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48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抓德育 先优化家庭环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8-27 09:3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的价值观和成年人的人生观不断变化,对孩子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极大地冲击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意识,严重威胁他们的健康人格、人生观的形成。
  当我们责怪现在的孩子缺乏爱心、缺乏宽容,过于自私时。其实,更值得成年人深思的是,孩子们为什么会变得这样?
  我们不能想象在成年人抵不住道德冲击的情况下,让孩子们先抵住。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只有通过塑造美好的社会和社会道德体系,才能实现。
  一些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如要找根源,基本上都出自成年人。当然也有一些来自社会。在最近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提到了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问题。

  "问题孩子"多出自"问题家庭"

  前不久,记者在外地的一家大超市里看到一位30多岁的女士边逛边吃,她四五岁的女儿也学着妈妈的样子不停地将糖果、散装的小零食往嘴里放。在我们的概念中,从超市里买东西,只有在结账之后才可以吃,在购物的过程中随意"品尝"是不允许的。当记者向朋友谈起这奇怪的发现时,他们说这算不得什么"新闻",在这座大城市的几乎所有大超市中,每天都有少数这样私自打开商品包装白吃白喝的人。如果碰上售货员问起,就说:"我先尝尝,一会儿一起结账。"而实际上,他们会趁人不注意将已经吃了一部分的食品扔在一边,有的甚至是冰淇淋。
  厌学、任性、说谎、胆怯、暴力倾向、成绩下降、迷恋上网……孩子身上出现的这些"问题行为",令许多家长伤透脑筋。心理学专家指出,未成年人出现异常状态,根源往往在家庭,因此既要教育孩子,也要教育父母。
  造成孩子"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主要有:父母关系不和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父母权威丧失、孩子缺乏温暖和安全感;对待孩子简单粗暴,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沟通,造成孩子孤僻、忧郁;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父母不良的行为习惯容易"传染"给孩子;父母"望子成龙"让孩子不堪重负;父母及祖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不一致,导致孩子无所适从。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低年龄的孩子,在他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建立起对是非的评判标准,很容易看见成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如果父母给予错误的引领,孩子自然会在某一方面误入歧途,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位"将超市当成了免费食堂"的母亲,就给女儿做了一个坏榜样:她的行为告诉孩子,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能据为己有。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容易养成不良的品质--小则贪图小利,大则偷窃。而这个祸根正是成人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埋下的。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权朝鲁分析,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父母对孩子心理、性格和人格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往往带着家庭的影子。因此,孩子出了问题,家庭因素不可忽视,家长千万不能只是责怪孩子,而要主动寻找原因,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等恶劣环境中,他们很容易胸无大志,缺乏理想,计较得失,甚至心怀仇恨,很难与他人友好相处。
  让孩子生活在绝对纯净的环境中,似乎不太容易,父母无力改变社会,但至少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不能做的。"独善其身"是起码的做人准则。如果每个人都能管好自己,对自己负责,我们这个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和不良行为就会越来越少。

  营造一片净土蓝天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的价值观和成年人的人生观不断变化,对孩子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极大地冲击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意识,严重威胁他们的健康人格、人生观的形成。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乘隙传播,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滋生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文化产品、活动场所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社会上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
  曾有这样一个事例:江苏张家港市实验小学的陈英老师讲述了她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一名女同学在校园里拾到一只手表,便藏在书包里,准备带回家。陈英老师发现了,跟她讲道理,她振振有词地说:"我妈妈说过,捡到的东西就是自己的。"陈老师找到她的父母,对他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平时的一言一行都应注意,要注意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好品质,切不可让孩子养成贪图小利的坏习惯。"老师的一番话说完,夫妇俩没什么反应。可当陈老师讲到孩子最近学习也不太好时,他爸爸马上情绪激动起来:"孩子小偷小摸不算什么,长大了会改的;但学习不好可不行,将来要吃大亏。陈老师,你可得为我抓紧点!"
  当我们责怪现在的孩子缺乏爱心、缺乏宽容,过于自私时。其实,更值得成年人深思的是,孩子们为什么会变得这样?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宗春山老师认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不是像学习一种技能从小抓起就可以成功的,它也要求整个成人社会的配合和全社会每个人的言传身教,其中公共环境和成人社会的影响对孩子尤其重要。他谈到,孩子在8至12岁大概可以建立一个基本的道德感,培养孩子的道德感并不仅是孩子的事,如果整个社会的道德感不尽如人意,书本的道德教育和现实看到的不一样,孩子就会产生对社会的质疑。
  言教不如身教,要给予爱首先要得到爱,一个孩子只有感受到足够的爱心,感受到这个社会的规范,他才可能把书本上的道德规则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才可能成为一个有公共意识,愿意为公共服务的人。我们不能想象在成年人抵不住道德冲击的情况下,让孩子们先抵住。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只有通过塑造美好的社会和社会道德体系,才能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9-5 23:55:59 | 只看该作者
言之有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9-18 11:53:18 | 只看该作者
有理? 找我老爸理论去,我的成长环境未净化!是不是着眼点太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2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4:19 , Processed in 0.26997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