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dyl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同的表扬,不同的结果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6-1-6 11:55:55 | 只看该作者
版主,我觉得这个帖子真是不错!还有你说的关于人格方面的书,可以介绍我们分享吗?谢谢啦。我帮浙江的《幼儿教育》杂志做一个家长沙龙,看了你这个帖子,我想组织一个“你平时如何表扬你的孩子”的讨论,请你多多支持,好吗?谢谢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1-6 16:56:59 | 只看该作者
feiniaoyuyu+2006-01-01 21:18-->引用:feiniaoyuyu @ 2006-01-01 21:18 今天给老公看这个帖子,突然想到,同样的讨论也适合于批评.让孩子明白父母只是不喜欢她这样做事情,而不是不喜欢她,强调父母总是爱她的总的来说,就是把评价的主体转移到事情上,而不是孩子.让孩子即使对于发生于自己的身上的事情,也能超然度外.
喜欢你的深思,我在工作时,感觉到大部分人都有这个感觉,我们国人每个人素质都很高,但是合作时却很难对事不对人,很情绪化,这是我们不能合作的最大原因。我们如果还这样培养我们的孩子,将来他们肯定不能适应这个社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1-6 17:02:30 | 只看该作者
闲情偶寄+2006-01-06 11:55-->引用:闲情偶寄 @ 2006-01-06 11:55 版主,我觉得这个帖子真是不错!还有你说的关于人格方面的书,可以介绍我们分享吗?谢谢啦。我帮浙江的《幼儿教育》杂志做一个家长沙龙,看了你这个帖子,我想组织一个“你平时如何表扬你的孩子”的讨论,请你多多支持,好吗?谢谢啦:)
谢谢你的邀请。不好意思,我每个帖子都注明转载的,可是可能匆忙之中忘记了。但是大家能看到原作者名字。所以再声明,这是转载的。不知需要我具体怎样支持您们的讨论?能详细先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6-1-6 18:00:22 | 只看该作者
哈哈,潜意识里可能会有影响,但文章的调查结论我是不认可的。因为无论你说的那句话,其影响绝对不会那么明显。如果我们身为孩子,我们会关注父母到底是在说我聪明,还是在说我做的好么?至少对于6岁以下的小孩子可能还不会关注。很小的孩子更在乎的是你是否关注了他所做的事情,是否肯定他做的结果。甚至,有时候孩子宁可被你训斥,也要被你关注。而且,小孩子都会惧怕失败的,这很正常,绝对不会因为几句话而改变。不过呢,文章里的建议我是赞同的,赞扬孩子最好还是赞扬他的行为,而不是赞扬他的个人。美国人爱说Good Job,就是这个做法。中国人呢,其实原意也是赞扬孩子做的事情的,可是大家都习惯于说好孩子、你真聪明之类的话了,反倒不适合去字面理解了,这怕是文化的差异把,中国话和日本话一样,隐语太多,不适合从字面去探讨。此帖由 jerryhao 在 2006-01-06 18:08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1-7 13:13:49 | 只看该作者
Jerryhao,我们个人现在所想或者推理的,不一定符合6岁以下的孩子的心理。这个调查结论是很科学的,不论从哪一派的心理学理论都可以解释的通。我们关注孩子是否努力和做事的过程,孩子是能感受到的。关注用语言来表达他个人聪明漂亮等,他们也能感受到。长期这样的强化刺激对孩子的人格影响显然是不同的。孩子能辨别成人的语气和是否真的爱他们,但是成人的观念他们没有辨别好坏独立思考后的能力而去选择性的吸收。比如父母再怎么训斥孩子,甚至打骂,因为真的爱孩子,孩子不会因为这个就不能辨别父母对自己的感情。但是父母总是在乎孩子做事的结果,在乎孩子的表现,在乎孩子和其他人比较后是否优异,孩子只会去努力适应父母让父母更爱自己。而且完全接受父母的价值观。长大后会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他的自信也来源于自己做事的结果能否取得别人的认可,也就会很爱面子,虚荣,攀比等等。这些中国人格的特点决不是凭空遗传的,咱们的“文化“或者说我们本身就从父母那里“遗传“了这样的价值观。我们本身就缺乏健全的自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6-1-7 15:01:36 | 只看该作者
深受启发。记得以前也曾看过一篇文章好象是说夸孩子聪明不如夸奖他努力,个人理解聪明是天生的,而努力是自己的,看来夸奖孩子也要讲究语言艺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6-1-8 00:56:46 | 只看该作者
dyly+2006-01-07 13:13-->引用:dyly @ 2006-01-07 13:13 Jerryhao,我们个人现在所想或者推理的,不一定符合6岁以下的孩子的心理。这个调查结论是很科学的,不论从哪一派的心理学理论都可以解释的通。我们关注孩子是否努力和做事的过程,孩子是能感受到的。关注用语言来表达他个人聪明漂亮等,他们也能感受到。长期这样的强化刺激对孩子的人格影响显然是不同的。孩子能辨别成人的语气和是否真的爱他们,但是成人的观念他们没有辨别好坏独立思考后的能力而去选择性的吸收。比如父母再怎么训斥孩子,甚至打骂,因为真的爱孩子,孩子不会因为这个就不能辨别父母对自己的感情。但是父母总是在乎孩子做事的结果,在乎孩子的表现,在乎孩子和其他人比较后是否优异,孩子只会去努力适应父母让父母更爱自己。而且完全接受父母的价值观。长大后会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他的自信也来源于自己做事的结果能否取得别人的认可,也就会很爱面子,虚荣,攀比等等。这些中国人格的特点决不是凭空遗传的,咱们的“文化“或者说我们本身就从父母那里“遗传“了这样的价值观。我们本身就缺乏健全的自我。
haha 你是搞心理学的,我对心理学一窍不通,楼顶那个帖子里所描述的结论,我也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但你说那个调查结果是很科学的,我绝对不能赞同。如果为了进行某些数据采样,进行的那个试验是不错的,但是如果依据那个试验要形成论文,或者得出最后的那个结论,如果我去做评委,我绝对不予通过的,讲几个理由:1、采样率有多大,那里面说明分为了六组,并没说每组几个人,每组一个人么?如果很多人,那后面那个表就有很大问题,难道测试的全都是那个反应么?比例多少?2、有再现么,是一次性测试,还是经过了多次测试呢。3、靠回答一些问题,来决定受挫后的反应,是否可信,结论怎么确定,自我评价比较积极,是属于自信呢,还是自大呢?更多不说了,你我都是搞科学的,尽管一文一理,但我相信你见过和多国外的实验案例的,我也能相信这是国内的人为了表明某种主张而作的一个测试。当然我这里要求这个帖子里有很多数据也不合适,因为毕竟不是论文。但从描述过程来看,该实验尚不完整。其实这个实验还有个根本的大问题。那就是实验主导者并不是孩子的父母,即使是实验很完善,恐怕也只能说明孩子对其他人评价的反应,而不能说明孩子对父母言论的反应。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前面说了,无论说“你真棒”,还是说“你做得对”,对孩子来说仅仅是一个信号,那就是父母关注并认可,从实际上说,孩子很少会区别其语义,甚至习惯成自然了,这两句话对孩子实际上是同一种意思。当然我不否定不同的说法对孩子潜意识的影响是有差别的,而且这种潜意识的影响,也是容易被忽略同时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所以我可以同意你建议孩子父母注意说话方式的结论,但我绝对不赞同那个过程,我认为那个试验任何问题都说明不了,也是没意义的。不知是否你们做的实验,也该庆幸我不是你们的导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6-1-9 11:24:23 | 只看该作者
受益颇多!孩子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应该充分弘扬主体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6-1-9 16:09:24 | 只看该作者
dyly+2006-01-06 17:02-->引用:dyly @ 2006-01-06 17:02 谢谢你的邀请。不好意思,我每个帖子都注明转载的,可是可能匆忙之中忘记了。但是大家能看到原作者名字。所以再声明,这是转载的。不知需要我具体怎样支持您们的讨论?能详细先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谢谢你!我发了新贴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54753,请版主多多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 06:21:16 | 只看该作者
jerryhao+2006-01-08 00:56-->引用:jerryhao @ 2006-01-08 00:56 haha 你是搞心理学的,我对心理学一窍不通,楼顶那个帖子里所描述的结论,我也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但你说那个调查结果是很科学的,我绝对不能赞同。如果为了进行某些数据采样,进行的那个试验是不错的,但是如果依据那个试验要形成论文,或者得出最后的那个结论,如果我去做评委,我绝对不予通过的,讲几个理由:1、采样率有多大,那里面说明分为了六组,并没说每组几个人,每组一个人么?如果很多人,那后面那个表就有很大问题,难道测试的全都是那个反应么?比例多少?2、有再现么,是一次性测试,还是经过了多次测试呢。3、靠回答一些问题,来决定受挫后的反应,是否可信,结论怎么确定,自我评价比较积极,是属于自信呢,还是自大呢?更多不说了,你我都是搞科学的,尽管一文一理,但我相信你见过和多国外的实验案例的,我也能相信这是国内的人为了表明某种主张而作的一个测试。当然我这里要求这个帖子里有很多数据也不合适,因为毕竟不是论文。但从描述过程来看,该实验尚不完整。其实这个实验还有个根本的大问题。那就是实验主导者并不是孩子的父母,即使是实验很完善,恐怕也只能说明孩子对其他人评价的反应,而不能说明孩子对父母言论的反应。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前面说了,无论说“你真棒”,还是说“你做得对”,对孩子来说仅仅是一个信号,那就是父母关注并认可,从实际上说,孩子很少会区别其语义,甚至习惯成自然了,这两句话对孩子实际上是同一种意思。当然我不否定不同的说法对孩子潜意识的影响是有差别的,而且这种潜意识的影响,也是容易被忽略同时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所以我可以同意你建议孩子父母注意说话方式的结论,但我绝对不赞同那个过程,我认为那个试验任何问题都说明不了,也是没意义的。不知是否你们做的实验,也该庆幸我不是你们的导师,哈哈
呵呵,老鼠好陶醉于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之中呀!我也确实觉得我们的应试教育培养出了太多的“木偶“,而缺乏有自己独立判断的人。还有矫枉过正的人。你提出的针对这个实验的质疑本没有错,但是搞心理学的人大都会明白这个实验的目的和手段,以及被试样本等等。如果真发觉这个实验有问题,就会找出这个实验的原始资料和数据来研究论证。但这里大家都明白这个短文是写给教育孩子的家长和老师看的,主要目的是引起他们关于表扬的思考及教给大家一点原则和方法。就如周泓的赏识教育,只要他给了我们一点点启发,他最起码开始让大部分都对自己的孩子恨铁不成钢的中国父母反省自己的问题时,他起到的作用不就特别应被认可吗?明眼人是看目标是否达到,对全局好坏是怎样的,而不是不分场合对任何一个细节都批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9:58 , Processed in 0.07731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