣等,或者是极张扬个性的游戏活动和空间。如果去除这些“粗粮”,我不知道您的女儿是否还那么快乐?

袁鸿林:

《孙悟空》、《或西游记》不同版本的碟有两种,不同版本的书(带图画的儿童读物)不下四五种。我已经不把它当粗粮了。孩子喜欢,又有文化底蕴,可惜这类东西太少。其实,她看得不少,很多故事已能自己讲了。我主张将人类美的、好的、经典的东西尽可能地介绍给孩子。让她去感受,去熏陶,不必管这些东西的难易和深浅,只要她愿意接受,当然也不勉强。“粗粮”绝对是需要的。记得鲁迅幼时就看了很多杂书——野史笔记之类,这构成了他学问结构的一部分。而且这部分应当让她自由地选择,给她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梦园:

看了你对小逸周密详尽的早教方案,我在想,这么小的孩子你是如何把这些高深复杂的东西教给她并让她快乐地掌握?

袁鸿林:

无论是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还是思维操练,自己先要做到烂熟于心,还要找到一条让幼儿理解的捷经或喜闻乐见的方法,努力把一切变得非常简单容易。我在中外语言的教学上,尝试了很多方法,终于摸索出一种能使一切像变魔术似的变得简单易懂并使幼儿喜闻乐见的路子。当我把英语中一些较难的语法讲解得连我女儿这么大的孩子也能明白接受时,我内心的那种感受就像在享受着高档海鲜。要知道这些语言难点,就是不少初中生都未能真正弄明白的呀!给女儿上英文课,从她现有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来看,决不低于普通的初中生。

梦园:

请问,你孩子的有学习自主性吗?有的话体现在哪里?

袁鸿林:

坦白地说,她内在的自主性还在形成过程中,而且我相信,这种真正的内在自主性也只有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最近她非常主动地学习汉语拼音,并在借用拼音大量地学习白话文。这使我感觉到她内心的自主性正在萌动,有开始形成的趋势。对此,我非常注意鼓励和保护,给她提供她喜欢的书籍,免掉她本要听的一些课,给她更多独自学习的时间。

放牧云彩:
你的方法是用“超前”的知识,替代“落后”的知识,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替代平庸的教学方法,改变的是获取知识的内容和传授知识的方法,对于知识的掌握,孩子将更快更有效,间接促进孩子各种能力的提高。但对能力整体提高效率,我持保留态度。

袁鸿林:

我实施的超前教育以及后续教育的第一阶段,主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和主体,其主要或整体目的,正是为了培养能力。比如,通过西方拼音文字——英语的学习,启发女儿有效地自学拼音,再加上教了一些文言文,遂形成了女儿自学白话文的能力;而且,通过中、英、日几种语言的学西和比较,形成了女儿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准确的表达能力,而顺带习得的多种语言的能力,以及通过这些语言作为载体,从而获得快速消化了大量知识的能力。所有这些难道就构不成一种所谓“整体”的能力吗?

放牧云彩:

有些能力不是知识能转化和代替的,如动手能力,如领导能力,如宣泄能力,如心灵的感应能力等等,即便才高八斗也不一定能具备这些能力。在知识的掌握上,我向你学习和借鉴了很多。我的体会就是,该给孩子的时间一定要给,这个时间不是你用什么知识、什么方法,也不是孩子按照你的指示也进行自学,而是孩子自我探索内心想探索的事物的时间,没有这个时间,孩子的内在形成就容易出现缺陷,目前不表现出来,并不代表今后不表现出来。

放牧云彩对袁鸿林的评价:

一、袁先生的教育思路非常明确,即针对不同时期孩子的特点,在孩子6岁或者更长一个时间内,以语言和音乐为主线展开,并通过语言学习,打开孩子的智慧之门,为今后其他方面的教育打下基础。

二、以经典为教学内容的主线,确定孩子今后对于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审美标准,并进而提升孩子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三、在学习和研究众多教育问题、专著、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兼收并蓄,不排斥、不抵触、不偏执。从袁先生的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到早期教育的思想已经融入到行动中,在实践中调整,而不是在争论中停滞。

四、热爱和教育能力的相互交融。爱教育,让爱和孩子在一起,是最根本的基础。教育能力不是学历,也不是完全的思考力,而是行动能力和可利用的时间资源。如果责任感或功利心推动着的家庭教育是第一个层次的话,那么享受孩子共同成长是第二个层次。如果在享受成长的过程中自己能有“闲云般的生活”,则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无我而有生活,无我而有教育,无我而有孩子,无我而有爱,无我而有人性,在无我中真实地感觉到有我的存在和价值,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亲情的珍贵。

五、袁鸿林先生已逾不惑之年,对生活的感悟想必更深刻,对教育的把握能力在我看来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人格中的那种天性带来的东西也是非同类所能感悟、理解和模仿的。如果排除掉这些人格本质特征来探讨所谓的教育方法,容易走向歧途,最终落下个东施效颦的结局。此帖由 huge57 在 2005-12-11 17:05 进行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7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6:31 , Processed in 0.11759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