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8081|回复: 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婴幼儿识字——扭曲的超前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0-19 12:1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婴幼儿识字&mdash;&mdash;扭曲的超前教育<font face="仿宋_GB2312">囗不科学的学前识字会对婴幼儿本身和系统的小学识字教学构成损害   囗要纠正教育就是读书、读书就是识字、智力开发就是提前识字的错误认识   囗要领会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不要轻信违背科学规律的炒作   近几年来,社会上有些人大力提倡零到六岁婴幼儿识字教育,甚至别出心裁地办起零至三岁婴幼儿识字班。他们提出:&ldquo;婴幼儿识字比学习说话、学会听人说话还容易。&rdquo;一些专家学者对此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一些幼儿园教师和年轻家长虽然对此半信半疑,却以为学总比不学好。那么,对零至六岁的孩子进行汉字教学是否合乎科学?入小学前是否学习汉字越多越好?学龄前儿童的汉字教育进行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婴幼儿智力开发是否就是提前识字?最近,记者带着上述问题采访了北师大中文系王宁教授。<font face="仿宋_GB2312">记者:近几年来有些人提出让零至六岁的婴幼儿认字。他们说的&ldquo;婴幼儿&rdquo;甚至包括不满1岁的婴儿。一些私人印制的广告和宣传说:&ldquo;婴幼儿识字比学习说话、学会听人说话还容易&rdquo;,&ldquo;识字越早,越能激发婴幼儿的智慧&rdquo;,&ldquo;能开发右脑&rdquo;。这种说法是合乎科学的吗?您是研究语言文字的专家,近年来,您一直关注汉字教育,提倡识字教学科学化,发表和出版过很多有影响的论著,能不能谈谈您对婴幼儿识字的看法?   王宁:1996年6月1日,教育部开始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是一个对学前教育的指导性文件。《纲要》规定了关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内容,其中涉及文字教育的有两条:&ldquo;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rdquo;&ldquo;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rdquo;。我觉得这些规定是根据国内外的教育理论,听取总结大多数专家的意见而作出的。超越这些内容之外的做法,既不符合教育部的规定,也违背教育学理论。《纲要》通过这些条文,更加明确了识字教育的起点是小学阶段,幼儿园只是为小学识字教学做准备。这种准备分两个方面:一是心理上的,让孩子们建立对符号的兴趣,关注书写符号,逐步具有文字符号的意识;二是技能上的,条文里提出的&ldquo;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rdquo;指的是习惯书本上文字的横排、分行规则,懂得页码和翻页,学会利用图画了解意义,了解拿笔的手势和书写的姿势等。伴随着&ldquo;前阅读和前书写&rdquo;的技能训练,五至六岁的儿童也会多少认一些字和写一些字,但这是少量的,也不是学前教育的目标。 至于对零至三岁的婴幼儿,更不适宜教汉字。婴幼儿时期是孩子身体成长的最关键时期,也是他们母语习得的最初阶段。婴幼儿母语习得是一种本能,他们学习说话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的,而认字却要凭借后天培养而成的能力,是一种刻意的行为。怎么能说认字比学说话更容易呢?记者:有一些家长,出于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对婴幼儿学识字比学说话还容易的说法虽然有怀疑,但在道理上还想不透,您能否讲一讲有关这个问题的基本道理?    王宁:谢谢您给我这个机会,我一直想有机会就这个问题和老师、家长们交流交流。首先,从学说话与学识字所需的智力水平来说,古今中外,每一个正常发育的人都是学说话在先,学识字在后。因为识字是比学说话需要更高智力的活动。国内外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经常拿儿童母语习得的规律说明人类语言发展的规律,这是因为两者确有相通之处。人类的进化历史告诉我们,不论哪里的人群,都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的。语言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从有人类起,就开始有语言,而文字则是有语言后经历了几百万年才产生的。这足以证明,对人类的童年期来说,文字的产生和应用是比语言的发生和习得更高级的活动。从这里足以说明,儿童学认字绝不会比母语习得更容易。这本来是一个普通人都知道的常识,却被一些人搞乱了。   第二,从文字的性质和它与语言的关系来说,所谓&ldquo;婴幼儿识字比学说话还容易&rdquo;也是不科学的。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因此,它必须依存于汉语。对语言来说,汉字符号是第二性的。人们常说汉字有形、音、义三要素,其实,只有&ldquo;形&rdquo;才是汉字的本体,而&ldquo;音&rdquo;与&ldquo;义&rdquo;是它从汉语的词里承负来的。汉字必须把它的字形跟词的音和义发生了关联才有它的记录和传导作用。完整的识字过程,是把汉字的形体和词语的音和义都联系起来,也就是把口语词转化为书面语词的过程。&ldquo;识字&rdquo;不是仅仅认得形体,还必须跟它代表的词的声音、意义联系起来。只是认得字形,不跟语言里的词联系,不能叫&ldquo;识字。&rdquo;因此,汉字的学习必然也只能滞后于汉语的习得。通俗点说就是,只有先学会说话,然后才谈得上把纸上写的字跟嘴里说的话联系起来。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不容置疑的结论:宣传&ldquo;婴幼儿识字比学习说话、学会听人说话还容易&rdquo;,是绝对没有道理的。王宁:有一些私人运作的广告和宣传材料,把孩子凭借声音或颜色、图形的多次重复挑出指定汉字的字片来,叫做&ldquo;识字&rdquo;。他们还培养了一些这样的&ldquo;范例&rdquo;,表演给家长看,吸引家长带婴幼儿来&ldquo;识字&rdquo;。其实,这是一种假象。儿童对汉字字形的感受比对音和义的感受强,对音的感受又比对义的感受强。这是因为,汉字是方块字,简单的字形容易引起儿童的视觉联想。这种视觉联想,如果不是跟音和义联系,而是跟其他别的什么形象联系,一时可以偶然记住字形,但不是识字。   孩子可以记住一个苹果,一块巧克力,苹果和巧克力可以成为儿童的经验,他会保留这个记忆;一个没有跟意义联系的笔画组合跟孩子的生活毫不相关,他很快就会忘记。意义的感受必须在亲自体验之后,意义与语音的结合是思维的成果,是与生活经验和理解分不开的。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他们的心理词典,必须是他们的经验所覆盖、懂得意义的词语才能进入心理词典,一个字关联了某一个儿童心理词典中的词,才是他的&ldquo;已识字&rdquo;。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ldquo;日&rdquo;是一个构形很简单的字,看到这个字,会使儿童联想到窗户格、地板砖、双层抽屉、上下推拉的黑板等等&hellip;&hellip;如果在这种联想的基础上,再加上实物、图形和经常重复的声音,是可以让儿童直接或间接把字形记住的。但如果不懂它的意义,只是认识形体,这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跟识字完全不是一回事。就字形而言,&ldquo;日&rdquo;似乎很简单;但是,&ldquo;日&rdquo;是一个在儿童心理词典中组词量极少的语素,在现代汉语里又不能单用,类似&ldquo;星期日&rdquo;这样的词,单独把&ldquo;日&rdquo;(语言学上管这种在现代汉语里不能单独运用的元素叫做&ldquo;不自由语素&rdquo;)抽出来,它的意义和文化内涵相当复杂,难以被儿童理解,所以,婴幼儿真正把这个字和它记录的词联系起来便无由做到。汉字字形与音义的结合绝不能超越儿童的语言能力,有形而没有与语音结合,有音形而不懂其为何义,这种纯粹的字形偶然过一过孩子的脑子,和他们看见一些不理解的图形一样,怎么能叫&ldquo;识字&rdquo;!记者:有些家长说,即使零至三岁婴幼儿学识字不可能比学说话、学听话还容易,但是,让孩子提前识字,即使仅仅记住形体,达到&ldquo;半识字&rdquo;的程度,是不是也可以减少将来学习的难度,多少有点好处呢?   王宁:这里我们还要讲一讲另外一个道理。盲目提前识字年龄,超越了应有的语言能力发展,由于自发的联想,会把汉字的字形,与那些和语言无关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在孩子头脑里,与字形的关联物是随意选取的,因此,每次的联想都可能变化,加上这些字形没有跟语言结合,因此没有使用的价值,那些假象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如果容许一些出于商业目的的人在社会上胡乱办什么&ldquo;婴幼儿识字班&rdquo;,让还在咿呀学语的婴儿去接受那些胡乱的所谓&ldquo;识字教育&rdquo;,或者利用我们的幼儿园做一些不合程序的识字操作,教一些不合规范的识字内容,个别孩子也许能记住那些字形,但后果却令人担忧。当小学识字教学系统开始时,老师面对的不是清一色的零起点儿童,而是面对一些在学前时期接受过五花八门&ldquo;婴幼儿识字&rdquo;的学生。这必然给小学教育带来两种危害:首先是孩子思想混乱。孩子们上小学后受到的正规教育与以前存留的自发联想一旦冲突,必然产生思想的混乱,由于六岁儿童还不能准确表述自己联想的前后差异,这种混乱是不容易觉察的,不能得到老师的纠正,因此危害更大。其次是对正常教学的冲击。那些不合程序的识字操作和不合规范的识字内容会在无形中冲淡正确的识字教学,产生对老师实施正常小学识字教学的干扰,变成一种教学的负效果。    特别是,一些人为了诱导年轻父母让孩子早识字,不惜歪曲一些文字学理论,编造汉字的理据,进行一些完全错误的、不规范的&ldquo;识字&rdquo;教学。汉字在很早就已经形成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构形系统,他们偏说&ldquo;汉字以会意字为主&rdquo;;把汉字的表意性质和会意造字的方法混同起来。他们编造汉字的理据,比如说,现代汉字&ldquo;要&rdquo;字是由一个*腰的人体形象隶变为上面是&ldquo;西&rdquo;下面是&ldquo;女&rdquo;的&ldquo;无构意字&rdquo;(也就是字形没法直接讲的字),他们望形生义,编造说&ldquo;要&rdquo;是&ldquo;西方的女人&rdquo;;&ldquo;饿&rdquo;字左边从&ldquo;饣&rdquo;(食)右边从&ldquo;我&rdquo;得声,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他们偏要把它讲成&ldquo;我饿了要吃&rdquo;,把声符&ldquo;我&rdquo;硬说成&ldquo;你我&rdquo;的&ldquo;我&rdquo;&hellip;&hellip;等等。孩子学了这些错误的东西,上小学后与教师教的不可能一样,会造成心理上和知识系统上的混乱记者:有些家长认为,零到三岁的孩子认字是早了一点,但是让五六岁的孩子多认一些字,可以早读书,早成才。您怎样看这种想法?    王宁:少数对汉字特别有兴趣的孩子,主动要求多认字、早阅读,我们当然可以在正确的语言文字学和教育学指导下提前让他们识字,但一定不要勉强,更不要按照家长的意愿人为规定认字的数量,只能顺着他们的兴趣因势利导。不然,就会让他们&ldquo;倒胃口&rdquo;。现在是信息社会,汉字的招牌、广告、屏幕、封面&hellip;&hellip;到处都是,如果孩子们注意了上面的字,提出问题,家长完全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像《纲要》说的那样,&ldquo;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rdquo;但是,不论从孩子的全面发展看,还是从大面积基础教育的规律看,都不宜把大量识字当成一种任务强加给孩子。    在几千年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家长和老师都容易有一种潜意识认为:教育就是读书,读书就是识字。所以,学前教育既然要提前开发儿童的智能,当然就是提前识字。中国人不是把&ldquo;读书&rdquo;当成&ldquo;上学&rdquo;的同义语吗?这种观念至今还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其实,这个看法是很狭隘的。    在普遍的情况下,早识字并不一定就早成才。现实生活中,有的识字早,小学、中学、大学一路顺风;也有的识字早,却小学、中学念得困难重重。可见是否成才与提前识字没有必然联系。有些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到了小学,在认字上可以赶在其他孩子前面,因此不断提前识字的年龄,家长之间还互相攀比孩子在上小学前的认字数量。其实,他们没有好好算一笔账,也没有从反面全面想一想:孩子的身心成长要靠时间的积累,而儿童成长的时间和精力、家长培养儿童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是一个定数。这些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应当花在收效最大的地方。一些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超越孩子实际能力的教育措施,不但不能达到实际效果,而且占有了孩子们的时间和精力,使适合这个年龄段的教育内容被削弱、被挤掉,还给孩子无形之中增添了许多心理压力和实际负担。我在这里要提醒家长,提前识字最大的危险是使孩子们面对那些强生记忆的符号,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家长们再认真想一想:即使你们的孩子提前认了几个字,他们到了小学,对识字的新鲜感和浓厚的兴趣却被扼杀,这对孩子是否有益?我们从目前已经进入中学、大学的孩子那里了解到,有些当年入学前认了几百个甚至更多字的孩子,带着那些学得不深不透的&ldquo;字&rdquo;进入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一学课本,总觉得有些字似曾相识又模模糊糊,因为似曾相识,没有了初识汉字的新鲜感、成就感,就不注意听讲;模模糊糊又不注意听讲,得到的知识老是不清晰的。小学阶段汉字教育的功能不是只认几个字,还要通过认字培养对汉字规律的初步感受,对中国文化的初步了解和热爱,这样一来,孩子该得到的,不是得不到了吗?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超前识字也会加剧应试教育带来的负担过重。现在中小学生学习的繁重和辛苦已经达到超饱和的程度,超前识字实际上就是把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时期再向前延伸,即把本来应当在小学学习的内容提前到学龄前,侵占了孩子童年的玩耍时间、&ldquo;透支&rdquo;了婴幼儿的精力,却不能取得小学或中学阶段的优势。人们可以想一想,你提前一年,他提前两年,一直提前到婴儿;你增加10个字,他增加100个字,什么时候是个头儿?难道我们要让社会上每个人都没有童年吗?这难道是对后一代的爱护吗?这实际上是对自己最爱的孩子的冷酷无情啊!把教育变成完全是拼时间、拼体力的活动,完全违背了人类教育的本来宗旨,这与我们的初衷不正是南辕北辙吗?记者:现在提倡早期智力开发,一般年轻父母一说到智力开发就想到让孩子先认一些字。您既然认为学前儿童特别是三岁前婴幼儿识字并不合乎科学,那么,早期智力开发如何进行呢?    王宁:提出和重视学龄前教育,是人类教育思想进步的表现。婴幼儿教育包括很深厚的内涵。我不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的,但我很赞同一些著名教育家的先进理论主张。十七世纪著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ldquo;尽可能的不是从书本中,而是从天、地、草、木中获得自己的知识。&rdquo;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把孩子带到蓝天下、森林里、河流边,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引导他们进入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发现一点新的东西,所走的每一步都成为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泉。因为,孩子不是简单的知识储藏器。苏霍姆林斯基说:&ldquo;如果在教师看来,他(孩子)只是一种头脑里被填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rdquo;这些都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上述教育家的主张,实际上是对人类社会长期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总括起来,学龄前教育的主流思想是否可以归纳为:适应自然,尊重个性,培养能力,健全人格,丰富思想,全面发展。这些说法,与我们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是一致的。   做游戏、听童话故事、听音乐、在大自然中游玩&hellip;&hellip;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些让孩子玩乐的活动,包括一些具体的游戏项目,看似盲目、自发、随意,其实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和思考,有很深的教育学原理和很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的。比如,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在大自然的游玩中可以自然而然地认识自然事物,自然地学会观察,并进一步增强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各种游戏,其实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动手的游戏促进大脑发育,锻炼动手能力和手的灵活性,有的还含有简单自然的数理计算。跑动的游戏煅炼身体的平衡能力和灵活性,提高身体素质。这些游戏还都能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锻炼人的意志、耐心和耐力。听童话也是孩子的一种乐趣,童话融有人类文明、自然知识、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儿歌、民谣、民歌等文学形式,内容丰富、朴实明白、自然易懂,寓教于乐,也是古今通用的教育形式。听好的音乐可以养成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心理素质,细腻、高尚的情感。现代有了更好的条件,听音乐、看图片有更宽广的选择范围。至于搭积木、拼拼图&hellip;&hellip;都是既动手又动脑,既培养空间平衡、组织结构能力又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游戏&hellip;&hellip;许多玩具本身看似简单,却寓有很好的教育学的道理。儿童的玩,就是最好的学习,最好的智力开发。它是适应孩子既好动又好知的天性,用人类千百万年来的经验和知识在实践中融合调整发展起来的。它是为孩子在将来的生存活动、社会活动,以及系统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做一个心理、生理和智力机制的准备。智力开发只是人生多种开发(情商开发、动手能力开发、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开发、智力开发)的一种;而识字教育,假如是正确的合理的识字教育,也只是智力开发这些具体内容中的一个很小的局部,怎么能把智力开发和超前识字等同起来呢?我们有什么必要剥夺了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融入大自然、快快乐乐地去做去想去玩的主动性和宝贵的时间,而要在他们脑子里提前塞上一些马上用不着的汉字呢!记者:您讲的道理很明白,也很有说服力,但为什么有些人还在大力提倡婴幼儿识字呢?   王宁:我想,这里面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有一些专家和教师,基于对学前教育内容和功能的估计,希望加快认字的速度,所以希望在这方面做一些实验。这应当是好事。但是,即使实验,也应当首先在少数有条件的幼儿园,由一些对汉字科学和教育科学都具有一定水平的老师来实施,而且要及时总结,检验效果,不可急于大面积推广。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大力提倡婴幼儿识字的,恰恰是那些私人机构的商业运作。他们用虚假的广告欺骗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抢占幼儿教育的阵地;他们打着名人的旗号,片面引用专家的论述来营造市场;他们出版自编的&ldquo;教材&rdquo;,兜售自己的所谓&ldquo;著作&rdquo;,以达到赚钱的目的。只要看他们宣传的那些似是而非的&ldquo;理论&rdquo;,就可以知道那些人是既不懂文字学,又没有教育学常识的。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国家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政府、家长、老师和全社会都应当密切关注的大事。学前教育是为基础教育做准备的关键时期。这种违背科学、有害无益的商业运作,难道还能任其再扩大下去吗?<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我觉得王教授说的非常有道理,我们有些家长就是过于急于求成了,他们恨不得从胎儿就开始训练小宝宝成为神童,却忽略了拔苗助长的后果。<font face="仿宋_GB2312">(注:王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九届政协常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10-19 16:13:26 | 只看该作者
  反对一种现象就要反到点子上,不能正确不正确一起反。专家讲话有引导作用,更要注意全面。  诚如专家所言,智力开发不能和超前识字等同。但,把超前识字与智力开发对立起来就对吗?  现在所说的超前,是相对原来的婴幼儿教育而言,实际上,由于国人素质提高(纵向比较,不要拍砖),家长都重视早教、胎教,现在的孩子基础比父辈强多了,超前教育既是孩子内在的需要,也是家长、社会的愿望。  识字教育作为传统智力教育手段之一,作为搭建智力平台的基础,得到人们重视也是理所当然。现在是信息社会,想想人一生中通过什么渠道得到的信息最多,你就会知道识字有多重要。想想孩子阅读的黄金时间是什么时候,你就会知道提前识字要多合适有多合适。  所举例子,只能说明不正确的早教会带来恶果,不能否定正确的早教。  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跟一幅图差不多,闪几个图,孩子能接受,喜欢参与,本身无可厚非,要反对,应该反对错误的识字方式,反对强迫识字,反对识字以外不作他求。  只要方法正确,对一个幼儿来说,识字也是游戏的一种,不会感到负累。既发展了心性,又为将来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超前识字应该大力提倡。  应该反对的,是不正确的识字教育。  专家应该拿出自己的成果,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超前教育,而不应叽哩哇啦逞一时口舌之快就完事。  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国家还管不过来,学前教育就更没有人管了,只剩下家长干着急。有商家趁机赚黑钱,应该由政府职能部门去处罚,可以鄙视这样的不法奸商,但不能对整个商业抱成见。一个拿正当利润的商家,应该受到尊重。  如果真有一个有实力的企业,本着商道即人道的精神,从民族大义出发,科学地运作,充分做好早期教育这个市场,则民族幸甚,国家幸甚,我等小民幸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10-19 16:17:37 | 只看该作者
  补充,我曾经想在早教市场分块糕,无奈除了一张嘴,没有半点资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10-20 16:45:41 | 只看该作者
“超前教育既是孩子内在的需要”,怎么证明是孩子内在的需要啊?孩子哭着喊着要认字了吗?认字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快乐吗?
“家长都重视早教、胎教,现在的孩子基础比父辈强多了”,就因为重视早教胎教,现在的孩子基础就好了啊?好在哪里呢?就好在认字早了两年吗?早教、胎教对孩子的影响现在有任何公认的科学研究证明是有效的吗?
我倒是承认现在营养好了,大概孩子的身高体重生长曲线比40年前闹饥荒的时候肯定是左偏一点了。如果觉得更聪明点,我觉得还是吃饱了饭的缘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10-20 16:48:50 | 只看该作者
亏得没有资本拦住了不少关注早教的热心人。不然又得有多少娃娃们更受苦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10-20 20:25:45 | 只看该作者
  
蛤蟆妈+2005-10-20 16:45-->引用:蛤蟆妈 @ 2005-10-20 16:45 &ldquo;超前教育既是孩子内在的需要&rdquo;,怎么证明是孩子内在的需要啊?
  公理是不要证明的。如果一定要证,狼孩是最好的证明。  人权里面,受教育权是基本的一条。  在回贴中已经说明,超前是相对来说的,不是绝对的。  做过份一点,就是对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闪几个字,也没有副作用啊。  再补充一点,人如果真的不必为温饱操心了,学习将是最普遍的,最好的娱乐,学习带给人的愉悦也最深沉最恒久。泡这个论坛的家长都是有素质的,文化水平全在我之上,相信你们正处在这深沉恒久的愉悦之中。  我光说教育是孩子内在的需要,范围还小了点,现在要放胆说:  教育学习是人类内在的需要。   
引用:<<!--quote1-->&ldquo;家长都重视早教、胎教,现在的孩子基础比父辈强多了&rdquo;,就因为重视早教胎教,现在的孩子基础就好了啊?好在哪里呢?就好在认字早了两年吗?早教、胎教对孩子的影响现在有任何公认的科学研究证明是有效的吗?
  我不知道全国全世界的情况,但从自己以及亲朋好友的孩子可以了解,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  早教胎教好处多了。  我们对宝宝进行了简单的胎教,宝宝从小到大,没有太吵过,特别吵的时候,唱一唱胎教时候常唱的歌,很快就能安静下来。宝宝外婆都觉得很神。刚做父母的应该知道,晚上带宝宝的辛苦,而我们带宝宝的时候相对轻松,宝宝的奶奶感触颇深。  在育儿理念上,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的父母一辈,同样有很大的差别。宝宝出生后,奶奶和外婆都来了,原以为在育儿方法上和她们有得战,哪知她们看到宝宝的情况,都认同我们的做法(当然,她们也比较开明),皆大欢喜。  特别是,宝宝因为对乳汁过敏,拉了100天肚子,这种情况下仍然很少哭闹,精神同样很好,积极与大人交流。  宝宝出生17天,有一次爷爷指给我看,在给她换尿片时,她抬起了头,还坚持了几秒钟。  所有接触她的人都认为她很成熟,很老成。我很奇怪她还没有开始说话,这么多人认为她老成,后来一位朋友点出,她的表情随时与人交流,特别是眼神的交流。  宝宝的奶奶带了我们三兄妹再来比较宝宝,应该说对两代人的素质有发言权,比较过孙子辈后,她认为这一代宝宝比父辈强。宝宝的外婆带了宝宝妈妈三兄妹,再来看这一代,同样这样认为。  做父母的,都喜欢听别人对自己宝宝的正面评价。如果是一般的溢美之辞,我不会相信,但大家不约而同指出某一个方面,应该有参考价值。  做父母的,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比。我也曾以为宝宝是非常优秀的,后来和周围小朋友一比,发现很多地方不如人家,说明这一代宝宝真的比我们强多了。  早教、胎教,有没有效果,家长心里清楚。非常明显的效果,还用科学证明吗?  非常惭愧,我的宝宝现在识字不超过20个。正准备教她认字,因为她天天缠着讲故事,把妈妈都磨烦了,如果能够自主阅读,可以腾出点时间。所以说,我光有嘴。    
引用:<<!--quote1-->孩子哭着喊着要认字了吗?
  在没有生宝宝以前,我也曾看过一些育儿方面的文章,想法和你一样,坚决不让宝宝陷入识字数数背唐诗的痛苦泥淖。  带宝宝的过程中,好几次出现宝宝哭着喊着要学英语、要识字的情况,震撼了我旧的育儿理念。  根据我一些生活经验推测,一些传统的、看似平凡的方法,可能最直接、最有效。比如拳击,组合拳、刺拳、摆拳,打起来过瘾,看起来舒服,但往往是最简单的直拳置人死地。军事上,人们对以正合注意少,对以奇胜赞扬多,实际上,绝大多数情况下排兵布阵都是中规中矩的,先用好正,才用得好奇。苏联红军喜欢中规中矩的排兵布阵,当用到炉火纯青的时候,不可一世的100万日本关东军也就一个星期解决掉了。我读书的时候痛恨背诵,数学公式不想背,想着用的时候再推。考试的时候,惨败。  所以,对识字、学英语、背诵这些不断为人诟病的旧的学习教育方式,有必要重新审视。  
引用:<<!--quote1-->认字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快乐吗?
  已经说过了,正确的教孩子认字,不管是学的过程还是学会后的结果,都是快乐的。  你总不能拿个被逼学字的孩子不快乐的情绪强加给一个主动学习的孩子吧。孩子是一张白纸,你把识字的过程设计得快乐,合孩子的意,孩子肯定乐于参与,结果也会圆满。为什么一件非常美好的事,一定要往坏处想呢,为什么不当识字的后果,一定要安到正确识字的头上呢。  即使你没有碰到这样的事,你也可以宽容一点,尽量理解。专家的话未必就百灵百验,专家的话不一定就是真理。  某些时候,专家只顾登天那几步,不管搭台。  
引用:<<!--quote1-->我倒是承认现在营养好了,大概孩子的身高体重生长曲线比40年前闹饥荒的时候肯定是左偏一点了。如果觉得更聪明点,我觉得还是吃饱了饭的缘故。
  营养不良对智力有影响,吃饱了不一定就聪明,吃饱只是聪明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蛤蟆妈+2005-10-20 16:48-->引用:蛤蟆妈 @ 2005-10-20 16:48 亏得没有资本拦住了不少关注早教的热心人。不然又得有多少娃娃们更受苦啊。
  奸商从来不缺资本,只有厚道人缺资本。往脸上贴一块金,偶是典型的厚道人。  一旦有资本,相信对民族、对国家会有不小贡献。  偶一直说的是顺合孩子意愿引导孩子学习,满足孩子内在需要,这样的学习也叫受苦,那只有狼孩不苦了。  非常关键的一点,要让孩子学习起来轻松愉快,家长倒是要多受苦。想必这也是很多家长逃避、诟病、退出这种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提到的这些教育方法,都是让孩子轻松,替家长揽事的。  胎教、早教,强调的是给孩子适时、适度的刺激,找关键期做高效事,于国于民都有好处,至于少数打着胎教、早教旗号赚黑心钱的不法商家的做法,不能代表胎教、早教。  目前,绝大多数的年轻父母,都缺少育儿经验,即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都常出这样那样的错,更别提一般家庭了。  举个例子:国庆节前出差,在一个歌厅中,看到一个年轻妈妈和一个老年妇女带着三个月大小的婴儿去听歌。在震得心脏几乎要停摆的高音下突然看见这个婴儿,马上觉得非常不安。掏出纸条,写了一句话&ldquo;分贝太高,影响孩子&rdquo;递给年轻的妈妈(讲话听不见)。  我很理解这位年轻妈妈的心情,可能坐月子带小孩这几个月在家里闷坏了,想出来散散心。但是,婴儿听这么大的声音,对宝宝健康是一种极度的损害。真要听完这场节目,孩子就毁了。  我想,这么大的城市,市民素质相对要高一些,看起来那位年轻妈妈也是读书人,而且还有一位老年妇女陪伴,这样的常识问题应该知道,但偏偏她们不知道。推测下去,一般地方肯定还有不少人对一些基本的育儿常识不了解,看看那么多的麻将崽就知道。  如果有个厚道的企业、诚信的机构,对一些育儿常识给予广大家长适时的提醒,为家长提供先进的育儿理念、育儿方法,在物质上为家长提供一些方便(比如一些家长辛苦制作教学道具既费时又不专业,DIY除外),利用互联网对边远地区家长进行免费的远程教育缩小地区差别,在利润分配上侧重支持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用科学的运作方式做成大品牌,以阳光下的利润发展壮大企业,用商业方法把教育差距缩小。  你说这么做会有多少娃儿受害,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  学一学你的反问,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我一旦有资本,娃娃们一定要受苦。  早教、胎教,做总比不做好。没有把握的,不做比做好。  注意适度,注意安全。  现在这个时代,应该不提孩子苦学了,要代之以家长苦教。而家长吃这个苦的过程,其实也是体验幸福的过程,不展开了说了,在其它回贴说过。  墨水太少,只能说这些刨面话,再深入,真的需要专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10-20 20:33:02 | 只看该作者
  to 蛤蟆妈:  1分不是加给你的观点,是加给你的提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10-20 20:44:41 | 只看该作者
hq1966+2005-10-19 16:17-->引用:hq1966 @ 2005-10-19 16:17   补充,我曾经想在早教市场分块糕,无奈除了一张嘴,没有半点资本。
hq1966老哥真是能说会道,光凭这张嘴,就会迷倒一大片了。哈哈哈~~~~<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agre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10-20 21:03:13 | 只看该作者
小意0523+2005-10-20 20:44-->引用:小意0523 @ 2005-10-20 20:44 hq1966老哥真是能说会道,光凭这张嘴,就会迷倒一大片了。哈哈哈~~~~<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agre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不能登大雅之堂。自娱自乐过过干瘾,实际生活中说不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10-20 22:13:14 | 只看该作者
&ldquo;超前教育既是孩子内在的需要&rdquo;,是毒药!我更相信&ldquo;超前教育既是孩子外在的需要,是家长的需要&rdquo;,社会总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民智上扬, 超前教育是最后一块家长认为可以翻一下的石头让孩子们在日益竞争的环境脱颖而出, 由于个体发育的不可预测性,我对超前教育持不置可否的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9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1:33 , Processed in 0.271284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