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zgl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提个问题:妈妈带孩子和爸爸带孩子都有什么重大的利弊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5-10-16 20:06:13 | 只看该作者
伟人背后的伟大母亲
深尝养育子女甘苦的年轻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天资聪颖,活泼可爱,甚至是"神童"。但神童又何其少见,"上帝"在造神童的问题上显得过于吝啬。一些孩子在牙牙学语时显出早慧之光,赢来多少羡慕的眼光,父母大喜过望之后便发现孩子不过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的父母在抱怨孩子的"不开窍",神童啊,你在哪里?神童啊,何不生我家!
  其实神童古来有之,在中国历史上也绝不少见。如电视连续剧《寇老西儿》中葛优扮演的主人公寇准,是北宋时期稀世神童,聪慧过人。据史书记载,寇准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一首五言绝句:"只应天山有,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迈,回首白云低。"比世人皆知的曹植七步成诗还要快出许多,真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唐代有名的神童特别多,如白居易出生七个月便识"之"、"无"二字,王勃六岁即善文词,骆宾王七岁咏鹅,杜甫七岁咏凤凰,李白十岁通诗书,等等。
  一些"神童"恃其早慧,日后以其超人的智慧取得很大成就,为人类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并非所有神童将来都有大作为,相当多的神童只是在早年领受了"上帝"的恩德,长大之后往往不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辉煌灿烂。
  如韩国有一名举世闻名的神童名叫金雄镐,两岁时他便能读写2500个汉字,10岁时智商达到210,比常人高出100,但后来"神"劲衰退,到十八岁他参加高考,在2763名录取者中,他名列倒数330名。现年35岁的当年盖世神童金雄镐已是一名十分普通的青年,与其他同龄人一样为生活奔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神童不再神了呢?这主要是因为许多神童的"神"只是表现在积累知识方面,也就是学习能力较强。而一个有杰出成就的人,其成功尚需依仗其他更重要的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抗挫折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都往往不是天赋的,而是经过长期培养的结果。
  经过长期科学的培养,一些早年智力平平的人,日后也能创造伟绩。
  爱因斯坦就是一位从"笨瓜"到科学巨人的典型。爱因斯坦幼年时是出了名的"弱者儿",3岁还不会说话!读书时是不爱玩耍的讨厌的学生。6岁时,被老师叫到名字,竟呆若木鸡,引来一片轻蔑的笑声:"差劲的笨瓜"。当时老师给他的评语是:"智力迟钝,话说不清楚,成不了才。"读中学时,教导主任给他下了个结论:"干什么都一样,反正一事无成。"考大学时,语文和生物竟然不及格,不得不补习一年。看来爱因斯坦日后成为科学奇才,绝不是靠早慧,而靠着一颗勤奋好学,勇于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心!
  赋予小爱因斯坦这颗"心"的人,显然不是学校教师,而是他的母亲。从小这位"笨瓜"的父母就从没有放弃过他,妈妈宝丽妮不以儿子笨为耻,总想方设法发现孩子身上常人所看不到的东西,父母俩一有空就带"小笨瓜"去郊游,开发他的心灵,父亲经常送他小礼物,他8岁生日,父亲给了他一个罗盘,"小笨瓜"出人意料地从罗盘及指针中间提出了二、三十个问题,就是这个小小罗盘在他心里埋上了日后发芽成才的科学的种子。是父母造就了一代伟人。
  伟大发明家爱迪生背后也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小时候,爱迪生被老师认为是"捣蛋鬼"、"糊涂虫",而被赶出学校,年过半百而意志坚强的母亲独自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教孩子知识,更教会孩子通情达理、见义勇为、道德高尚等所有的优秀品质,栽培出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发明家。
  研究者强调:守纪律、下功夫、有责任感,具有这种传统美德才能使孩子取得不平凡的成绩。例如犹太种族保持着这种传统美德,所以出现了很多闻名全球的小神童。又如近年来亚洲地区神童的出现率很高,也是因为他们的孩子身上所继承的优秀品德在起作用。而西方人的家庭却往往没有给孩子更多宝贵的东西,这就能够解释一些科学人才探索奖均为亚洲血统的美籍所囊括的根源了。
  年轻的父母们,千万不要奢望您的孩子天生"神童",如果有幸是神童,那好好珍惜他,精心培育他;如果不是神童,那也一样珍惜他,加倍培育他,您有能力创造一个神童。
  是家长而不是教师,是孩子学习上真正的启蒙者。

                                                                  ——(选自上海北郊学校郑杰《校长文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05-10-16 20:07:21 | 只看该作者
伟人身后的三位伟大母亲- -
                                       

母亲与儿子是血肉之情,伟大的儿子背后,一定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几乎每个儿子都难以忘怀他的母亲。邓小平很少提到自己的亲人,包括母亲,然而他的身后却有三位伟大的母亲!

生母———给予他生命却“淡化”了自己的淡氏


邓公生前是一个精言慎语之人,很少说自己的家庭生活,对外似乎从没谈过母亲的点滴。弄  
清伟人后面的那位伟大的母亲,还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

据邓家的回忆,邓公母亲姓淡,查找许多材料,已不知她的名字,只知道是淡氏。中国祖辈的母亲们,她们从出世就开始为家庭、男人们和社会做出牺牲,把名字都省略了,只留下爱心。淡氏就是其中之一。

淡家亦是广安县望溪乡的一支旺族。在淡家女儿成为邓公母亲之前,淡家比邓家家业大得多。家大业大是显贵的标志,同时也是受教育的条件,估计淡氏家教不会差。细究淡家渊源,可以搬出中国早先的移民传说,那就是“两广填江西、江西填湖北、湖北填四川”。淡家祖上有人在湖北通城县出任过知县,后来如何到四川广安则无从所考。当淡家姑娘嫁给广安县邓文明先生时,她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川妹子,那年邓老爷才15岁。

说起邓老爷在广安也是不凡,早先祖上出过翰林。但到邓老爷时,已田无几分,地无几亩,而且是三代单传。好在邓老爷家省吃俭用,几个姐妹也勤奋,她们将纺好的棉线拿到街上变卖补家,使邓家在当地也算是一个小地主家庭。这样,淡姑娘经人作媒嫁给邓家,勉强算是门当户对。

淡氏到邓家时年龄长邓老爷两岁,虽家教好,但并不曾读过书。她的长处就在于十分能干,知情懂理,并多才多艺,更为主要的是她在当时身体健康,这给邓家带来繁荣。

邓老爷在娶淡氏之前,曾娶一妻张氏。当时,邓老爷才13岁,但不到两年,张氏去世当然也没有儿女。淡氏婚后一年就生了一个女儿。女儿的到来让邓家高兴,但大家又可惜不是个男孩。淡氏不负众望,在两年后,陆续为邓家生得二子。1904年的8月22日,邓公就在邓家的期盼中来到这个世界,他是家中的长子!

可以想像,作为邓家单传几代后的第一个儿子,邓公是在呵护中度过他的幼年,虽然邓老爷才18岁,淡氏20岁,但邓家还有几代人同堂,邓老爷也有几个姐妹,无疑,来到这个世界的他则被视为掌上明珠。

同许多平常人家的孩子一样,母亲的手将他一把一把地拉大,其中的辛劳只有母亲能够知晓。

五岁那年,父母送他读私塾,取名邓希贤。但私塾他只读了一年,就到乡上初小念书。十一岁的时候,邓公考入广安县高小。刚十四岁就到重庆读“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在邓公成为家中的长子之后,母亲又给他带来弟弟邓垦和邓蜀平。但这两个弟弟没有他享受母亲的恩泽如此深厚。

在邓公的生活中,母亲的确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那时,淡家的男性似乎没什么出息,惟邓公的母亲相夫教子,特别为邓家养育了几个男孩受到乡人尊敬,她在全村有很高的威望。

淡氏农活很好,除此外还精通一道养蚕技术。在乡邻之间,她养的蚕又肥又壮,结丝最好。她总是高高兴兴地带着孩子们缫丝,卖了钱就补贴家用。她还为大家所赞叹的就是品行很好,从不埋怨什么人,也不打骂孩子,遇到什么事总是讲道理,街坊邻里发生什么纠纷,都请她断家务。过去讲“清官难断家务事”,但这位淡氏断定的家务经常受到大家的称道……

淡氏以贤妻良母的形象留在邓公记忆中。那些年,邓公的父亲邓老爷热心社会活动,曾在“袍哥”中当“三爷”,也就是在组织中处理日常事务,后来升为“掌旗大爷”。

到了民国时期,邓老爷曾担任过广安县警卫总办,又称团练局长,成为公家的人,整天在外忙碌。所以,料理邓公生活、负责邓公教育的主要是母亲。母亲是他的第一个老师,他在母亲身上学到勤奋、正直和向上的生活态度。

1926年淡氏病故,终年42岁。据邓家后代们讲,淡氏最疼爱的是邓公,后来他到法国勤工俭学,一去不复返,有时音讯全无,使她十分挂念。每逢春节团圆之际,饭莱端上桌时,她已泪流满面。有人说,她是想大儿子想死的。邓公只在母亲身边生活到15岁左右,但这15年却影响了他一生。这位母亲给儿子的影响之大,也给全中国人民带来福祉……


不是生母如同生母的继母夏伯根


在邓公家中,有一位受人尊敬的奶奶名叫夏伯根。套用《红灯记》中的一句台词:奶奶也不是亲奶奶!这位令邓家孩子们“无比热爱的奶奶”是什么时候进入邓家?有记载是在1949年底或1950年初。此时,邓公和刘伯承元帅率大军进川,四川人民欢欣鼓舞,其中也包括邓公老家的亲人。

听说邓公入川,在广安一位中年妇女兴奋不已,她拿起一把大锁,把大门一关,拎着一个小小的包裹,坐着嘉陵江上的小船,便来到重庆的邓家。此时,邓公任西南中央局第一书记,卓琳任重庆人民小学校长。而邓公儿女还小,尤其毛毛刚十个月,最小的儿子也将出生,全部孩子便由这位农村来的妇女照看。

这位农妇不是别人,正是邓公继母夏伯根。夏氏是邓老爷的最后一位妻子,也是继张氏、淡氏去世后,娶的另两位妻子中最后的一位。淡氏去世后,留下一堆儿女,邓老爷又娶了一位萧氏,为邓公生了个弟弟邓先清。后来,不久也病死。邓老爷无力照料这些孩子,就娶了第四位妻子夏氏。

夏氏是嘉陵江上一个船工的女儿。生活的漂泊,使船工家田无一垄、地无一分,加上妻子早逝,船工就与女儿相依为命。夏氏十几岁时,曾嫁给一位类似今天公证人的“中人”,不料她命薄,就在她生了一个女儿之后,丈夫病死。她就带着女儿嫁给了几度丧妻的邓老爷。

夏氏填房之后,先后生了邓先芙、邓先群两个女儿,在邓先群不到八岁时,邓老爷去世。从此,邓家只留下夏氏和一群同父异母的孩子们。

邓老爷的去世,对夏氏来讲是莫大的不幸。她是寡妇再醮,又没生过儿子,既不当家,还不是当地人,面对方方面面的困难,她以勤劳朴实渐渐获得邓家上下的尊敬……夏氏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她从邓家的晚辈中知道老爷的儿女中有一个少小出国,现在共产党内做大事的公子,便一直很关注。同时,她还同情共产党人。有一次,她曾将几个被敌人追捕的华蓥山游击队员带到家中藏匿许久。待重庆解放,在中共外围组织的女儿邓先芙打听到先贤哥哥成为川人最大的官儿时,夏氏义无反顾来到邓公家,用她的勤劳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

如今的邓公儿女对夏氏已没什么亲生祖母和继祖母之分。夏氏的生命也几乎献给邓公后半生的革命,在邓公谢世后不几年,她也走了,但她留下的故事实在太多。

当初,邓公夫妇离蜀进京,除带着一群子女,再就是继母夏氏。

建国之初,邓公日理万机,卓琳也是夜以继日地工作,所有家中事务全由夏氏料理。天不亮,就做好了家人的早饭,大人上班、孩子上学的时间到了,她帮助穿衣盛饭,待大家吃穿停当之后,再把一家人送出门。接下来,又忙着中午饭和晚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待邓公夫妇看到一个个孩子健健壮壮时,无不从心里感激。

夏氏最大的功劳在于邓公蒙难时期。此时,她再一次成为邓家至关重要的人物。邓公第一次蒙难,孩子尚小,她就像一只老鹰一样,用翅膀呵护着这群受到歧视的小鸟。缝补浆洗,吃穿用学,她都得一一操心,大孙女邓楠主持家务,她当顾问,几乎用平常家中十分之一的开销,保证了日子一天天过了下来。一道遣散的命令将邓公下放江西。这时,邓公提出要带这位老人一同去。邓公的要求得到批准。夏氏到江西一住下,就锄地种菜、淘米做饭,年龄大了,她就戴着一副老花镜坚持劳作,那情形实在感人。

在邓小平的饮食生活里,一是酒,二是豆瓣酱,这两样东西非常重要。邓公在压抑的岁月里,时常喝一点酒,莱以豆瓣酱为佐料和就着下饭,但当时缺少供应。可这点困难没有难倒一心服侍邓公的夏氏,她同卓琳反复试验,终于自己酿出了邓家的酒和邓家的豆瓣酱,也为邓家在流放岁月的生活里添加了一道佐餐……

邓公回京,家中又添了第三代人。好在夏氏对这一套都熟悉,几乎没用邓公夫妇操心和儿女的费神,她又帮助一个一个地带,一个一个地抱。当孩子们一个一个成人时,她的白发爬上眉梢,但她劳作依然不减。她身体一直很好,只要劳作,她就不会生病……

在邓公家中,她既是奶奶,又是母亲。她有三个亲生女儿,除了邓先群带在身边,其他孩子她都没有顾及,她用朴素的情怀,保证了邓公的工作和生活。在邓家,她是邓公尊敬的长辈,也是卓琳的朋友和助手,是孩子们的奶奶和亲人,也是晚辈的祖母和最挂念的人。

她把一生献给了邓家,把母爱献给了邓公的事业。当邓公晚年住在医院时,她得不到他病情的音讯,就不断问孩子们:“宝忠回来了吗?”张宝忠是邓公形影不离的老警卫。她知道只要张宝忠回来,邓公就没什么大事。突然有一天,张宝忠回来了,却带回的是邓公仙逝的消息,老人的头发一下白到发根底,从此,她突然感到身体便再无气力……

同邓公一样,她九十余岁高龄谢世。只留下一个名字叫夏伯根!


不曾谋面但感受最多的岳母

———雷氏


细算起来,邓公夫人卓琳怎么也是抗战时期加入革命队伍的老同志,加上投奔延安之前参加学运,她的革命经历更长。但她最后的职务,只是一个秘书,丈夫的秘书……

同中国传统妇女一样,卓琳牺牲得太多、太多。而同中国传统妇女不一样的是她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了国富民强和一个伟大的丈夫。在卓琳身上,有红色信徒、革命战士和新时代女性的特征,在她身上同样也有中国妇女相夫教子、夫唱妇随和甘于奉献的传统美德。

卓琳品德深受母亲的影响,这位母亲就是邓公岳母。按照中国“一个女婿半个儿”的说法,她也是邓公的母亲,一位伟大的母亲!

邓公岳母人称雷氏,云南宣威人。她按婚约,嫁给宣威火腿实业家浦在廷。后来,浦在廷成为孙中山先生北伐军的滇军军需总局局长,她也成为少将府的女主人。在浦家,她将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无疑也影响了女儿卓琳,并通过女儿将她的母爱深情转达给了邓公。

1925年,当雷氏带着女儿浦琼英,也就是后来的卓琳出现在广州革命大本营浦府时,这是她一生最远的一次旅行。当时,雷氏一头素发,穿着中国女性在当时时髦的对襟衫,迈着中国妇女的三寸金莲,既美丽又普通,却以她的善良和勤劳受到大家的高度评价。

雷氏,为浦公生了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并亲手将几个孩子拉扯大。她主管着浦家少将府里庞大家族,是浦家的主心骨和顶梁柱。

关于雷氏有许多故事,至今还被后代们夸耀。

她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既要带孩子,又要操持家务,有时还下地干活。但她从不叫苦;她是全家的大嫂和母亲,谁有困难就找她,她见谁有难处就帮谁出主意或贴钱送物,使家族的每个人都得到庇护;她出生贫困,了解穷人,从不让佣人称其儿女少爷和小姐,对贫苦人菩萨心肠,是当地方圆百里最好的女主人。

最让人们感动的是她到广州享受富贵之时,正好赶上浦公遭奸人暗算,被抄家入狱。也就在浦公进入人生低谷之时,她带着长子和幼儿东躲西藏,最后死里逃生,并重回宣威帮助死里逃生的丈夫重振家业。谁知浦公“屋漏偏逢连阴雨”,又遇到讼事,她变卖家产和私房为丈夫平息了又一场危机,最后终于使浦公东山再起……

透过雷氏的一生,再看卓琳,便不难看出她的一生基本上是母亲身影的翻版。毫无疑问,她把一切献给了邓公和她与邓公为之奋斗的事业。

延安时期,卓琳作为一个爱国青年、年轻的革命者和知识分子,怀着一腔热血投奔心中的圣地。很快,她成为邓公的夫人,这其中有革命者的爱情,也有组织的工作,但她服从了组织,也服从了爱情。因为她知道,她所爱的人是革命的骁将,她的爱情对革命事业充满深刻含义。

战争年代,卓琳正值花样的年华。她不仅是革命战士,同时还承担人妻人母的责任。卓琳是一位知识女性,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她在许多岗位上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她本可以有自己的岗位,也可能有更大的发展和重用,但母亲的影子带着她向前走去!

五十年代初,许多革命女性,包括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夫人都走上了工作岗位,独立于丈夫的影子之外,但卓琳一直信守丈夫“两不”原则,一门心思给丈夫当秘书。

“他看完文件要发的,就交给秘书,要收起来的就交给我一一登记好,再用三轮车拉到办公厅存档!”卓琳回忆起当年的平凡而又充满深情的生活,一切都历历在目。

自从“文革”开始后,卓琳几乎由工作秘书转为了生活秘书。邓公被停发了工资,衣物破损,她就一件一件地缝,一针一针地补。生活困难,她总是要想方设法为他加一道莱。邓公爱喝茶,她总是“变戏法”式的为他上午泡一杯龙井,下午泡一杯龙井,而她只喝剩下的茶根。生活的艰辛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她的职级在他任职期间没有占半点便宜,而且在“文革”中几乎无职无级,他重新复出后,她再也补不上来了,所以,她一直是一个秘书。

有人与邓公开玩笑,卓琳这个秘书可不是普通秘书,她就读于北大,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是帅府千金,有名的体坛宿将。除此外,她还精通古典文字,对京剧很有研究。都称邓公的秘书夫人是个“才华出众的夫人!”邓公听了只笑不语。而卓琳几十年也甘于奉献,勇于牺牲!卓琳与邓公的婚姻,事后转告了母亲,她至今还记得母亲的那句话:尽守妇道,“忍字高,忍字高,忍字比天高!”

从母亲再到卓琳,她无疑是把“忍”转为一种认同。因为此时她已认识到在邓公身后的作用。历史选择了经历人生历练的邓公,同时也选择了卓琳!“文革”中,邓公被批判、软禁、流放、再软禁,她都作为唯一的女性,伴随在邓公身边,是革命者的意志、伟人的胸怀和爱情的力量帮助邓公战胜困难,也是妻子温暖给了他生命的勇气,并重新回到政治的舞台。

母亲当年为北伐将军受苦,她为革命的总设计师蒙冤。雷氏无疑把母爱通过自己的女儿,敬献给这位为中国革命做出杰出贡献的女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05-10-16 23:25:45 | 只看该作者
两个版主在唱对台戏说,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05-10-17 13:40:26 | 只看该作者
原来已建了这么长的楼。没有仔细的看各楼的观点。先发表一下:首先,这个社会是由男人和女构成的(人妖列外)。而且人类还是一个群体生活的,也就是说,男人与女人都要相互相处。由此,首要观点是,单一由那一方来带孩子都是不对的!!那么,可能有些人会问:我们其中某一个没时间,要工作~~~忙死~~~。这不是理由,如果因为这样,你还没有对养育孩子而做好准备,那么,你大可以不生,自己过生活,多自由自在。另一观点:对于异性的赞美有助于孩子人格培养的一方面。比如:我儿子现在到了婚姻的敏感期。有时候会对一个女孩子说我要与你结婚,但,但女孩子不依。我儿子不高兴时,妈妈会说:我的孩子很优秀,长得多帅啊,但,女孩子会喜欢更优秀的男孩子。“那如何才更优秀”那么妈妈就会描述优秀的男孩子是如何的。(后话:当孩子与一个女孩子“结婚”了,我会问:你有没有好好的照顾她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05-10-17 13:47:58 | 只看该作者
母亲因为爱而伟大。母爱万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05-10-19 20:13:39 | 只看该作者
有时候最可怕的是母亲因为爱而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强迫孩子成为
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很多母亲就是这样不遗余力的做着这类的事情。
她们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
试问,现在的孩子们到什么时候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又有多少孩子为了自己的需要来做事情?
从小到大,一路走来,上大学,结婚生子,
有多少孩子不是生活在父母给他们设计好的情景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05-10-21 13:02:18 | 只看该作者
就我的经验而言,女人带孩子管得太多,放不开手。什么都想管,影响孩子的独立性。男人带孩子可能缺少一些细腻的关怀吧,所以两个人配合最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05-10-24 17:22:05 | 只看该作者
看看爸爸的作用,嘿嘿<font color="#ff0000" size="5" /><p align="center">父亲&mdash;&mdash;给孩子积极影响的源泉 <font color="#00008b">一年前,北京市几家教育研究调研机构对1600个家庭进行有关&ldquo;家庭教育&rdquo;的调查,发现受访中母亲占到整个受访人群的70.2%,而父亲只占1/5。由于这次调查是针对父母双方中对孩子更加了解的一方进行的,这表明,目前在家庭教育中母亲处于主要地位,扮演主要的教育角色。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父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性格形成、智慧培养、能力发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美国1998年6月的《parents》杂志中,父亲被认为对孩子的一生有下列影响&mdash;&mdash; 1.父亲跟母亲是不同的; 2.父亲更爱与孩子玩闹; 3.父亲对孩子的推动作用更大; 4.父亲使用的语言更复杂; 5.父亲对孩子的约束更多; 6.父亲使孩子更社会化,为他走进现实世界做准备; 7.介绍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行为; 8.父亲支持妻子; 9.父亲更会帮助孩子发挥潜能。 那么父亲是如何在生活中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呢? 第一:父亲是孩子游戏的重要伙伴 在家庭交往中,相对于把更多时间花费在照料孩子生活上的母亲,父亲更多的是与孩子一起游戏。父亲用触觉、肢体运动的游戏把孩子举得高高的,来回悠,或往下扔。这些大动作、激烈的身体游戏使孩子快乐地&ldquo;咯咯&rdquo;大笑。 孩子在头3年内与父母形成不同的关系类型,痛苦时,他更多地到母亲那儿去寻求安慰;而想玩时,则更多地会想到父亲。孩子在散步、游戏时,喜欢和父亲在一起。20个月时,父亲就成为孩子的基本游戏伙伴;30个月时,则成为更主要的游戏伙伴。20个月的婴儿对父亲发起的社会交往游戏明显地感兴趣,反应积极。30个月的婴儿能兴奋、激动、投入、亲近、合作而有兴致地和父亲一起游戏,他们会把父亲作为第一游戏伙伴来选择。 第二:父亲是孩子形成积极个性品质的重要源泉 现代社会,良好的女性特征得到社会的推崇,即会关心人、体贴人,有良好的同情心、善意;而良好的男性特征,即独立、自主、坚强、果断、自信、与人合作、有进取心等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 父亲对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源泉。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自主、坚毅、勇敢、果断、坚强、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富有进取心、富有合作精神、热情、外向、开朗、大方、宽厚等个性特征。孩子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相互作用中,一方面接受影响并且不知不觉地学习、模仿;另一方面,父亲也自觉、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具有以上特征。如果孩子在5岁前失去父亲,对他的个性发展会非常不利。孩子年龄越小,影响越大。没有父亲的孩子会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具有较多的依赖性,缺乏自信,进取心,同时在冲动的控制和道德品质发展等方面也受到削弱。 第三:父亲是孩子社交技能提高的重要源泉 父亲参与孩子的教养、与孩子交往对孩子社交需要的满足、社交技能的提高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母亲由于家务负担重、性格等原因,没有父亲那么多闲暇和机会去进行交往。而随着孩子长大,学会说话、走路,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的增强,与外界交往需要也日益增多,要求扩大交往范围与内容,不再满足于以往的交往方式与圈子,因此父亲成为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扩大了孩子的社交范围,丰富了孩子的社交内容,满足了孩子的社交需要。同时,父亲和孩子的交往使孩子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社交经验,掌握更多、更成熟的社交技能。当孩子在和父亲的游戏中反应积极、活跃时,在和同伴的交往中也较受欢迎。因为父亲影响了他的交往态度,使他喜欢交往,在交往中更加积极、主动、自信、活跃。 另一方面,父亲在与孩子的交往游戏中,较多采用平行、平等的形式,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较少自上而下的直接教导,给孩子更多的操纵、掌握交往过程的机会,这有助于孩子学会更多的社交技能,特别是如何注意、识别、正确理解他人的情感、社会信号,学会运用、调整自己的行为反应,并且以此影响他人的行为。 第四:父亲是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源泉 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父母都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父亲的作用似乎更大一些;尤其对男孩,作用、影响更大。婴儿期父亲缺失,对男孩性别角色发展不利,影响尤其大。但同时,女孩性别角色行为也受影响。 父亲积极地和孩子交往,有助于孩子对男性、女性的作用与态度有一个积极、适当而灵活的理解。研究表明,男孩在4岁前失去父亲,会使他们缺乏攻击性,在性别角色中倾向于女性化的表现&mdash;&mdash;喜欢非身体性的、非竞赛性的活动,如看书、看电视、听故事、猜谜语等。女孩性别角色的发展也受到父亲的影响。女孩在5岁前失去父亲,在青春期与男孩交往时往往会表现得焦虑、不确定、羞怯或者无所适从。 第五:父亲是孩子认知发展的重要源泉 由于父亲性格、能力等的独特特点,特别是父亲与孩子在交往上的独特性,使孩子从母亲和父亲处得到的认知上的收获是不完全相同的。从母亲那儿,孩子可以更多学到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物体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但从父亲那儿,则可以学到更丰富、广阔的知识,更广泛地认识自然、社会,并通过操作、探索、花样变换多样的活动、玩法,使儿童逐步培养起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刺激、丰富孩子的想像力,培养孩子动脑、创造意识,并发展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对孩子的认知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父亲较多地参与和孩子的交往,能日益提高宝宝的认知技能、成功动机和对自己能力、操作的自信心。 了解了父亲对孩子可以起到的各种重要积极作用,愿每一位父亲都发挥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与母亲携手共育智慧健康的宝宝。 文/艾比拜 摘自《妈咪宝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05-10-26 11:00:29 | 只看该作者
说说我的看法吧我觉得一个完整的家必须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小抱抱组成,也就是说最好要有三代同堂的比较理想。但是现在的家庭由于组成、地域等原因,通常缺少爷爷辈,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就是绝对的。所以我认为不管父亲还是母亲,没有,也不应该有谁主谁次的问题,不管孩子是女孩还是男孩,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和隐形教育作用都是不可小觑的。如果一定要分谁主谁次,那也只能如楼上一些家长说的,妈妈管细节,爸爸管大方向。一个合格的爸爸不一定需要会赚多少钱才能算是好爸爸,但是他对男孩树立一个正确的男人形象必须是有益的,合格的爸爸对于女孩树立对男性的正确认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道理,一个合格妈妈也不是一定要全职在家带孩子做家务的,如果过于强调这一点,会给孩子造成女人就是这样的不正确的认识。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一点,就是谁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是在某段时间内的特殊需求和分工不同而已。一点浅见,欢迎指正。(另:从一些地方看到,说一个女孩如果在小时候没有得到正确的父爱,那么她长大后会对那个他的感情要求特别不理智或对男人有偏见;而一个男孩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母爱的话,长大后会对那个她有类似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4 02:30 , Processed in 0.09863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