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状况一: 当孩子学习音乐(乐器)已经一段时间了,进度却进展的很缓慢或丝毫没有进展…状况二:当老师暗示您或甚至明白表示,您的孩子不适合往音乐方面发展,未来的成就预期可能不高,甚至继续学琴,教学都有困难…… 这时,您是否犹豫该不该让孩子继续学习音乐? 如果你让孩子学习音乐,目的就是希望孩子成为音乐家,那么,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发生,你都可以毫不犹豫地立刻停止孩子的音乐课程。 如果你是希望让孩子有接触音乐的经验,才安排孩子接受音乐课程,除非你还有经济压力的因素必须考虑,不然请你先想想以下这个问题:「孩子喜欢学音乐吗?」 尊重孩子的兴趣 ,即使孩子的进度比同年龄的儿童缓慢很多,甚至老师也表明孩子在音乐方面不具特殊潜力,如果您的孩子本身并不因此受挫,仍然乐在其中,也许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学音乐孩子更聪明」(Good Music, Brighter Children)一书的作者Sharlene Habermeyer,曾在书中写道: 我五岁大就开始学钢琴。七岁时,钢琴老师告诉爸妈,让我继续学琴不只浪费她的时间,也浪费他们的钱。「两年了她还不会看音符; 在音乐上,她永远无法达到什么境界。」她语重心长的解释。 在决定停止我的音乐课程前,妈妈问爸爸的意见,爸爸反问:「她喜欢音乐课吗?」「喜欢!」妈妈说,「非常喜欢。」 「那就让她跟着别的老师学。」爸爸简单的回答。 谢谢他们的决定,当时我太小,还不了解停止音乐课的后果。我的父母看我弹钢琴很快乐,觉得喜爱音乐比熟练音乐技巧更重要。虽然作者表示她的老师并没有判断错误,她真的不是音乐神童,也没有大师级的演奏技巧,但她后来读到大学的艺术学位,并对于音乐的弹奏和喜爱不曾间断过。音乐更深深的牵动她的生活。 又是天份惹的祸? 天份的标准在哪里? 令人气馁的是,似乎一切问题还是离不开「天份」,好像没有天份便成了学习音乐的原罪。天份的标准该如何定呢? 由谁来定呢? 即使是智力测验或性向测验专家,都无绝对的把握和资格来判定任何人具有天份与否,更何况,判定的标准在哪里? 如果能力不及莫札特,是否都算不及格呢? 那么,全世界的音乐系校,大概全部要关门了。如果孩子已有六分天份,但在父母或老师眼中,至少要八分才算天份,孩子若喜欢音乐,是不是也要被摒弃在外,无资格进入音乐的世界中学习呢? 甚至即使孩子处处显露不出半点天份,却仍然对音乐有满腔的执着和热爱,您认为这样的孩子该不该给他(她)学习音乐的机会呢? 更何况,即使是有天份的孩子,也不是每一个在学习的最初阶段,就一定崭露头角,有些是经过许多年毫不起眼的默默学习之后,才突然绽放出她(他) 的才华,让众人跌破眼镜的例子不是没有,可能比一开始就受到瞩目的还更多呢! 他们的情况并不是真的一夕之间,由于突变而忽然有了天份 ,只是先前以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默默学习,未受到师长的注意并加以重视而已。若是如此,因为不受重视,而被宣判为不具天份或缺乏潜能的错误案例不知道有多少? 父母若因此而连孩子的兴趣都不愿加以考虑,就断然停止孩子的音乐学习,怎知不是做错了呢?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发展模式,没有任何两个孩子是一模一样的,即使是双胞胎也是独立不同的个体。书上的理论只是综合多数儿童的平均状况,是一般情况时的参考依据。孩子对音乐十分有兴趣,但学习状况却落后,也许是孩子正以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在摸索了解音乐,旁人用传统的标准判断,未必真能了解孩子。即使专业的测量工具或专家,都不能正确无误的判断孩子的能力,何况孩子的能力发展速度,快慢因人而异,早熟或大器晚成的例子,应该屡见不鲜吧! 只凭一位老师的看法不尽然是绝对的,也许问题还可能出在老师个人的教法及风格上,或使用的教材不适合孩子。我们知道有些孩子并非不喜欢音乐或能力有问题,只是不适应某位老师的教导方式或某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我们平常若遇到重大的健康问题,不也都会谘询第二位医师的专业意见吗? 如果您的孩子是有兴趣的,但老师却无法从孩子身上看到希望和给予肯定,尝试和老师沟通之后若还是无效,不妨也学Sharlene的父亲,换别的老师学吧! 多数父母决定让孩子学音乐(乐器)前,是以大人的价值观为判断标准,很少重视孩子的想法。而当音乐学习进展不顺利时,父母同样又不尊重孩子的感觉,不是主动停掉他们认为浪费钱的音乐课,就是继续强迫没有兴趣的孩子学习。是不是浪费钱,要看您对学音乐的价值定义是如何? 也要看孩子从中获得的是什么? 如果孩子仍然有兴趣,父母擅自剥夺她的音乐学习,怎知不是未来的损失? 相反的,如果孩子明确表示自己对音乐丝毫没有兴趣,而你也已经尝试过许多方法和不同老师的引导,却仍不奏效,那么,停掉音乐课,将时间让孩子去做其他更感视谱训练识谱训练是钢琴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与否直接影响着钢琴学习的进度以及个人演奏水平的提高。然而,钢琴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往往只重视弹奏技巧,而对识谱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许多钢琴教师虽然强调识谱能力锻炼的重要性,但落实到具体训练上却缺乏有效的方法。本文就如何配合钢琴教学进行识谱训练,谈几点意见和体会,供同行参考。 提起识谱,钢琴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准错音,节奏和指法正确等。这些方面固然是学生识谱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但这些并不是识谱训练的目的。笔者认为,识谱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完整、高效地视奏程度适合的乐曲。让学生在表演的状态下弹奏钢琴,而不是来回重复的简单练习。识谱一词从表面上看似乎仅仅针对解读乐谱而言。实际上,学生在具体训练中面对的却是来自乐谱和键盘双方面的困难。笔者认为,读谱和弹奏都是识谱训练中的重要方面,不能有所偏废。片面的强调其中一方都无法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识谱训练不分阶段性,它贯穿于钢琴学习全过程。当我们引导学生如何认识谱号和音符时,他们已经开始识谱了。面对浩瀚的曲谱文献,识谱将是任何一个钢琴演奏者终生实践的课题。这一切都从他按照乐谱初次接触钢琴弹出第一音开始。初学阶段的识谱训练非常重要,这一阶段需要让学生对音符和节奏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五线谱就像一个坐标,它的横轴是音乐延续的时间,纵轴就是音高。每个音符被安排在相对应的线和间上,表示着固定的乐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乐谱上音高标记的意义,再把它与钢琴键盘对应起来。这时的训练需要一些背诵,单单用数音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还远远不够。他们必须达到眼一看就能弹出来的水平,因此就要对一些基础音高的位置熟记于心,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加线的音并不是特殊的音,对它们的记忆决不可单单依靠形象。许多学生在学到一定程度时仍然分不清加线音的音高位置,或不能很快反应出来就是证明。初学者对音的位置的认识往往从中音区开始,许多初级教材也是从中音区开始教授的。但是,学生一旦认识了这些音就需要马上拓展他们的视野。钢琴有着广阔的音域,学生要对钢琴上的所有者都有清晰的认识,同时能够迅速找到它们在谱面上的具体位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五线谱上音位固定的意义。例如,钢琴上有许多C,但中央C只有一个,它在高音谱表上记写在下加一线的位置。这一点必须向学生反复说明,防止学生在不分音区的情形下弹错。对于节奏的意识首先要从认识和理解节拍开始。节拍就是音乐进行的时值和尺度。乐曲中的每一个音都包括在整个时间之中,而它们本身又是时间的具体代表。不同时值的音符有着不同的记写方式,学生从一开始就必须明确地认识他们。这项训练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让学生理解到音符同时代表着时间,并且需要在精确的节拍制约中弹奏出来,是一个特别复杂的过程。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考察学生对音乐认识的能力高低,进而开始设计每个学生学习的基本进度。完成了音高位置和节奏节拍的教学,许多老师开始觉得学生已经踏上了学习钢琴的正轨。其实,这一点还远远没有达到。学生学习中的一些假象会误导教师的判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怪事,许多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识谱都很顺利,但突然却变得非常棘手。面对这种情形我们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结果发现,问题基本出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在这段学习中识谱难度始终保持在一个不变的水平。学生和老师都感觉到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却没有意识到其中暗藏的隐患,如在弹奏复调作品时由二部到三部过渡的思想准备不够等。第二,教师在课上总是帮助学生识谱,学生只要将乐曲在下面练熟就可以顺利的通过第二次课的检验。他们几乎没有独立识谱的任何锻炼,所以一旦脱离教师的帮助或者识谱难度突然加大,就会将所有识谱的问题暴露出来。有时这种情形会让教师都变得手足无措。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实际识谱能力有一个精确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的对它进行训练。首先我们要为识谱的教学制定一个大纲,明确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中应该达到的目标和水平。其二,选择适当的教材尤为重要。为了直接针对识谱进行训练,一般要选择低于学生目前演奏水平的乐曲进行专项训练,但要对学生提出特殊要求。让他们意识到这些练习不同于日常弹奏的乐曲,而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识谱上。其三,有目的地加大学生的识谱量,提高他们的识谱速度。有些乐曲需要在课上直接识谱弹奏。学生开始往往表现得很窘迫,但必须按照要求将视奏的乐曲弹完。教师如果能在每次课上增加这种练习,就会大大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其四,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明确讲清不同练习需要达到的不同目标,不能将所有布置的作业一概而论。学生对于识谱训练要有足够的认识,因为解决不好这个关键问题,未来的钢琴学习会变得举步为艰。当学生能够从容地将比较简单的乐曲即兴视奏的时候,识谱训练的重点就要从音和节奏这两个基本方面拓宽。此时,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不同节奏音型和表情记号加以归纳和练习。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弹奏作品时一个音也不错,可就是干涩、难听的要命。究其根本原因,学生在平时的识谱中仅仅满足于节奏与音符的准确无误,但对于音乐的特征和情绪却很少思考。教师应从一开始,就要提醒学生在识谱时还需看到各种强弱记号和表情标记,明确音乐表现同样是识谱训练中的一部分。音乐演奏如果不顾及情感的表现与渗入,那么音乐的价值就会荡然无存。对于踏板的应用,这是一个专门的课题。它的难度一点也不亚于手指触键。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能因为踏板应用的难度而回避使用它。钢琴老师大多不愿意看到学生胡乱地踩踏板,于是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即使谱面标记了踏板符号也不让学生轻举妄动,久而久之,学生对踏板有一种畏惧感。等到真正开始学习踏板知识时,往往会变得非常不适应。实际上,踏板只是一种增加钢琴音乐色彩、烘托表情的手段。对它的使用固然有许多要学的东西,但如何处理踏板仍然是以个人的喜好和演奏要求来决定的。既然钢琴演奏家们能够按照自己的风格应用踏板,那么对于普通学生也可以大胆的实践。几乎没有人能够告诉你踏板使用的秘诀,这一点只有靠自己多年的演奏去体会。能够在识谱过程中同时加入踏板,这本身也是一种识谱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弹奏某些新曲目时,有时会遇到非常大的识谱困难,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点与学生的协调能力有关。许多从未接触过的节奏型或指法设计会大大降低学生识谱的效率。这时就需要进行针对特殊音型或节奏型的专项训练。教师要选择乐谱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让学生反复练习,认真体会特殊节奏型的律动感觉。手指也要慢慢适应谱面标记的动作要求,直到能够从容应付这种音型的弹奏为止。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练习并不仅仅为了弹好一首乐曲,而是一种音型演奏动作的积累。当学生在其他作品中再次遇到这些音型,就能够从容弹奏了。第二点,是有关学生的读谱意识的。许多学生在达到相当程度时,识谱能力仍然停留在数音的水平。对于一长串音符或有规律的音型反复,他们都要花很长时间来慢慢弹奏。对于这种情况,老师要引导学生放弃数音的识谱方式,让他们熟悉以小节为单位的识谱方法。这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需要从简单的曲目入手做大量练习,逐渐养成弹这一小节看下一个小节的习惯。随着学生整体识谱能力的提高,甚至可以做到隔行识谱。这种针对识谱意识的训练对学生今后从事钢琴伴奏有着直接的好处。不同乐曲的创作技法和风格有着很大差异,因此对识谱的具体要求也不相同。这里重点谈谈复调钢琴作品的识谱问题。复调音乐的创作以对位为基础,是多个声部旋律与纵向并置的结合体。为了让学生在初学时对复调音乐的特征有正确的认识,需要学生分声部练习。认真体会主题进出的位置和连接部分的节奏律动。此时不要急于合手,因为学生大多不能应付如此复杂的演奏要领和动作要求,这时就需要分手、分声部将每个乐句弹奏熟练,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才能合并在一起演奏。但是,如果学生弹奏复调作品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从识谱训练的角度考虑,也可以适当进行合手的训练。当然,这种训练又比其他练习难了许多。其中的要求也会更加复杂。总之,要想弹奏好复调乐曲,必须调整原有的纵向和声观念,让我们的意识去更加注意横向的旋律线条,这样的思维方式也符合复调音乐创作的基本原则。识谱训练是钢琴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灵活地学习钢琴、应用钢琴。只要学生掌握了识谱的基本技能,他就能够在钢琴上从容弹奏程度相当的新作品,而不必把大量时间用在读谱上。如果学生在演奏中体会到自在自如的快乐,那么识谱训练无疑也达到了它的目的。兴趣也同样有意义的事情,未尝不可呢! 此帖由 annete 在 2005-08-27 14:49 进行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