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本性是向上的,是热爱学习的,是具有做人、做学生的自信的,是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是有自己的意志品质的。兴趣事最好的导师,这已经是一条公理了。孩子感兴趣的学科,他就一定会多学多看,精力也更投入,遇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明白,这个过程中会获得快感。但实际上,有不少孩子厌学,没有从学习中找到乐趣,甚至优等生也不列外。求知识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而追求快乐又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因为求知而被剥夺了快乐,在苦学的状态下学习,缺乏认知的需要,那么,他们便会产生厌学情绪。大体上讲,中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我想有以下几点:第一,父母地期望值过高,为了孩子,家长可以放弃自己的事业,双休日可以不休息,为孩子辅导,陪孩子读书、做习题,孩子的心理、身体上的压力大大增加。第二,父母陪读,造成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难以体悟学习的全过程,难以独立地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他们体验不到独立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快乐。第三,家长对孩子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向右偏差,将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在明天而不是今天。常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去修地球,去扫大街。”功利性过于强烈。这样,孩子体验不到获取知识本身的快乐,而只是注重别人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孩子对知识本身不感兴趣,自然将学习看作时苦差使。第四,孩子不会学习。不会学习的孩子学得苦,学得累。学得烦。这些孩子往往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不能选择有关重要的内容而抛开重要的内容;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由于孩子不会学习,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从中找不到快乐,学习时就很难“上道”,成绩自然就不会好。其实所有青少年的内心都渴望成功。其实所有青少年的内心都渴望成功,对自己大的明天都抱有美好幻想,所以作为家长就应该积极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自我强迫式的苦学,变成自觉愉快式的学习。这一点不仅眼下的学生死必要的,同时是对他们日后的生活、工作都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要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鼓励孩子自我激励指导孩子学习方法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阶段性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