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1
现在中午是我最享受的时间了,简单得收拾一下屋子,然后拎一大桶热水,边泡脚边看书或是看碟片。今天看的是《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第四期《自我意识敏感期》。我的、不,这是儿童的自由宣言,我们习惯于听“是”,习惯于顺从,对不“不”的声音总是不快,“我的”,听上去是那么的“自私”。然而这就是儿童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如果不好好保护,那么这种“必须”就必须一种非正常的状态显露出来。现在乐山仍然处于自我意识的敏感期,帮助孩子感受“自我”是我们平时非常注意的问题,比如让他有“自已的东西自己决定”的权利,尊重他的选择等等。但是传统的意识,习惯的力量真的是非常强大,一不小心就是按着惯性走。有时乐山会“我打你”“打死你”,虽然知道他说的并不是那个意思,心理还是不舒服的。其实知道,这样的话,只是表达孩子的不满和“排除”的意愿。有的时候,我会说:“噢,人是不能拿来打的。”看了这个片子,看来没有必要这样的说教,说:“噢,某某事让你不高兴……”会更好些。还是疑惑: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同时,什么时候要给孩子建立适当的界限?自由与“无法无天”的界限是什么?
在外婆家,乐山玩光明酸奶酪送的那种陀螺.那个按按的部分散架了,我说是坏了,拿过来看了看,没看出什么明堂,说:"可能少了一个弹簧.",后业又摆弄了一会儿,发现不是,只是散了,只要装起来就行了.替乐山装上,乐山拿过去后又散架了.我顾着看报纸没理他,过了一会儿,乐山终于让陀螺转起来.他说:"我真棒.我对自己很满意." 我说:"我对你也很满意,你不用妈妈帮忙,自己就让陀螺转起来了."乐山说了好几遍"我对自己很满意."接着,乐山很严肃的对我说:"妈妈,你错了."我说:"是的,这回我错了,我以为少了一个弹簧,其实没有少,就是这样的."乐山说:"是的,你错了,你要说对不起."我真不知怎么回答他好:"是的,我错了,不过这种错不用说对不起,你指出我错了,我要谢谢你."
吃晚饭时,我就说今天很累,晚上要早点休息.回家后,陪乐山玩了一个小时,我就上床看书,开始乐山没来打扰我.过一会儿,他又把他的陀螺拿过来.转给我看,问我好看不.玩了一通,最后我说:"玩三遍,你就要跟爸爸到空调间准备睡觉了."乐山同意了,第三遍结束后,就说:"好了,我得走了."拿起他的陀螺,头也没回就到另一间去了,倒是我呆了,怎么会这么顺从?
[ 本帖最后由 greenbee 于 2007-12-22 10:4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