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53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报道以后的思考笔记》(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3 09:3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袁鸿林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一、密集的媒体报道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由于我写的一本自印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月的小册子《哈利谈早教和英语学习》,偶然落到了嘉兴《南湖晚报》记者沈爱君的手上,便引出了后来一批媒体的报道。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嘉兴《南湖晚报》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日以《博士父亲在家造“神童”》为题报道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特别是杭州《钱江晚报》的《博士父亲欲造“神童”》、《今日早报》的《 博士生辞职甘当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全职爸爸<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都市快报》的《北大硕士闭门要造外语神童》等报道分别于次日见报后,即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紧接着就有电视媒体接续报道:嘉兴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今日访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日分别播出一、二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浙江电视台教育频道新闻节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1日)、湖南卫视新闻节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日),浙江卫视新闻频道的《生活新主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4日)、浙江电视台钱江频道的《谈话》(<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日)、乃至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共同关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成长在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5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其间,各种网站广泛地转载或摘引上述报道,在两个月的时间内,达四、五百家。

还值得一提的有《北京青年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9日文章《现代私塾能否复制》、南方周末《人物》杂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日第十三期的文章:《袁鸿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博士<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孩子王》。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二、受到关注的原因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我不就是在自己的家里教教自己的幼女,并顺便开了一个英语角,也教教其他人,——就这么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有什么可吸引人的,值得如此报道?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至少我自己一度是有点疑惑的。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但在与媒体人士和受众的各种接触中,我渐渐意识到:涉及千家万户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千千万万大众时下特别关心的大话题。当然我的高学历的背景和颇有个性的理念和尝试,也成为大家的关注点。特别是那些所谓“专家”的一派糊批乱评,人为地把事情搞成了“争议化”,更引起了受众的注意。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最早的《南湖晚报》沈爱君记者的报道,刊于头版头条,颇为醒目。但“编后语”的小尾巴也颇有意思:“袁先生的水平和毅力值得钦佩,相信他的女儿也能学到很多的知识并顺利成长,但是,学校教育毕竟有个人教育不可替代的方面,比如集体意识、竞争意识、竞技能力、荣誉感等的熏陶和培养。如果能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呢?”——编者颇为用心良苦,很担心读者会引起对现行主流学校体制产生怀疑或不满。如果不够敏感的读者看不明白的话,那么一星期以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日,同一记者在同一报纸上的报道就直接表达了这种隐忧: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读者热情让博士父亲难招架
教育专家:此做法不值得提倡

 南湖晚报11月3日刊登了海盐县具有博士学历的袁鸿林不把女儿送学校而改由自己亲自在家教导的报道后,本报热线和袁先生随后接到许多读者的来电,读者纷纷向他请教“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孩子不爱看书怎么办”等问题。袁先生说:“我不是教育专家,只是对早教有点看法。感谢他们这样的信任,但是我可能帮不上忙。”博士父亲:已接待不下40对父母
 在报道见报的当天,记者即接到市区多位家长的来电,他们都想要和袁先生联系。随后,五县(市)两区的读者也纷纷来电。桐乡的钱先生有个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但小小年纪总爱和父母唱反调,他想向袁先生请教让孩子听话的秘诀。平湖刘女士念初二的儿子不喜欢英语,想请袁先生教她儿子英语。而海盐县的一些父母则直接赶到了袁先生的哈利快乐英语角,把自己孩子的“症状”告诉袁先生,请教“处方”。粗粗一算,自文章见报后的三五天时间内,袁先生已经接待了不下40对父母。一对老家在台州、目前在杭州工作的年轻夫妇为他们两周岁的儿子该如何早教,专程从杭州赶到海盐求教,并希望袁先生能收下他们的儿子。
教育界人士: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
庆安国际双语幼儿园园长曹莉认为,袁先生作为一名博士生,把在家辅导自己的女儿作为人生的全部,是一种教育成本的浪费。他对教育现状不满而采取这样的行动,作为个案我们无权反对,但显然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中国绝大多数的父母没有他这样的水平和条件,而教育界这些年也一直在努力。袁先生所提到的个性和共性教育问题已经引起重视,一些好的幼儿园都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设定多个层次,让孩子跳一跳就能达到一个新高度,兼顾了教育的个性和共性,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竞争意识和集体意识。学校教育也许存在个别弊端,但肯定利大于弊,是乐观积极的,所以父母不应盲目跟风。 
嘉兴市教育研究院的张建芳老师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们都是社会人,首先要融入社会。袁先生也许有能力有条件把女儿培养得很聪明,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孩子长成社会人。父母水平再高总有他们不足的地方,学校老师也许有缺点,但是肯定也有很多优点,这些优点会无声地影响学生。此外,“现代私塾”和目前正在推行合作研究的新课程教育理念相违背。和同学和睦相处的快乐是不同于受父母照顾的快乐。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本报记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沈爱君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这种窘境,在《都市快报》上,一开始就亮明了:一边是黄擎、黄子秋的大版文章和照片,另一边是记者邹滢君采访的“专家看法”作附注:

杭州市教育科研所王曦:
袁先生拥有高学历,在某些领域有专攻,但并不意味着他就能是一名好的幼儿教师。除了得到父亲给她的语言等各种技能培训外,她女儿能得到像其他孩子一样完整的学习经历吗?儿童成长经验不仅来自书本,更重要的来源于同伴的群体生活,有的时候同伴之间的吵架都会是一种学习,袁先生现在把孩子包裹起来,这种“脱敏”行为很可能让孩子丧失一种生存能力,特别是与人相处的能力,时间一长,孩子个性发展也有可能不完整。
问问孩子,她快乐吗?
安吉路小学早教研发中心胡嫣:
袁先生一定是对当前的教育模式存有不满,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我不反感他的做法,但我很担心他的孩子,担心孩子会过早失去一个正常儿童的幸福感。他的父亲应该时常问问他的孩子,“你快乐吗?”
现在的教育提倡的是多元智能,注重的是情商的培养,孩子今后获得高学历、好工作不算成功,孩子成长过程中是不是有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我想说的是,孩子的学习其实是在玩耍中获得,而不是菜单式的打造。
几十个孩子陪读,我更加忧心。别的不说,在众星捧月当中的袁先生的女儿,一旦脱离了陪读书的环境,她的失落心态该如何抚慰。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这种报道编排的结果,一下子就把我编入了“另类”。而“专家”们就非常勇敢地急于找我的毛病。在他们看来,我的女儿就一定是过着黑暗的生活,每天苦不堪言:被我“包裹起来”,既不能与人正常交往,也丧失了正常儿童的游戏乐趣,除了只能读书、只会读书,是一个书呆子式的低能儿,更不知情商为何物。这些可怜的“专家”,他们做出这么恐怖的结论,有何根据呢?他们既未见过我女儿,也不了解我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理念,凭啥就如此下结论?只根据这些报道吗?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同样也是看了这些报道的并非专家的人们,却并不同意专家们的看法,请读发表于“超常儿童心里网”上的两段评论: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为袁先生喝彩
目前的中国,象袁先生这样的开拓者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夸夸其谈的人多,脚踏实地的人少。我们没有必要为孩子的发展担心,目前孩子的现状是最好的回答。如果有一天,幼儿园的老师都是大学毕业以上或她们真正具有现代化对她们的要求,那么就不会有袁先生这样的新闻。袁先生一定是平衡了社会上公立,私立教育的现状作出他自己的选择的。他的行为可以充实中国当代教育史。教育,这一古老的社会行为,其教育方式正兼收并蓄,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私塾这一古老的方式会融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人类社会先进的教育理念,成为多元化教育中的一元。(萧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4111087)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袁鸿林很值得称赞和钦佩,他为现代的教育探索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道路,特别避免了教育中不顾学生兴趣与感情的填鸭式授课。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如果不能始终保持对学生的高度吸引力,势必会大大降低效率。他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被百余位老师教导的流水线生产方式,是否不如传统的只跟从三五个老师长期学习更对他的发展有利呢?很明显,后一种方式也很有优势,至少有利于从情感着手来塑造学习者的人格,这正是目前我们快餐式的教育所缺乏的。
然而,如果袁鸿林的目标仅仅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把她培养成反应敏捷的同声翻译或掌握多种语言的全球性信息情报类高级研究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那么如果万一那一天他女儿突然对他的教育出现抵触,他会如何反应呢?当她女儿对他施加的教育再也不领情和不愿再进行下去时,他从何寻找对为之舍弃自己的事业的补偿呢?父母为了儿女舍弃一切值得敬重,但更重要的只怕是给他们树立一个榜样,然后让他们自己选择道路,这对他们成才要更为重要一些。只有为养家而不得不出去打几分零工的居里夫妇的儿女像他们的父母那样优秀,而更多的成名人物在教育子女时却乏善可陈,可见最重要的是教给儿女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而如果单单为了她一个人,她能承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一个亲人的梦想,而且已为之舍弃一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如此之重么?而如果袁鸿林的本意是要探索一条新的、适合中国当代的教育之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幼吾幼以及人之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这样的心胸能不令其女儿为之骄傲一生么?会不愿意尽力帮他、以及传承由他点燃的火炬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范越阳)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当然,本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角度不同,看法不同,也属正常。对于那些说好说不好的,我一直是听任别人评说,从不作说明和反驳。但对有一位叫童大焕的评说,我只好破例回他几句。先看他的妙文:此帖由 huge57 在 2005-12-06 21:50 进行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09:34:40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 align="center"> 男博士做全职爸爸是否会扼杀孩子的无限可能性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11-11 8:46:00  中国青年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  我特别期待中国产生各式各样的民间办学机构,也特别期待有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针对各式各样的学生,使孔子所谓的“因材施教”能够得到哪怕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实现。但是,我对男博士做全职爸爸,一心一意培养女儿成为“早熟博士”的教育教学方法却不敢苟同。
<font face="宋体">  有报道说,今年47岁的袁鸿林拥有北京大学硕士和南开大学博士学历,会英、日、法、俄等多国语言。中年得子的袁先生认为幼儿园不适合女儿,决定把女儿袁小逸带回家,自己实施对女儿的早期教育计划。为了多给女儿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袁先生还张榜招收五六个同龄孩子给女儿陪读。
<font face="宋体">  按现行教育体制,一般博士生毕业时已经快30岁了。而按照袁先生的教学计划,袁小逸9岁小学毕业,13岁高中毕业,16岁大学毕业,19岁硕士毕业,21岁可博士毕业。至少可以比同龄人提前七八年。袁先生的目标是把她培养成反应敏捷的同声传译,或掌握多种语言的全球性信息情报类高级研究者。
<font face="宋体">  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教育家,他们遍育天下英才,却往往不敢教自己的孩子,一般都有“易子而教”之说。为什么?因为师生之间,适当地留一点距离和神秘感是必要的,距离和神秘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教师权威的源泉之一。因此,袁博士敢于亲自当自己孩子的老师,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但却未必是科学的、最有利于女儿成长的。
<font face="宋体">  在孩子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来自老师的赞许、同学的钦羡等等。可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却被袁先生抽成了一个真空,来自家长的压力毫无疑问将成为袁小逸未来学习的主要动力,甚至是惟一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快乐成长、快乐教学,不过是家长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
<font face="宋体">  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成为某一方面出类拔萃的人更重要?还是成为一个身体健康、人格独立、心智健全、善于合作的人更重要?把孩子包裹在真空里,她的智力可以得到不断开发和刺激,但是她的情商呢?她如何与同伴们相处?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虽然眼前有孩子“陪读”,但这却更强化了袁小逸众星捧月的“中心地位”,将来,她又该如何面对失落?我想起了人称“浙大第一愤青教授”郑强手舞足蹈的演讲:
<font face="宋体">  “我们系里有一个女同学,一天到晚没有笑脸,就是为了得到高分数、得到高额奖学金,我很痛心!我和她说,你这是在用青春换荣誉、争光环,你今后的心灵是要受创伤的!我希望她不要看重明年从第一名掉到第二名,后年从第二名掉到第三名……也许,分数越高,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三分之二已经‘精神残缺’。”
<font face="宋体">  袁博士坦言不想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现代教育流水线上的一个标准件。然而,从孩子5岁开始,袁先生就已经按自己的设想给她设计好了未来的道路,并且一路怎么学习都已安排好,这难道不也是在按自己的模子将孩子铸造成另一种“标准件”吗?
<font face="宋体">  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高中之前的所有教育,都只是为这种可能性打基础。情商、智商、身体素质,这些基础打得越牢越深广,未来的可能性越多。从小被人为设计了惟一一种可能的人生是可怕的,也是有99%的可能不适于当事人的。这种学习的“功利目的”越明确,就越悲哀。况且,袁博士辛辛苦苦读了个博士,其“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社会再培养一个博士?从社会和人生设计上,这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当然,如果袁博士兴趣在此,权当我是废话。但起码要考虑一下女儿未来成长的无限可能性,因为这也是她的“发展权”。 (童大焕)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我对这篇奇文,只给了几句短评(因为不值得去多费笔墨):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注意到童先生好发评论,有些评论也确有见地。但有时也不免有失偏颇。比如“易子而教”,恐怕更多原因是出于一种封建的心态,——说穿了,是要摆一种“父为子纲”的架子,犹如红楼梦中的贾政之于宝玉。与当下提倡的亲子教育相比,是何等的落后。拿着这种落后的东西,当作宝贝来提倡,还要棒杀他人,可笑。不知童先生有没有孩子,——只是我希望他没有,怀着这种心态的父亲,会把他孩子有限的可能性都会扼杀了。”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附:《引领世界的两大育儿新时尚》(节选)
〔美〕乔·富兰克
美国流行“全职爸爸”养儿育女在美国曾完全被当成母亲的职责,后来,女权主义者从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地位的角度出发,呼吁父亲多分担育儿义务。可是,近二十年来,心理学家与儿童发展专家逐渐发现,父亲分担育儿职责,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某些作用甚至是母亲无法替代的。父亲分担育儿职责因而成为一种时尚,在关心子女成长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尤为流行。在美国,很少见三世同堂的大家庭,祖父母没有抚养孙辈的义务。又因为佣工贵,只有极为富裕的家庭才请得起保姆,因此育儿的担子只能落到父母身上。已婚美国人休闲活动通常以家庭为主体,周末在餐馆、购物中心、各种游乐场所,到处可见抱着、用小篮提着、背着、或是推着孩子的大男人。甚至在一些学术会议上,我也曾多次见到妈妈专心开会而爸爸在旁照顾婴儿的场景。爸爸们做的还不止这些,有的爸爸与妻子平分育儿任务。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我很喜爱的一本育儿杂志的编辑——特丽莎和弗莱德。他们两人是真正的合作者:两人在杂志上的署名是“联合编辑”,在生活中则联合育儿,每人都上两星期班,在家带两星期孩子。两人轮换,所以他们的一双女儿常问:“这周是爸爸还是妈妈?”从这种安排里,他们觉得获益匪浅:他们得以亲身体会不同环境中的父母的感受,促进了他们的编辑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孩子从这种安排中获益良多。孩子吸取双方的优点,充满了活力。据报道,有两百万美国父亲选择留在家里带孩子,而让妻子去工作养家。有的家庭这么做是因为妻子收入比丈夫高,如妻子是律师而丈夫是教师;有的是因为丈夫更有耐心,更喜爱教养孩子的经历,这些“全职爸爸”乐此不疲,还利用互联网互相鼓励,组织“全职爸爸协会”呢!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005.01.07/未完,待续)
此帖由 huge57 在 2005-12-03 09:36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12-6 00:43:38 | 只看该作者
真不知道居然引起这样的轩然大波!受不了那些专家动辄就是。。。不值得提倡云云。不过还是挺为孩子担忧的,本来挺好的一件事,能有这样有决断的父亲,居然给媒体弄成这样!please cover the child,keeping away from the world so wil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8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0:14 , Processed in 0.07936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