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jerryh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国学真的是要好好学学了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5-7-20 12:48: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新语丝  为纪校长辩护  最近,有人声讨人大校长,首当其冲的一个“罪状”就是纪校长用七月流火这个词来形容酷暑。我恰好懂点语言学的知识,所以在这里斗胆为纪校长做一下辩护。  语言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约定俗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英语里有大量不符合语法的现象,汉语也一样,有大量以讹传讹的东西,只是由于使用的人多了,也就将错就错了。比如“故步自封/固步自封”这个词,查字典的话两者都对。可如果较起真来,这“固步自封”明显是错的嘛,故步自封乃为正宗,其来源一种说法是《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故步自封/固步自封”这种异形词为什么字典里都收录呢?因为固步自封这个词用的人实在太多,于是编字典的人不得不顺应民意认可了固步自封这个词的地位。  那么,是不是那些大家常用而编字典的人没有认可的词就一定是错的呢?我想这个道理容易说明白,语言不是历史,它是服从于交流需要的,在这点上,老百姓可以用嘴用笔来投票,无需权威批准。而权威如果不想失职的话,应该及时发现这个现象,及时收录这些词。  先不说七月流火,先说说“明日黄花/昨日黄花”这个词。如果研究得仔细的话,前者是正宗,来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笔下。苏东坡在《九日次韵王巩》一诗中有云:“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此诗写于重阳节。重阳节是古人赏菊的日子。据说过了重阳菊花就将凋谢,成了过时的东西了。因此,用“明日黄花”来比喻过时的事物。  但是,在我们的思维中,形容过时的事物一般用昨日这个说法。而汉语的一个特点就是望文生义,大家看到昨日黄花这个词,很容易就想到这是个过时的东西。而如果用明日黄花这个说法,如果没学过这个词,也不明白菊花的典故,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够读出这个词的意思来。语言是为人民大众的交流服务的,虽然明日黄花是历次语文考试重点考察的重点题目还是阻挡不住它的流传。Baidu一下昨日黄花这个词,一共102,000篇文章。Baidu一下明日黄花这个词,一共84,000篇文章。大家可以想见,也许过不了多久,“明日黄花”这个词就会真的成为明日黄花,被人民大众抛弃了。正如“故步自封”已经越来越被“固步自封”取代一样。  回到“七月流火”这个词来,试问今天的中国人有几个人知道它的原义?如果我们还要遵从它的原义“天要凉了”我想这个词早就应该被淘汰了,对今天的人说“七月”、“流火”是代表“天要凉了”的意思这不是存心气人吗?  Baidu一下这个词,有七万多篇文章,这个词不仅没有被淘汰还有很强的生命力,为什么?因为这个词准确地形容了七月火辣辣的酷暑天气,将它借来形容七月的天气恰到好处。一百个中国人看到这个词都会有一百个想到它的意思是说酷暑,既然它有很强的交流功能,为什么不承认它?  我们都生活在历史中,也许不久后,七月流火形容酷暑这个说法会成为正宗,而他的原义不会有人再提起。就像“出尔反尔”这个词,我们都知道它用来形容一个人言行不一,反复无常。可没人知道它的原意是“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怎样对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5-7-20 15:07:41 | 只看该作者
education2008+2005-07-20 12:48-->引用:education2008 @ 2005-07-20 12:48  来自新语丝  为纪校长辩护  最近,有人声讨人大校长,首当其冲的一个“罪状”就是纪校长用七月流火这个词来形容酷暑。我恰好懂点语言学的知识,所以在这里斗胆为纪校长做一下辩护。  语言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约定俗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英语里有大量不符合语法的现象,汉语也一样,有大量以讹传讹的东西,只是由于使用的人多了,也就将错就错了。比如“故步自封/固步自封”这个词,查字典的话两者都对。可如果较起真来,这“固步自封”明显是错的嘛,故步自封乃为正宗,其来源一种说法是《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故步自封/固步自封”这种异形词为什么字典里都收录呢?因为固步自封这个词用的人实在太多,于是编字典的人不得不顺应民意认可了固步自封这个词的地位。  那么,是不是那些大家常用而编字典的人没有认可的词就一定是错的呢?我想这个道理容易说明白,语言不是历史,它是服从于交流需要的,在这点上,老百姓可以用嘴用笔来投票,无需权威批准。而权威如果不想失职的话,应该及时发现这个现象,及时收录这些词。  先不说七月流火,先说说“明日黄花/昨日黄花”这个词。如果研究得仔细的话,前者是正宗,来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笔下。苏东坡在《九日次韵王巩》一诗中有云:“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此诗写于重阳节。重阳节是古人赏菊的日子。据说过了重阳菊花就将凋谢,成了过时的东西了。因此,用“明日黄花”来比喻过时的事物。  但是,在我们的思维中,形容过时的事物一般用昨日这个说法。而汉语的一个特点就是望文生义,大家看到昨日黄花这个词,很容易就想到这是个过时的东西。而如果用明日黄花这个说法,如果没学过这个词,也不明白菊花的典故,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够读出这个词的意思来。语言是为人民大众的交流服务的,虽然明日黄花是历次语文考试重点考察的重点题目还是阻挡不住它的流传。Baidu一下昨日黄花这个词,一共102,000篇文章。Baidu一下明日黄花这个词,一共84,000篇文章。大家可以想见,也许过不了多久,“明日黄花”这个词就会真的成为明日黄花,被人民大众抛弃了。正如“故步自封”已经越来越被“固步自封”取代一样。  回到“七月流火”这个词来,试问今天的中国人有几个人知道它的原义?如果我们还要遵从它的原义“天要凉了”我想这个词早就应该被淘汰了,对今天的人说“七月”、“流火”是代表“天要凉了”的意思这不是存心气人吗?  Baidu一下这个词,有七万多篇文章,这个词不仅没有被淘汰还有很强的生命力,为什么?因为这个词准确地形容了七月火辣辣的酷暑天气,将它借来形容七月的天气恰到好处。一百个中国人看到这个词都会有一百个想到它的意思是说酷暑,既然它有很强的交流功能,为什么不承认它?  我们都生活在历史中,也许不久后,七月流火形容酷暑这个说法会成为正宗,而他的原义不会有人再提起。就像“出尔反尔”这个词,我们都知道它用来形容一个人言行不一,反复无常。可没人知道它的原意是“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怎样对你。”
  很有道理。  中学时候,老师教给我们“非……不可”作为固定搭配表示强调肯定,但现在不论是作家、记者、演员、主持人,还是贩夫走卒,统一都用“非……”来强调肯定。  经过二十几年改造,我已经由不习惯到非“非……”了。此帖由 hq1966 在 2005-07-20 15:09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5-7-22 16:01:27 | 只看该作者
edu 选了几篇文章,我也去看了看,还有不错的文章呢◇◇新语丝([url=http://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url]◇◇  “七月流火”之争的平息及其他  作者:黄力民  人大校长先生的“七月流火”问题引发各方争论数日,眼看要降温了,不料7月20日又起波澜,南开范曾教授称“诗无达诂,人各有会,对‘七月流火’的理解,不必刻舟求剑”云云。立刻有人指出范的一番引经据典却是更加有误,不由人感叹中国典籍之浩渺,相信此刻还有不少人在书本里在网络上搜求“七月流火”。然而,到底要争论出什么结果却是言人人殊。  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可以平息一切争论(果如此则我的文章也不必写下去了),那就是人大校长先生本人或其代表出面说明有关“七月流火”的原委。可能有三种说法,一是一时疏忽用错典故,表示歉意——那么这是小错误,平常事也,大家都会包涵;二是不知有“七月流火”的典故,不经意造了一个表示天热的“七月流火”,撞车了——不知道某一典故也不算什么问题,自己造的词别人不懂,以后不造了;三是知道有“七月流火”的典故,但本人或人大教授认为应解释为天气很热——学者对“七月流火”有自己的解释,很正常,连古人都有争论嘛。  如果校长先生出面解释“七月流火”,究竟会属于以上哪种情况,旁观者只能推测,当事者却是绝对只有一个答案。  但我猜想不会发生校长先生出面解释的事情,事涉学校声誉、领导声誉,声誉背后是各种各样的利益,而利益是须臾不可缺少的。因此,关于“七月流火”之不明不白的争论还会继续,有可能越扯越远。  发生在“七月流火”之前的“脊续”问题完全类于此,只需人大校长先生说明原委则所有争论烟飞云散。也可以有三种说法:对不起,我误将“脊续”当“赓续”;或“脊续”是我自造的词,我认为有道理:或我在某极冷僻的典籍中独家发现有“脊续”的用例,至于要不要向诸位公开乃是我的私人问题。但同于以上的理由,人大校长先生也不会就“脊续”作任何解释。  在此情况下,为了防止媒体恶意炒作,杜绝托儿暗中乱舞,我主张尽可能地将那些无需争论的问题撇出去。  1、自古以来,“七月流火”肯定有各种解释。你想想,两千多年的时间,数不清的文人,还有更多的粗通文墨的百姓,都可以将这四个字作各种拆解。有的解释刊在现存书上,有的还埋在地下,没准那天就出土了。因此范曾先生所说“诗无达诂,人各有会”不过是无聊而已,还可能为托儿所利用。  2、如果有学生写作文或作者稿件中说“七月流火”表示天热,该文章必遭封杀(除非是关于“七月流火”的学术讨论),这是现有的老师、编辑所受教育使然。  3、如果某电视台做一个“竞猜”娱乐节目:“七月流火”是——A天气很热;B 天气转凉。答A者必然死定了。  4、正如“差强人意”“空穴来风”等的意义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发生了逆转,也存在若干年后“七月流火”的意义发生逆转的可能性,但不能肯定在何时。  5、如果现在动用某种力量强行将“七月流火”的意义反过来,成本会极大而效果却很差,也可能发生反弹。  6、如果有一天“七月流火”的意义反过来了,这并不说明今天用“七月流火”表示天气转凉是错的。正如今天大家都用“每况愈下”,当年鲁迅批评“每况愈下”乃“每下愈况”之误仍是对的,两件事情并无因果关系。  现在只剩下有争议的问题了,四年前我在文章《“启思录”中的忧思——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中提及过类似的问题。文章说某些专家、领导将人文素质定位于中国传统文化,实属误读人文素质。当年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先生高举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旗,很让一些人文学者高兴一阵。等到“熊良山问题”一出,才发现该校长先生意不在此,根本不能引为同志。那么今天会不会也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问题?国学倡导者真爱国学吗?“七月流火”之争可真让人不尴不尬。  文章中举了一例:“有论者说在一次座谈会上考问学生知道‘君子不器’吗?这是在作人文教育还是搬弄名词术语呢?以中国典籍之浩繁、歧见之多,何以能随口回答这种问题”。试比一比,“君子不器”与“七月流火”哪一个更更深奥呢?诚然不必苛求领导、学者,但前提是不要乱考学生,两相扯平回到人文本位最好,毕竟我们很少听到有不必苛求学生、不必苛求民工、不必苛求农民的呼声。  文章又说“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严重落后于世界,为了生存发展,社会对科学技术及其教育倚重较大,人文科学及其教育相对较为轻视,而且后者还有一个与传统文化如何衔接的难题。所以人文素质教育要说是问题也确实是问题,但是其影响绝不止于现今青年学生而是体现于三代以上的教师与教育官员,大家都有一个提高人文素质的问题”。“三代以上”是一个非常粗略的估计,对于几十年没有认真做学问的中国人而言,大多不具备以国学(以及西学)教训或吓唬他人的资格。如果仍然缺乏认真做学问的环境,又何必倡导什么国学还要设院,还不如直面人生呢。  争论一下这些问题或许还有点意思,也不至于扯得太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5-7-28 22:54:07 | 只看该作者
我赞成“脊续”——如果一个民族的脊梁都断裂了,那怎么谈复兴?陶世龙 中国人民大学要办国学院,校长纪宝成连续发了几篇文章和接受记者的采访,提出要“脊续文脉,重振国学。”引出了一番争论,以中山大学哲学系袁伟时教授的《评纪宝成校长的“重振国学”论 》批评得最为有力。他虽认为“设国学院不是坏事;也不必担心偌大的中国一年才几十个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但对纪校长的某些提法甚不以为然。指出纪校长的论断:新文化运动摧毁了“国学”;二三十年代“国学热”;“国学”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均与历史事实及众多学者接受的学理出入较大。还提出质疑,1.国家现代化或“民族的伟大复兴”靠什么?2.如何处理学术领域中世界与本土的关系? 袁伟时教授在文章的末尾顺便说了一下:“纪校长四篇文章中有三篇文章出现这样的用词:“脊续文脉,重振国学”。笔者问过有关编辑、记者,确认这是纪校长亲自审查修改过的文稿用词,不是偶然的“笔误”。可是,我就弄不清“脊续”是什么意思。查收词最全的《汉语大词典》也没有这个词。后来才想到谅必是“赓续” 之误。汉字繁多,笔者也有许多字不认识,也会写错字;但让中学生把几千常用字掌握得熟练一些,比笔者强一点,应该是可以办到的。” 针对袁伟时教授的文章,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袁济喜教授发表了《批判国学,是否需要“准入资格” 》,为纪校长辩护。遗憾的是人民大学的袁教授对中山大学的袁教授提出的主要问题,并未多谈,而是就“脊续”与“赓续”大做了一番文章。称“在书面语言中,脊续以其生动形象的含义大量存在着,运用着,袁先生可以随便翻翻内地与港台的书刊,可知此类用词并不鲜见。尤其是在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论著中,更是常常用到。在文科的硕士与博士论文写作中,也屡见不鲜。袁教授如果因忙于“批判”他人而无暇翻检古籍与学术书的话,也没关系,可以上网用“google”或“百度”搜索一下,看看究竟有没有“脊续”这个词汇在接续、承续意义上使用的。笔者这里不想将这些条目一一列出来,以占用宝贵的版面。” 两位教授一争,而且都姓袁,看热闹的人就多起来了,还有好事者真的用“google”或“百度”搜索了一下,得出的结果和人大袁教授大不相同。 有位“天下闲人”在凯迪网络发帖说:““脊续”是什么词?袁济喜说得那么煞有介事,老汉也就较回真,用google、baidu搜索的结果,互联网上,除了人大校长的发言和媒体、评论的引用外,就没人用过,至于古典著作,倒要请问是哪一部书里有这个生造词语?” 还有位“daniao”,“用GOOGLE搜索, 所有298项结果都是和纪宝成有关,找不到一项有他人用“脊续”的网页。 搜四库全书数据库,除了在药书里有 “狗脊 续断”的词句以外,没有“脊续”的用法,四部丛刊数据库中完全没有“脊续”出现。  可见“脊续”即使成立,也是极其冷僻的用法,当然更有可能是生造的。据称有人在网上找到了他人用“脊续”的情况,为何不贴出出处来?而且,“脊续文脉,重振国学” ,是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宗旨提出来的,在这么重要的口号中,何苦要用冷僻生硬的词语?”(2005-6-13 16:11 凯迪网络) 我以为“daniao”的说法可取。我也用GOOGLE搜索,可能是在外面搜索方便一点,倒是真查出有一起用”脊续”的,是在台湾,“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不仅脊续李前总统“未完成的革命”,”[e网推荐]自省(二)[繁体 ]不知是自创还是有出处。 别的还有几条,但都是“脊”和“续”碰巧挨在一起,并不是一个词,并都是在繁体中找到的。如: “沿脊续往上走”(赏龙船登石屋[ 繁体 ]; “向东沿脊续走,路径略转平缓”(天地同行(四十九)船湾环湖行[ 繁体 ]); ...上金山南山脊; 续上317米等高柱小休(2004年10月16~17日夜行看日出[ 繁体 ]; 沿雁谷迷径穿越马尾、官坑、大洞及灵象脊,续上引象门,(Hong Kong Hiking Web)[繁体 ] 补阳药: 杜仲、狗脊、续断、(增强抵抗力,防御SARS入侵(转贴) 考古论坛) 熟地、狗脊、续断补益肝肾;强筋壮骨;(香港中医药论坛[ 繁体 ]) 问题看来已经清楚,“脊续”并非如人大袁教授所说“以其生动形象的含义大量存在着,运用着”。人大袁教授要不说“可以上网用“google”或“百度”搜索一下”还好混一点,他这一说,别人一搜,反倒更不好自圆其说了。 在‘天涯杂谈’上贴出的《纪宝成“脊续文脉”出台始末考》,说:“纪宝成最初的提法是“接续文脉,重振国学”(详见《人民日报》2005年5月27日同名文章)后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纪宝成临场发挥,将“文脉”比作人的脊椎,主张“再树立起这个脊梁,延续中国文脉”。纪宝成很欣赏自己这个比喻,同时对先前的提法——“接续文脉”——不满意了,感到“接续”二字太俗太平,灵机一动造出新说:“脊续文脉”,意为“树脊梁”、“续文脉”。袁济喜为纪宝成圆场,引证古籍十分勉强,而联系纪氏原文语境、抓住“脊梁”一喻,可称切近纪氏原意。(作者:鉴定完毕 提交日期:2005-6-15 20:22:00)  我看这个解释比较合乎实际,这个“脊续”并非固有,按林黛玉的说法,是杜撰出来的了。不过我倒认为这是纪校长创造性的发挥,因为纪校长在使用这个词时,曾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如果一个民族的脊梁都断裂了,那怎么谈复兴?”(纪宝成专访:为何创办国学院?如何培养国学生·南方社区·南方网)说的很有道理。 “如果一个民族的脊梁都断裂了,那怎么谈复兴?”而我们民族的脊梁的确是是断裂了,需要再长起来和竖起来。不过这个脊梁并非仅仅是文化,而应是鲁迅说的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是有自己的脊梁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文天祥正气歌并序)这个脊梁是齐国几位太史,董狐,张良,苏武直到文天祥本人和以后的史可法、夏完淳、林则徐、邹容、秋瑾、李大钊、彭德怀、林昭等等历代许许多多,一个一个的志士仁人,前扑后继构建而成的。 这个脊梁在今天不是彻底断裂,也是不绝如缕了,而摧残这个脊梁的,不止是外来的压迫,更多的就是我们自身。岳飞、于谦、袁崇焕这些国之干城,都不是死在疆场,而是死在他们忠心捍卫的自己国家的刀下。而且也不能看成就是皇帝个人的行为,他们的悲剧的产生无不是当时整个社会腐朽的反映。迄今为止,还就是鲁迅先生看的透澈。看到了“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自己也参与吃人了。喊出:“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狂人日记)正如一位海外作家所指出:“鲁迅写的不是阿Q一个人被侮辱、被损害、被出卖的巨大不幸,而是全体国民的众生相,那种渗透骨髓的宿命意识、投降主义、失败主义、精神胜利法、欺善怕恶、假仁假义、苟且偷生、犬儒性格等等,既扎根于统治者的思维之中,也展示于广大百姓的行动之中。《药》里的革命者夏瑜临刑前遭狱卒殴打,就义时被看“热闹”者围观,更有看客拿馒头来蘸他的血去治病,愚昧者何其残忍而贪婪。而他们正是夏瑜为之牺牲想要唤醒和拯救的民众。”(鲁迅为何是世纪冠军?) 我们这个民族对历史上的屈原、岳飞都是很爱戴的,竞渡龙舟以纪念,追封王爵以尊崇;然而对现实生活中的屈原与岳飞,却不仅不知爱护,而且往往重复着历史的悲剧。吃人而又被吃,在文化大革命中,更清楚地、无可辩驳地表现出来了。不是某一个人需要忏悔,全民都需要,包括我自己在内。 因此,要竖起脊梁,仅仅是读圣贤之书,书再好也是难以作到的,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夫子之文满天下,夫子之道满天下,然而易代之际,绝大多数的士大夫,还是弃圣人之道而不顾。所以力挽狂澜如文天祥者屈指可数,而都是以悲剧告终。查一查历史就可以知道,皆因那些读圣贤之书者,平时已熟知“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对圣人之言只能挂在嘴边,早已练就一身柔术,或用今天的话来说,“脖子上安有轴承”,转起来快得很。 真要“脊续”,首先要人们敢说话,敢说真话。而现在我们看到的还是说真话难,不要说大事,小事也难。鲁迅先生遇到的“无物之阵”(参见《我们几时能走出这个“无物之阵”--从杨振宁、何祚庥、邹承鲁的遭遇想起》)依然存在。从郭光允到蒋医生,更一次又一次告诫人们,还是“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为强出头”。于是杂音没有了,然而无声的中国是最可怕的,此时我写的这篇文章已被访问9299人次,看来大家很关注。 因此,纪校长提出的“脊续”,是很重要的一个命题,如能提高一步,“脊续国脉,重振中华”,那真要载入史册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赞成“脊续”。2005年6月20日于加拿大之Frederictonjerry点评:又是关于这位记校长的事情,不过这次好笑的是那位袁济喜教授,本以为用教授的名义,胡诌几句,就可以把别人唬住了,却没想到居然有好事者,真的用Google和百度去查,居然还查出了相反的结果。其实都不用去查,老祖宗的传统就是信口胡诌,自圆其说,没有科学的年代是不求实证的。可笑的是,现在居然都成了学者。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这号人去宣传国学,真是误人子弟。希望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不要学他们的这种样子。父母照样有不懂的东西,这点不必怕孩子知道,那样孩子才明白需要学习。在孩子面前装圣人,早晚会失去孩子的信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5-7-28 23:39:39 | 只看该作者
14楼这篇文章好,给我启迪最大。中国的脊梁不是什么国学,而是敢于说真话,做大事的人。谢谢JERR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4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1:00 , Processed in 0.11020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