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16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差生”是怎样成为差生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1 13:46: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荀子曾说:“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可见教育对一个人成长之重要。
孩子“生而同声”,这时的差别,仅在自然发育的好坏上,其智力水平相差不是太大。到入学前,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对学校早“心向往之”,也就是说,虽然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求知欲”,但他们对学校是充满好奇、好感的,对学校、对老师也是崇敬有加。但时隔不久,进入学校后,这些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孩子,就逐渐分化为从“好学生”到“差等生”各种层次了。或许,这跟学生的素质有关,跟家庭的背景有关,但学校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学校在不断制造着和强化着这些“差生”,使他们最终成为真正的差等生。于是,那些哭着闹着要上学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后,最终不得不怀着郁闷的心情离开学校,有的自认为不是学习的料,有的对老师、对学校充满敌意。
美国成功动机协会(SIM)创始人保罗·麦亚曾讲过一个故事:大象能用鼻子轻松地将一吨重的行李抬起来,但我们在看马戏表演时发现,这么巨大的动物,却安静地被拴在一小木桩上。因为它们自幼小无力时开始,就被沉重的铁链拴在无法动的铁桩上,当时不管它用多大的力气去拉,这铁桩对它而言,是太沉重的东西,当然动也动不了。不久,幼象长大,气力也增加,本可以轻易将铁桩拉断,但因幼时的经验一直存留至长大,它习惯的认为“绝对拉不断”,所以只要身边有桩,它总是不敢妄动。
差生的形成,也如这大象的驯服一样。
我们知道,孩子的特点各不相同,有的爱动,有的爱静,有的对这科偏爱,有的喜欢那科,有的对别人的评价满不在乎,有的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这一切,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总觉得那么可爱,而一旦到了别人身上,就不一定都那么“流光溢彩”了,尤其是到了学生身上,有很多是令老师“无法容忍”的。于是,众多的学生中,便会有“惹老师生气”的,而这部分学生,便成了老师批评的对象。
俗语云:“三人成虎。”老师对某些学生“关注”的多了,这些学生便觉得自己有问题了。别的同学对这些同学也有了一定的看法,无意间就会把自己的看法流露出来,从而使这些同学觉得自己真的有问题了。老师又纠缠不放,那么,老师的每一次“关注”,便在无形中逐渐强化学生的这种判断,从而形成根深蒂固的思想:我已不可救药了。这样,在老师的培养下,这些“差等生”便出现了。
或者说,“差生”从不差的时候就受到多次暗示,开始他可能不信、不服气,但说的次数多了,说的人多了,他就信以为真了,直到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别人说得没错。这时,你再告诉他,他很有希望,很有潜力,他一定会认为你在骗他。
可见,差等生成为“差等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本身的原因,而是我们的教师或家长对其反复“驯化”的结果,可我们反过来却又要对他们进行责备,让他们来承担这一切后果,这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公平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12-1 14:12:55 | 只看该作者
言之有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2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4 17:43 , Processed in 0.071808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