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4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方的父母造就不自私的孩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9 07:1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几乎每一个父母在看到孩子的抢夺和囤积行为后会感到担忧和害怕:“我的孩子会不会一直这样?”面对家长们的困惑,美国的儿童发展和行为问题专家Jan Faull解说个中缘由,并引介了一个成功的家庭。


  2岁左右的孩子表现尤其突出,只要有人碰他们的玩具,他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别动,这是我的。”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一旦进入了幼儿园,孩子便开始表现出分享、轮流甚至偶尔的大方。


  如果不只一个孩子,家里就必然会产生关于资源的竞争,如财产、“领土”和关注,家长又会忧心忡忡:“如果我的孩子们不能关心别人,将来他们怎么会有对公众利益的责任感?”让我们来认识一下Smith夫妇,他们决心灌输给孩子们一种仁爱思想。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他们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无论是捐助无家可归者,还是照顾生孩子的邻居,他们都竭力让孩子见证人类给予的天性。Smith夫妇也努力让孩子将仁爱付诸行动,Jane和Bill带他们去做义工,并让孩子们参与讨论捐款给哪一个慈善机构。


  Smith夫妇意识到他们向孩子们灌输的这种价值观,实质上是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利他行为。他们从不苛求或强制,而是通过工作本身的趣味性和自豪感来感染孩子。既使孩子们抱怨他们也坚持不懈。


  他们也会给孩子制定行为规则。Smith夫妇给孩子们零用钱,但要求他们必须1/3用于慈善行为、1/3投资,另外1/3自由支配。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定下这个规距,并希望孩子们终生实行。当Smith家的孩子们学会帮助别人以后,父母就不必强制了。


  他们总是耐心地教导孩子。无须说教,Smith夫妇巧妙地向孩子们指出慷慨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以及对社会的益处。Jane Smith也许会这样说,“我真开心能花时间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们。”除了每周六都向教堂捐款并去做义工,慈善行为已渗透到Smith家的日常生活,成为餐桌上的话题之一。这奠定了孩子们认识世界尤其是社会公正的基础:为社会公益事业尽一份力。


  Smith夫妇的三个孩子各有自己的想法,对慈善行为的热心程度也不会完全一样,但在传递他们所珍视的价值观上,上述做法还是很有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1-7-18 06:46:39 | 只看该作者
慢慢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6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07:01 , Processed in 0.39409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