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61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自我意象的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9-19 21:3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font color="orangered">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自我意象的研究 (一)

自我意象是心理学和个性创造领域的一大突破,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它就是我们经常对自己持有的一种自我观念——“我属于哪种人”。它建立在我们的自我信念之上,是左右人的个性和行为的真正关键。而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永远与自我意象相一致。简而言之,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按某种人的标准去行事,去奋斗,你就会成为怎么样的人。

由此可见,人的自我意象是至关重要的,它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某件事的结果,甚至于人一生的命运。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无疑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另一个崭新的窗口。在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正确运用“赏识”教育,让学生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

一、关于“赏识”教育

“一粒尘砂,当晨曦的一道阳光洒向它,

竟发现它也散发出熠熠的光芒,

对于尘砂来说,阳光给予的是赏识。”

是啊,赏识犹如一道阳光,阳光的价值就在于使一粒本无光泽的尘砂放射出永恒的光芒。的确,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赏识。每位学生不论是成绩优劣,还是品行好坏,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信任、鼓励和赞扬,真诚赞赏是学生获得成功的源泉,赞赏能创造奇迹。《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一书中说:“每一个人都喜欢被戴高帽、说好话……身为成人的父母、师长,假如能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当你整日被人批评指教,何等难堪!何况只是稚嫩孩童。因此一般人,特别是孩子,对于旁人给予肯定的评价和令人鼓舞的重视,都会心中暗喜,表现得更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可以说这是人的社会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潜能的根本动力。人生如果得不到这种需求就会像得不到阳光的庄稼一样枯萎。由此可见,赏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巨大的激励作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调准,而这种器乐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 “赏识”教育就是要求我们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拿起放大镜,捕捉、放大学生的优点,并及时予以赞扬,即使那优点是那么微小,似乎不值得一提,让学生在你的赏识中感受到信任,体验到成功,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

二、运用“赏识”教育的几点策略
   1、欣赏每一个学生。(赏识对象——全员性)

有一位哲人说得好:“在各种排列中,每个人都想得第一。其实,得第一并不难,只要愿意另起一行,每个人都是第一。”的确,每个人都有其闪光点,每个人都能成材,关键是我们教师能否多角度地、“另起一行”地去看待学生。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待时,会看到许多的优点;同样,当你以批评的态度去看待时,会发现无数的缺点。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就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欣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人总有长处,即便是学困生也有其闪光点,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而已,关键就在于我们的发现与捕捉。将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用爱加以“筛选”,肯定并“发扬光大”,使自我意象好的更好,使原本自我意象不良的在“赏识”的阳光中增强自信,扬起自信的风帆,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

(1) 对优等生——挖掘不明显的优点加以赏识  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别人赞美我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我一点也不激动,作为大科学家这类话已听腻了,但如果谁赞扬我小提琴拉得棒,我一定会兴高采烈的”。优等生身上的优点相对比较多,受人赞扬的机会也多,一般而言,他们的自信心较强,自我意象也较好,往往能将自己想象成一个成功型的人,是生活中的成功者,并且可以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去自圆其说“我是一个成功者”。因此,赏识不能只停留在一些寻常的优点上,而是要去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表现出教师独特的眼光,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效果会更好。

(2) 对“特殊生”——寻找点滴的进步加以呵护  与优等生相比,特殊生是令人头疼的一族,也是自我意象不良的一族。由于经受一次次批评与指责,体验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他们的自我意象往往是失败型的。因此,尽管有良好的愿望、顽强的意志力,甚至于机遇也完全有益,他们还是会不断地寻找各种环境,各种理由来证实自己的失败。特殊生典型的特征便是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与赏识。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对于后进生来说,赞赏和鼓励不亚于雪中送炭,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并从他们的内心激发出无穷无尽的积极动力。”小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因此,对“特殊”学生,教师更要睁大眼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不放弃对每一个学生真诚的赏识,积极的期待,努力激发起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为他们创设发挥潜能、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锻炼胆识,帮他们培养能力,使他们体验到“我能行”的愉悦,这样才能为形成健康的集体心理品质和良好的自我意象奠定扎实的基础。
   (3) 对中等生——给予及时的更多的肯定  中等生占班级成员的绝大多数,但因为他们既无明显的优点也无明显的缺点,而被我们忽视,由于缺乏及时的肯定与赏识,他们的自我意象也极不稳定,有时为成功型,有时为失败型,更多时候则是平庸型的。及时发现,及时肯定这些中等生,多一些激励和期待,让他们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少一些失败的沮丧,逐渐形成“其实我也很棒”的良好自我意象。其实,发现中等生身上的优点需要我们更为细心和周到。胡某是班内的中等生,平时较害羞也很少有话,很少惹事,以至于班内有他无他似乎也不是大伙关心的话题。一次家访,当我骑着自行车气喘吁吁地来到他们村口时,竟发现他早已在等候了。看见了我,平时不多话的他竟主动迎上来和我攀谈,主动从我手中拉过自行车,好让我轻松散步。到了他家,又是让座又是泡茶,与在校的表现判若两人。从奶奶处得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和奶奶共同生活的他,在节假日承担了大量的家务,生怕奶奶累着。我被深深震撼了。回校后,我及时表扬了他,鼓励他在学习上也要精益求精,并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此后,我发现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理想,人开朗了,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

2、扬起自信的风帆。(赏识方法——情感性 )

(1) 点滴之间保护自信心。 自信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是克服现实困难的钥匙,也是形成良好自我意象的前提条件。纵观现实,一些孩子依赖性强,碰到困难手足无措,胸无良策,丧失克服困难和问题的勇气,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心。缺乏自信,学生对面对的事就会畏首畏尾,产生“我不行”的自我意象,极大地影响良好自我意象的形成。由此可见,开展对孩子的自信心教育切不可忽视。学生的自信心犹如刚破土的嫩苗般坚强而又脆弱,需要我们细心的呵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慎言慎行,于点滴之间保护孩子的自信心,教育孩子要做勇敢的自信者,以自信给孩子胆识,以自信给孩子激情,以自信给孩子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
    (2) 积极鼓励,真诚赞赏。 学生需要更多的信任,被赋予了信任的学生总是会散发着生命成长的气息。对学生我们在宽容的同时,给以鼓励,给以信任,给以赞许,给以微笑,往往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虚伪的表扬,不但起不到树立孩子自信心的作用,有时孩子还以为这是老师、家长对他的嘲弄,讥讽。因此,表扬孩子应持真诚的态度,讲求表扬的艺术,使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劳动是尊重、赏识的,愿意欣赏他的劳动成果。

(3) 开展伙伴间的赏识。 教师的表扬是一种兴奋剂,能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使自卑者鼓起勇气,使盲目者找到目标,使优秀者强化自身。及时、实事求是地对学生的成功给予肯定、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其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们的学生年龄上的特点,他们也十分注重同龄人之间的相互评价,而且这种评价更容易满足尊重需要,更容易感受到温暖。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竞争心理,虽说竞争有利于激发潜能,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但其负面效应也是有的,容易产生影响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消极因素。教师若能创设学生间为他人成功而热情鼓励的气氛,引导学生多赏识伙伴的行为,多赏识伙伴的进步,无疑对消除竞争带来的负面作用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可在相互赏识中进一步体验成功,认识自我,帮助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一次班会课上,笔者组织学生搞了“夸夸我的好同学”的主题说话活动,同学们非常踊跃,纷纷挖掘和夸了自己了解的同学的优点,其中包括那些“特殊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意外与不好意思的同时,笔者发现他们的眼睛里闪现出更多的是欣喜)。通过此次活动,班内的集体氛围更浓,同学间关系更融洽,个人的自信心也更高涨了。


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自我意象的研究(二)

3、“唤醒”内在的潜能(赏识角度——独特性)

多元智力理论已证实:每个人都有七种潜能,只要进行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都能成功——这是教育的本义和真谛!但是由于教育环境和条件制约,人在智力、能力、人格诸方面,几乎都是这种类型或那种类型的“半醒”者,即人类自身的资源,只不过被开垦和利用了小小的一部分。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 因此,鼓励并帮助学生唤醒内在的潜力,挖掘并发展其潜力,去点燃学生奋斗的激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

(1)唤醒学生生命的灵智和欲求。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人总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这表明人具有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因,并外在地表现出不满足于已有定论,不相信唯一答案,不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表现为他对当下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与否定,对更高水平、更完善发展状况的企望,以及实现这种企望的“自我筹划”。教育应该呵护、关怀并张扬人的这种生命冲动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现实规定性中奋然而起去追寻自我、实现自我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2)要对学生进行更多有效的刺激。这种刺激,可能是“当头棒喝”,可能是“温婉的批评”,但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激励和引导。一句体己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一个尊重的态势,都能唤醒学生沉默已久的意识和潜能,都能使学生天性中最优美、最灵动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3)要帮助改变故有的不良的自我意象。已故的普莱斯科特?;雷奇是自我意象心理学的先驱之一。他认为:如果某学生学习某一科目有困难,可能是因为(从学生的眼光看)他不适合学习这门学科。然而雷奇相信,如果让学生发现这种自我观念是错的,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的这种自我观念,那么他对这门学科的态度也就相应改变。如果引导学生改变他的自我定义,他的学习能力也会改变。
    因为他们唤醒并发展了自己的潜力,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自我意象,形成了良好的新的自我意象,从而促进了个人的发展。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且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人人都企望被欣赏而不愿意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压,所以需要我们去唤醒每个人内在的潜力,以发展他们的良好自我意象。
4、利用周围的环境(赏识过程——网状性)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生活的周边环境,可以说,周边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极大的,而对那些还没有确切辨别能力的却善于模仿的孩子而言,其影响力更是深广,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孟母之所以三迁,正是因为她明确地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和孩子的可塑性,而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形成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必然会造就不同环境下不同的人
    学生来自于各个家庭,由于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的自我意象的差异性,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有的积极,有的消极。这也就要求在赏识过程中注意建立网状化,利用周边的环境,利用社会教育的合力,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

(1)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新观念   能否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新观念,是关系家庭教育成败得失的大事,也是学生形成良好自我意象的前提条件。儿童正处在生理、心理不稳定而可塑性极强的特殊时期,他们对社会生活有可能难辨好恶、优劣、真伪、美丑,因此,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拥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至关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而言,父母是“真理的象征”,是“正确的代名词”,对孩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父母从小就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遵纪守法观念。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孩子尤其要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的教育,要教孩子树立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信念,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受主义和个人主义。

同时还要加强对孩子的自尊教育。孩子对社会现象的评判缺乏鉴别力,家长就需要教育孩子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强化自尊意识,加固思想防线,着力提高孩子的思想境界,用自尊的力量激发孩子的积极进取热情,做好事的荣誉感,做坏事的羞辱感,使孩子知耻而后勇,避免出现自暴自弃的恶性循环。
    (2)力求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 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小学生的一个显著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思想行为,对待事物的态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有时父母说的话,孩子不一定会听,但却肯听教师的话。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很神圣的,小学阶段,学生除了向书本学习之外,主要是向教师学习,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的话就是真理,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是智慧的象征,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思想、行为、品质,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熏陶、影响着学生。儿童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耳濡目染,往往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周边人群的心理暗示和积极期待。  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实际上和周边人群的心理暗示和积极期待是分不开的。期待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发现的过程。学生聪慧的悟性、敏锐地直觉、丰富的情感,总是在期待中自觉或不自觉豁显出来的。这种积极期待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正是因为这些心理暗示和心理期待,在他们的心理上就产生了某种优越性,形成一种“成功属于我”的自我意象,又因为人人都有一种成功的本能,这样就必然会促使他们,努力争取成功,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因此,我们要善于发挥教师及周边知名人士的心理暗示和心理期待,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假若家长、老师、邻居、等常常称赞他们,一般状况下,这些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显得很自信,也容易和别人相处,并会取得比较优秀的成绩;而假若家长、老师、邻居、等时常批评、责备他们,一般状况下,这些学生就会比较固执,比较偏激,不易与人相处,尽管他们或许很聪明,却往往会自暴自弃,假若引导不当,甚至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周边环境,周边社会舆论对人的影响力是极大的,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周边环境,良好的周边社会舆论,以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既不高估自己,更不低估自己,而是正确的认识自己,发现真正的自我,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5、设计多元的评价(赏识评价——多元化)

学习成绩的好坏是评价学生的重要内容,但决不是唯一的内容,仅仅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那是狭隘的,也是不科学的。欣赏每一个学生,就要相信他们人人都能成才,就要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另起一行”地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多元评价体系,用多个评价项目,用多把“尺子”来衡量,我们就会发现学生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优秀。是啊,是栋梁,可以建成高楼大厦;是朽木,可以燃起熊熊烈火;是巨石,可以砌成万里长城;是碎石,可以铺就林荫小道……

三、相关的思考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教育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但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作为教育者,我们培养出怎样的人,就会直接和社会、人民相联系,也就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利益,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具有良好自我意象是每个人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它能够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迎刃而上,百折不挠,不断进取,达到成功的彼岸,最终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

毋庸质疑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赏识”教育,真真切切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信任他们,适时的鼓励、赞扬他们,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心理期待,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的确能增强学生的自信,促成良好自我意象的形成。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也留下了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商榷和研究:

1、“孩子是越夸越聪明的,越夸自我意象越理想的”,但频繁的夸赞和赏识也有令孩子厌倦的时候,如何真正把握好“赏识”这个度,使学生既感到有老师的赏识,又能真正重视并对待老师的赏识?

2、有些教师担忧“赏识”教育会令学生骄傲自大,久之,相应的耐挫力就会减弱,那么,如何将“赏识”与“惩罚”有机结合,塑造真正健康、良好的自我意象?





参考书目:

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钟启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加德纳《多元智能》     沈致隆译   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3、《“每个人都是第一”》 朱幼菊    《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3期
4、《筛选亮点》            崔鹤同     《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3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9-23 21:47:15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0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4-6-17 16:23 , Processed in 0.08086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