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81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 考级篇 之 考级中的技巧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22 14:1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钢琴考级中的技巧问题<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mdash;次考级的结果,总有:&mdash;部分人未能通过,级别愈高,未通过的比例愈大。根据笔者多次实际考察,发现技巧问题是考级末获通过的普遍原因之一。考级曲因有技巧上的难度,应考者需要在技巧上做好准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以下是常见的几种情况。  弹奏技巧性(通常是快速的)乐句乐段时,需用手指的第三关节作灵活而有力的击键。因此,手指应保持在离键一定的高度上。这种方法,就是前苏联杰出的钢琴教育家涅高兹在称赞霍洛维茨时所说的&ldquo;小槌子&rdquo;式的弹奏,它能够获得清晰玲珑的效果。但是不少人不论弹或不弹,总是把全部手指都搭拉在键盘上,弹时就摸着或按着弹,这样会弹得软弱无力和拖泥带水,也很难弹得均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另有一些人也将手指搭拉在键盘上,弹时才临时把手指抬起,这样每弹一个音,都需要抬起和弹下两个动作,不可能弹得快,影响弹奏速度。不必害怕抬起手指会造成所谓&ldquo;紧张&rdquo;,只要把手掌外侧稍微抬高一点,再用微乎其微的力量将手指保持在一定高度,这个问题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本来,在&mdash;切形式的运动中,不存在绝对的放松,离开适当的用力,钢琴也是不会响的。当然要注意手指击键后立刻放松,不必抬得过高,不用的手指不要紧绷着,其间的各种关系,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本文还要强调指出,弹过后的手指要迅速抬起,这样有助于获得清晰明亮的效果,并同时为手指的下一次弹奏做好了准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不少人弹琴时手腕跳动,这是很不好的习惯,与此相伴随的往往是弹多了手会发酸,原因在于手指缺少独立能力。要想改掉这个习惯比较麻烦,需要注意方法,还需要耐心和专注。最好从较为浅易简单的教材开始做起,哈农手指练习的开始部分对此很有用处。练习时注意手腕平静,同时还要自己感到手腕放松,让手指单独地拾起练习弹奏,绝不能再依赖手腕的跳动。初时只能弹得轻而馒,逐渐地手指独立能力得到加强,最终就能摆脱对手腕的依赖,而且再也不会手酸。<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也有人虽充分重视手指的独立性和手腕的平静,却忽略了手臂的放松,从现代弹奏法看来这也是不全面的。上臂和肩不要僵硬,弹奏时由于手在键盘上不断地移动,需要通过手掌手腕的左右调节,使松弛的手臂也多&rsquo;少跟着游动。使用手臂的重量,使发音通透又有共鸣,并能帮助弹奏流畅。身体也多少需要一些摆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与手臂放松有关的是坐的姿态,一般来讲不要离琴太远,合适的距离为稍长于手和前臂的长度。坐远了就不得不俯身向前,要不就把手臂伸得很直,这两种姿态都不利于手臂和身体的放松,只有将身体坐直,手臂自然弯曲,这样的状态才是最自然的。我国的钢琴演奏者往注坐得偏远,世界上的大钢琴家李赫特和伯尔曼都坐得离琴很近,他们所弹出的强大力度,多少与此有关。至于身高腿长的人该怎么坐?奉劝他将膝盖置于钢琴键盘下面的空间里去,那里并非禁区,而钢琴的造型也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此帖由 annete 在 2005-07-22 17:53 进行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7-22 14:20:05 | 只看该作者
<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钢琴考级中的技术与音乐问题</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在每年的钢琴考级中,总会有一些考生没有通过及格线。特别是一些高级别的考生。本文作者通过对其中一部分考生的实际观察了解,发现技术与音乐的严重脱节问题是考级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考生应该对所弹曲目在技术允许的前提下对音乐性问题进行反复推敲、反复演练。 音乐问题是钢琴演奏中较为复杂的问题,这既包含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音乐的进行方向、乐句的强弱呼吸变化、手指对琴键的细腻指触、良好的音乐感觉以及对踏板的合理规范运用等等。有的人认为钢琴演奏只需要有良好的技术就可以了。实际上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根本性前提之一,是一种手段,是服务于音乐的。音乐才是最终的目的。当然,没有相应的良好的技术,本身即使有再好的音乐感也是无济于事的。曾经有一位获及格成绩的九级考生,技术相当好,既干净准确,又毫无负担,但由于音乐表现平淡、贫乏、机械,而没有获得更好的成绩。所以,只有技术与音乐实现了高度统一,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音乐作品中的形象与蕴含。 音乐是通过声音向听众传达音乐形象的。听众的听觉是关键的中介,&ldquo;声音&rdquo;对其听觉造成的冲击力越大则在其心中产生的共鸣也就越大。所以,最终能征服听众的,其实往往还是那些在音乐上有极大感染力的人。他们当中有的是以丰富的音乐魅力,有的是以极为讲究的乐句安排和音乐层次及准确控制键盘的能力来征服听众。而要实现这些,首先要有良好的音乐理解能力,要有高度的音乐敏感性,要有很好的逻辑思维和组织结构的能力。而另一方面,还要有很好的控制、掌握键盘的能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毫无负担、准确干净的、有把握的把所理解的音乐形象、音乐内容体现出来。实际上这就是音乐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关系。在考级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年龄较小的中小学生,在逻辑思维等问题上还不尽成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不足。但是,在其学琴的历史进程中他们也积累了相应的丰富的音乐语汇和表述手法,他们也有丰富的想象力等优点。只要反复向他们讲解考级作品的音乐内涵,最终他们是会在乐谱的句里行间解读出完美的音乐形象的。 良好的音乐表现是我们的最高目的。技术作为手段,必须植根于音乐,若没有明确的音乐内容,技术训练也就失去了方向。作为钢琴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的提高也就是音乐的提高,因为它有助于音乐完整性的体现。在历年的钢琴考级中,许多考生技术很好。但却没有把丰富的音乐层次、音色变化、声音幅度表现出来,忽视了音乐表现,对音乐不敏感缺乏想象力,对音乐形象的阐述苍白无力。所以,技术有其普遍规律性的一面,也就是一般的基本功的训练。然而在弹奏一首作品时,它就包含了为什么样的音乐内容服务的重要一面。每个作曲家的作品风格、内容各异,他们的技术要求因作品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含义。考生只有从音乐内容、形象出发进行技术训练,才能把握音乐的本质。同样,只有对所弹作品的曲式结构、风格、情绪等方面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了解,才能正确的弹奏、阐释作品的意境与内涵。 不同的作曲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创作风格与特点,必须根据这些风格与特点来理解分析作品,如莫扎特的奏鸣曲,这是典型的德国古典风格,明朗而典雅。它包含了非常丰富的音乐语言和节奏韵律。考生必须去理解并掌握其作品的古典风格,仔细体会其中的韵味,了解作曲家的创作特点,追求那样一种意境和音乐气氛。带着明确的音乐目的并努力把作品中的乐句弹的干净而有表情。而若作为一种纯技术来练习,则会将作品弹的机械、乏味,从而失去了音乐要求。 在钢琴考级中还有一部分考生,他们看上去似乎非常注意音乐表现。但是他们大多只是凭其自身的音乐感,而对于音乐的风格、内容、结构、曲式、和声、音色及层次等问题都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有的甚至明显的对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探讨得不够。所以,必须从各个方面去理解、把握作品。同时,技术上还要干净准确,要有很强和很有把握的控制力。只有这样,技术概念及音乐表现才能融为一体。 弹奏中,考生必须带着明确的音乐目的进行技术性发挥,这样音乐要求就是技术要求,两者才能高度地统一。从这一意义上讲,完善的技术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强化基本功训练。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注意对正确的、良好的弹奏手法及整体感觉的掌握。在弹奏中对于其中较难的片断,可以单独进行机械性的反复练习,由于练习目的已经明确,就不会偏离方向。而这种将音乐与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练习的方法就显得非常必要。一首作品是愉快的、忧伤的、跳跃的,还是歌唱的等等。考生必须事先明确,一开始就有了旋律的概念,有音乐语言,就能很快抓住音乐的性质。在考级中考生对音乐只要具有良好的理解力和技术能力,顺利通过考级是情理之中的。</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6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21:43 , Processed in 0.07087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