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ote=huaqf,2005-09-22 14:13]非常感谢寒风版主的鼓励!关注特殊教育的并不很多,尽我所能,能做点是点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怎样鼓励孩子?鼓励是改善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最重要技巧之一。这一技巧的运用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使之成为能正视现实,克服困难,而不是追求完美主义的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作为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完美无缺,他们的注意力不是放在孩子的行为上,而是放在孩子的错误行为上,总是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意,正如有一位家长甩言:“孩子一天当中只有极少的时间能让人觉得愉快,大部分时间都让人烦得要死!”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孩子而在家长。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家长期望孩子懂礼貌,尊重别人,但他们自己却总是大声训斥孩子,粗暴地对待孩子。他们期望孩子自信,自立,却总是邦孩子做这做那,使孩子觉得自己无能,自卑,没有机会去完成困难的任务。因此,重要的是,家长应该变消极态度为积极态度,在孩子失败或遇到挫折时,变训斥为鼓励,变嘲笑为指导。当然,在具体做时,还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第一, 不要给孩子消极的期望。当一个家长要求孩子第二天早晨自己收拾书包时,应该说:“我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而不是说:“你能做好吗?”后一种表示,会使孩子自己也怀疑自己是否有完成这个任务的能力,在具体做的时候就不是努力去做,而是容易气馁,半途而废,招致失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第二, 不要对孩子提出不合理的高标准。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上课能时时刻刻专心听讲,每天都能做到作业本整整齐齐,穿着干干净净,然而,这对于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家长不能对孩子期望过高,不要使孩子觉得他们始终达不到预想的标准,这样的孩子会过早的失去童真和快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第三, 不要设置双重标准。很多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很严,却对自己用另一套标准。例如,有些家长要求孩子东西从哪里拿的就是放回哪里,可自己却常常乱丢东西,他们要求孩子一回家就做作业和家务,而自己一回家却可以歇一歇,什么也不做。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孩子感到不服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第四, 家长必须学会接受孩子的一切,包括他们的缺点。举例来说,当孩子做作业错了几道题后,家长往往不能容忍,他们不是注意到孩子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道题中做对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道,而是紧紧盯住错了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道题,如果家长想帮助孩子进步,又总是着眼于他们的缺点,那就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试想一下,如果有人总是在提醒你记住你的缺点,那会怎样?你会有自信心吗?只有当人们认识到自己总体上讲得不错,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进的时候,才可能改善自己的行为。所以,作为家长,对孩子出现错误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出错是每一个正常孩子都会有的事,首先要肯定孩子好的一面,然后再帮助孩子改进不足的一面,让孩子感觉到,错误是应该改正的,错误是能够改正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第五, 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态度,而不是代替干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长对正在洗衣服或做饭的孩子挑三拣四,嫌孩子干得不好,最后干脆自己动手,不让孩子插手了,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孩子越来越懒。家长代办多,会养成孩子好吃懒做,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责任感等诸多问题。因此,当孩子正尝试着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正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家长不要干预,更不要包办代替,因为干预表达了一种暗示:“你没有能力把这件事做好。”如果孩子请求你帮助他,那你应该有建议的方式表达你的意见,而不是开“处方”式的,给孩子现成的答案,你可以这样陈述你的意见“如果。。。。。,你想想会发生什么呢?”“你有没有考虑过。。。。。?”“我发现。。。。很有帮助。”等等。如果孩子为了得到你的注意,不愿意独立思考和行动而请求你的帮助时,你就应告诉他,你对他的能力充满信心:“你以前就做得很好,所以,你现在也一定能够做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只有你相信孩子的时候,孩子才会相信自己。不要总是说:“你能做好吗?”“你要是做不到怎么办?”如果家长不相信孩子,孩子就难以培养出自信心,家长就学会少看孩子的错误,多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就机敏地指出孩子所做努力的积极的一面。第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要重视孩子的贡献,自身价值和优点。要想使孩子感觉良好,就要使他感觉到自己是有用之人,并且知道他们的贡献确实有用,受到重视。很多家长说自己孩子时,总是把他们说得一无是处,在家里又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因为孩子做什么都难以达到父母的高标准。要想使孩子觉得自己有艇,家长应客观地说评价孩子,肯定孩子的长处,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特长为家里做出一份贡献。例如,孩子擦玻璃擦不干净,但擦车可能做得很好;扫地可能扫不干净,但取牛奶买馒头却很麻利。。。。;我们总能发现和培养出孩子做某件事的特长,使这件事成为孩子的“专利”,常常赞扬他,鼓励他越干越好。这样,孩子当然会为自己在家中的“重要位置”而感到自豪和自信。第七,鼓励每一个进步,而不是关注最终的成就。家长常常关注孩子的期终考试,却忽视平时的每一个微小进步,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孩子索性不去尝试每一个微小的努力,因为他一下子看不到长远的后果,又缺乏耐心和意志,因此,家长需要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进行鼓励,使他们的直爽行为得到强化。总之,鼓励应着重地内在的评价和个人的贡献,在鼓励中教会孩子接受和认识自己的不足,充满自信,在做贡献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qu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