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s8gh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母加油站] 家教误区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8-23 14:06:29 | 只看该作者
忽紧忽松无论是哪种表现形式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我们从三方面来谈这个问题。首先,忽严忽松势必不能及时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障碍和不良苗头,势必将家庭教育导入出了问题才着急而效果又十分不好的被动的、困难的境地。宋代理学家朱熹曾以“鸡抱卵”为喻,阐述教育应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的道理。他说:“须是莫断,若断了便不成,待得再重新整顿起来,费多少力?如鸡抱卵,看来抱得有甚暖气?只被他常常抱,得成。若把汤(沸水)去汤便死,若抱力住便冷。”孟子也曾以凿井为例,他说:“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孟子•尽心上》)这些论述都从结果的角度阐述了违反持恒性原则的危害。另外,每对夫妇在孩子出生后无不对孩子寄予绝大的希望,希望他们成材,成为杰出人物。而从发展的最终结果看,有的成了英才,有的终生平平,有的碌碌无为,有的则成了社会的渣滓。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和德才上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而且主要是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时期形成的,这就不能不归根于这一时期培养环境和培养过程的不同。那些出类拔萃者一定有过一个利于其德才发展的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过程。而那些平平者,其培育环境和培育过程也一定平平,这教育上的忽严忽松就是这种平平的培育环境和过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家长是孩子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某教育研究单位用问卷法对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进行了关于家长、老师、同学对自己影响程度的调查。反馈的结果是不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学生大多认为父母的影响更大。因此,家长的优良品质或不良品质都会对孩子发生潜在的重要影响。在孩子面前,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发挥着教育功能,不是积极的就是消极的,不发挥教育影响作用是不可能的。那么循序而有常的教育行为、无序且无常的教育行为也都会对孩子品质的形成发挥重要影响,从这个角度讲,家教上的忽严忽松对孩子品德的形成当然是有害的。父母态度不一在家庭教育上,父母态度不一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对孩子言行的是非对错上或轻重程度上产生分歧,并将这些分歧表现在家庭教育之中,使孩子有明显感受。其二,对待孩子父母双方在情感上有亲疏之别,表现在家庭教育上,父母双方在态度、方式方法上炯然不同,甚至出现教养分离的现象。孩子的言行是对,还是错;是严重错误,还是成长过程中难免的错误,父母之间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是常有的事,而且也非坏事。因为他们一旦统一了认识,形成了教育的合力,其作用往往大于分力之和。如果情况正好相反,而且充分暴露在孩子面前,那就糟糕透了:混淆了孩子判断是非的标准,使他们无所适从,阻滞他们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深入进行,严重的还会使他们坚持错误、有恃无恐。父母双方在情感上对孩子有亲疏之别,严格他说是一种家庭缺损,在有缺损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同样会有品质结构上的缺欠。因为家庭缺损不可能不渗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形成畸形家教,发展下去,家庭和孩子都可能发生异变。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在《经验与教育》中说:“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肥沃的土壤。”这话无疑是正确的。畸形家教的主要危害表现为,如果一方对孩子粗暴、冷漠,孩子因而得不到体贴和温暖,那么另一方就势必会为孩子护短(这是一种最简单的保护措施),孩子也就因而得不到及时和正确的教育,那么这种教育的环境和教育的过程也就势必成为谬误、恶习、冷漠、任性、仇恨等病态精神、病态情绪滋长的沃土,孩子的异变就成为必然的事了。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一,在一些中青年夫妇间还常常引发出争吵和出于赌气而互相推诿教育责任甚至教养分离等现象。这些现象无益于孩子认识和改正错误,而且还会损害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感到失去幸福和温暖,感到烦躁、孤独和伤心。这显然不是家长愿意看到的情景。奢望与苛求由于“文革”这一历史原因,现在青少年们的家长大多没有能够接受完整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他们本是很有才华很有抱员的青年,有着很多很美的梦想,而这一切都已随着时光而流逝,永远不可能实现。于是他们一面把自己全部精力、财力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一面也将自己青年时期的理想移植在孩子身上,渴望他们成为各方面的英才,弥补自己心中几十年的缺憾。我们走访过许多这样的家长和他们的孩子,调查证明,他们要求孩子努力苦攻的目标中都带有着他们当年的梦想的痕迹。正是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心理原因,奢望和苛求成为目前家庭教育中最普遍的严重问题。奢望具有以下特征:只是家长的主观愿望,大多并非孩子的愿望,有着强加性;会连带出苛求行为,具有强迫性;超出了家庭和孩子的客观条件;是竭尽全力也难以达到的愿望。不难看出,奢望是苛求的原因,苛求是奢望产生的必然结果,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看望和苛求之所以是一种很有害的家庭教育现象是因为:.①奢望是家长的主观愿望,苛求把家长的这种愿望移植给孩子,强迫其接受井为之奋斗,因此孩子对奢望的内容可能感兴趣、一时感兴趣或根本不感兴趣。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使奢望成为空想,一经苛求就会一律地成为没有兴趣的事情,使奢望成为空想,这是苛求反作用于奢望的主要形式。强迫孩子去做甚至超负荷地去做毫无兴趣的事情,有如牛不喝水强摁头,这样做不但学习效果不会好,而且不利于孩子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本来可能成为某方面人才的孩子,却因为驴唇不对马嘴的教育行为而被毁掉了,结果事与愿违。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杰出人才是正确的,重要的是发现他们的才能和特长因势利导,或者成功地将自己的兴趣影响并最终转化为孩子的兴趣,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培养才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度地强化孩子的兴趣和努力也是正确的,但强化一旦过了度就成了苛求,而苛求是逆转化的开始。在兴趣和志愿上任何形式的苛求和强迫都会遭到孩子的心理排斥,必然事与愿违。.②我们必须承认人们的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以及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因而人们的主观努力也表现为有限性和一定的有效性。不承认客观条件的差异性,不承认主观能动的有限性,而是一味苛求自己,苛求子女,殚精竭虑为难以实现的奢望去努力,对孩子的进步和身心健康都是十分有害的,因为这种超出儿童主观能动范围的要求和教育行为,不但会给他们造成沉重的精神和学习负担,使他们丧失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厌倦学习生活,而且还会剥夺他们本应有的文娱生活和生活乐趣,大量侵占他们的休息时间,使他们长期处于超负荷生活状态,影响其身心发育,损害他们的健康。劳而无功,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倒使孩子在看不到成功希望的艰途中爬行,这奢望与苛求实在应受所有家长的大力挞伐。.③对孩子抱有奢望并苛求孩子去拚搏的家长大多对人才观和成才观抱有偏见。一些家长认为,如果我获得过良好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我完全可以成为国际知名的学者或社会活动家,而我现在只不过是一个经理、厂长或者工人。这种假设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有杰出人才,就会有高级人才、一般人才之分,谁也不能否认时传祥、雷锋、焦裕禄不是人才,准也不能否认经理、厂长,有成就的工程师、中小学教员、工人不是人才。全国每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只有4%左右能够进入高校深造,这4%左右的大学生中最终又只有少数人能够成为名声显赫的杰出人才,我们绝不能说那 %左右的人都不是人才。从自己的奢望出发苛求子女成为未来的杰出人才是社会人才结构所不允许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成才问题上,抱有奢望和苛求的家长也存在一定偏见。不少家长苛求小学生次次考试得双百,以为不如此便不能打好成材的基础;有的家长认为不考入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并且不门门优秀就难以成为杰出人才。其实,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诚然,成才应该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但全面发展绝不等同于门门优秀,实际上门门优秀的人倒不一定能够成为杰出人才。我们熟知的爱因斯坦、爱迪生、陈景润等在学生时代都不是门门出类拔革者,而是平平者甚至是劣者。笔者曾有过一个学生,高中3年拒绝交数学、物理和化学作业而刻苦攻读外语,但每次考试数、理、化3科均在 分左右,最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第一次参加“托福”考试就以满分获得通过。综上所述,只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和自愿地发挥其特长才可能成才;违背子女志趣,苛求其成才,他们就很难成才。奢望和苛求,这种堰苗助长式的家庭教育,几千年来不知摧残了多少人,造成了多少悲剧。而至今,还有数不清的家长认识不到这种教育正是束缚人才发展的有害教育,仍在那里重蹈复辙,并呈现出日甚一日的趋势,这不能不令全社会深深忧虑。责难老师责难老师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当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孩子受到老师批评,家长因缺乏全面或客观分析,在不了解批评背景和过程的情况下,表现出对老师的不满和责难。有些家长则因为偏袒孩子而责难老师。其二是,老师在教学水平(包括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方法上水平低或确有不足,因而责难老师。不管哪种表现,因为其是在学生面前进行的,而且是责难的性质,所以都是有害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观是一种综合的相辅相成的教育观,损害了这三者的关系,都会从整体上损害教育的协调性(教育合力)和综合作用。上文我们已经谈过,家长对子女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责难老师是综合教育体系中离心力、破坏力最大的一种错误行为。对老师的责难,如果表现在对老师批评教育活动的评价上,就势必会起到阻断师生情感桥梁的作用,客观上破坏了教育关系。它会使孩子减弱对老师的信任,助长其错误行为和错误态度。严重削弱老师的教育作用。这样的学生还会在同学中散布对老师的不满,也会因此而对老师的教育活动吹毛求疵。分析上述后果,我们不难看出,责难老师不但不利于孩子认识、改正错误,反而会使其滋生新的不良品质,而且有害于集体的健康成长。从教育实践看,有责难老师行为的家长,其子女一般都很难教育,其发展也都很不理想。责难老师如果表现在对老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上,则会对教学效果,老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带来损害。任何一所学校,老师的年龄、经验、业务水平都表现出不同层次。任何一位老师也都必然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业务能力低到业务能力高的发展过程。不允许业务水平出现层次性,不允许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出现错误是不现卖的。如果对老师教学中出现的错误或业务不够成熟采取责难的态度,并由此影响了学生,一方面会严重损伤老师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一个信任和积极配合的提高环境,另一方面还会膨胀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感,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即使老师讲得正确、方法得当也会听不进去)。对于青少年学生,一成印象就不易改变,即使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提高,抑制的作用也还将发挥一定作用,受损失的最终还是学生自己。家长们必须认识到,学校领导对每一个教学班的教师配备,都是在现有条件下经过慎重研究而认定的最理想的组合结构,此外学校领导还必须对每位教师的提高、发展负责,因此除教学态度不好这一情况之外,不会因为家长们的责难和要求而撤换老师。在这种情况下,信任、配合老师者受益,责难、不配合者受损,这是毫无疑义的。笔者所任职的学校中,凡是在家长会上责难老师,要求撤换老师的教学班,其教学效果皆成下降趋势,而教学力量不及此班却信任老师并积极配合教学的却呈上升趋势。事实上一位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如果有一个良好的提高环境(学生积极配合的教学实践环境和老教师的帮助),待这一轮教学任务完成时,大都与老教师教学水平相当甚至超过老教师。因此不论在教育方面还是教学方面责难老师都会带来不良后果。听不进子女意见对于家长的教育子女提出不同意见,这是学龄初期以后家庭教育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一方面,它说明这些孩子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另一方面,不管家长是否意识到,也不管家长承认不承认,这些孩子已经做为平等的家庭角色,进入了家庭这个舞台。一些家长听不进子女提出的不同意见,动辄斥之为“回嘴”、“嘴硬”、“你还有理了!”等等。这些做法说明家长还没有正视孩子身上发生的这些心理变化,没有认识到以家长身分凌驾于孩子之上的一言堂的作法已不再被他们所接受,没有认识到孩子能提出不同意见是他们正在成熟的表现,而且这种成熟和要求充当平等家庭角色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如果家长们坚持自己的错误做法,甚至明明自己的说法、做法是错误的,仍然听不进子女的正确意见,固执错误,那就不可避免地遭到孩子的批评和不满,引起争执和对立,使自己从凌驾的位置上跌落下来,从此失去在子女心目中原有的崇高形象。与之相反,也有不少家长能够在孩子进入到学龄阶段以后,有意识地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利用饭后散步等机会与孩子交谈。为了提高孩子的评价能力,他们除了谈学校、集体、老师和同学之外,还有意地将社会上的见闻,甚至任职单位中一些有教育启发意义的事情融入谈话内容,引导孩子给予正确评价。此外,他们还要求孩子评价父母和父母的言行,欢迎对父母的批评进行反批评,对孩子提出的正确意见家长除虚心接受外还表示鼓励,对不正确的意见则给予耐心细致的分析。这些家长在谈上述做法的动机和体会时说: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让他们在对事件的评价中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并赋予他们正直、同情心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深刻的分析能力。家长们还说:听不进子女的意见,在家庭里搞独裁统治,除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损害家庭情感,不利于提高他们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之外,这种坏的作风还必定影响孩子们,他们也会变得不懂得尊重、专横、主观,以至于将来很难搞好群众关系。这些家长的话很正确,也很中肯,值得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9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9:19 , Processed in 0.10155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