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31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谈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13 23:33: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table height="225" width="99%" border="0"><tr><td><div align="center">姜惠莉 河北师范大学</div></td></tr><tr><td>  我国古代教育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提出了&quot;学思结合,学思并重&quot;的教学思想,总结出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启发式教学法则。这一教学法则影响极其深远,很值得我们研究并发扬光大。  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孔子首先提出并确立了&quot;学思结合,学思并重&quot;的教学思想,并将此教育贯穿于自己的整个教育实践之中。他教导学生说:&quot;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quot;(《论语&middot;为政》)。他批评那些在学习上不肯动脑思考的人说:&quot;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quot;(《论语&middot;卫灵公》)。他把这种不会思考的人看成是无法帮助的。他还以自身的实践来论证&quot;学思结合,学思并重&quot;的重要性,他说:&quot;吾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quot;(同上)意思是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冥思苦想,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学习的意义在于获取知识和经验,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很多知识和经验不是摆放在那里,学习者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即可获得他所必备的知识和经验。知识和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学习者的学习实践。这种学习实践的过程,体现的就是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如果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学不思,只能重复别人的知识,而不能产生自己的思想,如同将自己的大脑当成了书橱,装下的都是别人的东西。这样的学习者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学习的工具。如果只一味的思考,而不学习前人的知识成果,学习的效率将会很低,也难以体会到学习的愉快,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只有掌握了学思结合,学思并重的原则,才能进入学习的最佳境地。怎样才能做到学思结合,学思并重呢?自然是&quot;视思明&quot;,&quot;听思聪&quot;,&quot;疑思问&quot;(《论语&middot;季氏》)。善学而多思,正如荀子所言:&quot;目不二视而明,耳不两听则聪&quot;。可见我国古代教育家把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的具体要求,放在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锻炼了人思维的独立性、科学性、逻辑性、敏捷性和概括性。良好的学习方法会使学习者获得最大成功。我们常听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无不风趣地说自己的书越读越少,到了最后考试的时候竟所剩无几。那么他们真的将书学没了吗?非也。这是一种感觉,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是他已经将书本上的知识学深、学透了,消化掉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了,课本就自然所剩无几了。所以说,学思结合,学思并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孔子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quot;不启不愤,不悱不发&quot;)时,是进行思维的表现,教师要抓住良机,用点石化金之术,启发得当,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够&quot;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quot;(《论语&middot;述而》)。这正是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的能力,也是我国著名的&quot;启发式&quot;教学的具体体现。  孔子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常采取&quot;切问&quot;&quot;近思&quot;&quot;叩两端&quot;的方法。&quot;切问&quot;,可以认为是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去进行思维;&quot;近思&quot;是说,不思考,就不能发现问题,发现了问题不进一步思考问题,就不能解决问题;&quot;叩两端&quot;是一种问答法则。所谓两端是指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对一个问题,孔子善于从肯定与否定,反面与正面两个方面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使学生从事物的矛盾中通过思维求得知识。   孟子继承运用启发式教学时,更注意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他主张&quot;引而不发&quot;,忌讳&quot;越俎代庖&quot;。他说:&quot;大匠不为拙式改变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毂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quot;(《孟子&middot;尽上心》)。意思是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或是抛弃操作时必不可少的墨线;善射箭的后羿也不会因为学射人的笨拙,而改变弯弓时所应达到的限度。君子教人,正像射手教射一样,搭上箭拉满弓,并不把箭发出去,只是示范性地做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他认为教师应有一个标准,并且不能随便使之降低,要以跃跃欲试的姿势去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孟子在启发学生思维时也还重视怀疑的精神,这比孔子&quot;阙疑&quot;的精神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认为不疑则不思,说:&quot;尽信书,则不如无书。&quot;(《孟子&middot;尽心下》)。他把在进行学习时大胆怀疑,作为一种激励思维的方法,认为就是对教课书上的知识也能怀疑。设疑引思,激思求解。通过设疑、思考、理解而获得知识。  荀子则主张以求实的精神,在博学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他提出的思考方法是&quot;解蔽&quot;。他说:&quot;凡物则莫不为蔽,此心术公患也&quot;(《解蔽》)。这指明一切事物均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相互蒙蔽其本来的面目。这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进行思维时要防范的共同弊病。不能&quot;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quot;(同上),被局部的知识所蒙蔽而认识不到事物的全部。为了在思考过程中避免片面,荀子还提出了&quot;兼阵中衡&quot;的思维方式,教人们认清使人受蒙蔽的原因,公正地权衡事物。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要&quot;兼权之,熟计之&quot;,然后在事实的基础上决定取舍,&quot;不以梦剧乱知&quot;。不仅如此,在如何启发学生思考上,荀子还把孔子&quot;叩两端&quot;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发展。他主张不仅从事物的两端去进行思维认识,为了不被事物的局部所蒙蔽,还应扩展到事物的更多方面,全方位地进行思考、探索,在进行思维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反复,&quot;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quot;(《劝学》)。学习只有反复吟诵,反复思考才能使所学知识弄懂弄通。  我国古代教育家在实践中还进一步把&quot;学思结合,学思并重&quot;发展到&quot;学、思、行&quot;的统一。并用来处理感知与理解的关系,把启发式教学原则从启发思维发展到与其同时指导实践,也就是所说的&quot;行&quot;。以&quot;行&quot;的反馈作用反转为激励思维。&quot;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quot;(《荀子&middot;效儒》)。把学、思、行三者统一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否则将会&quot;闻之而不见,虽闻而必谬;见之而不知,虽知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quot;(同上)。这充分说明了学、思、行辩证的统一。怎样去实践&quot;学、思、行&quot;的统一呢?当然是&quot;入乎耳,著乎心,布于四体,形于动静&quot;(《荀子&middot;劝学》)。东汉教育家王充说:&quot;天以耳目论,则以虚像为言;虚像效,则以事实为非。是帮是非者不徒耳目论,则以虚像为言;虚像效,则以实事为非。是帮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quot;(《论衡&middot;薄葬篇》)。这种感知、思维、行动、统一、实践要法的特点,首先是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历来的主张。学习必须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教育家的唯物主义教育思想。学习时,不仅要用作为感觉器官的耳目去接受、感知客观事物而获得知识,还必须通过认真思考,分析研究,才能明辨事理,找到事物的本质。再次,提出了鉴别事物正确与否的方法,也就是说&quot;效验&quot;和&quot;有证&quot;。知识之来源为感觉与经验,认知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思维。  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贮存记忆。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和实践,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悟性。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他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自然也就产生不了智慧。尽管他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那只是些表面化的东西,不能深入。  启发式教学的内涵极其丰富,反映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quot;启发&quot;,同时也反映了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性是确保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说,教师的教学应注重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则重在参与其中。只有师生的相互配合默契,教与学达到共振共鸣,才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也是教学的理想境界。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03</td></tr></t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7-14 12:22:54 | 只看该作者
古为今用,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9-27 13:23:45 | 只看该作者
古为今用,方法随好,再现在的老师和学生中很难实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9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2 08:44 , Processed in 0.11409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