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量奏法到底是利用了什么?重量弹奏法在钢琴老师或“专家”的解释中好象很玄乎。在根本没有完全理解重量弹奏的基础上、居然由此产生国内教条的先学站立(断奏)支撑、再在断奏基础上、学走路。好象弹琴和走路是一回事似的、才要拼命的学站立。于是、一个4、5岁的孩子在钢琴老师的指导下、高高的抬起小手30-40cm然后就是涅书中要求的手像死尸一样要在瞬间用可怜孩子没有长结实的手指骨去在键盘上练站立。接着就是为了连奏的手指的支撑。几乎没有人对此敢提出疑问、因为这种方法成了金科玉律。倒是疼了或者支撑不住手时、小孩子的天真的疑问很实在:手怎么能站怎么能走路呢?问得好、手和脚生理上根本就是两码事。和脚站立不同的是手支撑站立的靠的不是手指、而是前臂的屈伸肌。孩子们练的却是对钢琴弹奏用处不大的但害处却不小的前臂的屈伸肌。而且这种死尸一般高处落下的站立、却有时是对手指软的孩子是致命的摧残。这些不但是对孩子的生理不懂造成的摧残儿童手指法、而且也是专家们对重量弹奏法的完全不理解的钢琴技术的教法。说重量奏法、专家们会说为了利用重力而省力。当然也省力、但我在其他帖子中指出力学上的考虑重量弹奏法更多部分在克服重力做功。如果用以上事实驳斥专家、往往不懂力学的他(她)们则又会说、那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再问什么样的感觉呢?手指压力感觉不行吗?他们就答不上来了。于是笔者只好又仔细考虑了重量弹奏中的重量感觉,发现重量感觉的利用其实不是支撑也不是别的而是气息之间的联系。这正是音乐歌唱所需要的气息。不妨细致体会一下抬臂和吸气、落臂和呼气之间的对应关系:抬臂时必然导致一种自然的吸气、落臂的同时正好也是吸气结束呼气开始的同时、而手臂手腕带动手指提离键盘正好是一个自然呼吸的结束。这是习惯了重力场的人类在手臂的升落动作中自然养成的一种协调的呼吸动作。如果理解了这个特殊的例子、其他气息下沉(凝固和紧)/上升(舒展或松)和落/升臂(或腕)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就一清二楚了。如果能理解重量感觉和气息之间的关系,那么重量弹奏中的重量感的理解就会深入很多、而重量弹奏法的精髓也就在于此而不是所谓的省力。理解了以上、再仔细体会气息和手指抬升和降落之间的有没有关系再看和支撑有没有以上的关系、答案是明确的:没有。所以重量奏法和支撑和手指的主动没有关系。那么手指的压力感觉又是什么呢?这个触键重要的感觉却不是呼吸的感觉、而是导致钢琴家不同音色的重要感觉。如果理解的话、就这么简单的东西。可惜钢琴老师和“专家”们不愿意去思考、于是制造出各种邪门教法。其中之一就是害的我们的孩子们在一种重量转移的落滚考虑起来比较复杂了。但也不妨仔细感受到底落滚中我们能感觉什么。先不考虑重量转移的大句子、先考虑一个两个音的落滚简单句子。考虑这个过程中的重量感觉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大概是这样的(这是习惯了重力场的人类在手臂的升落动作中自然养成的一种协调的呼吸动作):抬臂时必然导致一种很自然的吸气(即使新手绝少有人会不自然地抬臂时呼气!)、落臂的同时正好也是吸气结束准备呼气的开始、然后落键弹奏第一个音(犹如你说出第一个字、呼出气)、但要求落键前手腕有个降落伞做缓冲。这个缓冲为了避免不砸琴的声音。可其实缓冲更对应着呼吸的控制以免(大量)漏气或泄气,也就是气息下沉的开始、落滚的第一个音一般要求手腕下沉、这个正好对应着呼吸的下沉、到手腕的最低点后气息上升、而手臂手腕带动手指提离键盘正好是一个自然呼吸的结束。这呼吸的协调配合也就是我们强调的弹琴很重要的自然。以上如果同意、那么长句子的连奏中的多音的重量转移过程中也一样,呼吸(气息)对应的是手腕的沉或浮的动作而不是支撑手指的压力感觉(如果你看贴时正好在钢琴边上不妨做一做、看看我说得是不是对。要半无意识地去做、否则太有意识的话,蜈蚣不会走路了)。错误的理解中练教条到了极端的断奏站立和连奏支撑。("落滚" -- 两个音的连奏的奏法,又称落滚提.抬手后手指落键(落),然后重量转到后一个音同时奏出第二个音(滚),最后由抬起的手臂带动手腕提起手指(提)结束这个两个音的连奏.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有歌唱.)怎样控制力度的强弱弹奏力度的强弱程度,取决于下列三个因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发力关节的力量。关节的力量,是指掌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的动力。这个排列顺序,也就是潜力从小到大的顺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投入某种肌体的重量。某种肌体的重量,从轻到重依次是手指,加上掌关节,再加上前臂,再加上上臂,再加上上半身,直到全身的重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投入琴键的速度。速度,即指端触动琴键的速度。速度与力度成正比。速度得最慢起点是发出最弱的琴音,过慢,声音会发不出来;速度加快,力度随之增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上列三个因素的关系,颇为复杂和微妙。再比如,各部肌体的重量不等,但在速度的制约下,用了较重的肌体部分,也能弹得很弱。反过来一样。某一特定力度,比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f,既可以多用点重量部位,减慢点触键速度获得,也可少用点重量部位,但加快点触键速度弹出。不过,力度虽相似,音色却有重要的差异。伴随钢琴力度变化对比而来的丰富的音色变化,正是从这复杂关系中产生出来的。从理论上可以说,弹弱的力度,用力量潜能小的关节,少投入些重量,用慢的速度触键。弹强的力度,则用相反的方法。但实际应用中不可简单化处理,而是要利用三个因素种种相互结合、转换的可能性,以适应音色的需要。从技术训练的意义上说,要把每个关节的潜能——有时是动作力,有时是凝聚力——发掘出来。要能随意的调用重量和控制触键速度。有了这些技术能力,才能随心所欲的弹出力度的对比和变化。支撑的问题在快速跑动中、手指的主动性变得尤其重要、支撑和重量感觉变得相对不显著。这依旧没有错的。钢琴的发声在手指触键时一瞬间、此后落键后的手指任何动作将不影响钢琴的声音。如果要保持音、那么落键手指只要搭在琴键上就可以了。支撑则是额外的用力。如果要保持声音的不粘连、那么快速离键的能力很重要、而支撑成了一种额外的用力导致的恰恰就是妨碍这根手指快速离键的敏捷性。钢琴好声音的本质是出声音前的准备也就是接着要弹琴的手指的抬指准备和下键前的非常之重要的放松、而不是已经触键后的前一个手指的支撑。1、落键后的前一个手指支撑既不可能单独完成(尤其对5指、平衡必须靠而且也几乎靠手腕的调节来实现、由此也看出手腕的协调性是多么好!)而且手指“结实”的支撑必须动用屈肌造成后一个手指抬指后的不放松;2、如非要手指辅助支撑、只需也只须动用掌内肌搭在落在键床上琴键上、其他的平衡应该通过协调灵活手腕来建立。因为手指的这个支撑力只有火柴盒那么小(见涅书)、强调的应该是手指松动灵活的“搭”的动作、而不是手指支撑。这就是落指后的放松、需要训练这种手指的敏捷性。3、强调支撑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前一个落键手指上对弹琴是一种干扰;也就是对下一个弹琴手指的抬起后的非常重要的放松意识是一种干扰。以上讨论的虽然不考虑重量感觉的弹奏的情况、但是重量弹奏的本质是我在前面已经说明得很清楚了。保持呼吸和身体/手臂(但手指就很不显著了)动作对顺和逆重力场的一一对应:也就是顺重力场是呼气、逆重力场则为吸气。这是一个在呼吸控制下的以音乐气息为驱动所控制的手臂自然的协调配合比较复杂的过程。具体说明的话、这也就是说是这么一个过程:在音乐感受而发的人体气息引导下、与之相对应的手臂的呼吸(顺逆重力场的关系而定)动作既适合了音乐的气息感受又自然地奏出轻重(碰巧也是顺和逆重力场的那种一一对应)。这依旧和支撑、对支撑注意力或意识、甚至和支撑手指的压力及其感觉都没有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