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49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 考级篇 之 关于钢琴考级的几点质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22 14:0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关于钢琴考级的几点质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class="MsoNormal"><font face="Times New Roman">目的之质疑&mdash;&mdash;为什么而考级?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ldquo;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手段的完善和目的的混乱。&rdquo;我们想,这句话用于描述我国目前钢琴考级的现状,也是非常合适的。当初举办考级的目的很明确,是要普及和推广钢琴教育,让更多的人接受音乐的熏陶,并通过级别的鉴定,促进学习者提高演奏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音乐素质的目的。十多年以来,钢琴考级在制度的制定、级别的设置、曲目的选择、评判的准则等等各方面,都在日臻详尽和规范,唯有开设考级之初的目的却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和模糊了。是为了发展热爱的事业?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是为了更容易出名、赚钱?是为升学可以加分?都是,又都不是! 一位学生家长就很明确和坦率地自己的女儿说:&ldquo;我让你学钢琴,就是为了考重点中学能加几十分,不然我让你学来干嘛!&rdquo;话虽说得很露骨,可能会令人不齿,但这却代表了时下一种非常普遍的想法,只是别人会含蓄些表达罢了。众所周知,许多知名大学、重点中学都有为特长生加分开绿灯的制度,钢琴通过某个级别的考试,就可以相应加多少分。说是全面发展也好,说是投机取巧也好,这些制度的确很诱人,吸引和刺激了大批学生投入到学习钢琴的行列,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许多在望子成龙的父母的强迫下学习钢琴的学生。 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或他们的父母)对学习钢琴持这样的观点,相比那些枯燥、寂寞、深奥、复杂的文、理科,学钢琴似乎更容易成材、成名(其中的艰辛他们暂时是看不到的),只要参加一、两次比赛,能获个奖,便能功成名就了;即便不成名,学好了钢琴,赚钱也会比其他文、理科学生快得多、多得多。要达到这个目的,通过考级当然就是必要途径了。持这种观点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数。在教学方面,培养学生考级,让学生取得一些成就感,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考级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少教师却喧宾夺主,将考级视为提高自己知名度的途径,他们一味地拔高学生的程度,以证明自己的教学实力,另一方面,因此而获得的经济效益则不言而喻了,但这种做法使得浮夸风在钢琴教学中甚为普遍,其最大受害者,只能是那些学生了。 钢琴艺术毕竟是纯净、圣洁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人头地,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出类拔萃,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怀着这样功利性的目的去教和学习钢琴,就会显得动机不纯了。以这样的目的来学习钢琴,能掌握钢琴的内涵吗?能感受音乐的真谛吗?我们深表怀疑。据我们所知,欧美等发达国家并无考级,但他们音乐教育仍然十分普及和广泛,人们的艺术修养也很深厚,这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钢琴来发展自己的事业,但切不可本末倒置。当然这绝不是一、两个人或一部分人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包括制度的制定、舆论的导向、教育的方法、以及媒体的宣传等方面,都要为之作出努力。 但愿有一天,我们不再是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而学习钢琴,让我们的手指下流出纯真而感人的音乐直指人心,让我们在琴键上用执着而热烈的激情燃烧生命。方法之质疑&mdash;&mdash;考级能在多大程度上证明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 既然要考级,那么每一个级别的证书都应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有力地证明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但实际情况并不尽然。我们一直以来都对考级的方法,或者说是级别的界定上存有一些质疑。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对目前考级曲目的划分,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是否高级别的学生就一定比低级别的学生水平高,而低级别的学生就一定比高级别的学生水平低呢?我们认为,根据现行的考级方法,是很难证明这一点的。考级中的各个级别都规定有相应的曲目,但是将这些曲目界定为不同级别的标准是什么呢?仅仅是技巧的难易吗?而这些曲目的技巧又有多大的代表性呢? 音乐有着广阔而深刻的内容,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背景、内涵、风格、情感,演奏方法也就有着千差万别,是不能简单的地以演奏技巧的难易来加以区分的,而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又何止千万,且都各具特色,实在是很难想象能将它们都一一量化成不同的级别。而目前考级所规定的那些有限而狭窄的曲目范围,能在多大程度上证明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呢? 例如柴可夫斯基的《四月&mdash;&mdash;松雪草》和门德尔松的《猎歌》,中央音乐学院的考级将前者定为五级,将后者定为九级,相差悬殊;而《高等师范院校钢琴基础教程》将二者同时归于具有相当难度的第四册,也就是高年级学生演奏的曲目,而在我们个人看来,高师教材的编排似乎更合理。再例如莫扎特的作品,专业人士都知道,莫扎特的作品在大的技巧方面并无太多难处,而要真正弹好,表现出莫扎特音乐独特的内涵和情感,尤其是那些精致而细微的处理,却有着相当大的难度,那又该如何给它定级呢? 另外,由于上文所述的原因,许多学生考级带有太多的功利性,为了尽快达到高级别,他们一级一级艰苦地过关斩将,甚至拔高跳级。或许他们能如愿以偿地达到最高级别,但回头再看他们的学习历程,他们所弹过的,几乎仅限于那些考级曲目,而考级曲目之外的作品则极少甚至根本就没有涉及,因为他们需要的只是级别证书,而不是音乐,这不能不说是考级的一个悲哀。而另外一些学生,或许他通过的级别并不很高,但他却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弹奏了大量考级曲目以外的作品,而且无论是演奏技巧、风格把握和音乐处理都能做到很到位,而且开拓了较为广阔的艺术视野。那么这二者之间的实际水平孰高孰低,又将如何鉴别呢? 我们认为,在音阶、琶音、和弦、练习曲等基本训练上,当然可以、也必须循序渐进,逐级上升,以严格考核各级别考生的的基本功,而在乐曲的选择上,则应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可考虑给考生相对自由和广阔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充分的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应该以某种适当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对考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评估,使考级成绩能更公平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那张考级证书的含金量才会更高,更具说服力。标准之质疑&mdash;&mdash;是&ldquo;独尊儒术&rdquo;,还是百花齐放? 这可能是一个很敏感,很具争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是要斗胆提出来,因为近几年某些地方的钢琴考级在评判标准上的唯一性和刻板性,实在让我们越来越多地想起旧时的八股科举考试。 自古以来,就存在有许多不同的钢琴学派,正是这些不同学派、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才使得钢琴艺术异彩分呈,魅力无穷。但为什么在我们的钢琴考级中却感受不到这一点呢?一些地方的考级评委把自己的方法视为正统,将其定为唯一标准,否定其他的演奏风格,排斥演奏风格的多样化,所有考生都必须遵循他的标准弹奏,否则就不合格。这已绝不是个别现象。我们归纳一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片面强调手指。<p class="MsoNormal"><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无论弹什么乐曲,都过度强调手指的主动性和音色的颗粒感。我们认为,钢琴虽属敲击乐器,但其真正魅力并不在于敲击,而在于在演奏中使听众产生对音的连续的想象;我们也不否认手指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是首位的,它是钢琴演奏的主要载体;但手指毕竟不是全部,必要时也应充分运用手腕或手臂力量,可使音色更为柔和、圆润、通透,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音乐的流线感和连贯性,这种效果是光靠手指的独立敲击所不可能达到的。 我们认为,在音阶、琶音等基本功方面,可以强调手指的训练以加强基本功,但弹奏具体作品时,则应该根据音乐表现的要求,例如&ldquo;小步舞曲&rdquo;等很典雅的具有古典气质的作品,或&ldquo;夜曲&rdquo;等很深情的饱含抒情情绪的作品,适当地运用手腕和手臂,弹奏出音乐的内在张力,以增强音乐的美感。然而这一切都被一些考级评委排除在外了。2、盲目追求速度。<p class="MsoNormal"><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为了达到锻炼手指的目的,无论演奏什么作品,都一律以快为准,以快为本,完全不理会作品的内涵对速度的要求。如中央音乐学院考级的七级曲目&mdash;&mdash;门德尔松《无词歌》(Op38.No2.),其谱面速度标记为&ldquo;不太快的快板&rdquo;(Allegro non troppo),这个&ldquo;不太快&rdquo;是一个很有弹性的表述,不应断章取义地将其就视作&ldquo;快板&rdquo;,而实际上这是一首颇为抒情的作品,其音乐情绪还略带悲伤(该作品有一标题为&ldquo;失去的欢乐&rdquo;),如以中速偏快的速度演奏似乎更符合音乐的要求。 我们认为,快速地弹奏固然是技巧高超的表现,但光是快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关键是要能快能慢,快慢自如,无论快慢都能很好地驾驭音乐的表现,这才能体现出演奏者的真正实力,是一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由于一味地快速弹奏,最终反而慢不下来了,一慢下来便无法控制,无所适从,这能说是全面而扎实地掌握了钢琴演奏技巧了吗? 3、漠视音乐表现。<p class="MsoNormal"><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由于上述原因,一些考官在考试时,只注重考生的技术,而不注重考生对音乐的表现,致使许多考生的演奏几乎成了&ldquo;砸琴&rdquo;般的炫技,演奏出的音乐却是生硬且粗糙,毫无音乐的美感。更可悲的是,许多考生弹完一首作品,对该作品的作曲家、所属时代、风格内涵等相关知识毫不知晓,只是按要求将乐谱上的音符准确无误的敲出来而已,把学生培养成演奏机器,将鲜活生动的音乐变成呆板僵化的音符,这难道就是我们考级的初衷吗? 另外,作为二度创作的演奏者,所谓音乐表现也是见仁见智的,不应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确的标准(当然,一个时代和流派的大体风格是要把握住的),而应鼓励考生演奏出个人的理解和个性。而遗憾的是,由于一些考官对于演奏标准的绝对化和权威化,使得许多教师和考生为了顺利过关,只好放弃自己原有的风格和个性,而投其所好,这样的考级与科举考试有何分别?不客气地说,这是对学生艺术灵性的粗暴扼杀,是对艺术多样风格的无理干涉,无论是对考生的音乐素质的培养,还是对他们学习经历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常此下去,也将影响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以上提出的对钢琴考级的一些质疑,仅仅是我们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钢琴教师和音乐工作者,对考级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做出的个人的思考和见解,绝非对考级的全盘否定。我们提出这些问题,是希望能引起同行的共识和重视,并希望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进一步完善和促进考级,从而推动我国的钢琴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至于我们的观点是否正确,也欢迎同行们共同商榷和指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此帖由 annete 在 2005-07-22 17:53 进行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7-22 14:10:12 | 只看该作者
<p class="MsoNormal"><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美妙艺术演变成呆板的考级:艺术教育怎么了</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夏日炎炎,期末考试刚刚结束,11岁的刘俏(化名)又背起满满一书包乐谱,坐了11站公交车,到老师家上考级前的最后一堂钢琴课。   出了学校考场,又步入&ldquo;考级&rdquo;考场,对于不少像刘俏这样的琴童来说,生活就是考不完的试。   来自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全国城市中小学中有近52%的学生在学习或学过乐器。每逢寒暑假,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艺术考级,把上百万中小学生吸入到&ldquo;考级大军&rdquo;中。然而,一些家长和老师过高的期望,使本来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变成了许多孩子的沉重负担。   &ldquo;满怀功利心的家长站在身后,即使孩子是天赋神童,也难成大师&rdquo;   林菱(化名)学习小提琴已有12个年头了,现在是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专业大一的学生。可即使是在联欢会上,她也从不演奏小提琴,她说&ldquo;我要忘记和小提琴在一起的痛苦日子。&rdquo;   林菱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一心希望女儿成才,管教也很严厉。在紧张的学校学习之余,林菱要挤出很多时间练琴。十多年来,她每个周末都要到老师家上课,风雨无阻。临近考级,父母还要陪她坐火车从邯郸到北京、天津,找名师指点。每年一次的音乐考级,林菱一连考了7年。   她说:&ldquo;父母总说我赶上了好时候,他们的艺术梦想可以在我身上实现了,可我不明白我赶上了什么好。整整一个少年时代,除了学功课,就像个机器人似的,练啊练,考啊考,耳边还要忍受他们严厉的呵斥,为的就是给我升学、择业打基础。&rdquo;也许是被迫花在小提琴上的心血太多了,音乐带给林菱的已不再是快乐。   中央音乐学院一位教授说,儿童学习乐器、练习书法,这是艺术教育的很好形式,既能感受文化熏陶、培养艺术特长,也有益于修身养性,培育孩子健康的心灵。更重要的是,艺术教育中的基本功训练强调的是持之以恒,这其实也是一项磨难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做事的恒心和毅力。但是,艺术教育毕竟不是竞技教育,家长们切莫死盯考级加分,把乐器当作万能教育机器。过多的功利主义,会抹煞艺术教育的积极意义,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熊熊是北京市石景山区一家幼儿园中班的学生,4岁的他已经学钢琴半年了。钢琴老师康平告诉记者,小熊熊平时很喜欢弹琴,但一提到要考试,他就全身紧张,甚至对大人表示&ldquo;再也不想学琴了&rdquo;。   在熊熊的家校联系本上,记者看到他父母这样一段留言:&ldquo;这么小的年纪就让熊熊学琴、考试,对于他自己、家长和老师来说,都是很艰难的事。我们一直在怀疑,作出让他考级的决定是否明智。但是,事情一旦开始好像就难以回头,如同百米赛跑,跑前都说不想拿冠军,可枪声一响个个都很玩命,但愿我们有信心继续下去。&rdquo;   文化部日前虽然公布了考级与升学脱钩的消息,但艺术教育早被赋予了浓厚的社会竞争色彩,甚至成为关系到未来生存的严肃问题。北京一位家长就直言不讳地说:&ldquo;现在的孩子一到周末、假期都学这学那,家长们一谈也是孩子过了几级几级,我的孩子也绝不能比别人差。再说,现在择校费那么高,孩子有一技之长也是为了在竞争中更有实力。&rdquo;   显然,问题不在于孩子是否学琴,而在于以什么目的和在什么状态下学琴。中国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指出,学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久的动力因素,培养孩子的良好动机。在这种片面追求考级的&ldquo;应试教育&rdquo;中,很容易产生痛苦甚至逆反心理,无法感受艺术的魅力。一旦他们没能力完成考级,就变成了身上沉重的负担。家长们,千万别用自己的方法摧残自己的目标。   著名钢琴演奏家托萨告诫:&ldquo;如果有一个满怀功利心的家长站在身后,即使孩子是天赋神童,也难成大师。因为家长把音乐艺术作为追求成功的手段,功利心会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中断对艺术的攀登。&rdquo;   &ldquo;艺术教育的致命缺憾,就是过于强调技术至上,似乎技术练好了就懂了艺术&rdquo;   &ldquo;要么不学,要么就学好&rdquo;,这是时下不少家长对孩子参加艺术教育的期望。尽管家长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一定搞专业,但一定要按照专业、正规的教学来要求,而考级恰好成了检验孩子艺术水平的标准。   于是,不少音乐老师为了应付考级,把眼光死死盯在那几首考级曲目上,一年到头只让孩子练习这几首曲子,其他相关知识和基础理论一概不讲,相应乐曲也不涉猎。   与此同时,许多琴童家长也把陪孩子进行专业式的练琴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ldquo;不打不成材&rdquo;、&ldquo;严师出高徒&rdquo;成了孩子们耳濡目染的训戒。   &ldquo;我国艺术教育有一个致命的缺憾,就是过于强调技术至上,似乎技术练好了就懂了艺术。&rdquo;北京师范大学钢琴教育博士生导师周铭孙教授谈及此话题,忧心忡忡。他认为,单纯的技能学习、过多的专业教学,会使孩子对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能力降低。机械化的记忆,让孩子连滚带爬地往高级别蹿,无异于拔苗助长,这样练下去,再好的苗子也会毁掉的。   在国家机关工作的王女士,仅仅希望5岁儿子能通过学琴提高音乐素养,陶冶孩子情操。然而,在一个因辅导琴童考级闻名的钢琴老师那里,孩子4个月仅仅学了3个音,即按老师要求做数千次的&ldquo;掉腕&rdquo;练习,每天练琴多达3个多小时,为的就是让他的动作达到正规化的要求。&ldquo;你自己的孩子难道不心疼吗?&rdquo;听到记者的问话,这位家长顿时泪如雨下,&ldquo;我也没打算让他成为什么演奏家,可人家说要学琴就得感受艺术的残酷性,我也是想培养他的学习毅力呀。&rdquo;   的确,在当今的家庭中相当一部分是&ldquo;溺爱型&rdquo;教育,青少年中经不起挫折,受不住较大压力成为了他们的常见病。家长们寄希望通过艺术教育,让孩子在长期的技术练习中承受挫折,在压力中成长的初衷用心良苦。然而,&ldquo;苦刑&rdquo;似的训练未必就能打造孩子过人的成绩。中央音乐学院的专家指出,像李云迪、陈曦那样有艺术天赋、能走上专业道路的孩子毕竟是少数,他们成功虽然也经过了刻苦的训练,但还是首先具备了音乐才能的基本条件。对于更多的儿童来说,音乐才能并非很高,他们需要的艺术教育不是技能教育,而是一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国民艺术教育,它与专业教育理应有所不同。   面对考级,我们看到,它确实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业余教学的规范,也是检验孩子学习成果、改进技艺的一种手段。但如果技术与艺术本末倒置,对本已十分努力的孩子过分苛求责备,就会让孩子不快乐地学习,也就丧失了艺术教育的本来目的。对于那些艺术天赋并不高的孩子来说,为什么不能把他们艺术教育的压力减轻些,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自己擅长而又有兴趣的事情上呢?   如今已是长大成人的姜滢滢(化名)回忆起小时候学画的往事就感慨万分。本来很喜欢美术并在少年宫比赛获过奖的她,因没按照学校老师的要求反复临摹同一挂图,而是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画了一幅,老师就给打了个不及格,还训斥她&ldquo;让你临摹,胡乱画些什么?!&rdquo;从此以后,每到上美术课她就背着书包溜出教室。&ldquo;美术好难,要想画得像老师要求的一样更难。&rdquo;这成了她心中永远的一个结,从此再也没有走近美术。   谁都不会想到,在接近艺术的技术训练中,大人一个严厉的否定,几句不经意的呵斥,往往就让孩子失去自信,断了与艺术的缘份。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负责人说:&ldquo;艺术本来就是追求个性的,并没有一律的标准。任何艺术最高的境界靠的不是技巧,而是心灵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对美的共鸣。业余教育的好坏不应以专业化的技术为标准,否则很容易削减孩子的艺术感觉,甚至对它产生畏惧心理。&rdquo;   孩子们喜欢艺术,却不喜欢上学校的艺术课,这无疑暴露出现行中小学艺术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缺陷   在北京海淀区一所小学,记者与五年级某班班主任刘老师聊起了天。她说,在实际教学中,音乐、美术课要么被&ldquo;主科&rdquo;挤掉,要么枯燥无味,让孩子们提不起兴趣。与此相反的是,班里一大半的学生却在课外报名参加了这样那样的艺术辅导班。练琴、学画、跳舞&hellip;&hellip;占据了他们课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ldquo;识识谱、唱唱歌,跟着老师画几笔。&rdquo;这就是大多数学校艺术课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记者发现,如今的中小学音乐课上常唱的仍然是十几年前唱过的老歌,鲜有与时代合拍的佳作。教学内容的编排也只局限于识谱画图的技术练习。   缺少了对人文与情感的关注,艺术课成了和数理化一样教条式的课堂,难以激发孩子接近艺术的兴趣。联欢会上,上了多少年音乐课的硕士博士仍唱不出一首完整的歌。这些自嘲为&ldquo;音盲&rdquo;、&ldquo;没有艺术细胞&rdquo;的年轻人这样评价他们上过的音乐美术课:&ldquo;学校教的那些东西,就像一堵墙一样早把我们和艺术隔开了。&rdquo;   艺术教育应当是面向每一个人的。城市的孩子们尚可通过课外学琴学画,弥补他们艺术教育的缺失。然而在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那些没条件上辅导班的孩子,就更因教材编排的不足,使艺术远离了他们的生活。   不少多年研究儿童教育的专家对此深有同感:孩子们喜欢艺术,却不喜欢上学校的艺术课,少量的学校艺术兴趣小组也变成了精英教育,难以满足大多数孩子的教育需求。这无疑暴露出现行中小学艺术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缺陷。   有专家提出,目前在学校教育中挫折教育几乎还是空白,而提倡人文精神为主旨的学校艺术教育,恰好可以弥补这个不足。加强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磨练,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强调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和融合,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创新精神,使艺术课程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   我们今天强调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多发现和培养音乐家、美术家,而是更希望每个人都学会欣赏美、发现美;我们期盼孩子们拥有爱心和热情、学会关怀和尊重,而不愿看到一个只会弹几首曲子,却缺乏同情心、麻木不仁的人。不是每个学琴的孩子都需要考级,更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弹得很专业,这要视个人的天赋和兴趣而定。让我们用健康的艺术教育之花,去点缀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旅程!</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7-22 14:12:31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钢琴考级热中有&ldquo;冷&rdquo;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与酷暑热度不相上下的上海业余钢琴考级,近日已落下大幕。然而记者在熙熙攘攘的候考大厅里见到的,不都是紧张和焦虑。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由市音协举办的钢琴考级参加人数已连续第三年超两万了。尽管不少家长、琴童忙着咨询、排号、试琴,但神情普遍轻松自在,不时看见待考的孩子们三三两两说笑、打闹着。一位八级考生的家长说自己从不逼孩子,考一下只不过是想看看孩子水平到底怎样。一位姓徐的12岁女孩颇为&ldquo;看淡&rdquo;地说,考级占用的都是暑假时间。和其他孩子一样,她要花整整两个月的时间练习指定曲目,中断了原来的钢琴课;而这些时间本可以用来夯实基本功的。她和妈妈已决定明年不急着考九级,先&ldquo;歇战&rdquo;一年。据了解,部分琴童家长甚至主张&ldquo;学而不考&rdquo;。这种&ldquo;纯粹&rdquo;的学琴者虽然只是一小部分,却反映了沪上10万琴童和家长对待考级心态的转变。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据悉,在文化部批准下,已在外地举行钢琴考级的上音今年也首次在沪推出考级。面对两个考场、两张证书,不少家长有点迷茫,举棋不定;另一些学琴者和家长反而更加理性地看待考级。越来越社会化的考级,越来越多并不在乎成绩、却一心想圆儿时&ldquo;艺术梦&rdquo;的成年人的加入,都让考级变成一件越来越普通的事情。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dquo;上海的家长对待考级已经越来越理智,很多人更重视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rdquo;上海音协副秘书长郭强辉肯定这一现象。上音副院长朱钟堂表示,考级只是学琴的手段而非目的,家长和琴童千万别将手段和目的弄颠倒了。学琴更在乎平时练习、体会以及享受音乐的过程,真正的功夫在考级外。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与理性考级者相比,仍有不少家长为了攀比,逼着孩子去考级拿证,甚至不顾实际水平&ldquo;跳级&rdquo;报考;一些通过高级别考级的琴童,连简单曲子都驾驭不了,就因当时是突击或背谱考级;而考到十级者也会出现&ldquo;到头&rdquo;的感觉,有人甚至就此把琴搁到一边不再理会。专家们认为,把音乐带上功利味是&ldquo;害了孩子&rdquo;。他们提倡的理性做法是:平时愉快学琴,通过考级评判教与学的不足,把考级当作学习中正常的一个环节。上海音协秘书长余震一语中的:&ldquo;只有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喜爱音乐才是最重要的。&rdquo;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钢琴家许忠等则提出考级曲目过于单一,弹好三首曲子就过关不能全面反映弹琴者的音乐素质。上音举办的钢琴外的乐器考级就实行过临时&ldquo;试奏曲&rdquo;制度,更能考察参加者整体素质。国外有许多种钢琴考级,有考即兴伴奏的,有考音乐理论的,从幼童到老人都非常乐于加入,我们不妨借鉴。据悉,上海音协正在研讨拓展和改进钢琴考级的可能性。此帖由 annete 在 2005-07-22 02:13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5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21:41 , Processed in 0.11500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