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1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吧禁入之后,还应该做些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27 23:26: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几年,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接二连三地出现重大安全事故,于是各地有关部门都制定了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定。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规定:“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在新颁布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有这样一条:“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书籍、报刊、音像和网上信息,……不进入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入内的场所。”但是,这些规定并没有真正阻止孩子们去网吧。而且,现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除了网吧能上网外,就再也找不到能上网的地方了,就是学校能接通网络的也很少。网吧禁入之后,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才能真正的让学生即能够远离不良信息毒害,又能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利?赵新芳:建立正常的上网途径青少年为什么迷恋网络、网吧?“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可是,有多少老师、家长去尝了网络、网吧这个“梨子”了呢?看看我们的家长、老师口里对电脑的叙述语,可以让我们感到作为现代中国人的悲哀:谁都知道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一种科学的辅助工具。可是我们的家长、老师在给学生讲到电脑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不许“玩”电脑,不许“打”电脑——注意,“使用”电脑就这样被偷换了概念,电脑成了“游戏”的代名词。于是,孩子看到电脑也立即想到了“玩”和“打”电脑。于是,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染指网吧,干脆不让他们接触网络,即便是家里有了电脑,也束之高阁,不联网,不许孩子打游戏。然而,此路不通,孩子就绕道而行,网吧就成了孩子进入网络的必由之路。从网吧进入网络,当然是最下下策。可是,家长不知道,网络可以学习,可以开阔视野,可以有良好的友谊。比如,抗非典时期,那个北京小女孩儿袁日涉通过网络学习,并自办抗非典网站的事例;比如,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街小学一个小学生,父母支持其用电脑写作,五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出书的例子……教师和家长的科盲现象,是造成未成年人遭受网吧伤害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网吧经营者的惟利是图也是一个原因。可是,父母和老师在孩子上网问题上与网吧就是竞争的双方。竞争能否取得胜利,关键要看竞争者本人。如果,我们的教育网站都开辟学生论坛,开辟学生心理咨询,如果我们的远程教育很普及,并且家长也很了解远程教育的作用和使用,由家长带孩子进入网络,游戏也选择一些有益的,适当给孩子时间玩一玩,甚至和家长、同学、老师一起玩,那网络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的影响,就绝不是网吧造成的这种谈网色变的局面了。所以,引导孩子从正确的途径认识电脑、网络,才是把青少从网吧负面影响阴影中引领出来的惟一正确方法。有些学校曾经想这样做,比如建立校园网。但是,国家的政策,不许学校收取上机费。上级能给予学校的教育经费是远远不能满足电脑本身的消耗和硬件的不断升级换代的。所以,无力支撑电脑耗材费用的学校只好把这项利国、利民、利后代的事业停了下来。而且,不少学校还因此停了电脑课。这无异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孩子赶到了网吧!治理网吧和建立孩子们正常的上网途径,二者不可偏废,否则,网吧伤害青少年的现象难以得到理想治理效果。常坤:学校应该做的事情互联网这一新事物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窗口,同样,对新知识趋之若鹜的中学生更离不开网络。那么学校应该做些什么,从源头上阻止学生远离社会网吧的诱惑呢?一、搭建一个网络平台学校应该开辟校园网吧,为学生提供一个时间较为充裕的上网空间。现在各个中学都已逐步建立了计算机教室,但上网场所除用于教学的上课时间外,对学生自由开放的并不多,更不用说放学以后了。这样很难满足学生的上网需求,使得学生只好另找网吧过瘾。如果学校在校内建立网络教室,延长学校上网场所的开放时间,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上网,同时要对学生的上网活动予以指导和监控,学校和家长就放心了。所以开放学校的上网场所,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善莫大焉。互联网犹如一个虚拟的社会,提供的大量信息有利也有害。有了场所的保障,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思想上彻底清除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对网络的管理和监督。比如装载“防火墙”之类的防御软件,在网络上安装信息过滤器,将学生不宜看的内容屏蔽掉,尽可能的提供学生具有搜索引擎的网站,防止过滥信息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并且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网上身份证,以达到对学生网上活动的有效监督。二、准备几份精神大餐解决网吧问题仅靠提供一个平台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几份真正丰富的、健康的、能吸引学生的精神大餐,一个使学生心仪的得信息、长知识、养性情、练技能的场所。这当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作为学校,教师责无旁贷。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真正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性教育教学,制作出饶有兴趣的教学软件,把网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融合在一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能够吸引学生的知识空间,让学生有兴趣有目的地上网查询资料,实现课堂与网络的紧密链接。建立校园网可以搭建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在网络上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课余时间有组织的开展计算机和网络培训,指导学生在网络上制作班级网页和个人主页,把班级和个人的资料放在网页上;在校园网上办电子刊物,办黑板报,所有的学生都能在电子刊物上发表自己的文章和见解;利用电子邮件、公告版、讨论区等进行师生交流;甚至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利用网络建立联系,共同发展手拉手活动,让学生接受网络文化的熏陶,实现网络与课外活动的链接。三、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变动时期,情绪不稳,再加上学习压力大,教学方法死,学生很难有轻松愉悦的心态。学校和家长不要总想约束着学生,要多创造机会,在感情上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帮助中学生的思想和感情有一个释放的天地,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对善恶是非的心理判断能力,把他们对爱和欢乐的感受从虚幻的网络中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网络并非罪恶之源,并不是每一个上网的中学生都会出现问题,网络带给我们的主要还是快捷、便利,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教师、家长应该引导中学生朋友们在正常的心态下健康上网,自由自在的网上冲浪,充分享受网络带给我们的文明和服务。叶慧君:“诚信”建设是解决学生进网吧之关键学生进网吧,多数都是因为好奇,开始时他一定不知道该如何上网,且也一定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就在这个时候,因为上网的人多数是在游戏或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不用什么引导或诱惑,进网吧的人差不多就个个变成了那个样子,学生也不例外。这就是为什么凡是上网吧的学生一定不学好的原因。怎么办?禁止吧,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思维。可是,事实证明,禁止的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诚信”建设,如果能这样,那么教育效果可能会一下子显现出来,就像中药一样,免疫力的提高一定能起到现在“禁止”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这里我还不敢提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如果社会上能做好诚信建设,那么我们这里的讨论也许就多余了。如果每个网吧都能遵守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定,那么学生又何以能在网吧内过个通宵?笔者在这里只能期盼师生间的诚信,学校内的诚信建设,还有家长与子女间的诚信。教师或家长发现学生沉迷于网吧,大都是出现在学生逃课或不回家的情况之后。换句话说这时的学生早已迷恋或上瘾了。这个时候如果采取严厉的措施一定不会有太大效果,很多很多的悲剧就是因之而生。笔者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都是在父母晚上沉睡后才出去上网的。开始他父母也是用“禁”的方法来解决,为了防止他上网,父母甚至请假“看”他。可是,父母看得了一天、一周,但却看不了一月、一年,后来竟有一次连人都找不着了。这时,他们俩来找我,问我该怎么办?经过商量,我们做出了以下决定。第一、给他配台电脑可上网。第二、父亲在有空的时候向他学习上网技术。第三、每天沟通一些心得。第四、给他自由购买软件的权力。此后,这个成为父亲“老师”的学生竟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每天按时上学,按时回家,拼命写作业,争取时间上网。晚上不超过11点钟睡觉的规定完全自己掌握。久而久之,其兴趣慢慢地从玩游戏转到了其他一些应用软件上来。从这件事中不难看出,在“禁”中,学生或长者处在两个对立的阵营之中,作为弱者的学生,一直在寻思着与长者做对的理由和方法,当然就会越闹越僵。而在给他一些上网方便的“诚信教育”中,学生与长者同处一个阵营之中,彼此相通,所以学生首先会考虑大家共同的利益。所以,即使我们不再提醒该注意什么,他自己也会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的。当然,要满足学生这种需要必须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环境条件,然而笔者想提倡的是这么一种注重诚信建设的理念。在没有良好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教师、家长能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能让学生感到老师真是为他好,即有那么一种诚信后,学生进网吧的情况就会相对减少,或者就算是进了网吧,也不一定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朱永平:是否可以建立公益性网吧说到网吧,我的脑中总是会呈现出苏州一位母亲悲哀的神情。这个母亲的孩子因沉迷电子游戏和成人色情网站,荒废了原本优异的学业,还夜不归宿,沾染上了很多不良习气。走投无路的母亲只能投书市委书记,发出“清除精神鸦片,挽救我们的孩子”的呼唤。这样的镜头给我的印象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几年后的今天我都无法把它从我的头脑中抹去。我常想,是什么因素导致目前各地的营业性网吧都成为了刑事犯罪的高发区呢?思来想去,除了网络本身魔鬼的一面、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等原因外,网吧经营者疯狂的逐利心态是一个重要原因。不少网吧经营者的眼睛只盯着钱,他们贪婪地从青少年身上吮吸着青春,攫取着金钱。他们疯狂的趋利心态迫使他们无视法律法规,不顾一切的将网络天使的一面隐藏,而展现出它惑人的魔鬼一面。“蓝极速网吧”事件之后,各地文化部门对网吧进行了一次集中整顿,发现未经过文化部门许可经营的黑网吧数量竟然达到了90%。不少地方要求在网吧上网者必须持身份证明实名上网,但网吧老板们也绝不将没有身份证明的人驱之门外,反而为所有上网者提供起“最全面的服务”:渴了卖给你饮料,饿了有方便面,累了你可以先在沙发上躺上一会,一天24小时连轴转也没问题。有人说,经营网吧最来钱,投资几十万10个月就能全部收回成本,但这每一分钱上又何尝不滴着上网少年的鲜血呢!所以,应该适当的限制营业性网吧的发展。电脑、网络目前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居民家庭,当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不可能做到像电视机那样普及。从这个角度讲,在营业性网吧受限后留下的一片空白完全可以由文化部门统一管理下的公益性网吧来填补。我想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政府拿出这一块钱来应该是非常值得的。杨永芬:加大对网吧违法经营的处罚力度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自1987年成立以来,已经依法判处未成年人3000多人,而2000年至今就有1100人,其中66%的少年犯经常出入网吧和游戏厅,泡网吧是夜不归宿和犯罪的前奏,70%的少年犯有连续一周在网吧的经历。网吧给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甚至可以说,网吧是促使他们犯罪的因素之一,但是这些网吧又为此负了哪些责任?也许他们会赔偿一些相关的经济损失,也许当地有关部门会没收网吧一些财产。但是仅仅这些就够了吗?前一段时间发生在重庆的事件,两个孩子因为上网打游戏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为同样原因而导致的各种恶性事件还远远不止这些,网吧的罪过也远远不止非法经营这一项。我认为,对网吧的负责人的处罚还应该加大。除了经济赔偿、经济处罚外,还应该让他们承担行政处罚,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因为他的违法不仅是故意的,更是恶意的,更为严重的是,他的这种恶意又导致了少年的死亡,可以说他在间接地残害少年,跟过失杀人也没多大区别。但是,又有几个网吧受到了它应有的惩罚呢?贩毒者宁愿以生命为代价来以身试法,为什么?是因为高额的利润。现在非法经营网吧的利润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而且即使被查出来也不会有太多的危险,不法人员一再以身试法的现象是不难理解的。正是不够严厉的处罚才导致违法经营的网吧屡治屡犯,此起彼伏,明里转到暗里,到处打游击,似乎无法根治了一样。所以,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如果想要落到实处,必须加大对网吧违法经营的处罚力度,以警示那些经营者,不保护未成年人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本期对话小档案衣奎伟(话题提出者):   山东省临朐县朐阳小学赵新芳:河南省开封求实中学叶慧君: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中朱永平: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实验学校杨永芬:北京市某大学教师常坤:山东省寿光市王高一中 http://www.2itedu.com/Article_Class2.asp?ClassID=29 梦翔教育----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看的网站此帖由 lhafly 在 2005-07-27 23:41 进行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7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1 08:15 , Processed in 0.12047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