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93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家庭学校带给我们的启示 袁鸿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20 17:1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5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日《人民日报》对本人个案的报道和讨论,我想从美国家庭学校运动所能给我们的一些启示谈点看法,或许能超出个案的意义,对思考教育改革的问题有所裨益。 家庭学校在美国历史上的出现,早于近代意义上的正规学校。但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家庭学校,一开始就是作为主流教育&mdash;&mdash;现代学校体制的对立物而产生的,而且是作为一场基层的教育运动,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世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年代后期正式掀起,迄今也仅半个世纪之久。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6年,美国估计约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万的孩子在家学习,迄今已发展到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万,而且,其发展势头仍十分强劲,近四五年来,每年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的速度在迅速递增。若仅从速度看,家庭学校教育无疑已成为美国教育样式发展最为迅猛的一块。不仅如此,美国的家庭学校教育观念和模式,已开始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在提出现代私塾模式,可作为我国现行主流学校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时,既考虑到我国历史上私塾的传统价值,也曾拿美国的家庭学校作为现代观念的参照系。美国的家庭学校运动,并非极少数人的标新立异,或无足轻重的另类活动,而是教育发展的历史产物。学校体制是近代大工业生产的产物,曾起过重大的历史作用,迄今仍为世界上的主流教育模式;但随着多元信息时代和后工业社会对个性化教育的呼唤,学校教育的模式也日益体现出其缺乏个性化的局限性。这样说,并不是想否定学校教育仍具有现时代重要的主流作用和地位,而是要指出:美国家庭学校模式应运而生,以其提倡个性化教育,主张自主、自由和超前的学习而已成为对主流教育模式的重要补充。纵观半个世纪来美国家庭教育运动的发展轨迹,确实能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尤其是从总体上看,美国社会对这场运动,能够用一种争辩而不失民主、争斗而不失包容、务实而不失理想的态度来理解和对待,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比如说,对家庭学校争议最多、争议最长的问题,莫过于家庭学校培养的学生在学业方面能否与学校学生同样全面优秀?在社会化方面会不会产生问题、乃至于成为游离于社会之外的&ldquo;边缘人&rdquo;?近年来美国公布的大量调查统计资料和研究结果,充分而令人信服地说明,家庭学校的学生,不仅总体上学业超过了学校学生的平均标准,而且在百分比上远优于学校毕业的学生。年龄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4岁并接受家庭学校教育的成人,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4%完成大学课程,而美国受过大学教育的普通民众则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6%。美国最近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9%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在家接受教育的效果要好于去传统学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更有意思的是,在社会融入这方面,家庭学校的学生比学校学生在总体上也更胜一筹。一项颇具权威的研究揭示:在接受家庭学校教育的成人当中,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1%参与社区服务活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8%加入某一社会组织,而年龄相仿的普通民众在这两项上的参与比例分别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7%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0%。<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从美国的经验看,家庭学校完全可以解决社会融入问题。而且从某种角度讲,可以解决得更好。这无非是因为家长充分重视,而且脱离学校体制的孩子,则有充分的时间可以灵活地、直接地介入社会;而所谓学校的社会性,除了体现学生群体的小社会,其本身充其量也只能折射真正的大社会,并不影响脱离学校体制的孩子直接地接触社会。脱离学校就意味着脱离社会的说法,实在近乎荒唐。看我们现在的学校,在日益严重的应试教育压力下,脱离社会的倾向已日益严重。我倒更有理由担心,如果应试教育不改,现在的学校毕业生会有更多的人难于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有很多对我的质疑,集中在如何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社会融入问题上。我曾说过,我的现代私塾教育观念中也有社会融入的内容,而且还相信,可以做得不亚于现在的学校。美国家庭学校的经验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再比如,美国因家庭学校而引起的法律上的冲突与变革,对我们也更有现实的启示意义。研究美国家庭学校,使我对美国人的务实精神和包容精神留下深刻印象。家庭学校出现后,因为它与学校教育对立,势必遭到社会各方极大的反对。当初也曾有争持不下而上法庭的案例。但它却在争论中发展起来,当它的实际效果逐渐显露出来后,社会舆论也就由宽容发展到认同。直到1993年,在全美国的所有五十个州,都先后通过了父母自教自养的法案,确立了家庭学校的合法地位,用了不太长的二十多年时间,把问题解决得很好。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已出现了家庭学校与正规学校间的互相补充、促进和资源共享的沟通局面。我由衷希望,类似局面有朝一日也能出现于神州大地,我国的主流教育模式与非主流模式之间同样也能够和谐沟通,既互相比拼竞争,又彼此取长补短。我想,美国文化的多元性、个性的崇尚、自由精神所汇聚而成的那种务实、包容精神,是否也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深层启示,对我们现今考虑现代私塾这样的模式时,多一点务实和包容。我们国人对于现今的教育,有那么多的不满。然而,大家却只限于怨天尤人而无所作为。确实,在中国要改变一点什么是太难了。然而,体制内一时解决不了的,完全可以从体制外去想办法。这就是中国的改革告诉我们的一条最朴实的道理。在教育上,我们千家万户的父母,那些对孩子怀着无限之爱的父母,完全有能力给孩子创造出一种更适合孩子个性的教育模式。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家庭学校和我们的传统私塾,对我们实在有很重要的启示。 当然,法律也应当与时俱进。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肯定受到包括笔者在内的广泛支持,但它在教育体制和模式上的单一,显然已属滞后。我将孩子带回家,留在我的现代私塾里学习,并不是剥夺孩子的受教育权,恰恰相反,我给孩子提供了更好的个性化超前教育,在法律的本质精神上并没有违背。我国是一个大国,需要的人才应是各式各样、多种层次的,一种在教育上具有远见的政策或合乎时宜的法律,应当鼓励多种样式和多种层次的教育,以适应社会的多种需要和选择。我国的现行教育法律只强调家长有送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却忽略了家长也有参与教育和选择教育的权利,同时也忽略了受教育者本人对教育的个性选择权利。社会上基本单一的教育模式,也难于提供一种可以选择的平台。而这种情况当然是不甚合理的,也是十分落后的。如果有真正的教育变革,一定会改变这种局面。我愿意与媒体接触,一有机会就呼吁社会应注意提倡不同的教育模式。应该提倡民间办学,而且容许办成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学校,不应用同一个教育体制和同一个教学大纲来统一一切学校。试想,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吃、穿、住、行,乃至政治、经济体制和思想方式都在改变,选择性日益广泛,唯独教育,一个模式,没得选,一家垄断,走到黑。&mdash;&mdash;说起来既可笑又可悲。这正常吗?难道不需要改变吗?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5.11.<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4)  此帖由 huge57 在 2005-11-20 17:12 进行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1-7-16 07:15:4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7-17 23:19:26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太对了,本人也在博客发表了篇感想,贴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


                    关于培养孩子“社会性”的重新思考

2011-06-26 08:08:36|  分类: 妈妈随笔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最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口口声声挂在嘴边的社会性培养,到底思路是不是正确。

                   今天翻到一本韩国妈妈写的书,受到一点启发。

                  问题-1:我们的孩子今后进入社会需要的社会性到底是什么?

       现行教育体制下出来的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在进步吗?情商、道德水准是在上升还是下降?心理亚健康的问题、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问题,还有走上工作岗位不能适应的问题,著名学府跳楼的、自杀的,层出不穷。这些现象我们必须要反思。我们多年以来的品德教育实在是太失败了,现在的社会价值观和我们品德课本上的价值观相去甚远,学了又有何用?道德败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英国回来以后,有很多次感到无法忍受的事情,在那种人人排队、人人都彬彬有礼的国度生活了一年,有些行为已经被同化地自然成习惯了。刚回来不久去火车站买票,不自觉的在自动售票台前站了很久也没买到一张,原因就是我没有去做一个感觉象是去抢的动作,每当我刚想伸手的时候,总会发现已经有人抢在你的前面了,不管你是否站在售票机的正前方,只要你的动作不够敏捷,总会有人捷足先登。后来想想好笑,自己以前也是属于那种“抢”的行列,那感觉已经是一种本能,并不觉得是不优雅的动作。还有就是带布丁去科技馆,现在最害怕遇到人多,经常会遇到等了很久也不轮不上的现象。唯一应对的办法就是再回到从前,习惯于动作快、抢。就连排队也不能疏忽,稍不留神,就有人站到了你的前面。但是转念一想,这样的教育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布丁刚去英国的时候,也是常常会因为习惯于抢而让我觉得很难堪,在那种连小孩和狗都很有教养的社会,想要一直去“抢”也是很难的。 再想想,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别,两种社会文化本质的不同,在英国,孩子每天被教导的是要合作、要关爱、要帮助弱者。在老师眼中,每个孩子都各具天赋,不会拿A去和B比,孩子之前当然也就从来不比。所以,每当布丁去游乐场的时候,只要他想玩什么,一靠近,马上就有大孩子自觉主动让出来,根本不需要我们开口,时间长了,我们的孩子也学会了彬彬有礼和谦让;同样的,在科技馆,这种反差简直是天壤之别。有过很多次,布丁在旁边安静的排队等待,等轮到我们时,只见一个大哥哥飞快的抢到前面去,然后我们看看他,他看看我们,照样继续玩,丝毫没有一点愧疚。想想也是自然,国内的孩子天天被老师家长灌输的就是竞争意识,天天比赛,考试也要排个名,好象不争一下,就证明不了自己,所以这个已经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很难改变。再分析下,当今社会,心理不健康的人到处都是。中国是不太注重心理的问题,如果按照老外的标准,中国人患有心理疾病的比例大得惊人。人人扪心自问,真正能做到不收外界干扰,从不感觉到压力的人有吗?其根源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问题,其本质可能要从我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算起,我们在学校里争,出学校后也争,处处都在和别人比。比收入、比学历、比地位、比房子、比车子、比孩子。一比较,就会有压力了。压力一大,心理问题就出现了。其实,仔细想想,真正的那些成功人士,大多心理健康,品德高尚、有爱心、乐于帮助别人,那些靠着钻政策空子、游走关系,偷税漏税、投机倒把的、爆发户类的也就是昙花一现罢了,不能长久的。这也是为什么哈佛耶鲁最看中孩子最基本的道德素质的原因。

   

                 问题2:学校培养的社会性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

       现行教育体制的格局是单一化的,班级化、同龄化,在学校的主要社会活动也是仅限一个小范围的,和真实社会的接触非常少,尤其是大学之前,高中学生连功课都来不及,哪有什么时间去打工、去社会上磨练,更谈不上对社会了解有多深入了。而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性格的成熟应该是在大学之前就决定了,社会适应性也是在大学之前的年龄就完成了。也就是说,我们国内的孩子,一般到了大三、大四才出去打工、接触社会,而这个年龄普遍应该在21、22岁左右,其实这个年龄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心智已经很成熟了,已经需要具备全面的去适应社会的能力,而我们的孩子,这个时候,刚刚走出校门、去做家教、去做兼职。对于今后的人生规划、对于整个社会的了解,特别是对于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相处的社会性,非常缺乏。我们在学校完成的社会性,充其量也是同年龄的社会性培养,所以我们的孩子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不知道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新的不会和老员工相处,老的不会带新人。这些都是问题。  还有,我们的通常所说的社会性,其实并不是通用的真理,也不能用来训练每个孩子。我们的社会是多元的。当公务员的需要有公务员的社会性,搞科学研究的需要有搞科研的社会性,当老师的也有所不同,从商的人就需要另外一些特质,而那些画家、钢琴家、舞蹈家,工人、厨师,每一种社会性都千差万别,而我们的孩子是按照一个模子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招聘广告天天要花钱去做,而我们的大学生却天天在苦苦等待工作机会的真是原因。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按照某一种社会性去培养,也就是高燕定所写的人生规划在童年,尽早规划孩子的人生,尽早培养用的上的社会性,应该到那个时候,是工作在等着他才对。让一个搞科研的人从小去锻炼组织、合作、领导力、与人交往等能力,这样的人怎么能安心于枯燥单一的研究工作呢?所以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年出不了几个诺贝尔奖就显而易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7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5:25 , Processed in 0.08061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