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68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诺贝尔奖离我国究竟有多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0-14 19:4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秋10月,是收获的季节。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也在这时产生,但诺贝尔奖由欧美科学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为什么欧美成了诺贝尔奖的得奖大户?诺贝尔奖离中国究竟有多远?有媒体发表“新闻分析”指出,要缩短这个距离,首先要从改变压制人的应试教育做起。据称,截至2004年,美国共有2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5%,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却占全球获奖人数的70%以上。欧美是诺贝尔奖的得奖大户,除了我们认为的他们舍得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大之外(早在2001年度美国财政预算草案中,联邦研究和开发经费高达853亿美元,其中约50%用于基础科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比我们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佑寿曾指出:制约我们获诺贝尔奖的关键因素在于我们缺乏创新精神,特别是有的决策者缺乏创新精神。  而这种创新精神的缺乏是由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所决定的。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就是升学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校的一切工作重心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对考试成绩的追求已达一种疯狂的境地,死记硬背成了夺取高分的法宝。  即使我国的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获奖,但那也是在预做了大量高难度的习题后的结果。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们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任何提高,根本无法形成创新精神。正因为这种创新精神的缺乏,也就极大制约了中国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创新精神是获得科学成果的重要前提,即以今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为例:虽然沃伦早在1979年就获得了对幽门螺杆菌的初步发现,但因有悖于当时的医学认识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为人所承认,为了证明致病机理,马歇尔甚至喝下了含有病菌的溶液,结果是大病了一场,这种为了科学实验而不惜用自己身体做实验的“固执己见”的创新精神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他们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诺贝尔奖。  我们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这个距离不是那么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但如果我们不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如果我们不改变传统文化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还像搞计划经济那样去做时间的安排和规定,这个差距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缩短的。羊城晚报(徐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10-14 19:53:29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10-14 19:57:56 | 只看该作者
就是,就是, 遥远的梦!!!

论坛里早教的什么的就没提与环境互动的创新思维培养,就连博士老爸也是逃脱不了, 大概无法量化,无法填鸭的东西热心的人就少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10-14 22:22:13 | 只看该作者
让我们的下一代来实现这个梦想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10-15 00:31:4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呵,转贴一篇:如何才能贏得諾貝爾獎?編譯廖玉玲/路透雪梨十日電不抽菸、不酗酒、飲食均衡、按時休假、英文要好,還有,不要大肆張揚自己的新想法。以上這些原則若能確實遵守,或許50年後你就是諾貝爾獎得主。這不是什麼冷笑話,而是1996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杜赫堤(Prof.Peter Doherty)的經驗談。杜赫堤的新書「得諾貝爾獎入門指南」(The Beginner's Guide to Winning the Nobel Prize),主要在回顧他這一生,但在最後一章「如何得到諾貝爾獎」中,他也談到得諾貝爾獎的感想。他在書中寫道:「你想得諾貝爾獎,成為一個舉世聞名、有權有勢、甚至非常富有的人?如果這是你的志願,請恕我幫不上忙。」「沒有什麼指導手冊或課程能助你得到諾貝爾獎,而且從統計數字上來說,多數人得到奧呓鹋频臋C率或許還高些。」然而,不要就此絕望。杜赫堤確實提到,年輕後進可以做長期規劃。他指出,「試著解決大問題,做出真正的大發現。」這或許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聰明到能點出達諾貝爾獎水準的問題者,少之又少。「發現又不同。無人能決定要發現什麼東西,但要發現並找出結論,是有方法的。事情不要光看表面,要養成脫離一般思考模式的習慣。做事認真、用對方法,再加上一點邭猓?袝r候意外發現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作用。」杜赫堤建議,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危險舉動,要有耐心且活得夠久,今年得醫學獎的兩位澳洲籍醫師馬歇爾和華倫,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1982年就已解開胃潰瘍致病之謎,但20多年後才得到諾貝爾評審委員的肯定。苦無靈感嗎?拿支筆來塗塗寫寫,或者出去走走,靈感往往在出奇不意的時候迸出來。他以199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里斯(Kary Mullis)為例,他就是一個人半夜開車時靈光乍現。一旦有了重大發現,千萬不要到處張揚。杜赫堤警告:「某個人在電子郵件中不經意的評論,就可能是另一個人需要的線索。」文筆也很重要。杜赫堤說:「科學是能說出很棒、可讀、難忘的故事。你不需成為莎士比亞這種大文豪,但希望受人肯定為頂尖科學家的人,一定要能夠寫出一手簡潔明瞭的英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10-21 14:16:59 | 只看该作者
恕我直言,我觉得是越来越远了。现在的教育体制还不如从前,这种教育制度和体制只能培养人的奴性。不允许人有个性的制度是没有希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11-30 23:23:16 | 只看该作者
duguqiusheng+2005-10-21 14:16-->引用:duguqiusheng @ 2005-10-21 14:16 恕我直言,我觉得是越来越远了。现在的教育体制还不如从前,这种教育制度和体制只能培养人的奴性。不允许人有个性的制度是没有希望的
奴才往往比人才的际遇要好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12-8 09:35:15 | 只看该作者
远得不知道有多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12-8 14:20:40 | 只看该作者
  诺贝尔奖是越过横杆后的量度,我们的眼光应该更高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12-8 14:21:46 | 只看该作者
  否则,诺贝尔奖又会成为我们应“诺”教育的基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6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4:13 , Processed in 0.12171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