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67202|回复: 11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争鸣][原创]爱你的孩子,请不要用中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0-2 01:2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事务繁忙,未及写大块文字。其实有一事放在心中,总觉不吐不快。期间曾和几个朋友交流,但我的观点几乎得到了他们一致的反对,更觉有必要把我的想法写出来了。因为某种误区似乎已经深入到大多数父母的心中,看来是必须要拿出来和大家讨论一下了。 其实很多问题,无论大家能否做到,但道理大家还是都明白的。但唯有这一件事情,从一开始在大家心中已经形成了定式,没有人愿意更深入的思考了,因此让大家重新思考一下,是非常的有必要了。时值国庆大假,相信各位都有些徐闲暇了,不妨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一起争鸣一下,不求辩出真理,只求广而闻之。这件事情,就是有关于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国粹”--中医。一、中医只是一种文化而不是科学  中医跟儒家文化一样,被很多人认为是经典的国粹,包医百病,拯救西方之不能。其实中医真的是一种文化的东西,而不是一种科学的东西。 我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医究竟是文化范畴的东西,还是科学范畴的东西? 让我们首先从中医的具体内容来看就会明白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医学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活动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如平衡失调和破坏,则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用木、火、土、金、水等5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学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中国大百科全书)。由此可见,中医学的立足基础只不过是哲学范畴的东西,而哲学当然不是自然科学了,完全是文化范畴的东西。仅此一条就不难看出中医也是一种属于哲学范畴的文化。 现代医学就完全不同了,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自然科学,是完全依据逻辑推理而确定的自然科学体系。它的基础科学有现代数、理、化、生物、解剖、生化、药理、微生物等等一系列自然科学。所以,现代医学完全是一门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那么,人们所患的各种疾病又是什么范畴的东西呢?如果用中医来解释就是文化范畴的东西了。什么阴阳失调、金克木、火生金、寒气太盛、脾胃不和、肝亏肾虚等等。究竟什么是失调、什么是太盛、什么是不和、什么事虚实?恐怕没有一个能够量化的标准,张大夫说是脾胃不和,王大夫说和的很呢,谁对谁错莫衷一是。  而中医的“辨证论治”是说疾病的诊断,在确定病名后,还要按病人的具体表现,确定其属于何“证”。比如咳嗽,要分辨病人是“寒”、“热”还是“燥”哪种“证”,不同的“证”用不同的药。这种认识疾病的方法是中医的特色(方法本身的好坏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内)。 在阴阳五行的哲学理论指导下,对疾病的认识都是模模糊糊有虚无实,既看不到也摸不到,完全是在胡说八道。几千年了中医连人体的基本解剖解构都闹不清楚,只是凭想象虚构出许多无法证实的东西来解构疾病,既没有逻辑推理也没有实验证实。所以说,中医看病实际上就是在用文化的东西来对付疾病这种客观的东西了。但实际上疾病就是非常客观的自然科学的东西。肺结核就是结核杆菌感染所致,而不是肺炎球菌;SARS就是冠状病毒所致,而非阴盛阳衰所致;肺癌就是肺组织的恶性肿瘤在生长,而非什么气血两亏所致。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分子、原子、离子、基因、蛋白质的水平。在中医眼里,病毒、细菌、蛋白质、电解质、氨基酸、大环内脂、霉菌、X光、心电图、核磁、CT、直线加速器、Gu60……、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对中医大夫来说这些都是天书,是西人的奇技淫巧。 至此,我们不难明白,对付疾病这种非常客观的自然科学范畴的东西,必须用科学的武器,而不能用文化这种东西。我国的中医一头扎到文化里面不能自拔,至今也没有放弃阴阳五行这种哲学的东西的迹象,还是三根手指一把脉,一堆草药锅里烩,经过不同温度下的谁也说不清的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不知道熬成什么东西,一口喝下去,疾病的好坏只能听天由命了。 把文化的东西抬举到自然科学的高度,并且用来治疗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疾病,这完全是在胡闹。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方位的,中华民族的医学事业也要复兴,靠什么?靠科学,而不是靠文化。既然中医是文化范畴的东西就应该把他看成是非科学的。所以中医大夫最好不要抱着那个阴阳五行和一锅“烩菜”(草药)去胡弄病人了,更不要闹腾什么走向世界了,连自己也说不清究竟是什么东西的中医,最好呆在博物馆里睡觉去吧!如果中医非要发展,只有一个办法:放弃阴阳五行而从数理化的最基本知识学起,彻底依托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否则永远是死路一条。还是鲁迅先生说的好:中医只不过是些有意无意的骗子。拿文化而不是科学来看病,这不是骗子是什么?二、中医理论就是跳大神的理论 中医经验是一种发现,而中医理论则是一种解释。发现是客观的,而解释则带有主观性,甚至可能完全是一种胡说八道。比如,有一种什么植物,人吃了会中毒身亡,人们领教了以后就不敢再吃了,这就是经验。人们纳闷,为啥吃了这东西会死人呢?于是有人就出来解释了,说是这种东西吃进肚子后会在肚子里着起火来,把人的心肝烧焦,并且还能爆炸开来把人的肠子炸断。说的人可能是吃饱了撑得顺嘴胡说,也可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招摇撞骗——反正也没人敢吃上一把,然后切开肚子看看。于是有些老实人们就信了。其后,人们以讹传讹,慢慢就成了一种理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讲,吉平给曹操喂毒药,被曹操一推,药汁洒到了地上,于是地上冒起一股烟火,并且地砖也裂开了一条大缝。稍有些药理学知识的人,看到这里岂不得笑破肚子吗?可见满腹经纶的罗贯中在医学方面也是个白丁。中医有时也能治好病,就是基于人们在千百年里所积累起来的一些实践经验,而跟它那胡说八道的理论一点关系也没有。 如果说荒谬的理论仅仅是对已获得的经验进行事后解释,对实践没有什么影响,那倒也不要紧。但其实不然。人们需要理论的目的是为了用它来指导实践,而这样一来麻烦就大了,错误的理论就成了误人害人的罪魁祸首。例如中医理论中那个最荒谬的五行说,最开始不过就是人们不了解世界的时候的一种解释方法。说是世界上一切东西都由金、木、土、水、火五种元素构成,而这五种元素之间又有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中医居然把它拿来在人的身上胡套。先套五脏: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再套五腑(不是六腑吗?不行呀,六跟五套不上,所以只好扔掉一个啦):胆属木、小肠属火、胃属土、大肠属金、膀胱属水。既然把五脏五腑套进了五行的框子,那么再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一大堆胡说八道就来了。例如什么:“肝属木,脾属土,故肝可以抑制脾。脾要是有了病,就应当‘抑木扶土’。”此外,中医不仅用五行说来胡套人的身体器官,还用它来套颜色,套味道,套这套那。什么青属木、赤属火、黄属土、白属金、黑属水;什么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等等。然后,根据那个跳大神的五行说,这“理论”就又来啦。例如什么:“肝色属青,味属酸,故如有面色发青,喜食酸味等症状者,则可诊断肝脏受病。”由此可见,中医的许多理论与那些巫婆大仙们跳大神的原理,根本就没有什么区别。根据这种“理论”来给人治病,不纯粹是瞎胡闹吗!   中医理论,阴阳五行是根本,所有疾病皆由于阴阳失衡导致,哪怕是外感风邪,也是通过让内在的阴阳失衡起作用的。而中医的药物与针灸推拿,可以调理这种平衡。既然如此,何不用药物和针灸,有意导致阴阳失衡,建立个病理模型出来?也不用太难,疟疾和结核,或者感冒,只要是传染病就行。你既然能把感冒调理好,看来也能用些药调理出些SARS之类的疾病来吧。妈呀,中药还是别吃了,吃出些新的病来可怎么办呢?  上面那个实验针对中医的病理学说,下面的实验针对中医的药理。中医的药典中,对药物的记述分性味,入经和主治,恰可与现代药理学中药物理化性质,药理和药效分别对应。现代医学中,就算没有经过临床实验,没有相应的药效纪录,通过对药物理化性质、药理作用的机制以及疾病的病理病因的理解,也可以有效地预测治疗效果,例如,至少在体外实验中,药理作用机制相同的抗生素,对于同类的细菌的杀灭作用是可预期的。但是反过来用中药,如果不看相关的药效纪录,只看药性和入经,恐怕就算最大胆的中医骗子也未必敢组方开药;而且如果不看药效纪录,只看药性和入经,恐怕会发现大量药效不一样的中草药有着相同的药性和入经。所以这个实验设计是这样的,随便找个中医的方子,然后不看药效纪录,只看性味和入经,倒回头去找本草纲目,看看这个方子能找出多少个不同的版本来。这个实验虽然一下子没有上面那个实验那么好理解,但只要想想世间万物包括人粪便几乎都被本草了,纲目了,药性不过寒温凉平热,味不过酸甜苦辣咸,入经不过十二三,排列组合一把,不过数百而已,后面的实验结果,也可想而知。由于不是学中医的,具体的例子我举不出来,哪位方家高手可以试试。  对于同一种疾病,一百个合格的现代医学来可以得出同样结论,而要是一百个合格的中医来是否按照中医理论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还是各执一端,到底是否具有诊断可重复性。其实,面对同样的中医理论,不同的中医有不同的理解,而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具有普适性,任何一个合格的现代医学学生会得到差不多一致的理解,这就是其差别。  一位中医世家出生的先生,他谈到一次他出诊与人治病,病人出示一方为另一医生所开,他惊异地发现其方有违中医理论,于是他毫不客气地批评了那一方子,那一位医生奋怒不已,寻他辩论,二人舌战数时辰,还是各自说服不了对方。但朋友对我说,“事后想想,他也有理。”都有理,还是都没有理?同一事物可以既方又圆,这样的理论,有什么用呢,中医的医学就是瞒和骗的医学,病人听了觉得神秘,这就够了,有理不有理并不重要,只要觉得有理就行。   大凡中医给自已的亲属治病,处方时老是犹疑不决,大多时候还请别人会诊,一旦方子已定,也老是怔忡于心。中医不是神奇医百病么,为什么医别人就下笔如写天书,一天处百方还有余暇嘻棋娱子,而医亲人则如旅薄冰呢,别人医成什么样不要紧,亲人那可是不同。一点信心都不增加的理论,有不如无!   别说这正是博大精深的地方,一个东西再好,没人掌握得了,或者全世界就几个人掌握得了,这种医学有和没有到底有多大区别?病人可不会等你掌握了才生病。如果说中医是少数天才的学问,那这种学问对这个世界就没有多少影响,因为这里不是谈高明的地方,而是病人在死亡线上。 随着现代医学流行,中医从诊断角度上讲已经彻底失败了。中医靠什么诊断病症,“望闻切问”也,“望”就是察颜观色,先猜猜你的了什么病,这种手段是算命的人最拿手的。然后就是“闻”,这个还有许道理,至少进行了简单的检测。最神奇的就是所谓“切”,也就是号脉,望你手上一搭,号称就能知道你身体内发生了什么问题,神奇到比CT还厉害,其实呢,不过是一种手段,他在切的时候,留给自己一点时间来胡编出一套东西糊弄病人呢。还有一个问,问问情况总是好的。可惜现在你去医院看中医,这些东西也都是样子货了,中医也不敢拿这个去进行检查了,还是要求你去验血和化验,然后再给你开药了。可见,在现代医学冲击下,中医的诊断已经彻底失败了,唯一可依托的,就剩下中药了。三、中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的产物 说完了中医的理论和诊治,再说说中药,很多人认为,中医的理论是不可信的,但中药还是实实在在能治病的,即使不看中医,吃吃中药总是好的。 其实呢,中药和中医一样,都和喝香灰、跳大神一样,都是故弄玄虚。大家看看入药的,几乎都是我们平时不吃的东西,似乎食物以外的东西都成了药。为什么大米、白面、土豆、白菜不去作为主要的东西入药呢?因为用这些东西就不能唬人了。别人病了,你开一服药,每天馒头两个,包你好。这样的医生就没人信服了,因为人家每天吃三个馒头呢。所以中医用药,就要用你平时不会去吃的东西,这样方显得会有效果,才能唬人。馒头也可入药,但是要沾上人血,然后烤成黑炭,如此服下才可以,总之越怪越好。 鲁迅先生在《父亲的病》(朝花夕拾)中曾经非常辛辣地讽刺了一位中医大夫开的“蟋蟀要原配的”的药方――如果蟋蟀有过不正当地男女关系,则连入药的资格也将被取消了。这的确具有很高的可笑性。中医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下越来越向玄学和隐语化方向发展了。 中医擅长以意想化的方式用药,比如,吃什么补什么。Jerry一个月的时候,新生儿黄疸较多,岳父母着急,又不敢用西药,于是去医院看了专家门诊,一位老中医开了几服中药让回去吃。本人不信中医,但扼不过老人们急迫的心情,仔细看了药方,无非是大黄、甘草、当归、陈皮几味,以我的粗浅常识,料不会有大问题,就同意吃了。你别说,吃了以后大见效果,Jerry拉的臭臭无比的黄,用的尿布都被染成了黄色,洗都洗不掉,至今颜色尚存。说实在的,这位老中医改行去做印染业,也必为专家级人物。其实他们用药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让你看到,孩子身体的黄,全都排出来了,让大人落个放心,而真正的病呢,孩子到时候自然就好了。你们看看,如此用药,和那些神汉除妖,用宝剑从神符上砍出一道血痕,又有什么差别呢?  中药千百年来的流传,难道这么多年的传统没有一点疗效?  其实,我们切不可因为某种东西流传了千百年,就认为它必定有效。风水、算命、巫术同样流传了千百年。不过我们对传统医术不妨宽容一些。我并不全盘否定所有这些药物的疗效,有的可能有效,但是更多的则是以讹传讹。在长期摸索中人们有时会真的发现有效的药物,但是是否真正有效、有效成分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毒副作用,都必须经过现代医学方法的检测才能确定。某些中药可能有疗效,但是这必须经过现代医学方法的检测才能确定,在这么做之前,我本人不相信任何中药的疗效,不会为了治病或健身而去服用任何中药。  我不知道中药有哪一个处方已通过了三期临床试验(上千人参与、有安慰剂对照的双盲测试),只听说有个别的处方在做二期临床试验,所以对其疗效都只能存疑。如果以“个体化治疗”为借口自欺欺人,拒绝临床试验,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历代名医在医案中津津乐道自己曾经用什么处方治好了某个病人,患者在文章中现身说法介绍自己如何得益于某种药物,这些在现代医学看来都没有价值,因为就药物、疗法的疗效而言,个案没有一点说服力。某个患者吃了某种药物之后病好了,并不等于就是那种药物真的发挥了作用。它可能是自愈(许多疾病本来不吃药也可以自愈),可能是心理暗示的结果(许多疾病的相当一部分病人在吃了无药性的“安慰剂”之后也会痊愈),甚至可能是误诊,病人本来就没病。因此,要确定某种药物的疗效,必须在做了大量的临床试验、进行统计之后才能确定。而且临床试验必须采取双盲方法,即在试验过程中,患者本人不知道自己吃的是药物还是外观像药物的安慰剂,以排除心理暗示作用;主治医生也不知道哪个患者吃的是药物还是安慰剂,以避免在判断疗效时有主观偏差。究竟谁吃了药物、谁吃了安慰剂由第三方掌握,在最后统计疗效时才公开。据我所知,没有哪一种中药已完全通过了如此严格的临床试验,而现代药物(也就是所谓“西药”)一般都要经过这样的临床试验才会获准上市。 所有做医生的都知道,来了病人,不管大病小病,有没必要吃药,我都给你开上一点药。不管有用没用,至少对你也是一种精神安慰嘛。如果不开药,你会骂我,而且你的病好了,也不领我的情。给你开上点药,即使根本没啥作用,你的病好了,你也会把帐记在我头上,而且药钱又不用我出,何乐而不为呢?这就叫“伪治疗”。但这有啥办法,又不是我愿意这样做,都是你们这些愚昧的病人们给逼的。尽管对很多病人,我采取的都是这种伪治疗办法,但如果有人说我不会治病,我的病人中肯定有90%的人会站出来说,“你说某某医生不会治病?纯粹是胡说!我的病就是他给治好的呀。”所以,当我说中医的理论是胡说八道时,肯定会有95%的病人会站出来反对我。怎么成了95%?因为除了90%的自愈病人外,还有5%的病人的病是被中医们以中医经验治好的。当然,我这里没有把具有副作用的伪治疗考虑在内,如果把它考虑在内的话,那么上述比例数大概还得改为90%,因为可能还有5%的本可自愈的病人,被那种以阴阳五行说为基础的伪治疗给治死了。 四、中药的毒副作用不可忽视 刚才我说我儿子吃得那副中药里,基本都是我还能认可的药物,于是就让吃了。其实很多治黄疸的药物里,医生会给加进去黄连这副药,要是那样,打死我也不会同意给孩子吃了。为啥呢,因为这种药对孩子危害甚大。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碱(coptisine)、甲基黄连碱(worenine)、掌叶防己碱、巴马亭(palmatine)和药根碱(jatrorrhizine)等多种成分,对于小孩子,就有以下风险:黄连素会和胆红素竞争体内的蛋白质,和它结合,把已和体内蛋白质紧紧结合的胆红素置换(移置),使到胆红素游离体内,流入脑部和脑核细胞结合,引起脑核黄(kernicterus),造成无可补救(不可逆)的破坏。侥幸生还的婴儿,长大后会成聋哑及有学习障碍,智力发育缓慢,以及有大脑瘫痪(cerebral palsy)、痉挛(spastic)、动作失调如舞蹈手足徐动症(choreoathetosis)等严重后遗。更值得注意的是,若是让G6PD酶素缺乏症(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的婴儿服用黄连,它所含的小檗碱或黄连素会引起急性溶血,体内大量红血球破裂,出现严重黄疸以及脑核黄(kernicterus)。看到以上危害,你敢给自己的孩子是用黄连么? 中医迷信中药没有副作用,这是一个神话,也是一个弥天大谎。人为什么喜甜厌苦?为什么会千篇一律地回避某些气味?进化论告诉我们,那是一种自然选择,甜者多为人体所需,苦者多危害身体。那些令我们回避的气味,具有致病的危险性。中医一包药,其味多苦,对咱们身体的危害,大多比给予我们的益处要多。农村多胃病,为什么?因为中医药太过流行之过!良药苦口利于病,那是中医大小骗子精心编织的一个神话,胃医坏了,病未必得好。西药只要诊断得当,无不有效,但其味却未必苦,而且多半不苦。 有些药物虽然对治疗疾病有良效,但是由于毒副作用过强,也无法使用或必须慎用。对那些急毒、剧毒药物,靠经验还可能发现,但是对那些毒副作用要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的慢性毒,例如药物导致的癌症、肝病、肾病、心血管疾病,凭经验根本不可能发现,必须靠动物实验、临床试验、流行病调查才能查出来。中医虽然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但是这只是一句废话,对某种药物究竟有什么毒副作用,服用后会对身体器官造成什么样的损害,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现代药物在说明书中都会详细说明毒副作用,而我抽查了几种常见中成药,都对毒副作用只字不提,最多在“注意事项”中写一句“孕妇禁用”,给人以为中药对普通人都无毒副作用的印象。 坛子上的妈妈们肯定有些在怀孕的时候得过感冒之类的病,却不敢用西药,会去找些中药服用,但是谁去想过中药的危害呢? 老百姓很少听说中药的毒副作用的报道,原因不是中药没有毒副作用,而是我们对中药研究的还很少。古代人限于能力,对中药的毒性只有粗略的记录;而中药的现代医学研究还很不足。就已经研究过的中药来说,毒副作用也是不小的。如果你害怕药物的毒副作用,我看你还是吃西药。毕竟西药的毒副作用还有说明书,有研究文献上的记载,你还可以小心,可以预防。避免糊里糊涂地吃中药,糊里糊涂地中毒。所以我告诉大家,西药对症了,按医嘱放心的服,有美国的检测机构为你安全做保障呢。中药呢,千万不要服用,因为没有人为你的安全作检测、做保障,你唯一可以依据的就是那些中医告诉你的。 近来靠现代医学方法才发现许多被中医认为无毒的中草药有强烈的毒副作用。龙胆泄肝丸能导致肾衰竭,只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药典记载“无毒”的中草药被发现能导致肾衰竭、癌症、胸腺萎缩、重金属中毒、畸胎。我再举一个例子。美国法律禁止进口含珍稀动物成分的产品,美国渔业野生动物部法医实验室为此在90年代中期抽查了12种声称含有虎骨、犀角的中成药药丸,并未检测到这些成份,却意外地发现这些中成药的有毒元素汞和砷的含量高得惊人,不可服用。其中含量最高的是由于谣传让刘海若“脑死亡”后起死回生而名声大振的安宫牛黄丸(又称牛黄安宫丸)。许多中药补药都含有重金属成分,长期服用会导致慢性重金属中毒。可笑的是有人在服了中药补药后感到“燥热”、“上火”还以为确实很补,不知那正是重金属中毒的症状。 大家要是经常关心报纸和新闻,经常能看到很多肾衰竭需要换肾的案例,这里面很多人都是生活艰苦的人,他们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呢,很多人就是因为的了病,长期的服用中药(尤其是贫苦阶层,总爱优先选择中药)而导致的,老的病没有治好,有的了新的病。要是吃的西药,也许还能控告药厂。可惜吃的中药,管都没人管你。  在情感上,中国人是最不愿意听到“中国草药肾病变”的事实,而这里所谓中国草药也包括多种中草药健康食品,或所谓改变体质,增加免疫之草药。 以中草药来治疗疾病,在中国已有数千年之历史。中草药会引起猛爆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肾衰竭,甚至致命,已散见于国内各医学中心之医学报告及报章杂志。最近国外几本着名的医学期刊上,更陆续有学者报告因服用中国草药而引起肾病变,甚至急性肾衰竭的病例,更引起国际上之注意。有患者因大量服用所谓“灵芝”及“金线莲”而不幸造成急性肾小管坏死而必需洗肾的病例。亦曾发生患者自行采食路边“降火气”之不明草药,造成猛爆性肝炎而不幸死亡的病例。至于迷信“防风草”或服用某些宣称可增强免疫功能之草药或健康食品,延误病情,反而造成恶化的例子,亦屡见不鲜。 再举些例子,例如流行于中国、日本和欧洲治咳嗽和支气管炎的名药“款冬”,无论是花、叶、根,都含致癌成分,大量久服后会得肝癌。肝癌是台湾的第一大癌症,成因不明,但台湾居民的嗜饮、好补及吸烟人口多,都是可能的成因之一。烟酒并存本就容易得肝癌,如再加上像款冬这样的草药,肝细胞要幸免于难,颇不容易。草药的致癌毒性属于慢性毒,几十年后癌症才会形成,中医本草户籍都把款冬说成是无毒的草药,目前只有现代医学才有能力把草药里的致癌成分检查出来。 许多草药除含有可治病的有效成分外,还含有天然毒素。有一位病人喝了一杯利尿名药“垂序商陆根杀剂”,结果被送往医院急救。“商陆根”含损胃肠、中枢神经和心脏的毒素,可致人于死。 许多中草药常含过量重金属。久饮后会损伤神经、肾脏和其它器官。草药里的重金属如铅、砷、汞等均来自受污染的土壤。 胸腺是人体生产免疫细胞以捕杀癌细胞和入侵人体的细菌、霉菌和病毒的腺体。胸腺细胞本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死亡,不能再生,人体的免疫力也因而随着年岁的增长而递减。但被奉为保肝良药的“柴胡”和护肤美容圣品的“薏苡人”,会使胸腺更快地萎缩,而使胸腺萎缩的草药还不止这两种。 北京同仁堂出产的著名中成药龙胆泻肝丸被北京多家医院肾内科大夫提请患者慎用,原因是这些医院近年内不断接诊因服用龙胆泻肝丸而导致肾损害、甚至发展到尿毒症的病人。最终导致药监局,下令停用关木通类药物。 顺便说一下,北京同仁堂出产的银翘解毒片被台湾卫生署药物食品检验局查出砷的含量偏高,长期服用有引起重金属中毒的危险。 最后再说一下我们经常给孩子服用的板蓝根吧,SARS的时候,几乎全民都在服用他,作为预防的药物。现在孩子感冒了,很多父母也会选择这个药物作为给孩子治病的首选,那到这个真的安全么?今年4-6月间,深圳市药监局监测到的板蓝根等四种抗病毒药不良反应28例。上海市一家医院日前收治了一位年仅8岁的小患者,孩子的母亲怕他会患上流行性感冒,就在家给孩子服用了两个星期的板蓝根冲剂,却突然出现头昏、胸闷、呕吐等症状。临床中使用“板蓝根”冲剂造成小儿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损害的病例屡见不鲜。有专家解释说,有些药厂的板蓝根不合格导致出现问题。事实上,你怎么知道哪个是合格的? 我并不反对给孩子服用板蓝根,SARS的时候很多人服用的,应该说没多大问题的,但决不要以为这个就没有毒性,就可以不分剂量的随意使用。五、给我一个用中医的理由 和很多朋友讨论这个问题,他们会给出很多理由,估计将大家看了这篇文字,也会有相同的疑问,在此一并回答  a、中国几千年来没有现代医学,都是靠中医治病的,怎么能说没有效果呢?”  这个说法我是不敢苟同的,我反问一下: 1.在没有中医之前,中国人还是靠跳大神的巫师治病的,难道巫术也“怎么能说没有效果呢?” 2.中国人在靠中医治病的同时,也拜观音菩萨,也吃香灰,菩萨、香灰应用的机会可能比中医药还多,“怎么能说没有效果呢?” 3.人类有很长历史都是出门骑骡子、上街靠人抬(轿)的,现在有了汽车火车、飞机火箭,你还坚说驴子很好,比汽车好。那么你出门究竟是骑驴子、坐轿子还是打票搭车呢? 当然了,捏着砖头的朋友会争辩说,驴子几千年并没有进化为烧汽油的动物,但中医几千年来难道没有进步、仍然是原来哪个水平么?对不起了,问题就在这里。西方的医学与中国的中医都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西方医学始于希波克拉底,实际上希氏当时的那套东西(除了他对医德方面的阐述外)现在早就不知扔到哪里去了。因为西方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不断与当时的自然科学相互借鉴和印证,发现有违科学的地方马上就改过来。也就是说它不断地用新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改变自己,这样改了几千年,始终与当时的科学水平同步发展(如显微镜的发明立即被用在检查微生物上,X射线的发现立即用在人体的检查上,等等),并体现了当代科学的最高水平,最终形成了现今的现代医学。中医就不同了,它到现在还是靠老祖宗的那几本书过日子,看什么病都靠那几百字、几千字的经典著作,翻来覆去炒那几篇老皇历。遇到老中医之间互相不服,也只是在那几本经典里找“根据”来压别人,从来不敢、也不肯越出祖宗的雷池一步。所以到现在还停留在金木水火土,“心主神明,思之官”的水平上,和现代科学相隔了十万八千里。顺便说一句,科学和艺术不同。艺术可以有古代的现代的,都可以很优秀,各有所长。但科学是不断前进的,它可不是绍兴老酒,不会愈陈愈香。  b、不少人很真诚地说,“我上次得了感冒(或别的病),吃了三、四天中药,就好了。”也有人说得神一点,“某人的病看了许多现代医学都没用,后来还是几副中药吃好了。”  我相信讲这话的人没有撒谎,他就是这么感觉的。但是问题不那么简单: 1. 他得的确实是感冒,吃了些中药后,病好了。(他不妨试试喝一包香灰,熬上三四天,感冒也会好的)但是病好了和他吃的中药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没有。A.感冒是自愈性疾病,你不吃药,三、四天它也会好的。怎么证明那付中药起了作用呢?B.也许你平时多数吃大米饭,这次生病就了下了碗面条。我要是说你的感冒就是那碗面条治好的,行吗?C.很不敬,我也可以说,你吃了中药,四天就痊愈了。但如果你不吃那中药,只要三天就可以痊愈。你能证明我说错了吗?  2.他患的实际上不是感冒,只是前几天没睡好,人很疲倦而已(这样的“误诊”是很常见的,因为没有一个医生是查出了感冒病毒才下诊断的)。所以不管他吃不吃药,或者吃的是中药还是西药,这两天他睡好了也就恢复了。这就和治感冒的药毫不相干。  3. 至于“某人的病看了许多现代医学都没用,后来还是中药吃好了。”这个我说个故事:一个人吃了5个烧饼才饱,他觉得前头4个是骗人的,不填肚子。第5个还在嘴里没咽下去,他却说这个灵啊,才进嘴就饱了。  c、我的病明明是吃了这种中药之后痊愈的,你凭什么就不相信事实呢? 我说,即使这是真的,也不能认为这种药是有效的。  我们就举一个假定是真实有效的药物来说明问题吧。一种药即使效果很好,也不可能100%有效的。比如有种药对某个病的有效率是90%,那就非常高了。即便如此,也还有10%的人用药后是无效的。现在的问题在于:你用了这药很好,所以你说他很有效。但在另一个用了无效的人来说,他就说这药没用。那么,以谁的说法为准呢?这个是不能看谁嘴大谁说了算的,你说有效不行,他说无效也不行,必须以统计有效率是百分之多少为准。这就牵涉到统计学了,中国古代没有数学,当然没法用统计学来处理中药的疗效。所以要证实中药是否科学,非依靠科学不可!你可以不承认“西方科学”,“西方科学”更加不承认你的疗效。因此,“我的病明明是吃了这种中药之后痊愈的,你凭什么就不相信事实呢?”并不解决问题。现在各种医药广告中,某人吃了某药如何如何有效的宣传可谓铺天盖地,但只要一出现这样的宣传,你就可以认定了那广告是糊外行人的。  d、难道中医中药完全没有用处的吗? 对这样的严词斥责,我有点心慌。我不认为中医中药能够治病,但我也不敢说它对病人毫无影响,那样说也不是事实:中医有句名言:诚则灵。  我们常说喝香灰治病是和尚尼姑骗人的东西,但实际上,喝香灰有时对病人确实有点作用,说明确了就是可以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特别是对笃信佛教的人是如此。如果你给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去喝,那是没用的,他不相信观音菩萨。心理安慰能起作用的主要是那些心理的和心因性的疾病,对上号的病人会觉得精神好了,痛苦也轻些了。但它往往是不能持久的。除了这个,中医药还有用没有呢?凭良心说有时也还有点用处。比如一个病人水米不进,抓点中药熬汤喝了。管它是什么药,喝下去等于补充了水分,只要没有毒,总是比不喝好,是不是?  当然了,安慰剂也好,“补水”也好,和中医那套阴阳虚实寒热是没有丝毫关系的。 伪治疗(包括巫婆大仙们的行当)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乃是基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客观事实,而这个客观事实大多数病人是绝对不知道的,那就是:百分之九十病人的疾病是可以自愈的。也就是说,假设有100个人患了病,即使没有医生的治疗,其中一病不起而直至死亡的人,一般也不会超过10个。因为人体有一种很神奇的抵御疾病和完善自身的生理功能,90%的疾病它都能够将其克服。因此,即使你对医学一窍不通,你只要穿上一件白大褂,往医院的诊室里一坐,来了病人你随便给他开点什么药,比如维生素啦,消化散啦,止疼片啦什么的(只要别开那些极危险的烈性药就行),我保证你的治愈率能达到90%以上。病人们的头脑里永远有一个无法摆脱的误区,那就是他认为他的病不治就不会好。所以,你即使以100元的价钱卖给他一个羊粪蛋儿,他病好以后也会对你感激不尽,尽管事实是,他如果不吃你给的这个羊粪蛋儿,他的病可能好得还会更快一些,但这一点他是绝对不会知道的。   e、我吃了银翘这些中药片剂,感到的确起到了作用,你怎么说他没用?  患者吃了某种中药片剂后感到有用,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某些中药的确含有有效成分,但是更可能是心理暗示的结果,或者是添加的西药成分在起作用。  就拿银翘片来说,目前市场上的银翘片大多添加了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扑尔敏(马来酸氯苯那敏)等解热镇痛的西药,你感冒后吃银翘片,觉得症状缓解,实际上是这些西药在起作用。对银翘片中添加的西药成分,有的厂商会在成分中标明(例如通化金马药业集团出产的维C银翘片),更多的则没有标明,例如广州众胜药厂出产的维C银翘片,被台湾卫生署药物食品检验局检测出含有未标明的西药成分(对乙酰氨基酚)。 其实目前号称纯中药里面几乎添加西药成分,比如壮阳药均掺有枸橼酸西地那非(伟哥成分)。 治糖尿病的药里添加格列本脲或者盐酸二甲双胍,减肥药里添加芬氟拉明,很多治皮肤病的药里添加激素。不夸张的说,几乎所有的吹嘘疗效的中药里,都被添加了西药成分。为什么呢,因为重要本来既不治病,写一些昂贵的中药,无非就是一个幌子,让你觉得安全而又能买高的价钱而已。不加西药,治不了病,也就没人买了。六、爱你的孩子就不要用中医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父母,爱你的孩子,就千万不要去用中医中药,一定要相信现代科学。 1、你觉得把未经证实的东西,用在孩子身上,你可以放心么? 2、即使你听说某个医生治疗某个病很有效果,你怎么确信对你的孩子就一定有效呢,就没有害处呢? 3、你愿意把孩子的生命和未来寄托在一个口头未经验证的传说上么? 4、中医即使有安慰剂的作用,其作用对于不懂事的孩子几乎是毫无效果。 5、中医唯一的作用,就是当你看到孩子得病手足无措的时候,用了些药,对你自己有了些安慰,至少自己不是什么都没做,唯一的是把孩子的安危,交付给了那些不可信任的人和不可信任的药物。 中医就是一个跳大神的“国粹”,中药是不安全、不可靠的试验。难道你还要去用么?

评分

参与人数 12威望 +13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yanqin + 1 + 1 精品文章!写得很好!
超级老爸 -1 -1 歪理。
鼎鼎妈妈 + 1 + 1 楼主需要用中医调理一下了。
weiyu2001 -1 -1 不敢苟同
bailechen + 1 + 1 直言不讳,赞!
Daniel妈妈 + 1 + 1 不敢苟同!!
cicie + 1 数典忘祖。字数很多但没有说服力
笑菩提 + 1 + 1 精品文章!
313313 -2 -2 奖励
chzhdea -1 科学只是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已,不代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 01:33:25 | 只看该作者
搜集了一些资料,贴子写得很长,但为了你的孩子,还是请你仔细的阅读。也许你本人或家属就是中医,或者生产中药的厂商,本人写帖子决不是要断你们的生路,而且我也没那个本事。写这个帖子主要还是请大家思考一下平时你没有思考过的问题,你可能部分或全部不同意我的观点,你只管拍砖,JerryHao最喜欢辩论,这是人所共知。然今天一早就将携子返家环绕母亲身旁,恕几日内不会回复,等我回来再行批判。论坛即将成立两周年,以此文为贺礼。草草写定,如有少许谬误,待回来后再行修改。此为跋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12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超级老爸 -1 -1
bailechen + 1 + 1 痛快!
123p + 2 我很赞同。
行至水穷处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10-2 03:43:4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老鼠又放重炮,是要一棍子打死中医药啊。。唉,经你这一说,别说中药,那苗药、藏药。。。印第安人、非洲土著的草药通通用不成啦。。。<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biggrin.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此帖由 zgl 在 2005-10-02 03:49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10-2 04:13:3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不适合孩子这个主题,论点完全正确,只要作为一个医生,有那么一点医学知识的话,就应该能明白!~

但楼主把中医说成了“伪”科学,似乎有点不对,就它的辩证思想来解释人们的生病机理可能不象西医那么直接,它那五行学说也不是一个没学过的人那么容易简单理解,那不能把它和周易之类相提并论,从而说成是一种文化,在对其认识不够的前提下,你可以认为它是一种边缘科学,是人类至今未能完全解释的一个领域!~

要完全驳倒你的论据,还需要收集一点相关的资料,因为牵涉的知识面不是一二句话能解释明白的,但的确有探讨的价值!~

先占个位,改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10-2 07:09:19 | 只看该作者
你们说 我来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10-2 07:58:47 | 只看该作者
转一篇文章先,有时间的话,我再慢慢更新.
陈可冀:中西医结合研究与现代科技交叉  

中国科学院网站  


受 访 人:陈可冀,中科院院士
嘉宾主持:潘锋,主任记者

陈可冀简历
陈可冀,男,1930年10月生。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荣誉博士。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200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长期从事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临床及基础研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心血管病和老年病。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小组副组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人事部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及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香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协荣誉委员。因“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证效动力学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研究”(古籍整理金奖),川芎嗪(四甲基吡嗪)及去甲乌药碱(卫生部甲级成果奖)等多项成果,先后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首届立夫中医药奖,求是奖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其“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目前中医药领域的最高奖项。为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持人:
今天我们十分感谢陈可冀院士来到中国科学院网站科学在线栏目为我们做有关中西医结合方面的介绍。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研究中很主要的方向,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指导思想。到今天,50年已经过去了,为什么我们现在仍然要坚持“中西医结合”呢?

陈可冀: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工作中很重要的方针政策之一,是根据我国既有传统医药学,又有现代医药学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中西医结合方针的目的是要团结中西医,使中西医互相提高,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为保障我国人民健康作贡献。在50年代,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然中间也有曲折,也有干扰,但是成绩还是主要的。现在50年过去了,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医药内涵非常丰富,有几千年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以及古典的医书有一万册左右,有效的医方很多,所谓号称“十万锦方”,常用的中药就有一万多种,真正要把这些非常丰富的传统中医药学继承发扬好,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包括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继承发展起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工作量很大很大,所以50年过去了,你刚才提到的问题,50年过去是不是应该转向了,实际上50年还不够,我想再过50年、100年也还不够,需要很多代人来工作。传统医药学是非常丰富的,在这方面当然是自然科学交叉的客观的必然的表现,中西医学又是两种思维不同的医学,难度会更大,所以我想这方面需要我们加大努力,所以温家宝总理最近有一个题词是:“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药学”,是非常实事求是的。

主持人:
中西医结合相比较单纯的西医和中医,有哪些具体的优势呢?

陈可冀:
这方面有很大优势和进展。西方医学有很大的进步,可以说日新月异,但是也不是说所有的病它都有办法。中医药学恰恰很多方面可以补充,有独特优势,但也不是“包治百病”,中医药学是比较更强调宏观和整体的;西医则是强调局部的和微观的,两个互相取长补短,可以更全面;我想举一些例子,例如肿瘤治疗,我们常常是用化疗药或者放射疗法,但是用这些疗法常常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产生毒害作用,常常使病人不能完成疗程很彻底地得到治疗,毒副作用也很大。这时对于我们中药,例如使用扶正固本的药,在这方面我们有几十年的经验,可以使病人完成疗程,得到了治疗;尤其在癌症晚期,西医常常觉得没有什么药可以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的康复效果是很好的,这种治疗被外国人称为肿瘤中国模式的治疗,很好。我自己的工作,研究和治疗心血管病也是这样。例如治疗冠心病的介入疗法,目前冠脉球囊扩张和安装支架非常普及时髦,但治疗以后过了半年一年,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冠脉又再狭窄,所以要预防再狭窄,我们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再用活血化瘀中药,会取得好的疗效;我们的多中心研究,在北京包括安贞医院、同仁医院、北医三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很多医院,还有广东省中医院;非常好地将中药运用到实际中去,证明用了加用中药以后,可以减少一半的再狭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的中医和单纯的西医都好,在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要举的话是相当多的。

主持人:
过去这些年来,在中西医结合方面,我们都取得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推广,又有哪些值得总结的教训呢?

陈可冀:
成功的经验,我想很重要的一条是: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理念。西方医学很好,但是它不是什么都好,也有很多病解决不了的;中医也有很多好的地方,但是中医也不能包治百病,也要超越自我,所以中西医两种医学要互相取长补短,重视整合互补的原则,这是一条,这是一个经验,要有这个能力。第二,要尊重传统医学的理论跟思维原则,因为传统医学注重每个人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治疗,思维模式很好,在这方面西医也重视,这方面不像中医那么强调,所以在这方面需要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和中医传统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尊重传统医学理论,这很重要。第三、也要参照现代医学的模式,现代医学遵循&quot;循证医学&quot;(就是“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模式,强调要有证据(evidence)。中医强调个人经验,例如开方子,病人症状一有变化,就加减什么药。个人经验很重要,个人经验怎样变成科学的经验?用循证医学模式,用科学的设计来进行论证,拿出证据,变成一个标准化的模式加以推广,我觉得现代医学的这种模式固然不见得完全全面,但却有很合理的方面值得采纳和探讨。再有一个原则,就是说要努力实现传统医药学的各种重要方面的中西医结合,要在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可重复性等这方面做很多科学研究,比如说我们的很多中药,它有一个采集时间、产地、炮制方法等讲究,中西医结合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实事求是的研究,提出一些科学的依据,保证质量和疗效,所以我想在这些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我想这是经验方面。
主要的教训有一条,在这些年,我们在执行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方面,特别是具体部门,有时候政策的连续性注意不够,所以有时候忽而高潮,忽而低潮或淡化了;还有一条,我觉得中西医结合需要中西医两种知识都有。过去在50年代,中央号召我们这代人西医学习中医,现在我们都老了,像我这样的也都70多岁了,我们在继续不断的组织西医学习中医的这方面工作做得不够,基本中断了。有一些中医也学西医,做中西医结合这方面工作,但是中医药界不少业内人士并不赞同。我想应该还要继续提倡西医学习中医,团结更多的西医一起来挖掘中医的宝库,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做得实在不够。

主持人:
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取得了很多进展,我们如何考虑运用现在的科学技术方法,推进我们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陈可冀:
我想最主要的一条,医学的任务就是要保证人民健康,医学可以说跟健康同行,所以医学的任务就是要提高疗效,防病治病,在这方面能够比较有把握。在这方面我想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要正确地评价疗效,用科学的方法正确评价疗效。现在很多评价疗效的水分比较多,我们不少的杂志中有很多文章,重复性比较差,所以评价疗效需要有科学的方法,需要中医、西医两方面的认识结合起来评价,使西医承认,中医也承认。
比如说高血压病人,血压高了得降下来,有的高血压病人表现为阴虚肝旺,这个西医不重视,如果西医和中医两方面结合起来,评价就全面了,就是病证结合。怎么正确评估疗效,用现代科学方法来做工作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来提高疗效,想尽各种办法;怎么样提高疗效非常重要,不仅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传承,而且要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我举个例子说,比如中药青蒿,从青蒿里面提取青蒿素,在过去70年代觉得很普通,现在看起来很了不起,世界卫生组织确认青蒿类药的药物是有效的治耐药的恶性疟疾的抗疟药,并建议在全世界都规范种植青蒿,以满足需求,因为青蒿的资源不够,这是很不简单的事,全球都承认。而且很明确的一条是,青蒿素的作用环节在哪里,人们都很清楚了。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陈竺院士的工作,他从砒霜里开发三氧化二砷来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效果很好,其治疗作用的靶点很明确,所以这是一个创新性的成果,国际上都很有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跟方法去发展它;还有中医基础理论,以及疗效机理的研究,也需要很好的研究,应该与当代科技进步交叉,比如说基因组学的发展,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发展等等,各方面要结合起来,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在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方面都需要结合这方面的工作。

主持人:
  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如何?

陈可冀:
国际上发展趋势是这样的:在全球来说,因为对传统医学认识不够,不太认识它,因此更多的比较重视现代医学。在中西医结合这一环节,中国做得比较多,印度也做得比较多。1981年我到印度去,参观了十几个以传统医学为主的医院。那时候,他们就在搞印度医学和西方医学的结合,他们国家也有国家级的结合医学方面的杂志,印度的卫生部长给我们介绍了这个杂志。
  美国跟欧洲现在也比较重视。美国现在大概有十几家大学,建立了这种研究传统医学的类似“中西医结合中心”。但他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比较晚,美国直到1994年才有国际性的结合医学杂志出版,杂志报道一些他们在这方面的进展。在这方面,他们比较重视天然药的研究,也重视针灸的研究和镇痛的研究。但要联系到中医这么个丰富的内涵研究,还差的很远。可能有这样一些原因,因为美国人对我们中国传统医学的认可,例如科学性的认可程度还有距离。他认识也不够,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不懂中医。像我们学中医学了几十年,我们对中医是有感情的,我们认为中医是很了不起的,很美丽的,我们往往要为之而动情的。但外国人就不一定,他们很现实,能治病,可重复,我就承认。例如开发一个药物到能够运用到治病中去,需要相当长的过程。我们开发一个药要八年到十年,我们最近开发了一个药,经历了三个五年计划,现在才准备生产。因此不是那么容易的。他要求你解决问题,他比较实际。从这方面比,当然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有距离。

主持人:
从中医在国外的应用角度来讲,现在普遍感觉到,在针灸各方面还能接受,中药这块要差一些,这是什么原因呢?

陈可冀:
针灸比较容易理解,看得见,摸得着。中药怎么弄,药品有很多,认识又很不够。针灸比较简单,比较单纯,扎一些穴位,看得见摸得着,比较容易理解,经络基本就是十四经脉为主,穴位就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穴位,治疗疾病,一般也以痛症为主的功能性疾病上面。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它立竿见影,可以看见。

主持人:
现在我们国家在中西医结合研究和教学方面,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和解决的问题?

陈可冀:
现在我们国家大概有十几个中医药大学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但是很不够。可不可以有几所西医高等医药院校来开办此专业呀!我觉得我们在50年代所提倡的西医学习中医,还是非常好的,因为西医基础非常好的医生,虽然中医不见得学过很多,但是西医水平很高,他抓住一个问题,就能够深入研究,就能取得成绩,很多人都是这个样子的,当然,如果中医水平也很高,那会更好。一定要提倡多方面的“集团军”来作战,攻传统医学,来取得成绩,所以我觉得还要继续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因为很多西医对中医还是有兴趣的,但是他认识中医还不够,需要通过学习,所以这方面的教育要加强。
另外一个,我过去当了三届的全国政协委员,我每次开会都提提案提倡要办中西医结合学院,后来教育部同意开办中西医结合专业。我觉得中西医结合学院还应该举办的。此外还应该培养一些不同的&quot;方面军&quot;,&quot;海陆空&quot;各方面共同作战才好。在这方面,投入不够是一个问题,我们教材和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改进。

主持人:
那研究条件这方面,比如说技术平台如何呢?

陈可冀:
现在有的单位做得很好。北京、天津有一些单位做得很好,还有上海,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不够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体制不顺。我们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原本有个中西医结合处,后来取消了;二是我刚才说的人才问题。人才非常重要,人才断层的情况,青黄不接;再一个是投入不足,这方面一些比较具体的措施还不够。

主持人:
目前在中医研究方面,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中医就是要能够治好病,看到确切的疗效就可以,不一定要了解它真正的所谓的靶点,或者是确切的治疗机理。还有一种认为,中医研究应该像西医那样确认出明确的机理和靶点。

陈可冀:
  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主张多元模式。每个人的学术背景不一样,我是学西医的,后来研究的中医;有的是西医出身,中医背景少一点。每个对中医感兴趣的人,认为有这个需要而研究中医的时候,他可能结合他的特长来研究,这完全是可以的。你不一定要求他面面俱到,像你刚才所说,用中医的思路、理法方药对应,能够治好病,这很好,要大力强调,这没问题;有的人还想对机理靶点这方面做点工作,那基础水平就更高了,并且还有创新性;所以我提倡多元模式。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和而不同”,有和谐但又有区别,各有特长,这比较好,不要一个模式。多元化代表了学术繁荣。

主持人:
  当前,包括未来这50年,我们国家中西医结合研究应该关注哪些重点领域?

陈可冀:
我觉得疗效是值得我们多加注意的问题。医学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疗效还是最主要的。第二,要研究中医的基础理论,还有就是它的作用原理,这是应该进行很好研究的,因为你如果不很好地研究,还是一笔糊涂帐,糊里糊涂的不知道怎么个道理,这怎能被国际上所接受呢?针刺治疗为什么被国际上所接受,很快得到立法并推广,我想主要是提高疗效并探究了其作用原理的缘故。特别是西方医学,如果它的治疗效果不好,而我们有办法,就更好了。因此,一个是提高疗效,一个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归根结底还是这两个。

主持人:
不久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作了一份有关结合医学这方面的调查报告,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陈可冀:
我们于2002年接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一个任务,这个课题就是结合医学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这个课题的负责人是我,当时我们从发出的调查问卷中收回12000多份。国家要求我们弄清楚这个问题,来做了一些调查。这个调查分了好多方面,一个就是公众的认同程度。对于中西医结合医学,公众到底怎么认同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在我们全社会,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认同的。据我们调查结果显现,大约70%~80%的人喜欢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治疗疾病。这个调查是比较全面的,比如说广东省中医院,他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医院,他一天的门诊量将近一万人,而且管理得有条不紊,老百姓愿意有病到这儿来。

主持人:
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陈可冀:
中西医两方面都有,中医很强,而开颅手术、心脏手术等各种手术也都有,特别是前列腺手术做了一千多例,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很多,手术后还要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处理,即围手术期治疗,很有经验。我建议今年10月份开一个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治疗的会议,他们马上就组织,别的单位没有这么多的经验,开这个会就不行,他就有这个经验。中西医结合的认同程度我们做了调查研究,这是一个工作。中西医结合的医疗工作也作了调查,固然有成绩,但我总结出几个“不”:一是体制不够顺,很多医院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二是发展不够平衡。三是人才的青黄不接,有的医院名字叫中西医结合医院,真正搞中西医结合的医生只有五个。教育事业也作了调查,科研的工作也提到了一些,总的说来,关键问题是人才,还有一个是发展趋势,我们感觉中西医结合发展,是自然科学结合交叉的必然规律,你不让它结合也不行,它一定要结合,可能进度有快有慢。对于存在问题也作了调查,对于教育工作,台、港、澳等地区的一些情况也作了调查。总体来说,在全球,结合医学上都有一定的进展,包括我国的台、港、澳地区。昨天我收到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给我的一封E-mail,说浸会大学第一届、第二届毕业的学生都就业了,而且97%就业在医药部门,而且工资都是一万二到一万五左右。我马上给他回了一个E-mail,对他们表示祝贺。台湾地区也办了中国医药大学,他们提倡中西一元化。澳门我也去交流过,他们也做了很多工作,也是积极的在这方面做工作的。各地的情况我也大体了解了一下,当然我们也提出一些问题,经过调研和大家反映的意见,感觉到政府的领导非常重要,要具体落实。国家2003年公布了中西医结合的工作指导意见,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这么一个文件,还是起了很好作用的。但是,大家希望有具体的措施,比如说加大投入,加大人才的培养,更有计划地开拓中西医结合的事业,能够为继承发扬传统中医药学做出更多的成绩。





主持人:
以下一些网友有问题要问陈院士。

网友:
  尊敬的陈先生,有一个报道是关于您在今年5月份举行的香山科学会议上说,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精粹,提高诊疗效果。您眼中的中医药精粹都有哪些,他们与西医的哪些东西可以结合在一起,怎样结合?

陈可冀:
  中医的精粹有这么几方面,一是中医对一些病的临床疗效。比如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防治,我们每次出门诊都有这样的病人,冠脉介入治疗做了不久或半年后出现了再狭窄,用西药又有很多副作用,很多病人要求我们用中药预防再狭窄,我们给他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疗效。还有一些疾病,发现我们中药还是能够解决不少的问题,临床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个很重要的,这是它的精粹。第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的理论很多我们现在还不太理解,因为它所说的词汇比较古老,比较生涩,不容易被大家所理解,但实际上他是很有道理的,比如说“肝郁脾虚”,你把肝郁的肝理解成肝脏的肝就不合适了,它实际上是精神情绪影响了消化系统。这是整体的,我们怎么还原成现代的语言和理论,被大家所接受,这也是我们的工作--继承和发扬。第二就是它的理论方面,在前一段对SARS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再例如感冒,很普通的感冒,西医很简单,治疗也很简单,一两种药,比较常用的,但是中医可以根据症状分出不同的类型,比较全面,有一定的特色,所以这些都是中医的精髓。

网友:
陈先生,您认为,持中西医结合理论的医生,应该是以中医的理论来分析西医的问题呢,还是以西医的理论来分析中医的问题呢?

陈可冀:
我觉得都可以用,但是可能有不同。每个临床医生的经验不一样,所接触到的病人也不一样。病人到你这里,到中西医结合医生这里来看,常常是西医没有什么好办法,单纯的中医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了,希望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最好是以中医的思路为主,以中医的角度想办法,同时采用一些西医的角度来考虑。比如治疗高血压病,我们一方面考虑到病人的整体症状,用中医的一些辨证方法来确定他是什么病,采用中医的方法来治疗,也考虑到他血压高是包括哪些因素,现代的理念用什么方式更好,结合起来来考虑,我们常常是这样子的,不是单纯的,有交叉,所以跟传统的中医有点不同,跟单纯的西医也不一样。

网友:
  在不同的文化间,如何能使一个人成为一个合格的中西医结合人才,这样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是怎样培养起来的,是先从中医入手还是先从西医入手,而中医和西医两者对病人理解是不一样的,怎样建立一个中西医结合的人体观和病理观?

陈可冀:
你这个题目问了很多问题,关于中西医结合很多问题几乎都问了。问题是这样的,作为学生,我觉得从中医开始或者从西医开始都可以,但关键是他对中医学科的热爱和喜欢,如果他不喜欢就麻烦了,我特就别喜欢,所以我带的研究生,有中医学校毕业,有西医学校毕业的都有。一个是要有兴趣,还要有事业心,比如说阴阳学说、气血学说、温病学说、伤寒学说,作为中医来要求必须得学,不学不行,而且要联系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医学术联系起来,这方面的知识素质要比较好,才能成为一个比较好的中医,我觉得是必须学的。从现代医学来说,你刚才说解剖学、病理学这个也是需要的,中西医结合医生来说也要有所偏重。有的人知识偏向于中医,有的偏向于西医,还是有不同的,我们培养研究生也是这样,有的医生偏向于临床型的,有的偏向于研究型的,这个是允许的,有不同的类型,但是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医生,希望他中西医这两门的知识都很扎实,知识面都很广,这是一个问题。

网友:
  怎样建立一个中西医结合的人体观和病理观呢?
  我认为,既从中医的角度,也从西医的角度认识它,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变成一个新的理念。这还不够,比如中医说的肾,这个病人是肾气虚,肾阳虚,还是肾阴虚?肾虚可能包括很多病种,包括上百种或者上千种病种都可是属于肾虚,马上套它还套不过来,为什么我说50年、100年还要做很多的工作,这些工作可能是多环节的,作用的点是不一样的,他可能从这个角度深入发现这一点,因为人体是个网络系统,是个整体。我们西医强调得很局部,拿个眼球出来看,眼球后面连着视神经,才能看得见,跟照相机一样的,非常复杂的,所以这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解答,但是中医在这方面解释有一定的系统的认识,西医也有系统的认识,西医侧重于局部,中医是侧重于总体,我们怎么把两者结合,微观跟宏观,整体跟局部结合起来,现在有一定的进展,但是还是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有很多工作,工作量很重的,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说中医的脾,它可能包括很多方面的问题,包括消化道、内分泌素,这些知识跟中医的知识怎么融合,这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多,需要联系生命现象,以及人体的结构,这些认识需要很多学科很多知识去整合,需要相当的时间,需要不同学科的人一起来工作,来合作。

网友:
我是一名正在经历临床实习阶段的中医院学生,我所学习的医院里,西医大夫不用懂中医就能治病,中医大夫必须要懂西医,中医用西医的诊断方法作为望闻问切的补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诊疗,而西医大夫很少以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参与到他们的诊疗过程当中,这对中西医结合事业有什么影响?现在总是说中医界山头林立,壁垒森严,中西医结合怎样在现有的中医和西医两个阵营里走下去,还是独辟蹊径,单独培养人走中西医结合的第三条道路呢?

陈可冀:
我想西医开中医方子,没有学过中医,就根本不是一个中医,他开方子是作为一个药来开的,不要把他看成一个中医,不是那么回事。对于学习中医,有条件的西医学些更好,西医转而从事中医药工作的,更要求他学的。对这方面的要求,中医和西医还是有区别的,这是一个问题。
我觉得中西医结合是吸取中西医两者的优势,叫做优势互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们两个优势来做。我们诊断病人,中医诊断瘫痪病人、中风病人,可以是气虚血瘀,根据这个来用方子。西医用CT,MRI,确认他是脑出血,还是脑梗塞,在什么部位,两个互相结合起来,我们诊断就更全面了,中西医结合应该是取中西医的长处,优势互补,实际上是另外一条路。所以我们现在,我刚才回到原来说的,多途径,多模式的途径发展,中西医都要发展,在两个都发展提高的基础上,你结合才能取得很大的成绩,两个都没有发展,中西医结合有什么好处,两个都发展,我们取这个优势,取那个优势,就可以做出很多成绩。所以中西医结合实际上是另辟一条路,我想对我们发展传统药有好处,中西医结合不是唯一途径,但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去传承发展传统医药,实际上也是搭一个金桥,架起一个桥通向世界,跟国际接轨,我想它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网友:
  我是一个中医科普文章的一个作者,中医基础理论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上的,怎样能让今天的公众认可并理解这些晦涩难懂的中医基础理论?有什么方法经验没有?

陈可冀:
你说的非常重要,科普工作很重要,应该是我们每个医生的任务,应该用中医的知识用很科普的语言给他介绍,中医很多词汇,现在老百姓也知道的,什么肾虚,上火,但是比较稍微深一点的,就不一定听得懂了,我想这些词汇怎样把它能够用很通俗的语言解释给老百姓听了,普及中医药知识,我觉得非常需要。这样对我们多少年以来的中医知识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任务是每个医生的天职。

网友:中医科普创作方面有什么好的经验?

陈可冀:
  9月份要在海南开全国中医药科普会,将有很多文章进来,明天下午要开筹备会,我是评审组的主任委员,明天下午开这个会。科普的问题,现在正在探讨,怎么样把一些词汇,比如说我刚才说的肝郁脾虚,就是精神情绪怎么样变成了影响消化。怎么把中医的词汇用很通俗的词解释给大家,我觉得还是非常重要的。我建议编一个辞典,中医词汇通俗的辞典,老百姓翻开就知道,我觉得这个还是有必要的。

网友:
现在都讲究中医希望能够走向国际,这就涉及到国内外交流,包括学术交流和论文的交流,中医在很多翻译的问题上,跟国外,好像跟我们传统翻译的概念还不一样,有一些中医的专有的名词,怎么能够让外国人能够理解,翻译成英文以后,理解中医是这么一个概念,这个好像是一个比较引起关注的问题。

陈可冀:
是的,现在国家也很重视,有科学技术名词委员会,他们也在做这个工作,初步的工作也出来了,基本的词汇都有了,但是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中医说的“心肝脾肺肾”,这个脾是哪儿的脾,和西医的脾是两码事,两个不同概念,都用spleen行吗?他说你胡说八道,人家无法认识和认同;所以有人建议用汉语拼音,但是这个也有问题,你用拼音,拼音也得解释,不解释也不行,所以有人建议用双轨法,拼音加英文,做一点解释,因为你要保持中医理论系统的完整性介绍给人家,要解释,我还赞成用双轨,双轨比较好。

网友:
现在我们翻译出去中医的,包括它的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从国外读者的反映来看,能读得懂吗,或者有什么障碍吗?

陈可冀:
有障碍,主要是理论方面外国人不懂,我们还是回到肝郁脾虚,老外不知道怎么回事,英语可以直译过去,表面上没错,但意思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有些术语,英语是很难表达出来。你文章里面,论文里面解释一大堆话不行,这不像个论文了,这是有障碍的,研究做这个工作的人,学过中医的人可以看得懂,所以我们有一个中西医结合杂志的英文版,我是主编,所以我们这个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进入SCI还有麻烦,NIH 的Medline收录的,但SCI要收录就得下点功夫,我们正在联系,希望能够逐渐扩大我们的影响,因为两个不同的体系,他理解起来困难。他说的肾脏(kidney)和我们所说的肾虚(kidney deficiency)的肾(也译为kidney)是两码事,他说的肾就是腰间的这两个东西,这么简单就完了,我们所说的肾很广义,包括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等等,概念不一样,需要做很多工作,还是很艰巨的。

网友:
在学术界一直有关于中医现代化的观点和讨论,争议也特别多,陈院士你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和思考?

陈可冀:

任何学科都需要现代化,现代医学已经很进步了,但是也还要现代化,中医药也要现代化。我们国家提倡与时俱进,中医药在历史上也是与时俱进,也是不断的现代化的,唐朝中医药对外交流很多,吸收很多来自印度的医方。很多是南亚一些地方进来的,到了李时珍的时候,《本草纲目》对本草学进行了分类,根据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种属来进行分类,也是现代化的内容。我们今天也应该要现代化,所以在这方面,可能中医界或者是中西医结合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拒绝进来,说现代化就把中医变了,我觉得这个顾虑太不必要了,包括中西医结合也是这样,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就西化了,我觉得我们要的是吸收长处,我们经济建设都是这样的,应该吸收古今中外好的,毛泽东说的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应该是不保守,不排外,不崇洋,来实现现代化;连杜甫的诗都讲“不薄今人爱古人”;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还有点不同,还有区别,中西医结合更重视跟现代医学跟传统医药的结合。中医药现代化面更广一点,他希望,比如说现代科学技术,包括数学物理,或者化学,或者天文学跟中医药结合,总而言之,我觉得中医药现代化,是历史潮流,是趋势,这个机遇非常好,中西医结合也是这样的,实际上也是机遇很好,历史上给我们创造了,有中医又有西医,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性的机缘,让中西医互相有机会互补,为人民的健康做贡献,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国的医学是非常精彩的!

网友:
中医药对外交往越来越频繁,外国人一般都对中医药特别感兴趣,很多人用“amazing”这个词来形容它的神奇,事实上中医药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推广效果并不是特别好,以英国为例,这两年来,临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我想请问陈院士,咱们国家的中医药在对外推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中医药自身也存在着疗效不稳定,可重复性差,如何规避一下这方面的缺点,以便在世界上更好地发扬光大?

陈可冀:
我觉得你提的问题是非常实际的问题,为什么国外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刚才提到了,我们有些报道,或者学术论文也好,或者报道也好,有水分,重复性比较差,比如说肝炎,有文章说表面抗原转阴率达到100%,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所以失真了,这里面牵扯到疗效的评价,他也许我就看到四五例,他以局部代替整体,要有严格的科学设计来做工作,取得的结果,正确的评估,然后再来介绍到国际上去,所以中医药方面,标准化的工作,规范化的工作,我刚才说可重复性的工作,非常重要,可重复得出来。中医在这方面有一些很难做的,中医很强调辨辩证,根据因时因地因人不同,处方不一样,需要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这方面多做努力,怎么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之下,怎么样能够相对的能确定下来,能够总结出规律性比较强的经验,供大家用,这就比较好。所以国际上也做了一些天然药的工作,比如说银杏叶,银杏就是白果,银杏叶治疗心血管病,痴呆,他做的比较深,里面有什么成份,黄酮和内酯,比例如何,做好制剂,什么情况下有效,治疗什么病,他做的比较扎实,当然也有不同看法;所以像这些问题,要引起注意。我们中国的在这方面最近一些年还是有进步,有很大的改善了,比过去好得多了,但是还是不够,所以我想这是非常本质的问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能够使得我们中医对外交流能够影响更好一些。

主持人:
今天的在线访谈到此结束,再次感谢陈院士为我们解答问题!此帖由 frog 在 2005-10-02 08:02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10-2 08:12:46 | 只看该作者
有两个基本事实,
一是,疟疾的治疗,世界卫生组织,确实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作为可以提供的选择,虽然这已经不是最原始意义上的中医;
二呢,大家可以网上查阅一下,SAS与中医药的相关主题,包括一些国内外的报道,看用现代医学的统计学的方法而言,中医是否有用的,
有时间的话,可以讨论一下中医基础理论的.
申明一点,本人专业涉及生命科学,但不是医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10-2 15:24:5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有些过激了吧,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了,西药传到中国才多少年,中医中药对中国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中医有庸医,西医也有庸医,中医有治不了的病,西医也有。不过说实话,西医容易培养一个优秀的医生,而中医就不易。所以一个好中医太少了,庸医多了,就有人不相信中医。
至于孩子不用中药,有一定的道理,毕竟中药熬汤太不好喝了,大人还能喝就不喝呢,小孩子就更不容易接受了。但也不是决对不能用,我女儿从几个月生病就开始喝中药,效果挺好的。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weiyu2001 + 1 + 1 我很赞同。
shaoer56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10-2 19:49:39 | 只看该作者
难不成中国古人也看西医?<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biggrin.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biggrin.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西医治表,中医治本!西医是看哪里烂了治哪里,挖掉,速度快,中医利用经脉,气理,用药速度慢,但治标治本。

手术,透视等高科技的西医可以看到血管,能看得到经脉,和穴位么?看不到你就不承认他的存在么?你要是不承认就去试试针灸(当然别找庸医)

针灸学现在外国人比中国人还相信!扎中穴位时是酸,麻,胀,热,冷,木,的感觉,根据这感觉就知道病的轻重,发热的时候就是快好了!扎偏一点都是疼的感觉(一根银针扎上去,自己试试)这是咋回事?西医解释的了么?

中医的哲学用的是哲学中的辩证方法!从错综复杂中找出真正原因,寒极生火,火急生寒。。。。,最简单的例子:胖大海治嗓子:不是啥都能行,  中医认为,形成音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风寒、风热、肺肾阴虚、气滞血瘀之分,而胖大海则主要适用于风热邪毒侵犯咽喉所引起的音哑。所以,决不能遇到嗓音哑而不辨证就服用胖大海,只有对症用药才能获得显著的疗效。
中医讲究对症下药,西医哪,凡是长个瘤子,统统是上刀子,切掉!所以和西医比我看中医才是科学!
  至于说到密信啥的,我认为那不是中医,现代人研究看来古人大多密信,那在中医里掺杂了这么多不好的东西也正常啊,这我就不清楚了。我问我得外国老师文化和文明,她页解释不清。
          中医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白菜根可入药,凡是水果,蔬菜,粮食,均可有药性,有温,热,凉(甘,平,苦。。)等,难不成谁吃了羊肉,狗肉不上火,吃猪肉反倒会上火?
    葡萄你吃啥,吃肉吧,告诉你葡萄皮和葡萄仔里营养最丰富,别笑,抗过敏,抗氧化这是外国人也承认的!
    一句古语:桃保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啥意思,懂吧,(当然这句话,有点过头,其实杏和李营养也很丰富,但是不适合多吃)这不也是中医么,
   山楂是水果还是药,吃过山楂酱,山楂卷,山楂片,山楂罐头。。。。,但是山楂在中药里很常见的!
这种例子多了,不举了所以饮食健康很重要啊!药补不如食补,这应该是中医的理论吧,这也不信么?
      但是中医不也说道:是药三分毒么,这不明摆着有副作用么?还有许多中药上明明写着孕妇禁用的!款冬,木草通有问题,难道西医的抗生素就没问题么?古书说无副作用,那可能是他还没发展到那水平,
大家都知道的大烟,是毒品,但是不也是很好的麻醉剂么?西医里的杜冷丁是啥?哪有完全十全十美的东西?补品不是随便乱吃的,补了这个很可能就伤了那个,要辨正合理的补!

    现在流行的蜂胶知道吧,不能随便吃!我得一位老师为了降血压,看到上面写着:降血压,软化血管,和师娘一起吃了几个月,好了他变成低血糖了,天天头晕,现在每天带块糖,^_^,血压没下来多少,可是我师娘一点事没有!你说为啥,人和人不一样!那个蜂胶瓶下面一排小字:长期服用,会降低血糖,其实,降血糖才是蜂胶的主要功效!还有抗氧化。更可笑的是,吃不成蜂胶,我老师开始吃“深海鱼油”,我劝没用,有多少深海鱼?再榨出油?保健品市场上可铺天盖地都是啊!所以说社会道德的败坏,导致中医的衰落!

    我相信中医,中药(真正的中医,不是密信的)。但是时代变了,中医也该把那些不好的去掉,西医有西医的好处,所以还是中西合壁吧!当年华佗要给曹操开颅作手术这是现代所谓的西医吧!

    其实要我说,中医也好,西医也好,都应该辨正的看。现在的社会最重要的是医德!!!!!!!个人需要有健康的意识!此帖由 ccxy 在 2005-10-22 15:49 进行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7威望 +11 金币 +11 收起 理由
天天妈妈爱天天 + 2 + 2 精品文章!
merry1297 + 1 + 1 我很赞同。
Daniel妈妈 + 1 + 1 我很赞同!!
semain11 + 1 + 1 我很赞同。
313313 + 2 + 2 精品文章!他们小孩子不懂
shaoer56 + 2 + 2 我很赞同。
无有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10-2 19:55:53 | 只看该作者
我不是学医的,自行研究中医,现在身体很棒,此帖由 ccxy 在 2005-10-22 16:07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6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7:30 , Processed in 0.100514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