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dyl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铁 让人感动的教育故事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5-7-17 16:19:28 | 只看该作者
<table height="21" cellspacing="6"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valign="top" align="center" height="20"><span class="e">十九、在导师那儿做实验</span></td></tr><tr><td valign="top" align="center"><hr /></td></tr><tr><td valign="top" align="center" height="251"><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width="95%" border="0"><tr><td valign="top" align="left" height="251"><span class="article">    李京燕对她的学生如数家珍,限于篇幅,我着重介绍她认为&ldquo;最自主的一个&rdquo;,他叫王思远。  她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2002年我们带学生到海南省尖峰自然保护区去做关于水稻的研究,是跟中科院遗传所的科学家去的。那里有很多蚂蟥,王思远很想看看蚂蟥是怎么吸人血的。他抓起一只蚂蟥放在自己的胳膊上,只见蚂蟥不吸血,翻几个滚儿掉到地上了。怎么回事?  他说:&ldquo;蚂蟥感觉到生存危机,只想逃跑。&rdquo;  不久,有同学发现一条毒蛇,把王思远叫来,那是个大中午,王思远竟用手把那毒蛇抓住。  &ldquo;李老师,快来,抓住蛇了!&rdquo;有同学喊。  李京燕说当时我正在一个高塔上,以为他们开玩笑,但能看到他们正围着王思远。我赶紧下来,看到王思远已经把那蛇装进了一个矿泉水瓶子。  我当时就生气了:&ldquo;你知道这是什么蛇吗?&rdquo;  &ldquo;知道,蝰蛇,剧毒。&rdquo;王思远说。&ldquo;想过后果吗?&rdquo;&ldquo;我就想把它抓住。&rdquo;&ldquo;你怎么会抓呢?&rdquo;  &ldquo;我看过电视,回顾了一下,该抓哪个部位,一、二、三,就抓住了。&rdquo;  &ldquo;你不害怕吗?&rdquo;&ldquo;我现在害怕了。&rdquo;  可是过一会儿,王思远打开水瓶盖,把一只蚂蟥塞了进去,他说想看看蚂蟥吸不吸蛇的血。  接着,他又逮了一只小青蛙,也放进瓶里,说蛇是吃青蛙的,想看看蛇吃不吃青蛙。一会儿又抓了一只蝗虫,说青蛙是吃蝗虫的,看看怎样。  结果蛇、青蛙、蚂蟥、蝗虫、各待各的,谁都不动。王思远说,谁都在危险中,谁也不敢吃谁。  第二天早晨,王思远来报告:&ldquo;出事了。&rdquo;  我吓一跳:&ldquo;什么事?&rdquo;&ldquo;蚂蟥不见了。&rdquo;  瓶子里,青蛙死了,蝗虫死了,蛇还活着,蚂蟥不见了。蛇会吃蚂蟥吗?王思远端着瓶子研究,忽然说,我明白了,昨天我在瓶子上扎个小孔让它们呼吸,蚂蟥的身子能伸缩,从这个小孔逃跑了。  回来时,毒蛇是不许上飞机的,但王思远把瓶子装进背包,背在背上带回来了。现在那条蛇的标本在学校的实验室里,有一尺长。  李京燕说,回来后他让我别告诉他妈妈。我现在想起来仍然后怕。海南的气候让人感觉不到冬天,但那是12月,或许那蛇在冬眠?  这个故事可以反映王思远喜欢思考,大胆,也冒失。李京燕说,给我印象更深的是,一天中午,王思远用显微镜在观察水稻的叶面,我去叫他吃饭,他桌面上正摆开许多东西,应道&ldquo;就来&rdquo;,接着把桌面上的东西一一收进抽屉才起身。我看他收拾,心想,这个屋只有他自己才能进来,他去吃了饭就来,这期间肯定没人动他的东西,可是他却这样细心,唯恐有失。这和那个冒失抓蛇的王思远真是判若两人,但这就是王思远。  王思远对微生物非常感兴趣,李京燕就为他去联系了中科院微生物所黄力教授当他的导师。导师很忙,起初只给了王思远一摞书:&ldquo;你自己去看吧!&rdquo;  王思远问李京燕老师怎么办。李京燕又去问黄力教授。黄教授说:&ldquo;我相信他的能力,也要让他挑战自己的能力。&rdquo;此前,黄力教授也接收过俱乐部的学生,有的学生做题目做到中途就退出了。教授认为,学生如果自己不能发现问题,将难以持久。  李京燕对王思远说:&ldquo;那你就自己先看吧。&rdquo;  王思远开始每天用晚自习的时间看,然后产生了很多问题,用电子邮件给导师发过去。导师看了告诉李京燕:&ldquo;有些问题提得很关键,看来他读进去了。&rdquo;  后来他开始在导师那儿做实验,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打算做某种菌体DAN复制起始转录激活的研究,可是国内没有他所需要的菌株,怎么办?一般学生可能就会放弃这个题目了,可是他不。导师说:&ldquo;你要真想做,找美国科学家去吧!&rdquo;  他就上网找。找到信息,自己与美国科学家联系,期望获得菌株。美国科学家真给他寄来了,但在中国海关被扣住了。王思远再联系,美国科学家又第二次寄来,王思远通过努力终于获得海关支持,得到了菌株,并在导师的帮助下做完了这个课题。  这个课题参加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专家们都难以相信这是一个高中生做的,在王思远答辩时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许多问题,王思远均对答如流,被称赞为&ldquo;问不倒&rdquo;。王思远得了满票,获大赛一等奖。  导师黄力评价王思远的缺点是:太完美。导师认为王思远的逻辑能力极强、思维极其严密,但担心特别强的逻辑思维将影响他的跳跃性思维,从而影响创造力。  李京燕向王思远转达了黄力教授的意见。王思远考虑后,做了一个展板,用幽默的方式把相当深奥的科学课题展示得相当活泼。李京燕认为王思远反思自己的能力极强,如果有人告诉他哪里有问题,他感觉到了就一定会去纠正。他对导师指出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去认真思考并总有收获,从而作出修改。他的论文改了6遍。导师说他过于追求完美,大概言出于此。  他在作论文报告时谈体会说:帮助我的美国科学家除了得到一声感谢,没得到任何报酬,却平添了一个未来的竞争对手。他们本着科学对人类的责任感,把菌株无私地给了我们。我将来如果从事科学研究也会向他们学习,不让私心的阴影笼罩科学事业。  王思远的课题接着被推选参加2003年美国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这是与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不同的赛事,此项赛事更重视科研与工程技术的结合,重视应用能力。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的中学生参加,中国参加了3年,首次去参加的也有四中学生,未获奖,迄今还没有获一等奖的。可惜2003年爆发SARS,王思远与中国将去参赛的其他学生都未能成行。王思远在家中做了一个FLASH,给大会组委会寄去,没想到大会开幕式上竟播放了他做的这个动画。大会还准许2004年王思远再去美国参赛。</span></td></tr></table></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5-7-17 16:22:52 | 只看该作者
<table height="21" cellspacing="6"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valign="top" align="center" height="20"><span class="e">六十、成才的非智力因素</span></td></tr><tr><td valign="top" align="center"><hr /></td></tr><tr><td valign="top" align="center" height="251"><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width="95%" border="0"><tr><td valign="top" align="left" height="251"><span class="article">    这故事听下来,第一印象仍然是这孩子具有非凡的智力,不容易让人想到非智力因素在其中有何意义。但李京燕很清楚,在四中,智力非凡的孩子很多,尤其是在四中的&ldquo;青少年科技俱乐部&rdquo;。  每年都有一批新生进入这个俱乐部,王思远是第三批入选的。论考试成绩,王思远在年级通常是前3名到前5名,不是最高。李京燕能一口气讲出许多很棒的学生,谁谁思维敏捷,反应特快,谁谁知识面特广&hellip;&hellip;按规定,学生中能获得北京市数理化&ldquo;奥赛&rdquo;任何一项奖就获得了保送进清华、北大的资格,四中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学生中有人能在数理化多项赛事中一人拿两个到三个一等奖与二等奖,就是说,一人获得3个被保送的资格,人称&ldquo;浪费了两个资格&rdquo;。俱乐部的学生均被陆续送到中科院的院士、教授那里学习做课题,应该肯定,所有经过这些训练的同学都接触到了前沿科研,接触到了&ldquo;真刀真枪&rdquo;的科研是怎样开展的,无论他们日后是否从事这项工作,对他们未来都大有好处,这是同学们公认的。有一些同学也做出了如王思远那样漂亮的课题。  &ldquo;但是,&rdquo;李京燕说,&ldquo;很少同学能够真正做下来。&rdquo;  她说,没有坚持做下来的原因也可以找到很多,比如一边还操心着高考,不能全力以赴,等等。  她说王思远的能力是&ldquo;品性支撑下的实力&rdquo;。我想她是指&ldquo;品质与个性&rdquo;吧,在这里&ldquo;品质&rdquo;不完全作&ldquo;道德&rdquo;解,更包含综合素质。她说王思远:&ldquo;他非常知道这个阶段该干什么,取舍什么,全力以赴去做什么,而且自律性极强,最后才脱颖而出。在这个过程中,勇气、毅力,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感到,能使他走得远的还是这些非智力因素。如果说谁比谁聪明,在那么多非常聪明的孩子中,没法儿比。&rdquo;  李京燕还告诉我,王思远也是获得保送资格的学生,可以由他挑选上北大的任何一个系。他曾经是那么喜欢生物,并且做出了很漂亮的生物方面的课题研究,我们谁也没想到,他放弃了当今上大学门槛最高的北大生命科学院,而选择了北大物理系。  他说:&ldquo;我知道自己能从事生命科学研究。但我发现物理对我的挑战性更大。高中3年,我最大的收获是选择了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方向,上大学后我就可以目标明确全力以赴了。所以我非常感谢四中,感谢我们的青少年科技俱乐部。&rdquo;  我琢磨这个故事,心想非智力因素并不是新话题,教育界很早就探讨并指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但在以考分定取舍的评价制度下,人们不得不盯住考分,智力因素就总是被重视到最大程度。我想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这样两个方面的认识&mdash;&mdash;&mdash;  其一,即使从培养人才看,勇气、毅力、勤奋、善于向别人学习等等非智力因素的加入,也是使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必要因素。否则,虽有很好的智力,只要毅力不够,便可能半途而废。  其二,勇气、毅力、勤奋,善于向别人学习,善于修正自己等等,这些都属于基本的生存能力,是一般人都可以培养和锻炼而得的。你留心看看身边的人们,会发现许多成功者,多数并不是智力超群的人,而是善于向别人学习、善于&ldquo;利用&rdquo;他人智力的人。事实上,王思远也很好地&ldquo;利用&rdquo;了导师的甚至从未谋面的美国科学家的智力。如果缺乏上述能力,智力很好的书生最终也可能百无一用。这样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并不鲜见。  明白了这一点,许多自以为智力不如别人,甚至被中考、高考挡在门外的青年们,就完全有理由来建立自己生存、谋事和创造好生活的信心。  应该看到,现存的考试制度并不能&ldquo;一考判终身&rdquo;。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实践是良师,这话永远有效。一个人的智力并不是不变的,是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尤其走向社会后,一个人的智力,将突出地表现为对社会和人们的认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运用各种资源的能力。即使只有一般的智力,只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善于向实践学习,智力也会不断提高,会成为智力不凡的人。  一位退休教师对我说:&ldquo;我教过的学生,那些调皮捣蛋、学习不好的,现在多数在当经理、当老板,拥有亿万资产的不乏其人。而那些学习好的,现在大部分在经理、老板手下打工。&rdquo;这里,便有另一种评价尺度。  何谓人才?究竟怎样更有益于成才?有无数的故事告诉我们,并非读书无用,关键是需要&ldquo;有效学习&rdquo;。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注重培养生存能力,注重学以致用,都是最基本而重要的。  最后我还想告诉您,2004年王思远还是去美国参加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了,但是没有获奖。这故事可促使我们思考,王思远参加的此种大赛与以往我们听得较多的&ldquo;奥赛&rdquo;确实不同,这不是对有人设置的难题去比赛做题的能力,而是要求学生面对大千世界未知的领域,依靠自己的发现能力和创新能力去自主确立课题,并展示出这个课题的科技创新价值和可开发前景。王思远的失利,抛开一般竞赛都存在的偶然因素,还是可以反映出我国学生在科技创新和工程应用方面同发达国家学生的差距,也折射出教育的差距。  我们曾期望通过精英教育来培养顶尖人才。佼佼者如王思远,能满足精英教育的顶级要求并&ldquo;学有余力&rdquo;,因而还能把许多时间用于阅读大量课外科技书并做科研。我们看到有一幅北京四中学生赴海南岛考察热带雨林的照片,其中左数第二人就是王思远,右数第一人是李京燕老师。王思远已是知识面颇广,且相当重视科研与应用的学生了,如果只是一个善于答题的拿高分能手,那就会比王思远的差距更大。若按我国课改前精英教育的模式走下去,不仅使多数孩子蒙受损失,要想在科技方面培养出在当今世界去获诺贝尔奖的人才,亦恐事与愿违。  还有一幅四中学生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克罗托(kroto)交谈的照片,照片中虽只见一个女生,但那天与克罗托用英语交谈的有20多个中国学生。克罗托是英国人,199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那天有学生问他:&ldquo;您得了诺贝尔奖是不是很高兴?&rdquo;克罗托说:&ldquo;这个奖,也许是个灾难。&rdquo;学生问为什么。他说:&ldquo;搞科学,最宝贵的是探索乐趣的驱动,现在变得功利了。&rdquo;克罗托的话耐人寻味,给四中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span></td></tr></table></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5-7-17 16:23:35 | 只看该作者
<table height="21" cellspacing="6"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valign="top" align="center" height="20"><span class="e">六十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span></td></tr><tr><td valign="top" align="center"><hr /></td></tr><tr><td valign="top" align="center" height="251"><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width="95%" border="0"><tr><td valign="top" align="left" height="251"><span class="article"><font face="宋体" size="3">  经济全球化,正迅速造成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开拓留学生市场,已是欧美国家的共同战略。任何国家若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抓住机遇乘势发展,都会在未来醒过来时,发现自己已蒙受损失。  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总数目前超过100万人,其中在美国高校的各国留学生约50万。美国是吸收了最多外国留学生也因此获得最高经济回报的国家。光50万留学生在美国吃饭、住宿、交通等一般生活费用(每人每年约需消费2万美元),就为美国每年提供了约100亿美元的资金,这只是个小数目。  世界上最赚钱的生意是国际贸易,比尔&middot;盖茨要是光赚美国人的钱是赚不了那么多的。许多赴美留学生毕业后在美国就业,他们会在美国开发各国市场的过程中成为精通两国语言、具有跨文化本领的特殊人才,譬如微软那些关于中文文本的软件,多是中国赴美留学生协同开发的。许多这样的跨文化人才,早已成为美国去开发国外市场的先遣军团,从而为美国人创造出很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利益。  其他国家接受外国留学生人数的排名依次是,法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居世界第八位。  英国从1980年起,对欧共体成员国之外的别国留学生实行&ldquo;全费政策&rdquo;,曾经导致赴英留学人数急剧下降。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削减教育经费的政策,也曾使留学生教育陷入困境。但英国人几年后就醒悟过来,开始重塑留学生强国形象。今天,英国一再直接派人到国外特别是亚洲国家举办教育展览,中国的学生和家长是他们的主要宣传对象。  今天,发达国家已用大学里师生的国际化程度来评价大学的水平,把建立跨国大学,发展远程教学,加强教学、科研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作为重要任务。在课程设置上,均把世界历史、地理、国际金融与贸易设为重要的必修课,因为这是在全球经济运营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招收外国留学生居世界第二位的法国,多年来外国留学生总数约保持在十三四万人。其中一半左右是来自非洲原法属殖民地的学生,这表明使用法语的地区,便有赴法国留学的稳定生源。  中国从1950年接受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至今,各国来华留学人员总数超过63万,他们成为沟通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桥梁。其中一些已毕业的来华留学生,先后担任驻华大使或使馆参赞等职。2002年,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有8.6万人,来自170个国家。  今日中国是世界上出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至今,我国已有70余万学子赴108个国家和地区留学。赴各国从事各种经济贸易活动的华人也与日俱增。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不只是国家关心的问题,也是值得学生和家长关心的事。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到过一个国家或两个国家留学,不论男孩女孩,他们所涉猎的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文化资源,对于他们开发自己的前程,与仅在本国读书毕竟是不同的。  高等教育其实是一个先导性服务产业,蕴藏着巨大的辐射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的留学生,获得在中国留学的资源,日后在与中国发生的贸易和科技交往中,都会给双方带来利益。如同水往低处流,在这种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中,总是发展水平高的一方的科技含量、生活水准流向低的一方,中国肯定会在这样的交往中获益。  相关思索:今日国际上有个文化现象对中国很有利,如同中国普遍开展英语教学,美国人已率先在诸多学校较普遍地开设中文教学,并列入考试,汉语正成为美国人学习的重要外语。  今天,一个美国孩子若能粗知汉语,便会被赞扬:&ldquo;哇,你会中文!&rdquo;因为中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也是学习难度最大的语言之一。我妹妹的女儿在美国还没上小学,由于能通英、汉两种语言,成为幼儿园里被老师们非常珍视的小明星。  当今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的上千所高校设有中文系或中文专科。中国众多的人口蕴藏着世界最大的市场,汉语是外国人到中国开发市场的必要工具。目前到中国留学费用低,中文热正在世界许多国家兴起。  这不是外国人在赶时髦,而是一个趋势。可以肯定,世界上除了已经广泛使用的英语之外,中文将会成为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字。  中国人确实该抓住这个机会。目前针对外国人的中文测试被称为&ldquo;汉托&rdquo;,若进一步扩大对外的中文测试考点,为更多外国学生到中国留学创造机会,无疑对中国非常有益。办好&ldquo;汉托&rdquo;,也可以使之成为收割外国教育成果的&ldquo;收割机&rdquo;。  这也要求加速改革我国大学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除了科技方面的课程,中国历史、地理、艺术都是外国留学生关心的。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目前只有中国发展的速度最快。尽管中国还有不少贫困地区需要扶助,还有不少腐败官员在侵害这个国家。然而中国拥有与欧罗巴文明区别很大的悠久文明,这种文明历经风雨沧桑,已经一再被证明是有生命力的,这也是对各国学子存在巨大吸引力的一个很大的世界。但我国目前历史、地理等课程的不少内容有待更新,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需要满腔热忱的精辟而科学的描述,而不是充满对历史的批判,地理课程则需要增加更多发展中的地域经济的内容。对家长和学生来说,这些信息的意义包括:  即使想出国留学,该重视的已经不仅是外语,中文甚至可能成为帮助你在国外谋生的一种工具。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学好中文、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等,都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现实意义。  (完)</span></td></tr></table></td></tr></table>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涵儿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5-7-18 13:10:11 | 只看该作者
  哇,这么多的字,看不过来了。  dyly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8-10-21 10:45:27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真让人羡慕啊!什么时候四中能在全国都 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9-1-23 15:34:1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9-2-13 13:52:36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0:08 , Processed in 0.08536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