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dyl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定义和讨论早期教育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5-6-27 00:47:51 | 只看该作者
dyly+-->引用:dyly 先说说教与理念吧!转过来孙瑞雪谈蒙氏的,也刚好和我自己的领悟是一样的。大家可以体会讨论。就不要在那个定义上浪费时间了。这个理念也是和“建构“理论相符的。

目前我们国家蒙氏教育被推广过来以后,可能大部分人认为蒙氏教育是一种教具操作,但是在我看来,它主要是一个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问题,所以我们就先从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开始说起。

  这样以来,就把新教育和旧教育区别开来,总的来说,新教育是儿童是依靠儿童自身的能力同外在的环境和谐相处建构一个新的自我,这个过程是由儿童自己来完成的,不依靠成人的教育。

  这正好和我们的教育有一个巨大的差异,因为这样一个观念就要求我们必须给予儿童两样东西,那就是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已经是老掉牙的话题了,在美国,正在反思所谓的亲子教育,反思爱得是不是太多,自由是不是太多了。即便在这个论坛,这个话题也不新颖了。大家不谈,不是大家不知道,
而是因为这是常识。

这个话题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中国还存在着一大批把孩子当“东西”看待的家长,
但在这个论坛上,根据我的观察,这种人不多,如果有的话,也大多处于潜水状态,
断不敢出来冒泡。

我一个朋友说这个论坛不错,因为已经过了启蒙的阶段,
早就不谈什么赏识,什么告诉孩子你真棒以及什么爱和自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5-6-27 01:25:25 | 只看该作者
Dyly看来是要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了,要对什么是早教进行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怪就怪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什么是早,一般的共识就是对我儿子肯定属于是早期教育,而教育我就属于晚期教育。那个算是教,教的又是什么,是身教是言教,是教知识还是教成长,一百个人有一百二十种观点,要想统一定义,这辈子是没希望了。

尽管定义没意义,这个楼还是很好,大家都可以亮亮自己的想法。

对我来说是不承认早教的,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一个小生命,从第一眼看到这个世界、给他换尿布、走路、说话、一直到长得比我还高。周围的环境都在影响着他,父母确实在给他做各种选择,做父母的也都在随着他成长。我们在完成着我们的使命,不觉得我们在教他们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5-6-27 01:29:40 | 只看该作者
education2008+-->引用:education2008 爱和自由已经是老掉牙的话题了,在美国,正在反思所谓的亲子教育,反思爱得是不是太多,自由是不是太多了。即便在这个论坛,这个话题也不新颖了。大家不谈,不是大家不知道,而是因为这是常识。 这个话题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中国还存在着一大批把孩子当“东西”看待的家长,但在这个论坛上,根据我的观察,这种人不多,如果有的话,也大多处于潜水状态,断不敢出来冒泡。 我一个朋友说这个论坛不错,因为已经过了启蒙的阶段,早就不谈什么赏识,什么告诉孩子你真棒以及什么爱和自由了。
不管美国怎么样,既然我们在中国,就该看到,这里给孩子出了溺爱就很少有真正的爱,出了父母的权威哪里有什么自由。 恰恰和你的感觉相反,这里大多数的人,都把孩子看成是自己塑造的一样“东西”,所以爱和自由一定要大讲特讲,不是多了,恰恰是讲得太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5-6-27 08:43:22 | 只看该作者
dyly这个楼起的好,我觉得到不是可以得出什么早教的概念,因为不论是dyly还是edu以及我们几个发言的家长都是用我们自己的方法论来设计结论的,所谓大家谈同一个问题却朝着不同的目标。然而,这个话却可以引申出对早教的态度,正是在这点上我可以读懂edu,因为他是有自己鲜明的态度,而dyly就没有态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5-6-27 10:25:54 | 只看该作者
哈哈,都早过了腊八节了,再这个“早”那个“枣”的,岂不把大家的馋虫都勾起来了?

edu: 我同意jerryhao的观点,爱和自由的观念现在不是太盛了,而是很多人都没有真正理解。日本开始反思“爱和自由”是不是太盛那篇文章我也看了,我觉得那是没有真正体会自由的真谛才产生的放纵。不是观念本身有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5-6-27 10:31:35 | 只看该作者
education2008+-->引用:education2008 爱和自由已经是老掉牙的话题了,在美国,正在反思所谓的亲子教育,反思爱得是不是太多,自由是不是太多了。即便在这个论坛,这个话题也不新颖了。大家不谈,不是大家不知道,
而是因为这是常识。

这个话题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中国还存在着一大批把孩子当“东西”看待的家长,
但在这个论坛上,根据我的观察,这种人不多,如果有的话,也大多处于潜水状态,
断不敢出来冒泡。

我一个朋友说这个论坛不错,因为已经过了启蒙的阶段,
早就不谈什么赏识,什么告诉孩子你真棒以及什么爱和自由了。

我认为dyly的本意还是有些面向大多数家长的,是为了普及和启蒙的,不是特别给你看的,因此这个阶段的工作还得做!

不信,你让那些人出来,不用粘贴复制,也不看原文,就用自己的语言讲,谁能把爱和自由讲得比较透?我相信不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5-6-27 10:44:36 | 只看该作者
大风的爸爸+-->引用:大风的爸爸 dyly这个楼起的好,我觉得到不是可以得出什么早教的概念,因为不论是dyly还是edu以及我们几个发言的家长都是用我们自己的方法论来设计结论的,所谓大家谈同一个问题却朝着不同的目标。然而,这个话却可以引申出对早教的态度,正是在这点上我可以读懂edu,因为他是有自己鲜明的态度,而dyly就没有态度了。

你看不出我的态度,可不是我没有鲜明的态度吆!

从我有孩子的那一霎那,我的态度就非常鲜明,随着对孩子的观察了解越深入,对教育的理论资料读的越多,对咱们这些父母怎么对待孩子看的越多,我的态度就越明确。

这也是为什么先把这个理念贴在这里。

<B>查新华字典:教,会意。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 育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妇女生孩子。上为“母”及头上的装饰,下为倒着的“子”。)育,生也。――《广雅》
从英文看,教是instruct,teach. 育是educate, give birth to; raise; rear;

既然教和育一直连在一起做一个词使用,也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教育是孩子生下来就要做的事,只不过古代教的方法和理念都要野蛮的多,用鞭子打。现代文明教育逐渐进步了。

没生孩子之前,对教育没有那么多的思考。也只是想如果做妈妈,小时候自己不愿意不喜欢父母做的,决不要那么对待孩子。有了孩子大半年,想法已经改变很多了。最深的体会是,孩子在教我如何重新做人。

关于教育:最喜欢doman的一句话,父母和孩子一起自由的探索世界。
早期教育的想法:父母和孩子是互为教育的,我们教不了女儿任何东西,一切都是孩子自主的学习自由探索的结果。我们只不过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提供给孩子尽可能丰富的去感受的环境。从孩子生长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愿意反省体会,我们才是经常被教育。</B>

重贴这段话,大风爸爸,你还不明白我对教育是什么态度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5-6-27 10:54:36 | 只看该作者
dyly+-->引用:dyly 你看不出我的态度,可不是我没有鲜明的态度吆!

早期教育的想法:父母和孩子是互为教育的,我们教不了女儿任何东西,一切都是孩子自主的学习自由探索的结果。我们只不过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提供给孩子尽可能丰富的去感受的环境。从孩子生长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愿意反省体会,我们才是经常被教育。

重贴这段话,大风爸爸,你还不明白我对教育是什么态度吗?

看看我的新签名,有什么感受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5-6-27 11:06:32 | 只看该作者
<I>hg1966在孙瑞雪那个贴的跟贴:

大多数观点都认同。
  但是,仅有爱和自由是不够的。
  以爱为基础,提供自由的环境,由家长、老师引导,引导才是重头。</I>

我看后反想了一天,这哪里是给孩子的自由呢? 自由是让孩子做主,我们根本不相信孩子有自己成长学习的能力,所以才要引导。比如我女儿现在站在低的凳子上去爬窗台,我是告诉她自己小心摔下来,由她自己爬,快倒时我会扶着。当然可以引导,引导她要站在凳子中间,这样会很稳。类似这样的引导我们大人做的太多了太多了!!大人引导时,孩子内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她是弱者是不能独立完成的,是不被大人相信的,是被“教导“的。我从小也很讨厌,我在写字时,妈妈在旁边说“要这么做,要那么做“,听到大人老说要小心,要小心,我也很讨厌,我有那么无能吗?你去看看带孩子的大人,哪个不是这样对待孩子的?

说到这里感想就更多了。Doman和蒙氏的理论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他们帮助我突然懂孩子了!我发觉我开始不懂孩子,是因为潜意识里认为孩子什么也不知道也不懂,所以孩子的反应当然我们不理解。当你把她当作和你一样有感情有意识的人时,你会立即明白孩子很多。我想有孩子的人会对这个有很深的体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5-6-27 11:13:53 | 只看该作者
jack:

非常感动。一直想给孩子朗诵一些这样的美文。看来应该付诸行动了,我就和孩子一起享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2:33 , Processed in 0.09683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