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font color="#0000ff">[图文]六零,七零,八零的年代个性zt<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span>绿军装<img src="http://sh.online.sh.cn/images/2005-01/05/xin_1e21530a9eaa4dc7910b7d9938532762_zgfs17.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绿军装,武装带,语录包。 中国历史上特殊的60年代,举国上下卷入了“红海洋”,这红是人人手中的毛主席语录。语录本是宝贝,装语录本的小红包按今天的说法就是时尚之物。一根红带,巴掌大小的红布包,配着绿军装、武装带和水壶,既是革命青年,更是时尚人物。若是胸前再有一枚夜明的主席像章,“酷毙了”。在那时能得到一套的确良的绿军装的那种心情是现在用一套名牌西服也换不来的。 崔健也生于60年代,当身穿绿军装的他站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第一次发出“一无所有”的呐喊时,震撼了多少人的心。 《冰山上的来客》<img src="http://sh.online.sh.cn/images/2005-01/05/xin_41503019835d487cb85bb6edda07ab09_Img.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冰山上的来客》当年上映的时候,创下了观众上座率的神话。如果说“时尚”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名词,那1962年播出的《冰山上的来客》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60年代时尚经典。 这是部60年代中国的间谍与反间谍电影,就算放在现在和《007》《无间道》也有可比性。它的电影原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更是红边全国上下。其实那时就有OST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img src="http://sh.online.sh.cn/images/2005-01/05/xin_0ab2d0bb70b44667a5ce99f1d18c5839_shou.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对于40岁以上的人来说,保尔是他们青少年时期心目中熠熠生辉的偶像。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名言曾经被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被当年的青年人记在日记中,抄在小本子上,在无数的发言稿中激动地反复使用。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自1942年被介绍到中国后,从1952年至1995年的44年间,共印刷出版57次,发行250多万册。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在中国上映时也像小说一样轰动一时。保尔手握铁锨、头戴布琼尼军帽、大衣被风吹起的形象被无数的青年人狂爱,那种狂热劲不亚于今天的追星族。保尔坚强的意志,保尔与冬尼娅小布尔乔亚式的恋情也曾成为当时青年人渴求的时尚。粮票<img src="http://sh.online.sh.cn/images/2005-01/05/xin_8b1b10c347e14c53b3b695b116014a94_lp0.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粮票往往成为国内的第二种货币,你甚至可以用它去给自行车补胎。粮票是凭证供应时期适用范围更广的一般等价物,在高教区几乎所有的集贸市场上通用。这种货币非常坚挺,价格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只不过全国粮票比地方粮票要稍稍值钱一些。还可以用吃不完的粮票换来许多生活用品,而进入到流通渠道的粮票也满足了早期人们的果腹要求——否则他们就买不到米和面。曾有一度,政府连糖、肉、纸都凭证供应,于是父母拿着我们带回家的糖票向邻居炫耀,而女生则向男生讨要纸票以购买手纸。 尼龙袜<img src="http://sh.online.sh.cn/images/2005-01/05/xin_847b668610054b7783c9db07d65a3575_PCA.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60年代后期,尼龙袜、锦纶丝袜渐次在城镇流行,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棉线袜。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热爱尼龙袜的狂热一点也不逊色于当年美国女性对尼龙丝袜的热情。当时买尼龙袜要“工业卷”,这些卷、票非常发放量非常少。 尼龙袜子或许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但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向舒适进步。周总理也接受了尼龙袜子,并于60年代开始穿尼龙袜。 李铁梅<img src="http://sh.online.sh.cn/images/2005-01/05/xin_ed03c1f06b204703ab57732418990180_tiemei.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奶奶,你听我说!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 一部样板戏《红灯记》,让李铁梅这个革命少女的形象一夜之间传遍了神州大地。这个铁梅虽说是个虚构的人物,却比真人还深入人心,她已经成了那个时代一个富有代表性的真实符号。 铁梅的那条扎了红头绳的大辫子,是她身上能够寻觅到的唯一的时尚痕迹。为了有那么一条油光水滑的大辫子,中国的女性煞费苦心,把爱美的心思多化在了上面。在一片蓝绿色的海洋里,姑娘们的领口处或者下摆处还有意无意地露出了里边的小碎花,或多或少地添了些许亮色。 铁梅的形象是虚构的,却造就了无数个现实的铁妹子,因为她的形象是官定的,并得到了最大范围的推广,所以成了潮流。但愿这种时尚不会再出现上山下乡<img src="http://sh.online.sh.cn/images/2005-01/05/xin_c4416f6dec16459f9623f8ae047f8f6d_66704.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老三届对四十岁以上的人来说是熟悉的,对四十岁以下的人来说又是陌生的。老三届给人的印象是:诚实、热情,但是他们崇拜、热衷于毛泽东,毛泽东的一句话在他们心里就是一万句,他们积极地响应毛泽东的号召,上山下乡。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指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此语日后成为上山下乡运动的最著名口号。 10多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让近3000万城市青年付出了长短不同的青春,于是在反思这段与自己血肉相连的历史时,便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个青春有悔无悔的问题。历史造就了一种“知青精神”,促成了一代人的觉醒。这种精神是在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的环境中形成的,是在艰难环境中接受“生存训练”和“苦难教育”的结果。凡是当过知青的人聚到一起,尽管以前并不相识,还是觉得特别容易沟通,特别有话说,大家将这归结为因为有共同的“知青情结”。情结只是感性层面上的东西,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大家有一种历史形成的内在精神的暗合与相通,这种精神我们将其称为“知青精神”。 毛主席像章<img src="http://sh.online.sh.cn/images/2005-01/07/xin_7066ae01d56e4611b1e7a98aa1efa4cc_xz.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文革时期铺天盖地的各式毛主席像章,有金属的、陶磁的,大的如脸盆,小的如分币。解放军都佩戴五星状的像章下加“为人民服务”的横条章,这是军装的标准配置。每家每户多少都收集有毛主席像章。 “毛主席像章人人爱,哪个抢到哪个戴”。这是30多年前的流行语。如今,我们可从这“抢”字中,窥见当年亿万人民对毛泽东的崇拜程度。 语录歌<img src="http://sh.online.sh.cn/images/2005-01/05/xin_26ae275da26d40b9b0de897fea83bdb1_018.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背诵语录和“老三篇”。我们这一代人都会背:“我们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中国人民的……” 语录歌文革初期就有,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60年代初出生的人现在一般都会唱几首,从“下定决心…”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样板戏和语录歌几乎是我国音乐的全部。毛泽东的许多诗词和语录被谱成歌曲。大合唱《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红军不怕远征难》、弹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等都是当时脍炙人口的作品。 尽管音乐与政治的联姻使得那个时代的歌曲变得单调起来,但是这丝毫没有减弱青年们歌唱的热情。他们那时虽然还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伴奏设备,也不像我们现在唱卡拉OK那样有技巧,但是他们歌唱时的真诚和热血绝对绝对不逊于现在最狂热的歌迷。 总结词:废除与禁止先从60年代一件关于女模特的事说起,1964年5月, 在那“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四清”运动初期,康生等人曾在一份《关于使用模特儿问题》的报告上批示:“这个问题现在必须解决它。用女模特儿是不是洋教条?可不可以废除?难道吴道子的人物画是*这个办法练出来的吗?”“我意应坚决禁止,我决不相信要成为画家一定要画模特儿。”他们甚至还认为,“这种办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美术界玩弄女性的借口”。 3个月后,当时的文化部被迫根据康生等上级领导者的“废除”与“禁止”的“批示”精神,向全国文化领导部门及美术院校发出了经其审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废除美术部门使用模特儿的通知》。 就在美术教育界正在纷纷“惊弓”低语之际,中央美术学院老师闻立鹏、王式廓、李化吉因不同意废除人体模特儿写生, 曾于1965年5月12日向中南海颐年堂送上了致毛泽东主席函:“……无产阶级在建立和完备自己的艺术教育体系中,可以批判继承旧传统中的某些合理因素,模特儿写生作为解决艺术基本功的初步训练方法,是可以批判继承的。”“真人(模特儿)写生是美术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方法,因此,反对为技术而技术并不否定画真人习作。为了深入研究人体的运动、结构、比例、造型,至少在油画专业和雕塑专业应有一定比例的人体习作。”“从废除模特儿制以后,在教学活动中已经遇到了不少困难,应届毕业生的创作质量有可能因此受到影响。建议在‘四清’第四阶段中,发动群众进行民主讨论,经过反复试验,使新的艺术教育体系稳定地建立起来,完备起来。” 1965年7月18日, 毛泽东在闻立鹏、王式廓、李化吉来函的第一页上,以其高远的心智和辩证的思维,函劝决策中枢,尊重艺术规律、维护美术科学、坚持洋为中用。他果断地挥笔批示: 定一、康生、恩来、少奇、小平、彭真同志:此事应当改变。男女老少裸体model, 是绘画和雕塑必须的基本功,不要不行。封建思想,加以禁止,是不妥的。即使有些坏事出现,也不要紧。为了艺术学科,不惜小有牺牲。请酌定。 毛泽东 1965年7月18日 那个年代仍有很多东西是被禁忌的,不仅是模特一件事情,但有些禁忌与禁止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需要淘汰或者说需要废除,那个年代有太多的禁忌,但那个年代的人们用他们的勇气和信念在一点点废除那些不合理的不进步的禁止。</span></td></tr></table></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